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浮生六記》譯後感

2020-12-25 澎湃新聞

清人沈復在自傳體筆記《浮生六記》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以歡愉始、哀戚終,伉儷情深、生離死別的愛情婚姻悲劇,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名噪一時,俞平伯為此書加標點並作序,林語堂也將其譯成英文,數百年來譽享海內外,後來還被改編成各類戲劇在舞臺上演出。筆者在上世紀末時,曾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小品叢刊」中的《浮生六記》添加注釋,後該書獲得學界和社會的認可和好評,多年來不斷地重印。今年應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約,增加了白話文翻譯,此書並列入「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註叢書」,以求更加適應現在讀者的閱讀需求。

回觀整個譯作過程,筆者的情感也不由自主地隨著沈復和陳芸愛情婚姻的發展而跌宕起伏:既喜愛陳芸的蘭心蕙質,感動於沈與陳的恩愛繾綣,也唏噓於他倆婚姻的悲憂坎坷,最終則義憤於沈復後期的輕浮浪蕩;然而,在譯竟擱筆的瞬間,湧上心間的,竟然是「這麼恩愛的夫妻竟然不到頭啊」的悲想。從沈復和陳芸的婚姻結局,從無數古人的婚姻悲劇,也從現實社會,從我所敬愛的師長、所親密的同事身上,都看到了這樣活生生的例子。

沈復在《浮生六記》卷一開首,在自述他和陳芸鴻案相莊二十三年時,頗為感慨地道:「獨怪老年夫婦相視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曰『非如是,焉得白頭偕老哉!』斯言誠然歟?」在後面卷三中,他又自己作答——陳芸去世後的瞬間,他痛定思痛,發出了:「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也。』』這樣鏗鏘而悲切的警語!

再看陳芸,在臨終前也有一番肺腑語:「神仙幾時才能修到,我輩何人敢望神仙耶?強而求之,致幹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擾。」即將邁入陰府的她本能地認識到,她和夫君就是因為過於恩愛,觸犯了造物主,導致情魔的嫉妒,所以被破壞擾亂,以致中途撒手。這番肺腑語,同樣的絕望之至,動人魂魄!

沈復和陳芸雙雙發出這樣絕望的悲情語,固然反映的是他們所處年代婚姻的冷酷,令人讀後唏噓不已。然反觀現代社會,婚姻更是隨著時代的動蕩與變革籠罩上了各種色彩,純而又純的愛情往往不得善終,真正因愛而結合的恩愛夫妻,也往往不能白頭偕老,反而是「打打鬧鬧、磕磕碰碰」的夫妻,可以在婚姻之路上顫顫巍巍地走一輩子,也許,這才符合真正的人的本能,真實的人性。

當代作家周國平在闡述性、愛情、婚姻三者的關係時道:「性是肉體生活,遵循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遵循現實原則」,「婚姻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同一個異性身上把三者統一起來,不讓習以為常麻痺性的誘惑和快樂,不讓瑣碎現實損害愛的激情和理想。」 筆者以為很是切中肯綮,深感我們這一代,身處中外各種思潮觀念激烈變革的時代,波譎雲詭的社會,留給我們美好愛情婚姻的空間,較之沈復所處的時代與社會,似乎更加地狹窄和坎坷;如何才能擺脫種種社會經濟習俗觀念等等的牽絆,使婚姻之途更加寬廣美好?這個難題,是否只有留待歷史老人去解決?——

再回到《浮生六記》,看看男女主角中更令後人憐愛並享譽全球的,是哪位呢?想必眾口一詞,必是女主角陳芸,這個被林語堂譽作「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也曾令無數先賢包括俞平伯、林語堂等文學大家傾倒的女子;林語堂還說:「她只是在我們朋友家中有時遇見有風韻的麗人,因其與夫伉儷情篤,令人盡絕傾慕之念。我們只覺得世上有這樣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願認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來和她夫婦吃中飯,或者當她與她丈夫促膝暢談書畫文學乳腐滷瓜之時,你打瞌睡,她可以來放一條毛毯把你的腳腿蓋上。也許古今各代都有這種女人。不過在芸身上,我們似乎看見這樣賢達的美德特別齊全,一生中不可多得。」這樣極度的讚美,是否有些過譽了呢?

