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卡斯爾北洋水兵墓 見證中國近代海軍夢

2020-12-13 華西都市報

紐卡斯爾北洋水兵墓 見證中國近代海軍夢

  1887年進行高速試航時的致遠艦。

在船臺上的巡洋艦。

  海圻艦造成後,在英國船廠舉行交船儀式。花束後站者為林國祥,花束左後方站者是程壁光。

致遠艦下水儀式的照片。

  英國當地時間6月14日,位於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五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地,舉行了修繕竣工的典禮儀式。
  這是自1911年清末海軍將領重修後108年來的首次修繕,資金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公募而來。
  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分別兩次派員到英國接收在此訂購的軍艦,5位年輕水兵因病客死他鄉,埋葬在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園。
  在清末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中,一大批中國人睜眼看世界,試圖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追趕世界,抵禦外侮。
  這五座北洋水兵墓,正是一百多年來中國建立近代海軍的見證。

赴外接艦團 受英女王維多利亞接見
  1874年,在發生日本侵略臺灣事件後,大清為了克制日本,向英國訂購了兩艘撞擊巡洋艦。
  這就是「超勇」和「揚威」。兩艘軍艦由位於紐卡斯爾泰恩河畔的米切爾船廠建造。
  1880年,為了接收兩艘軍艦,同時也是為了鍛鍊清政府自己培養的海軍人才,李鴻章命令當時還是北洋海防督操、記名提督的丁汝昌組建接艦團隊前往英國。這是大清海軍歷史上第一次派出大規模赴外接艦團。
  接艦團有兩百多人,包括林泰曾、鄧世昌、藍建樞、李和、楊用霖等軍官,還有224名從山東威海、榮成、登州等地挑選的舵工、水勇等人。
  此外,林泰曾當時又在上海臨時添招了40人,接艦團總人數為264名。
  在這些人中,有一名隨行文案叫池仲祐。他將整個接艦過程寫成《西行日記》,正是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在一百多年後,看到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知識分子是如何跟西方打交道的。
  1881年2月27日,接艦團一行從上海乘坐招商局輪船海琛號出發。
  經過近2個月的航行,4月22日抵達英國倫敦。
  在倫敦期間,丁汝昌受到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接見。此後,丁汝昌又帶隊前往紐卡斯爾。
  雖然李鴻章在國內一再催促,但因英方耽誤了工期,接艦團在紐卡斯爾等待了將近八個月。
  期間,接艦團一行成為當地人關注的焦點,池仲祐對此進行了詳細記錄。
  「士女來船觀者日以加,甚有不相識而以物及影(照片)相贈者」,「沿途觀者肩摩肘掣,擁擠不開,土人各以手揮帽作禮」。
  當時,正趕上火車發明者史蒂芬森百歲壽誕,紐卡斯爾市政府舉行大型宴會,丁汝昌、林泰曾應邀與當地官員、士紳、名人等400餘人出席。席間丁汝昌與林泰曾致祝酒詞。林泰曾用一口流利的英語發表致辭:「但願英與中國永相和睦,無忘舊好,且實提生順(即史蒂芬森)百年壽慶,我中國官員得附盛宴,何勝榮幸,願實提生順子孫世享其澤。夫實提生順創立火輪車,美利幾遍各國,我中國他日用之大獲其利,則中國之幸,亦諸君之幸也。」
  林泰曾的演講,受到與會者的鼓掌稱頌。第二天「閱本地新聞紙,敘昨日林管帶之言甚悉」。


曾國藩長子 新軍艦上升起大清龍旗

  1881年8月3日,這是北洋海軍史上有著重要象徵意義的一天。
  這一天,曾國藩長子、大清駐英公使曾紀澤乘火車從倫敦抵達紐卡斯爾,登上新制軍艦,親手升起龍旗,這是大清龍旗第一次在英國飄揚。隨後,超勇、揚威二艦「開船試洋,抵海港口,演放大炮」,試航成功。
  當天晚上,池仲祐來到紐卡斯爾的墓園,祭拜兩座中國水兵墓,他們是山東登州府榮成縣袁培福和安徽廬州府廬江縣顧世忠,這兩人都是接艦團的水勇。
  袁培富是在1881年5月23日夜裡去世的。5月25日下了一天的雨,這天夜裡顧世忠去世。5月26日,安葬袁培福,管駕官以及兵勇送行。第二天又安葬了顧世忠。兩人的墓地,緊接為鄰。
  1881年8月9日,天氣晴朗,超勇和揚威鳴響汽笛,駛離紐卡斯爾。
  8月17日,在英國的普利茅斯軍港完成補給後,這兩艘中國人自己駕駛的戰艦沿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中國南海的航線回國。
  歸航期間,丁汝昌曾親自「批閱地圖」,沿途各國「均鳴炮致賀」。
  1881年11月18日,超勇、揚威抵達天津大沽,正式加入北洋海軍。林泰曾被任命為超勇管帶,鄧世昌任揚威艦管帶。
  在後期主力「遠」字軍艦加入北洋之前,超勇和揚威一直是北洋艦隊的主力,曾參與平定朝鮮的壬午兵變等重大事件。
  這次遠航對年輕的中國海軍來說意義非凡,這是中國海軍人權操諸我自主意識的實踐;這也是自明代鄭和以來,中國的軍艦首次進行的洲際航行,但比前代航行得更遠,看到的未來也更深邃。


