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為何慘敗?竟然是北洋水兵在日本逛青樓洩露軍事秘密

2020-12-22 微評秘史

一提起中國歷史上的晚晴,估計沒人說好,畢竟對外打仗一直都是輸的,輸給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些歐美國家,我們也就捏著鼻子認了,但是就連日本我們也打不過,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北洋水師輸的那叫一個徹底啊,也就是這場戰爭導致中國在近代史上一直被外國看不起。

在甲午戰爭前,其實我們可愛的清王朝一直都是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當中不能自拔,對於日本也從來都瞧不起的,甚至與都已經感覺到日本人越來越囂張後,還大言不慚地說要好好教訓下日本,畢竟從來中國都是把日本看成是東夷倭國嘛。

在這點上我們看一個歷史事件就知道了,在1874年這個時候,日本人悍然發動了侵臺戰爭,在打仗的過程中敲詐了清政府50萬兩白銀啊,按理說這一下子就應該能把清政府打醒了,畢竟這野心是昭然若揭啊,但是清政府在幹嘛呢?人家朝廷大臣們沒事人一樣,該吃吃該喝喝,還市場上出版了本多書來諷刺日本人不是東西,還有人大張旗鼓地吹要徵討日本,幫助他們恢復幕府統治。

這些種種言論只能表明當時的清政府對日本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警惕,我們都知道日本在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這麼重大的事件在清政府這邊卻沒有引起任何的重視,甚至有的朝廷大臣說這種政治變革朝令夕改、改變風俗,完全是荒唐無稽之談。

其實,清朝如果在思想上瞧不起日本也就算了,反正也不是第一天這麼幹,但是清朝一直覺得日本嘛,打起來很容易,還非要在行為上瞧不起,一定要找機會去宣揚國威,這就出問題。清朝最後不是建立起北洋水師了嘛,買了很多戰艦,這一下子就是感覺自己很厲害了啊,就要去找回場子了。

在1886年這個時候,北洋水師的軍事長官丁汝昌帶著定遠、鎮遠幾個戰艦到朝鮮去搞軍事演戲,回來的時候人家還非要去日本的長崎搞補給,去維修戰艦,說白了就是去給日本人看看我們的厲害,但是北洋水師的軍官水兵的素質都是不一樣的,有些水兵就跑到長崎的紅燈區去玩了,玩的時候還在人家房子裡面和日本的軍警打了一架。

最後清政府和日本就開始處理這個事件啊,也就是要分對錯唄,我們以前和列強可不是這待遇,那就是人家說我們不對,我們道歉,然後賠銀子,但是這一次卻是和日本人一起來協商,這一下清政府這個開心啊,有的大臣還說這是外交的勝利。

這件事到這裡還沒完,因為有日本人在現場撿到了北洋水兵掉落的一本小字典,裡面的漢字旁邊都標註的是0-9的數字,日本把這個交到了當時的情報部門,日本情報部門立刻斷定是清政府的軍事密碼,為了證明這一點,日本的外交部門老大陸奧宗光就在第二天寫了一封信給清政府駐日公使,第三天日本的情報部門就截獲了駐日公使發給總理衙門的電報,根據這份電報,日本順利地摸清了清政府的軍事密碼。這一個歷史事件在伊藤博文寫的《機密日清戰爭》中有過記載。

