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我,活在當下:《浮生六記》裡的人生智慧

2020-12-17 文化的理想國

《浮生六記》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平淡真實的日常生活,在平淡細微中透露著生活的美,演繹著智慧的人生。其中,既有對「真我」的執著追求,又包含了隨遇而安的處事方式和活在當下的人生理念。它們共同詮釋了如何能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審美態度。

追求「真我」的人生態度

《浮生六記》中沈復與陳芸都是「真性情」之人,沈復自我評價道:「餘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沈復生於經濟情況良好的家庭,受到正統的教育。妻子也與自己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正是這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沈復與陳芸的人生態度,即「追求真我」。

他們在追求真我的過程中,首先是對封建禮教思想的大膽挑戰,陳芸在初嫁沈復時,意欲「躬逢」,後「同行並座,初猶避人,久則不以為意」。受時代環境的影響,夫妻是不能並行而坐的,僅僅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可以看出陳芸的改變。當陳芸嘆道:「妾非男子,不能往」時,沈復說道:「冠我冠,衣我衣。」而後得以遊遍廟中。

陳芸是一個有趣的妙人兒,她能夠明白沈復的意圖並且贊同他的做法,她看到不同的世界,而沈復也體會到了與心愛之人同遊的樂趣,造就了一段完美的旅途。他們積極地追求「真我」,豐富了自己的生活。

隨遇而安的處事方法

隨遇而安,樂天安命是中國古代悠久的思想傳統。儒家有所涉及,道家與之相較更加典型,影響也更加深遠。

《莊子·列禦寇》講:「達天命者隨」,沈復與陳芸一生中有快樂的時光,也有頗多的坎坷。因納妾導致陳芸與公婆之間的矛盾不斷擴大,兄弟因錢財睨牆,朋友之間的關愛都比家人更加溫暖,更顯得沈復與陳芸的孤立無援。最後一次被趕出家門之後,家人陰陽永隔,作為一個男人來說,沈復無疑是痛苦的、無力的,也是無法迴避的。

平靜溫馨的家庭生活對他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沈復來說卻成為了奢望。新婚初期的分離「居三月,如十年之隔」。後來陳芸因血疾早逝,夫妻倆因此沒有白頭到老。昔日「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圖章還在,現在早已經沒有了可以一起蓋下這個章的人。因此感慨悟言:「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

中年喪妻,對於沈復來說是莫大的打擊,失去的不僅僅是心愛之人,更是重要的精神依託和歸宿。在陳芸去世之後,沈復去了很多地方做幕僚,同時也看到了更多的大好河山,他並沒有消極頹廢,不問世事,依舊秉承著好好生活下去的態度,豐富多彩地度過餘生。隨遇而安不是安於現狀,而是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在艱苦的條件下,也能保持平靜滿足的心態。

人們都說他曠達,但這一定是經歷過痛苦絕望的掙扎之後所參悟的曠達,比起常人,他更能以生活中的美來消解、調侃苦悶。對於悲傷他是有所控制的,不被悽涼淹沒的清醒自持。這也成為了沈復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之後的一種處事方式。

活在當下的人生理念

「活在當下」的思想來源於佛教,從佛教的眼光看,過去和未來都是幻象,唯有當下才是生命的實像。生命無常,瞬息萬變,流轉不息,是由無數個當下組成,是當下時刻的伸展和延續。時間稍縱即逝,美好的時光也是短暫的。活在當下,不僅是一種感悟,也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其本質是自在、灑脫,在日常的生活中享受樂趣,積極地活在當下。

人們偶爾會沉溺在思維的幻象裡,要麼擔心未來,要麼被過去的創傷所困,無法安住於當下,體驗不到活在當下的寧靜、祥和與愛。陳芸與沈復卻不同,他們總會抓住眼前的時光,真正地活在當下。在甜蜜詩意的生活中,無論植菊、盆玩、焚香、插瓶,每一項都是腳踏實地的生活。

