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布衣菜飯不香嗎?那是你沒發現煙火神仙的天然況味

2020-12-17 文字的二三事

#浮生六記#

乾隆癸未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沈復生在蘇州滄浪亭畔一個書香世家,遂開始了隨波逐流的浮世生活。

半生歡喜,半生流離,詩意和情趣並存,動亂和憂患同在。

悲歡離合總無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像暑熱的天氣,忽而豔陽高照,滿耳蟬鳴,忽而急雨來襲,蛙聲一片。

東坡有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世事如春夢了無痕跡。如夢初醒,俱是過往雲煙,蹤跡飄忽,淚眼模糊,終是大夢一場空。

若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念於此,沈複寫下了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現存四記,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如果用四字形容四記,即樂而不淫,趣而不俗,愁而不傷,快而不粗。

沈復或許不是合格的丈夫,陳芸或許不是稱職的妻子,然人無完人,難免沒有瑕疵。讓我們暫且拋卻成見,跟隨沈復的筆墨欣賞一場視覺盛宴。

窮有窮的活法

生存不等於生活,前者是使生命不絕於世的努力爭取,後者是在此基礎上使生命生動鮮活的多彩呈現。簡言之,生存是活著,生活是活著的方式,或五彩繽紛,風雲變幻,或單調乏味,從一而終。

會生活的人,才不枉此生,才不辜造物主的殷勤期盼。

沈復一直為衣食奔波,雖不似富貴人家衣食無憂,盡享安逸,可也把生活過出了滋味,不過是多了詩情畫意的意趣,少了朱門酒肉臭的俗氣。

沈復和陳芸在我取軒讀書論古,品月評花;七夕節拜織女,鐫刻於印章上的「願生生世世為夫婦」是這對痴情男女的由衷希冀;中秋節遊滄浪亭,明月懸於樹梢,風生袖底,頓覺俗慮塵懷消弭 ,陳芸不覺嘆曰:「今日之遊樂矣!」

新婚燕爾的濃情蜜意沒有在時光馬不停蹄地狂奔裡稍嘗減損,而是變幻為無中生有的新奇和苦中作樂的情趣。

古時的女子不能在大庭廣眾前拋頭露面,沈復每每因此無法攜陳芸同訪名山大川、遨遊天下而心生遺憾。《閨房記樂》有兩個例外。

洞庭君誕辰,在沈復大肆渲染和慫恿下,陳芸女扮男裝與夫君同遊廟會。

沈復去吳江弔唁錢師竹先生,陳芸想一觀太湖美景,便假託回娘家為由,同沈復一先一後齊集太湖。只見風帆沙鳥,水天一色,陳芸呼曰:「天地之寬,不虛此生矣!」想來閨閣女子見此景者能有幾人哉。

路是走出來的,辦法是想出來的。有時候,靈機一動會使不可能成為可能。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窮日子是苦,適當的癖好陶冶性情之餘,能讓生活的苦不再那麼突兀,趣味和意境取而代之。

沈復喜歡養花,精通剪枝養節的辦法,了解接花疊石的套路;能用石頭、花草造出假山;能想辦法加大房間的空間距離,使窄小的屋子看起來空間綽綽有餘;房間裡薰香,韻味悠長,不失為清閒裡的雅趣。

陳芸將死了的蟲子系在花草之間的法子使案頭上的插花更加生機盎然,她做的「活花屏」也十分精妙,也曾想到僱餛飩擔子在油菜花開的時節於柳蔭下煮酒烹茶,置備飯食,賞花飲酒,自得陶然。

不但沈復知悉如何增加生活趣味,蕙質蘭心的陳芸也是個會生活的女子。

沈復、陳芸互為知己,也是彼此唯一的知己。陳芸懂得察言觀色,對沈復的一舉一動瞭然於心。二人既是心心相印的夫妻,亦是志同道合的的閨閣良友。

生活清貧,陳芸卻從未有過抱怨,而是甘於清貧,在物質上不作過多要求,甚至奢望。

陳芸的癖好和沈復一樣,很是珍惜破書殘畫,分類搜集後,統一命名為「斷簡殘編」「棄餘集賞」。對於首飾穿戴,不是很在意。沈復之弟啟堂娶妻時,陳芸拿出珍珠花作催妝禮。陳芸的堂姐出嫁,滿室華裳麗服,陳芸卻一身素淡,只鞋子是新的。

