校長名片
張廣銀,寶應縣教育局副局長,寶應中學副校長。負責寶應中學日常工作,創新拔尖人才工作,教學教研工作,縣教育局教育現代化工作。歷任翔宇教育集團寶應中學校長助理,翔宇教育集團監利總校副校長,翔宇教育集團寶應中學副校長。始終站在教學一線,任教創新拔尖人才班的語文教學和高校綜合面試培訓課程,2014年獲「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對我們農村孩子而言,高考依然是改變孩子自身以及家庭命運的重要途徑,因此,追求優質的高考成績,是我們縣中的必然追求。」寶應中學副校長張廣銀說。
一場全城總動員的送考
張廣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2018年5月28日,下午四點。張廣銀收到學校老師的一條重要信息:北大清華自主招生綜合面試時間出來了,最早的6月10日上午八點!
「我一聽,立馬頭大了:6月9日下午四點四十,我們的學生才考完高考最後一場選修科目;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十五個小時內趕到北京,期間我們的孩子要吃飯、喝水、上廁所、睡覺、調整……」
張廣銀立刻決定:通知所有的有自主招生任務的家長晚上六點鐘開會!
晚上六點,準時開會:首先,排除飛機,不準點;其次,排除動車、汽車,來不及;只有高鐵。立刻查找高鐵時刻表,南京、鎮江不可能;只有徐州,徐州只有晚上八點一刻一班!寶應到徐州東站246.7公裡,理論上最少時間2小時53分,但是,京滬高速寶應入口因為擴建臨時封閉,還有暴雨預報!於是,兩套方案:趕緊訂票,趕徐州東站晚上八點一刻的高鐵;趕不上,兩掛商務車直接趕北京,每個車子配兩個駕駛員!
晚上八點,開完會,張廣銀髮了一個微信求助:「誰可以幫助我們十五位學生家長6月9日20:15分徐州東站到北京安檢的綠色通道?」
五分鐘後,他教的第一屆的一位學生打他電話:「老師,只要能夠在晚上八點趕到徐州東站,安檢及其通行為考生提供一切便利!」
5月29日,上午八點,張廣銀向縣裡請求:能否在6月9日下午五點,臨時開啟京滬高速寶應入口,讓學生以最快的時間趕路。
分管縣領導回覆:盡最大可能努力!
後來,縣委書記、縣長巡視考點,紛紛提出要求:要求考點做好銜接工作,讓孩子們考試結束後以最便捷的方式上車;學校提前做好車輛的維護和保養;公安部門做好沿路保護和銜接工作……
因為高考,因為學子,全城行動起來!
6月9日下午,不到五點,所有的孩子都上了車。立即出發!向徐州東站,向北京!
晚上七點二十八分,所有的車輛安全抵達徐州東站,徐州東站的公安人員周到地為學生拿票、安檢、送盒飯、到站臺。
晚上八點零九分順利登車!
晚上八點十一分,張廣銀髮了一個感謝的微信。幾分鐘後,他的一個北京學生微信他:「老師,您到北京的時候,地鐵停運了,您怎麼到酒店?我找好接你們的車輛了,我把師傅的號碼發給您,到時,您主動聯繫他就行了。我不在北京,不能去接您了!老師,一路順風!」
晚上十一點二十五分,張廣銀和學生及家長準時出站、上車、到酒店、登記、住宿,送考的微信群中顯示:所有孩子在凌晨一點之前都已入睡!
為了讓孩子靠近面試考場,寶應中學九七屆校友、清華大學教授姚宏5月28日夜裡到北大博雅酒店趕訂了他們的房間!
「送我們的車子到了徐州東站就壞了,最後被修理廠的車子拖走了——直到高考成績發榜,我才告訴同行送考的老師。」回想起來,張廣銀充滿感激。
「一路走來,一路驚險,一路順風!感謝的人太多,只是因為高考,因為高考才能動員這麼多社會力量的參與!也是因為教育,我的學生真誠無私地幫助我們寶應中學。我和我的同事們感慨地說:做教師不可能富有,但是,可以讓我們高貴!」張廣銀說。
要冷靜地看待基礎教育
「你們大多數都來自農村,或者是縣城普通的家庭,沒有多少人家裡有萬貫家財,你們現在用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掙來的血汗錢,甚至是借來的錢,其間蘊含著無比的艱辛與對我們的愛。在他們被歲月留下創痕的臉上,還有一雙對我們充滿希望的眼睛,那一雙渾濁甚至有一點模糊的眼睛。」這段話,是張廣銀對學校畢業生的講話。
張廣銀認為,總體看,基礎教育正在開啟一個從少數到全體、從結構到過程、從外延到內涵的偉大轉型時代。優化教育過程、豐富教育內涵、提升每一個人的發展質量,成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但是,近二十年,中國的基礎教育有三個不可能變化是可以預見的: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人生的價值取向沒有變;考試配置教育資源的基本方式沒有變;高考作為選拔人才,導向素質教育的功能沒有變。」
「因此,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千萬不能陷入『說什麼都對,做什麼都錯』的尷尬境地。」
張廣銀坦言,對於社會,對於家庭,尤其對於寶應,高考是改變孩子自身以及家庭命運的重要途徑。
同時,張廣銀認為,對縣中而言,如果說高質量是成就教育品牌的關鍵要素,那麼拔尖學生的培養成效則是彰顯教育品牌的閃亮標籤,代表著當前人才培養的最高坐標、未來發展走強的最大底氣。近年來,受全市尊師重教氛圍、質量攻堅工程的影響和推動,寶應中學一直高度重視、緊抓不放拔尖學生的培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8年高考,寶應中學有19人總分達到400分,4名學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胡雨軒以424的高分獲得揚州市高考第一名。
針對名校自主招生「定製」培養尖子生
「現在想裸考進入北大、清華這樣的一流高校,越來越難。」張廣銀介紹,隨著自主招生的流程越來越規範,一二線城市的知名中學紛紛參與其中競爭,縣中的孩子就讀清華北大的夢想,正變得日益遙遠。