由此可見,《浮生六記》作為紀傳體散文小品,不僅記載了沈復的一生,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同時,《浮生六記》中更流露出作為「人」的基本需求,人們在滿足了物質自然的需求之後,對自我實現與審美的需求。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浮生六記讀後感,浮生如夢,為歡幾簡
    讀三遍《浮生六記》,性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浮生六記》是沈複寫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自傳體隨筆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文章寫的率真灑脫,文辭綺麗,記錄了作者一生的際遇,或歡樂,或悲愁,或閒逸,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淋漓流淌於筆端,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 《浮生六記》是如何在五四時期火起來的?
    俞平伯自幼受家學薰陶,既長則上新式學堂,15歲考入北京大學國文門。他在大學期間便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寫作新詩文,是早期新文學社團新潮社和文學研究會(稍後還有語絲社)的重要成員。19歲畢業後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大學任教,繼續新文學活動,後尤以研究《紅樓夢》名世。
  • 紀錄片《浮生一日》:最幸福的人,活在當下
    難得周末,看花趁這個機會看了一部神交已久的紀錄片,片名譯作《浮生一日》,也有翻譯為《一日人生》的,這些都無傷大雅。這部紀錄片主要是選取了一年中的某一天作為特殊的日子,讓普通人拍攝自己的生活,通過這樣的形式,展現了同一天同一時刻,世界不同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
  • 沈三白:浮生六記
    《金聲長物》之「沈三白」節選 如果有哪本書讓我堪讀一生,那一定是《浮生六記 清乾隆年間,布衣書生沈三白,竟然不以讀書求仕途,而醉心於恬淡自適、悠遊自然的閒趣生活,以及其追求自我價值與真愛的平凡經歷,讓我從少年時代起就對這個性情中人心嚮往之。袁中郎所謂「世人所難得者唯趣」,「唯會心者知之」,故常在心靈深處,默默吟誦這四闋前塵夢憶。
  • 浮生六記·五日京兆尹
    在這漫漫浮生裡,我們每天都在「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鬥得最後染盡了人間戾氣還竟不知廉恥的自得其樂,還強詞奪理的講話:「其樂無窮。」然而,在我們眼前的這一道道菜餚,不在乎價格,哪一個沾染過一丁點浮生的氣息呢?豆腐都是石磨裡磨出來的,蘑菇都是山裡長出來的,蔬菜的生長無人催促,就連桌上免費提供的果實都是個個飽滿帶著光澤,和我們在超市裡見到的竟那麼不同。
  • 《浮生六記》芸娘:滿足了男人的一切幻想,卻活成了最卑微的模樣
    之後又聽說了《浮生六記》。想著這樣美好的書名,一定是一本清淡又不世故的書。直到讀了之後,才發現,是我想的太簡單了。大概美好的愛情故事應當都有一個犧牲者,背負著比另一個人更深重的難。才成就了這些許為人稱道至今的豔羨吧。
  • 尋訪《浮生六記》:沈復如何詩化庸常生活快意人生?
    作者丨雷恩海 《浮生六記》 (資料圖)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所記述的主要內容,乃庸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然而沈復卻能以詩化的情懷,體悟快意與歡樂,即使輾轉流徙,也能感念生活之厚遇。《浮生六記》即以《閨房記樂》開篇,而其詩化情懷、快意歡樂,在《閒情記趣》《浪遊記快》《中山記歷》中亦多有描述。沈復和其妻陳芸,乃姑表親,兩小無嫌猜。陳芸「生而穎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四歲父親去世,寡母幼弟,生活艱辛;既長,嫻於女紅,三口之家因而得以維持生計,後來得到《琵琶行》詩卷,「挨字而認,始識字」,並逐漸學會了作詩。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你是古文白痴嗎?
    而在這一長串由大冰、劉同、蔣勳著作組成的書單裡,張佳瑋翻譯的《浮生六記》也赫然在列。據出版方介紹,張佳瑋譯述文白對照版《浮生六記》的銷量早已突破了100萬冊,是所有版本中銷量最高的一版。民國十七年出版的《浮生六記》。請問《浮生六記》四個字該怎麼譯?《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複寫的一本自傳體散文,用回憶的筆觸講述了幾十年的人生。
  • 《浮生六記》中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沈復和陳芸的愛情慢慢揭開了面紗,讓人心動的是,一本看似雲淡風輕的《浮生六記》,卻是沈復給妻子陳芸的最美情書。而兩百年後,沈復和芸娘的情書也幾乎承包了讀書人的書架。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浮生六記》裡10個精闢的語句;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矣。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
  • 《浮生六記》裡很美的20句話:「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一百多年來,人們每每讀到他的文字,都被深深打動。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這本書中的重要人物,沈復的妻子陳芸,林語堂讚譽她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也寫下了《浮生六記》這本書。《浮生六記》裡很美的20句話1.情之所鍾,雖醜不嫌。2.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3.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4.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矣。