在老僕婦家小住期間,陳芸陶醉於野趣,憧憬道:「他年定要和夫君在此處建房子,繞屋置菜園十畝,僕人僕婦種植瓜果蔬菜,供給日常家用。夫君畫畫,我刺繡,以備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之計了。」

布衣菜飯,簡約素樸,陳芸引以為樂。陳芸沒有追去麼?布衣菜飯就是追求。陳芸不幸福麼?布衣菜飯就是幸福。陳芸也在生活裡踐行著追求,體驗著幸福。

假如隱逸是罪過

像陳芸這樣不挑吃、不挑穿的女子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少之又少,不可多得。陳芸自己也知道,不是所有女子都跟她一樣,所以為沈復物色美妾,只是苦於沒錢。陳芸認定的又美又有韻味的憨園不是沈復這等窮酸文人消受得起的,因此憨園最後被有權勢的人奪去,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沈復身為一家之主,肩負養家餬口的重任,何以不致力於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原因倆字:隱逸。

沈復到奉賢官舍學習當幕僚時,和友人顧鴻幹訪求日後結廬隱居之所。彼時,沈復不過二十出頭,就已有了歸隱遁世之意。

寄宿在蕭爽樓時,沈復和三五好友聚會有四忌:談官宦升遷、公廨時事、八股時文、看牌擲色。

可見,沈復結廬歸隱不是一時興起,它體現在舉止投足之間,這也是為什麼一介書生的他本可以走仕途之路,卻視若無睹,終日守著幾本書,幾幅畫。

沈復看似清高,實是有著和陶潛類似的意願: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是,空有一顆隱逸的心,妻兒老小的現實令他在隱逸的道路上寸步難行。幕僚是沈復在現實面前迫不得已的低頭和妥協。

在父親的建議下,沈復輾轉各地,幹起了幕僚營生。在績溪當幕僚時,因與同事們意見不合,便辭職回鄉。官場上的卑鄙無恥令他放棄了當儒生的念頭,於是改行做生意。

沈復和施心耕等人合夥做釀酒的生意,因臺灣的林爽文事件,海上航路被阻,酒賣不出去,賠得一塌糊塗,只好重拾幕僚,重操舊業。

之後,沈復跟表妹夫徐秀峰去嶺南販賣貨物,雖賺了錢,在妓女喜兒身上就耗了百金。在家門邊設的書畫鋪,三天的收入還不夠一天開銷。

沈復就這樣在浮世生活裡隨波逐流,想起什麼做什麼,沒有具體的規劃,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想來是那顆隱逸的心拖累了他。

沒有遠慮,必有近憂。沈復對待生活沒有行之有效的謀劃,錢的短缺令他無法和妻兒組建一個獨立的家庭,只得跟著父母住,家庭矛盾由此萌生。

先是陳芸代寫家書,家裡偶有閒言碎語,婆婆懷疑陳芸在信裡沒有如實陳述,就不讓她代寫了。沈復的父親不知所以,以為陳芸不屑於代寫家書,因此大怒。

沈復想去找父親解釋清楚,卻被陳芸攔住。陳芸這樣做,有她的理由。陳芸在家裡和婆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若把鍋扔給婆婆,她在家的日子肯定不好過,因此才有「寧可被公公責備,也不想失去婆婆歡心」一說。

可是,越是擔心什麼,越是發生什麼。

五年後,陳芸受沈復囑託,給公公物色一個姚家姑娘做妾。起初,陳芸沒有將此事告知婆婆,姚家女子來家,陳芸謊稱是鄰家姑娘來閒聊玩耍的。但當生米煮成熟飯,婆婆恍然大悟,原來兒媳說的都是謊話。於是,陳芸失去了婆婆的歡心。