更可氣的是,清政府完全對此事不知情,甚至連更換密碼的習慣都沒有,於是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清政府的軍事行動算是完全暴露在日本人的眼皮地下,哪還有什麼秘密可言?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旱烏龜下海,紙老虎上山,慘敗的甲午戰爭,窩囊的清政府
    紙老虎上山,北洋艦隊的英雄氣短至今還有人把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水兵在炮上曬褲衩子當一個正兒八經的故事來說,這真是大大折損了一幫頂尖好漢的英雄本色了。要論當年北洋水兵的素質,整個亞洲乃至世界來說,都算是頂呱呱的水準了。
  •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比清朝軍隊到底強在哪
    1894年—1895年,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擼起袖子打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完勝,中國慘敗。戰爭的影響卻持續至今,成為歷史學者和愛好者熱衷研究和討論的話題。儘管戰爭的結果有其偶然性,但誰也不會否認,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能夠戰勝清朝軍隊,並不僅僅是運氣好。
  • 紐卡斯爾北洋水兵墓 見證中國近代海軍夢
    英國當地時間6月14日,位於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五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地,舉行了修繕竣工的典禮儀式。  這是自1911年清末海軍將領重修後108年來的首次修繕,資金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公募而來。  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分別兩次派員到英國接收在此訂購的軍艦,5位年輕水兵因病客死他鄉,埋葬在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園。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北洋海軍甲午慘敗實屬必然
    被甲午戰爭檢驗了的北洋海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呢? 官僚傾軋下的窘迫成長   一支在官僚傾軋中艱難成軍的海軍,從始至終的窘迫絕不僅源於挪用經費。但大、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的數量優勢同樣不小。再看船速的比較。日艦平均航速快1.44節,優勢並不很大。有人說北洋艦隊10艦編一隊,使高速艦隻失速達8節,不利爭取主動。其實日本艦隊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艦,艦隊整體失速不在北洋艦隊之下。   黃海海戰前的北洋海軍,從表面看軟體硬體都具有相當實力。清廷正是出於此種自信,在豐島海戰之後毅然對日宣戰。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沉沒戰艦致遠艦將重建(圖)
    北洋海軍水兵合影  每一件北洋水師的遺物,都在展示著那個時代的軍人和戰艦不同的性格、風貌,讓尋訪者為之感動,亦忍不住為之扼腕。其實,每一件北洋遺物,都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鎮遠艦的大錨上彈痕累累,記述著海戰中的血火;從西京丸船腹中取出的平遠艦主炮炮彈仿佛記載著水兵的長呼:我們的炮彈打不響!
  • 甲午戰爭時期中日軍事制度改革對比
    而處在同一地區的中日兩國,為應對西方入侵,幾乎在同一時期實施了近代軍事變革,但最後結局卻大相逕庭。特別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成為歷史的分水嶺,日本從此一躍躋身為列強行列,而大清帝國卻從此淪為備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統治瀕臨崩潰。為什麼從相似的起點起步,卻有著如此不同的結局?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究。而日本當年的軍事制度改革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 北洋水師竟如此霸氣!暴揍日本警察,最後還是日本道歉賠償!
    北洋水師竟這麼霸氣過?暴揍日本警察,最後還是日本道歉賠償!中日甲午戰爭時中國近代史上標誌性時刻,那次海戰失敗後,大清朝再也無力抵擋列強的侵略,只能對列強的各種無禮要求予取予求。1886年7月,為了震懾西方國家,展示大清朝的強大實力,李鴻章派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六艘海軍艦隊在黃海區域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定遠」、「鎮遠」、「濟遠」和「威遠」四艘艦艇在丁汝昌的帶領下前往日本長崎進行檢修。
  •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  這場發生在1895年3月9日的「田莊臺防禦戰」,是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以清軍的慘敗告終。一個月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盤錦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楊洪琦介紹說:當年清軍在海戰中失敗後,日軍轉入陸戰,在田莊臺遼河岸邊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清軍失守後,日軍在鎮內屠殺百姓,放火燒城,大火幾日不熄,一個原本繁華的商埠重鎮變成了一片廢墟。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1886年,北洋水師對日本長崎進行訪問,實則進行艦隊補給和維修,這一次北洋水師出動了定遠、鎮遠等鐵甲艦,北洋水師勢力雄厚。當北洋水師停靠長崎碼頭的時候,日本人充滿了驚嘆、羨慕和憤恨等複雜情緒。當北洋水師靠岸後,船上的水兵到岸上登岸購物,因糾紛與日本警察發生了嚴重的鬥毆事件,並且上岸的北洋士兵損失慘重,且被日本警察關押,這樣事態就變大了。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甲午戰爭旅順屠城細節公開 僅剩36人埋屍體(圖)
    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甲午海祭」展 展示從日本民間購回的大量圖片實物  250張照片,60多件珍貴實物,真實地記錄著120年前發生在中國黃海的甲午戰爭,通過這些日本從軍記者的記述,日軍旅順屠城細節第一次被公開。 文/ 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宋敏  為期兩個月的「甲午海祭——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4日。
  • 甲午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除了軍事落後外,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
    國王不得不向宗主國清朝求援,沒想到日本趁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在這之前,日本就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中日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按照中國幹支紀年,1894年為甲午年,所以此戰叫甲午戰爭。日本蓄謀已久,清朝倉促應戰,最終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迫於日本的軍事壓力,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
  • 日本右翼借甲午跳上歷史舞臺 得到軍方大力扶植
    其創始人頭山滿、平岡浩太郎和箱田六輔全部出身於破落武士家庭,以擁護日本政界擴張派代表人物西鄉隆盛的「徵韓論」為主要綱領,鼓吹對中朝發動戰爭。 1881年2月,已在福岡地區乃至整個九州都具有相當勢力的頭山滿等人宣布成立玄洋社。1886年,中國水兵與日本民眾在長崎發生流血衝突後,玄洋社趁機將綱領明確擴充為以「破支那,勝俄國,並朝鮮」為「奮鬥目標」。至此,玄洋社完成開宗立派的全過程。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1872年維新派的大將西鄉隆盛派出佐池上四郎等軍人秘密潛入大清展開情報工作,在1884年的時候,日本在上海開設了玄洋社,當時日本通過少量的軍事情報人才,輔佐民間的商業和浪人群體在大清大量開展情報工作而這些在所謂的「報國信念」。有了這些民間群體在最開始的加入,也讓日本對於當時清朝的動向和情勢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
  •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
    導語: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清朝末期,英國用大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大門。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開啟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清政府的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後來甚至擁有強大的北洋水師,當時幾乎可以說是亞洲最強海軍。
  • 甲午戰爭為何日本勝而中國敗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一句話揭示了甲午戰爭為何日本勝而中國敗文/佚名19世紀中後期,清朝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殖民者不同程度的入侵
  • 教科書: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後,為什麼這麼講?
    引言:120多年前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至今仍然被無數國人銘記。偌大的清王朝竟然敗給了東洋蕞爾小國,令當時的列強都感到大跌眼鏡。全然置大局於不顧,龐大的大清國與日本的戰爭,最後快搞成了李鴻章的北洋和淮軍與日軍的軍事鬥爭。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每當提起日本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中國人總是會下意識的把他們和侵略戰爭聯繫到一起,沒錯,這個國家確實在二戰時期對我們犯下過一些無法被原諒的罪行,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戰時期並不是他們第一次侵略我們,再更早一些的清朝時,中日也有過一戰,這一戰以清朝的慘敗告終,其實這次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大。
  • 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一、經過幾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以及多年的洋務運動,外加北洋水師的強大,大清朝從上到下就沒把日本放在眼裡。即使在整場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也是一再強調自己軍隊多麼威武,打得日本人多麼屁滾尿流,滿地找牙。旨意一下,哪有人敢不從,於是所有的中文報紙,不敢報導清軍慘敗的消息,而是仍然在渲染清軍多麼牛叉,日軍多麼窩囊。清軍的什麼火牛陣、地雷陣大展身手,什麼水陸兩棲戰、盾牌長矛戰大破日軍,甚至連新式床弩都裝備了八旗軍,打得日本人找不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