為此,2010年開始,張廣銀受命組建寶應中學「培優部」,即專門針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C9聯盟高校的創新培養方式。
「我們成立專門部門,打通學校師資隊伍,同時引進校外師資力量,協調組織力量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張廣銀介紹,一方面請進來,學校從2011年開始就邀請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為學校尖子生集中授課。一方面送出去,每年寒暑假,組織學生到外地高校集中聆聽高校授課。「客觀上說,我們學校的師資不足以支撐這些頂尖孩子的需求。」
近年來,清華北大都會舉辦各類營,主要包括綜合營、競賽營、學科營。綜合營包括清華暑期學校、北大優秀中學生暑期課堂。學科營包括清華工程物理學課堂、北京大學12個專業暑期課堂,競賽營包括夏令營、金秋營、冬令營。其他還包括清華文科營、清華工科營、清華創新體驗營、北大文科營……
針對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培優部」進行專門研究,「強化「1+1」競賽體系,推進人才倍增計劃;接長「雙語」知識短板,提前夯實理化基礎;收集「傳承」資料信息,周密配置資源要素;加強「培尖」學考研究,嚴格督查過程實施。」「這些不同的『營』,其實都有高考分數的優惠政策,我們進行研究,他們考什麼,我們就準備什麼。」比如,2011年,學校有2名學生參加了北京大學考古營,學校的目標就是,一定要確保學生獲得加分資格。
探索發展創新人才的培養新路徑
2018年11月,第3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結束,來自寶應中學高三年級的劉方軒同學摘取全國金牌,位列江蘇省第一名,創揚州市物理競賽最好成績。在此次競賽中,劉方軒也是江蘇省代表隊13名隊員中唯一一名揚州選手,憑藉此次競賽的優異成績,他獲得了2019年高招清華大學降分至本一線錄取的優惠政策。
「劉方軒就是我們創新培養的典型代表。」張廣銀介紹。為了培育優秀學生,寶應中學積極發現學科特長好苗子,精心培養。
鑑於高中階段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對問題的研究往往顯得倉促,不夠深刻。寶應中學制定了創新探究的「田間計劃」。
初中階段,利用興趣課時間,請寶應中學老師進行自然科學發展史的介紹,講解一些有趣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經典小故事,觀看如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偉大人物的影片等,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行遠大理想的目標教育。
同時,學校邀請一些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學生進入高中參觀學習,參觀學校的實驗室,動手做一次小實驗,同時學校組織各種夏令營活動,豐富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針對對自然科學有濃厚興趣的孩子,利用節假日時間,老師對這部分學生進行科學點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挖掘學習的潛力,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好學校要在現實與理想拉扯中修煉
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決定一個學校成敗的關鍵要素有三點:生源、師資和管理。
「寶應中學的行政幹部,一定要衝在教育教學的最前面。」 張廣銀表示,這麼做,就是為了最大程度貼近一線,將師生的疑難問題擺在桌面上解決。
「不要聽你怎麼說,而要看你怎麼做。」寶應中學一直都是領導幹部站在教學一線,做給大家看,領著大家幹。
為了提高教師的幸福感,學校聽取教師心聲,努力增加教師的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南門擴建了停車位,新修了食堂,創建了母嬰園,極力為教職工提供方便。
不久前,張廣銀的一次周一國旗下講話,坦誠地批評了一位學生。他在校園裡巡查,查獲了一位在校園騎自行車的學生,這位學生是一位高三的學生,一位想辦法為自己辯解而不想坦誠承擔責任的學子。
「除了一個好的高考成績,規則應該是我們做人的底線!父母子女、師生一場,我們無法陪你們一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好好教你們以規矩。」張廣銀這樣說。
一所好的學校,要在現實與理想拉扯的痛苦中,修養出化痛苦為幸福的心理能力,培育出化束縛為自由的精神本領,讓學校一步步地向理想逼進,同時還不斷地拓展出更深遠的目標,就在這似乎是永無止境地追尋中,師生能時時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和教育的幸福。
「我們理想中的學校:不公布任何升學數字,只公布學生的幸福指數,學生的成績只是隱藏在幸福之後的副產品。所以,我們目前正在深入推進課堂、班主任、教研組長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朝著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獲得幸福的方向努力。」張廣銀表示,學校一直以來注重細節,加強管理,努力形成了更好的校風、學風。
記者 劉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