這種婆媳矛盾,表面上看是雞毛蒜皮的日常小事因偶然、突發所導致的婆媳之間的摩擦,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沈復缺乏財力自立,給不了陳芸安穩、與婆婆公公保持適當距離的生活,所以憂患疊加,坎坷之愁是他咎由自取。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意識不可或缺,使我們活在當下的同時,又能對即將到來的或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到有的放矢,從容不迫,不至於意外來臨時手足無措,應付不過來。

沈復的父親和表妹夫徐秀峰勸沈復有所為,有長遠之計,便是憂患意識的警醒。

溫水裡的青蛙由於沒有憂患意識,只貪圖當前安逸,漸趨沉淪,最後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所以,我們不能只活在當下,不做長遠考慮,雖不能高瞻遠矚,也應量力而行。

最近看到一篇關於《阿甘正傳》的文章,大致意思是說迷茫是常態,把握現在、走好當下的路,走著走著就會看到一片坦途。就如心無旁騖的阿甘,做一件事情只想著如何把它做好,不計較得失,不考慮其他,最終有所得。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像阿甘好運氣,車到山前不一定有路,也許是死胡同,也許是萬丈懸崖。

沈復就是一個例子。在沈復身上,看不見長遠之計、憂患意識,被父母逐出家門後,生活一下子將其打回原形,沒錢給妻子治病,只得眼睜睜看著她在自己懷裡撒手人寰。陳芸的音容笑貌永遠定格在那一刻,不復存在。

一顆隱逸的心和迫不得已的入世,本就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反映在生活裡,或許就是沈復的不思進取,不做長遠之計。

友情是無形的財富

《月亮和六便士》裡,思特裡克蘭德的妻子阿美在作家圈裡交遊甚廣,時常邀請作家們參加宴會,這讓她結交了許多作家朋友,積累了廣泛的人脈關係。

思特裡克蘭德拋妻棄子跑到巴黎後,阿美為了生存,做起了打字工作,這些人脈幫了她不少的忙,可以說如魚得水,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沈復也有諸多朋友,在他無助的時候,他們總能伸出援助之手,助他渡過難關,是沈復無形的財富。

沈復被趕出家後, 刊江的朋友把他介紹到貢局負責筆墨文書的工作,沈復的身心才略覺安穩,可是猝不及防的裁員讓沈復失了業,實乃無妄之災。

在沈復父親的喪事期間,弟弟啟堂指使債主來找沈復討債,夏淡安、夏揖山兩兄弟及時趕來,為沈復安置住所,提供賺錢機會,沈復由此得了二十兩銀子的報酬。

之後,沈復隨石琢堂到荊州,抵潼關,走山東,進京都。

沈復的後半生,就是在朋友的幫趁下度過的,雙方情如手足,弟弟啟堂見到此情此景,該有多羞慚。

沈復的朋友猶如貴人,總是能救他於水火之中,危難之際。顛沛流離的浮生,如果沒有朋友的幫扶,沈復可能會更慘,情形也更糟。朋友多了路好走,在沈復來看,確是至理名言。

寫在最後

讀《浮生六記》,建議大家少用俗世的眼光看待沈復和陳芸。沈復不一定無能,清高,陳芸不一定不幸福,局外人的我們怎能感受得到局內人的真切和實實在在。最好也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加以指責或提出沈復要這樣做、陳芸要那樣做的方法論,事後諸葛亮不太可取,應如孔子所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浮生六記》有「晚清小紅樓夢」之稱。