  • 《浮生六記》最經典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學家沈復的自傳體散文,被稱為「晚清小紅樓夢」。在《浮生六記》中,沈復以純樸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並且他以較長的篇幅記述了夫婦間的家庭生活,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實屬稀見。
  •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幾百年後,清人沈復據「浮生」二字,敷衍出《浮生六記》,分「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卷,寫盡了一生裡的風花雪月與悲歡離合。一部《浮生六記》,有人看見沈復與芸娘的繾綣情深,有人羨慕古人詩酒花茶的閒適情趣,還有人卻是在他們後半生的崎嶇中,看見人生的悲欣交集。
  • 《浮生六記》:布衣菜飯不香嗎?那是你沒發現煙火神仙的天然況味
    若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念於此,沈複寫下了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浮生六記》現存四記,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如果用四字形容四記,即樂而不淫,趣而不俗,愁而不傷,快而不粗。
  • 「80後」編劇羅周:《浮生六記》中的「愛與死」
    【打造現實與虛幻兩個世界】 清代文學名著《浮生六記》或許是最適合被改編成崑曲的文學作品之一。 作者沈復是一個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不成功人士」,卻將一生的才華付於對妻子芸娘的追憶中,他將二人的家居生活、遊覽見聞和坎坷際遇寫成了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
  • 《浮生六記》經典的10句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清朝時期,有一位落魄的文人,用自己的病榻時光寫下了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這本書被稱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以純樸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我們的語文閱讀水平淪落到什麼地步了?
    不過,別急著表揚讀者對傳統文學的喜愛,可有人記得,《浮生六記》是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課文,而用魯教版教材的學生,早在小學六年級就讀過這本書的節選了。一本中小學入門級的古典文學作品,如今卻需要讀翻譯版本,我們的語文閱讀水平淪落到什麼地步了? 如果這是為了方便兒童閱讀才翻譯成白話,尚且情有可原,可張公子這版《浮生六記》從精美的裝幀到文藝的推薦語,擺明了就是面向文藝青年的。
  • 《浮生六記》最美好的10句情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當主持人曹可凡問到胡歌時,他只說了一本:《浮生六記》。選擇這本書,是源於《大江大河》裡非常感人的一場戲。在劇裡,雷東寶成功收購了電線廠之後,第一時間去自己心愛妻子宋運萍的墓前,告訴她這個好消息。這樣真摯的情感,像極了《浮生六記》裡的沈復與芸娘。胡歌認為,在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之外,我們也可以多去尋找一些生活的小確幸,因為真正的幸福,其實藏在我們點點滴滴的生活之中。
  • 淺析《浮生六記》: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才是生命所需的「營養液」
    我愛你,應該藏在每一個與你相伴的日子裡。《浮生六記》是清朝時期一位落魄的文人,用自己的病榻時光寫下了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沈復,清代文學家,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記載,據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
  • 一生坎坷,卻怡然自得|讀《浮生六記》,看才子沈復的一生起伏
    這句詩出自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源序》,感嘆人生短暫的就像一場夢,美好時光又有多少呢?清代文學家沈復取「浮生」二字,寫了一本《浮生六記》,原著有六章,現存四章,分別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書中記錄的皆是生活中的點滴,情真意切,情趣與浪漫娓娓道來,備受推崇。沈復,字三白,出生於文人之家,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後轉行做幕僚。
  • 周末邀請 浮生六記
    下面是他的推薦語: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年輕時秉承父業,以遊幕經商為生,後偕妻離家別居,妻子客死揚州。46歲時有感於「蘇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乃作《浮生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