父親金性堯曾在為古籍社「明清小品叢刊」《浮生六記(外三種)》所作前言中,明確指出:「林先生把陳芸包裝得太時髦了。」還說:「如果陳芸果真像林先生所想像的那樣,她臨終時也不會說出懺悔性的話。」父親隨後指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必須步步為營,不能左顧右盼,小夫妻的恩愛未必象徵幸福,往往成為遭忌之由。陳芸本人在人事的處理上,也有失當之處,細觀全書自明。為三白納妾一舉更是庸人自擾,後人未必會覺得她大方寬容。」父親是和俞平伯、林語堂同時代的人,也切身感受過大家庭弊害的滋味,他在耄耋之年所發的這番感慨,也當是他的由衷之言了。

誠然,《浮生六記》中,沈復將尋常平民生活過得既有情調又有意味,王安憶雲其「民間亦是有著生動活潑的男歡女愛」;林語堂指出他們夫婦生活的特點是「善處憂患的活潑快樂」, 俞平伯說它:「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我想,這也是《浮生六記》多年來受到推崇精細雅致生活的青年讀者歡迎的原因吧,卷一、二中沈復和陳芸的閨房語錄以及捕蟲插花郊遊等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寫,定是給如今崇尚傳統文化的年輕一代倍添一分閒情雅興的嚮往呢!