《紅樓夢》是一部世情小說,依稀記得有人說不懂世俗的沒資格讀《紅樓夢》,可能我就是世俗不通的一分子,只好將其束之高閣。

《浮生六記》是沈復用優美的筆觸寫就的自傳體散文。沈復既然有勇氣寫出真實的自己,勢必要承擔被指摘的風險。

感同身受並非易事,局外人很難真正理解局內人的快樂和憂傷。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浮生六記》中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如果有一個電影,初看時讓人覺得不知所云,甚至捧腹大笑,再看時卻感同身受,那一定是周星馳的電影。如果有一本書,初讀時能令人耳目一新,再讀時卻悵然若失,細品後則與之心心相印,同喜同悲,那這本書一定是沈復的《浮生六記》。
  • 《浮生六記》最經典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這句溫馨的話語是出自沈復的《浮生六記》。描寫的是沈復與妻子的日常生活場景,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字字透著溫馨,勾勒出一幅攜手相伴、平凡真實的畫卷。簡潔的語句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與妻子婚姻生活的閒適、恩愛與相敬如賓的美好。
  • 《浮生六記》最美好的10句情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01200年前的愛情故事《浮生六記》本應是六篇,但現存的只有四篇,分別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遊記快》3、看那秋風金谷,夜月烏江,阿房宮冷,銅雀臺荒,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機關參透,萬慮皆忘,誇什麼龍樓鳳閣,說什麼利鎖名僵。閒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4、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
  • 沈三白:浮生六記
    《金聲長物》之「沈三白」節選 如果有哪本書讓我堪讀一生,那一定是《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殘稿自被王韜妻兄楊引傳從蘇州冷攤發現的那刻起,芸娘就一直浮現在水晶般剔透的字裡行間,但見美麗,但見精微,凡事不以禮教為圭臬,也不以規矩所制衡,盡情盡性而又生趣盎然,在流離困頓中,雖身處窘境仍彰顯令人如沐春風的個性。林語堂不禁發出:「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的由衷讚嘆。
  • 《浮生六記》經典的10句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清朝時期,有一位落魄的文人,用自己的病榻時光寫下了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這本書被稱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以純樸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 第578季 溼地·浙韻:假日閒情話雞緣,《浮生六記》品真愛
    讀《浮生六記》,羨慕,歡喜,浮想,都有,今天午後繼續讀,竟至幾度淚眼朦朧。熟悉沈復,是源於選錄在語文課本中的《童趣》。知道沈復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知道選錄《童趣》所出的《浮生六記》是一本有故事的書,源於某些讀書經歷。沈復,字三白。生於乾隆癸未冬十一月有二日,自己雲「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蘇州滄浪亭畔。」
  • 《浮生六記》芸娘:滿足了男人的一切幻想,卻活成了最卑微的模樣
    之後又聽說了《浮生六記》。想著這樣美好的書名,一定是一本清淡又不世故的書。直到讀了之後,才發現,是我想的太簡單了。大概美好的愛情故事應當都有一個犧牲者,背負著比另一個人更深重的難。才成就了這些許為人稱道至今的豔羨吧。
  • 淺析《浮生六記》: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才是生命所需的「營養液」
    沈復,清代文學家,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記載,據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日常生活中瑣碎的小事,才是生命所需的「營養液」全神貫注地咂摸日常生活,就會發現人生處處是樂子!就像《浮生六記》中的沈復和芸娘,他們沒有財力遊歷名山大川,但在一方小小的院落裡也過得很有滋味。
  •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幾百年後,清人沈復據「浮生」二字,敷衍出《浮生六記》,分「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卷,寫盡了一生裡的風花雪月與悲歡離合。一部《浮生六記》,有人看見沈復與芸娘的繾綣情深,有人羨慕古人詩酒花茶的閒適情趣,還有人卻是在他們後半生的崎嶇中,看見人生的悲欣交集。
  • 深入淺出 | 生活,一半詩意,一半煙火
    敢情為的是那口豬肉。日子在煙火中流淌,人情在煙火裡滋長。一個人,當他懂得了品嘗一碗食事裡的煙火,把酒話桑麻的人情,平淡小事中的尋常。他便過出了最美的人間煙火。有一種煙火氣,是一粥一飯與一人相守,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與你立黃昏。早些年看過一個故事,那還是一個連瓜菜都吃不飽的年代。
  • 浮生六記·五日京兆尹
