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資料圖均來源新華社,圖文無涉。
近日,鎮海區疾控中心對轄區內1500多名中小學生午餐營養進行了調查。
調查發現,目前午餐能量基本能滿足學生需求,但供能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谷薯類、蔬菜類、水果類、大豆堅果類、魚蝦類、牛奶類等均未達到推薦量。
能量供應量、蛋白質、維生素B2、鐵和鋅的供應量及碳水供能比達到了推薦標準,維生素A、膳食纖維、鈣等供應量偏低,脂肪供能比較高等。
學校配餐以學生口味為依據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兒童的營養與健康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與鈣、鐵、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缺乏仍然存在。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強調了學生營養改善行動,學校學生的營養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
為此,鎮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中小學學生午餐現狀調查工作,以掌握該區學生午餐的供應現狀,摸索出具有地方特點,有效、可推廣的學生餐指導建議或學生菜譜,為深入持久地開展學生營養改善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本調查與評估對象為轄區兩所學校1500多名中小學生。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在校學生的營養午餐就餐情況、食堂及供餐單位基本情況等。」鎮海區疾控中心衛生監測科科長潘剛雷介紹道。調查評估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學生餐營養指南》等要求進行。
潘剛雷表示,學生餐加工過程中,一些學校為了滿足學生喜好,油炸的烹飪方式偏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脂肪供給過量,造成健康風險增大。
孩子吃得飽但吃得「不均衡」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每頓午餐攝入能量為977.5千卡,中學生午餐攝入能量為966.7千卡,皆達到適宜水平。
「能量達標,表示孩子能吃飽,但是,吃得『不均衡』。」潘剛雷說。從一周的午餐監測情況看,無奶及奶製品供給,無水果類、大豆及製品和堅果類,畜禽肉類供應量達59.1g,達到推薦量的3.69倍,植物油達到推薦量的5倍,鹽達到推薦量的3倍。
在中學生午餐報告中,從一周的午餐監測情況看,無奶及奶製品和水果供給,大豆類及其製品和堅果只達到推薦量的23%,畜禽肉類供應量偏高,達到71.4 g,是推薦量的3.57倍,調味品中植物油較為合理,而鹽達到推薦量的8.1倍。
另外,從多種營養素來看,缺的可不少。
小學生方面,維生素A不到推薦量的20%,膳食纖維不到推薦量的10%,維生素B不到推薦量27.3%,維生素C只是推薦量的25.2%。
中學生方面,維生素A的供應量不到推薦量的10%,膳食纖維的供應量只達到推薦量15%,維生素C的供應量不到推薦量的26%。
營養均衡 食材要多樣化
孩子該怎麼吃?潘剛雷建議,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營養教育活動,保證營養教育課時每學期不少於2次。同時還需對健康教育老師、家長或監護人進行營養健康教育,以「小手牽大手」「大手帶小手」的形式形成良好的營養教育氛圍,以便更好地感染學生、帶動學生。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配備專(兼)職營養健康管理人員,明確營養健康管理相關責任。參照《學生餐營養指南》不同年齡段的標準,合理搭配學生午餐,例如減少植物油和鹽的使用量;蔬菜應先洗後切,烹調以蒸、燉、燴、炒為主,儘量減少煎、炸。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提供水果和牛奶。
「後期我們還將對有關學校進行營養課堂普及,幫助師生樹立科學的飲食觀念,從而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營養科普宣教在日常生活中尤為需要,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營養價值觀,才能有健康生活。」潘剛雷說。
另外,家長也要做好配合。家長應主動了解學校午餐的供應情況和孩子的實際進餐情況,針對中餐供應情況,家長可在晚餐和早餐時對食物種類和用量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以滿足孩子的生長發育需要。「食物要做到多樣化,比如每天食材種類要12種,每周25種。」潘剛雷說。
編輯:張穎
原標題:鎮海區中小學生午餐狀況調查出爐 蔬菜水果有點少 肉多鹽多脂肪高 專家建議:孩子每周要有25種食材(記者 陸麒雯 通訊員 劉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