此外,《浮生六記》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字魅力,俞平伯言其「情思筆致極旖旎宛轉而又極真率簡易」,因此我在翻譯此書時,儘量做到對於原文的「信達雅」,尤其是沈復文字本身就頗為清新真率,兼之因是對自己一生繾綣愛情悲劇的回顧,有很多表達情感的語氣詞,因此我也儘可能地在白話翻譯中「同聲」表述,以保持原文的風味情調,同時也想略顯作為女性譯者的文字個性,希望讀者,尤其是年輕的女性讀者朋友喜歡,從而在眾多的《浮生六記》譯註本中獨樹一幟。是否只是我的奢望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浮生六記》中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沈復和陳芸的愛情慢慢揭開了面紗,讓人心動的是,一本看似雲淡風輕的《浮生六記》,卻是沈復給妻子陳芸的最美情書。而兩百年後,沈復和芸娘的情書也幾乎承包了讀書人的書架。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餘曰:來世卿當為男,我為女子相從。
  • 追求真我,活在當下:《浮生六記》裡的人生智慧
    《浮生六記》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平淡真實的日常生活,在平淡細微中透露著生活的美,演繹著智慧的人生。其中,既有對「真我」的執著追求,又包含了隨遇而安的處事方式和活在當下的人生理念。它們共同詮釋了如何能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審美態度。
  • 《浮生六記》經典的10句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清朝時期,有一位落魄的文人,用自己的病榻時光寫下了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這本書被稱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以純樸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 交享閱|第三期·《浮生六記》讀書會(1月23日)招募啦
    我們或多或少都看過該書,從「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的童趣到「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的落寞,它幾乎坦露了作者沈復的一生。書名「浮生」,也是取自李白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意。《浮生六記》中,實在有太多太有意思的片段,每個片段取出來,都是一個亮點,要琢磨,幾天幾夜也琢磨不完。所以,我們本期請來了《浮生六記》研究者黃星海老師,專門和大家聊聊這本書。
  • 浮生六記:芸娘為何被林語堂贊為「最可愛的女人」?有六個原因
    芸娘,是《浮生六記》中的女主角,也是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女人。一部《浮生六記》,記錄了作者沈復與妻子芸娘之間的點點滴滴,瑣碎卻細膩感人;平淡卻字字珠璣。其女主芸娘,更是曾經被著名學者林語堂,贊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女人」。那麼,芸娘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以至於得到了林語堂先生如此高的評價?芸娘的身上,匯聚了女子們不可多得的六個優點。
  • 第578季 溼地·浙韻:假日閒情話雞緣,《浮生六記》品真愛
    讀《浮生六記》,羨慕,歡喜,浮想,都有,今天午後繼續讀,竟至幾度淚眼朦朧。熟悉沈復,是源於選錄在語文課本中的《童趣》。知道沈復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知道選錄《童趣》所出的《浮生六記》是一本有故事的書,源於某些讀書經歷。沈復,字三白。生於乾隆癸未冬十一月有二日,自己雲「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蘇州滄浪亭畔。」
  • 周末邀請 浮生六記
    下面是他的推薦語: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年輕時秉承父業,以遊幕經商為生,後偕妻離家別居,妻子客死揚州。46歲時有感於「蘇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乃作《浮生六記》。
  • 尋訪《浮生六記》:沈復如何詩化庸常生活快意人生?
    《浮生六記》 (資料圖)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所記述的主要內容,乃庸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然而沈復卻能以詩化的情懷,體悟快意與歡樂,即使輾轉流徙《浮生六記》即以《閨房記樂》開篇,而其詩化情懷、快意歡樂,在《閒情記趣》《浪遊記快》《中山記歷》中亦多有描述。沈復和其妻陳芸,乃姑表親,兩小無嫌猜。陳芸「生而穎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四歲父親去世,寡母幼弟,生活艱辛;既長,嫻於女紅,三口之家因而得以維持生計,後來得到《琵琶行》詩卷,「挨字而認,始識字」,並逐漸學會了作詩。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你是古文白痴嗎?
    這年頭肯讀書的人不多了,喝喝雞湯也未嘗不可。而在這一長串由大冰、劉同、蔣勳著作組成的書單裡,張佳瑋翻譯的《浮生六記》也赫然在列。據出版方介紹,張佳瑋譯述文白對照版《浮生六記》的銷量早已突破了100萬冊,是所有版本中銷量最高的一版。
  • 《浮生六記》是如何在五四時期火起來的?
    俞平伯自幼受家學薰陶,既長則上新式學堂,15歲考入北京大學國文門。他在大學期間便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寫作新詩文,是早期新文學社團新潮社和文學研究會(稍後還有語絲社)的重要成員。19歲畢業後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大學任教,繼續新文學活動,後尤以研究《紅樓夢》名世。
  • 浮生六記讀後感,浮生如夢,為歡幾簡
    讀三遍《浮生六記》,性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浮生六記》是沈複寫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自傳體隨筆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文章寫的率真灑脫,文辭綺麗,記錄了作者一生的際遇,或歡樂,或悲愁,或閒逸,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淋漓流淌於筆端,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 《浮生六記》裡很美的20句話:「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一百多年來,人們每每讀到他的文字,都被深深打動。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這本書中的重要人物,沈復的妻子陳芸,林語堂讚譽她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也寫下了《浮生六記》這本書。《浮生六記》裡很美的20句話1.情之所鍾,雖醜不嫌。2.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3.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4.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矣。
  • 浮生六記·五日京兆尹
    大寒·京兆尹「五日京兆尹」 是A循環鋼炮「浮生六記我欣賞京兆尹的堅持,在這漫漫浮生裡仍舊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初衷,如蛇蠍般堅忍,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或許只有那些懂他的人才配得上走進京兆尹的大門罷。或許只有一個遠離浮生,清心寡欲、真誠善良的男孩才能配得上「他」罷。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我們的語文閱讀水平淪落到什麼地步了?
    不過,別急著表揚讀者對傳統文學的喜愛,可有人記得,《浮生六記》是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課文,而用魯教版教材的學生,早在小學六年級就讀過這本書的節選了。一本中小學入門級的古典文學作品,如今卻需要讀翻譯版本,我們的語文閱讀水平淪落到什麼地步了? 如果這是為了方便兒童閱讀才翻譯成白話,尚且情有可原,可張公子這版《浮生六記》從精美的裝幀到文藝的推薦語,擺明了就是面向文藝青年的。
  • 沈三白:浮生六記
    《金聲長物》之「沈三白」節選 如果有哪本書讓我堪讀一生,那一定是《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殘稿自被王韜妻兄楊引傳從蘇州冷攤發現的那刻起,芸娘就一直浮現在水晶般剔透的字裡行間,但見美麗,但見精微,凡事不以禮教為圭臬,也不以規矩所制衡,盡情盡性而又生趣盎然,在流離困頓中,雖身處窘境仍彰顯令人如沐春風的個性。林語堂不禁發出:「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的由衷讚嘆。
  • 清朝沈復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封建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踐
    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態炎涼,優遊閒歲月,瀟灑度時光。」引文選自《浮生六記》,一本嘔心瀝血卻被作者棄之於冷攤的作品。近一段時間,清朝沈復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再一次在各大圖書網站佔據了文學類暢銷書的榜首地位。
  • 《浮生六記》:人有千種,唯「真」為貴
    而她,便是《浮生六記》中沈復的妻子芸娘。沈復和芸娘的一生,在沉浮須臾間,體悟平淡閒趣。將悲歡離合揉進細碎的生活裡,痴纏如夢,歡喜憂悲。奈何情深不壽,斯人已逝。沈復念及對芸娘的百般不舍,涉筆成趣,才有了這充滿人間煙火,詩情愜意的《浮生六記》。李白曾感慨道:「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短短數十載,真正能夠留下的,是一個人最真的心,和世間最真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