    大寒·京兆尹「五日京兆尹」 是A循環鋼炮「浮生六記而我只想講其中最後那一位的故事。這個人,自然最襯得起京兆尹的風韻。▲封面圖:浮生六記浮生六記系正在A循環鋼炮連載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查看往期《浮生六記》:20180805——浮生六記·氣靜神閒20180828——浮生六記·維天有漢庭本文責編特邀編輯:Diva 寒食
  • 一生坎坷,卻怡然自得|讀《浮生六記》,看才子沈復的一生起伏
    清代文學家沈復取「浮生」二字,寫了一本《浮生六記》,原著有六章,現存四章,分別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書中記錄的皆是生活中的點滴,情真意切,情趣與浪漫娓娓道來,備受推崇。沈復,字三白,出生於文人之家,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後轉行做幕僚。他與妻子陳芸舉案齊眉,感情深厚,但因家庭變故,歷經坎坷。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你是古文白痴嗎?
    《浮生六記》插畫。文/曹吉利能用語言說清楚感受,就少用表情包敷衍,能根據注釋讀下來的書,就儘量不要翻看白話版。雙11已過,你都囤了什麼書?而在這一長串由大冰、劉同、蔣勳著作組成的書單裡,張佳瑋翻譯的《浮生六記》也赫然在列。據出版方介紹,張佳瑋譯述文白對照版《浮生六記》的銷量早已突破了100萬冊,是所有版本中銷量最高的一版。
  • 尋訪《浮生六記》:沈復如何詩化庸常生活快意人生?
    《浮生六記》 (資料圖)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所記述的主要內容,乃庸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然而沈復卻能以詩化的情懷,體悟快意與歡樂,即使輾轉流徙《浮生六記》即以《閨房記樂》開篇,而其詩化情懷、快意歡樂,在《閒情記趣》《浪遊記快》《中山記歷》中亦多有描述。沈復和其妻陳芸,乃姑表親,兩小無嫌猜。陳芸「生而穎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四歲父親去世,寡母幼弟,生活艱辛;既長,嫻於女紅,三口之家因而得以維持生計,後來得到《琵琶行》詩卷,「挨字而認,始識字」,並逐漸學會了作詩。
  • 《浮生六記》裡很美的20句話:「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一百多年來,人們每每讀到他的文字,都被深深打動。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這本書中的重要人物,沈復的妻子陳芸,林語堂讚譽她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妻子離世之後,沈復形單影隻,孤清冷淡,便寫下了這句著名的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也寫下了《浮生六記》這本書。《浮生六記》裡很美的20句話1.情之所鍾,雖醜不嫌。2.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 布衣菜飯,可樂終身,做一個內心富足的人
    當日常物質需求已經滿足不了你,你可以投身藝術與想像的世界,讀書、看藝術展、聽音樂、看電影。需求層次全稱為馬斯洛需求層次,指按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馬洛斯需求層次圖當低級需求已經滿足不了你時,高級需求正是你需要的。這時候,你會通過看書,看藝術展覽,看電影來實現自己的需求。
  • 《浮生六記》從神仙眷侶到家破人亡,他們的愛情敗給了什麼?
    看完這本《浮生六記》百感交集,心裡說不出什麼滋味。前半部分作者沈復通過情真意切的文字,描述夫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處處透露出兩人相知相愛、默契、浪漫和快樂。令人感動和嚮往。
  • 「80後」編劇羅周:《浮生六記》中的「愛與死」
    【打造現實與虛幻兩個世界】 清代文學名著《浮生六記》或許是最適合被改編成崑曲的文學作品之一。 作者沈復是一個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不成功人士」,卻將一生的才華付於對妻子芸娘的追憶中,他將二人的家居生活、遊覽見聞和坎坷際遇寫成了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
  • 沈復《浮生六記》記績溪
    ▾  正文  ▾《浮生六記》,十分喜愛,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並非百般如意,但是在逆境中仍能夠把日子過得像首詩,充滿弦歌雅意,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偶然翻閱,發現在卷之四《浪遊記快》中有一段文字,記錄了他在徽洲績溪的經歷,今日把它檢出來,與大家分享共同細讀。
  • 浮生六記讀後感,浮生如夢,為歡幾簡
    讀三遍《浮生六記》,性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浮生六記》是沈複寫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自傳體隨筆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文章寫的率真灑脫,文辭綺麗,記錄了作者一生的際遇,或歡樂,或悲愁,或閒逸,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淋漓流淌於筆端,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