兩次接艦期間 有三位水勇先後去世

  在第一次到英國紐卡斯爾接艦的6年之後,1887年來自中國的接艦隊伍第二次抵達紐卡斯爾。
  在之前的1884年,清政府剛剛經歷中法馬江之戰的慘敗。當時清政府向位於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了「致遠」和「靖遠」兩艦。與之前超勇、揚威是轉包給別的船廠不同,這一次兩艘軍艦均由阿姆斯特朗旗下的埃爾斯維克船廠建造。
  同期還在德國訂購了經遠和來遠兩艦。1887年,中國派出了多達400多人接艦隊伍分赴英、德。當時接見隊伍的負責人是英國人、北洋水師總查琅威理,負責到英國接艦的官兵由鄧世昌、葉祖珪統領。
  在紐卡斯爾等待期間,有三位水勇先後去世。
  先去世的是21歲的連金源和30歲的陳受福,是在紐卡斯爾醫院裡去世的。
  1887年6月6日凌晨4點,葉祖珪率領40名水兵組成的隊伍,在醫院中用白布裹好逝者遺體,再將他們裝進棺材裡,同時將他們生前的衣服也都疊好,放在遺體旁邊,最後蓋上棺蓋。
  棺木被安葬好後,送葬的水兵們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跪倒磕頭,然後在墓前燒了一堆紙錢。
  當時醫院的護士還獻上了一對花圈表示敬意。
  六天後,同樣在凌晨4點鐘,另一位水兵陳成魁的遺體也被安葬於此。
  1887年7月9日和23日,靖遠、致遠相繼完工,並通過航試。
  8月20日,中國的龍旗艦隊再次從紐卡斯爾起航駛向樸茨茅斯軍港。與從德國駛來的經遠艦和來遠艦會合。
  經過短暫的休整,在經歷致遠艦「斷錨」風波後,1887年9月12日,4艘巡洋艦組成的編隊踏上回國之路。
  也許是一種巧合,當時中國駐英的使館官員餘思詒也隨船回國,和池仲祐一樣,他也留下一份日記--《航海瑣記》,文中所記內容成為今天考察北洋艦隊訓練內容的重要參考。
  日記記載,整個歸航途中,總查琅威理時刻對艦隊進行訓練,甚至「嘗在廁中猶命打旗傳令」。
  「終日變陣必數次,或直距數十百碼,或橫距數十百碼,或斜距數十百碼,時或操火險,時或操水險,時或作備攻狀,或作攻敵計。皆懸旗傳令,莫不踴躍奮發,毫無錯雜張皇景狀,不特各船將士如臂使指,抑且同陣各船亦如心使臂焉。」


「義不獨生」 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1887年9月17日,艦隊進入直布羅陀軍港。休整期間,一群被騙至當地的廣東華工因「無資斧回家,哀泣求援手」。當時軍艦上「皆已滿工」,而且也有規定,軍艦不得私自搭載平民。但看著這些「食不飽,寒無衣」的同胞,鄧世昌「允帶八人回國,命下午來船幫同作工」。
  10月3日,在行至蘇伊士運河期間,來遠艦的兩名水勇病故。當時二人的靈柩被「寄葬」在岸邊,各船下半旗以示哀悼。在場的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兵船也下半旗致哀。
  艦隊繼續航行,在印度洋中航行時,鄧世昌一度高燒不退,但仍堅持親自指揮駕艦。1887年11月10日,致遠艦和艦隊抵達新加坡,並上岸訪問,當地華人歡欣鼓舞。期間,琅威理發表演講,鄧世昌是翻譯。
  1887年12月10日,致遠等艦艇汽笛長鳴,駛入臺灣海峽,下午抵達廈門港,四艘軍艦在這裡和北洋水師艦隊匯合,並在這裡正式加入北洋艦隊。鄧世昌被任命為致遠艦管帶,葉祖珪為靖遠艦管帶。
  至此北洋艦隊達到鼎盛力量,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也就這時,戶部尚書翁同酥以財政緊張為由,奏請兩年內禁止海軍購買外洋船炮,竟得到朝廷批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當年的先鋒戰艦超勇、揚威,這時已成老舊之船,在中日艦隊決戰的黃海海戰上,這兩艘姊妹艦結成戰術編組,雖奮勇殺敵,但無奈艦炮衰朽,首先戰沉。超勇艦的第二任管帶黃建勳、揚威艦隊的第二任管帶林履中,兩人落水後,本可得救,但選擇了與艦同沉,成為北洋海軍最先犧牲的兩名管帶。
  黃海海戰中,最為人熟知的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衝向敵艦。自1887年接艦開始,鄧世昌和致遠艦為伴7年,致遠艦沉,鄧世昌「義不獨生」。
  靖遠艦在黃海海戰後,又參加了甲午戰爭的最後一役——威海衛保衛戰。在定遠、鎮遠兩艘巨艦相繼損毀後,靖遠艦成為北洋海軍最後的旗艦。
  1895年2月9日,劉公島內的靖遠艦被日炮擊中要害,管帶葉祖珪和提督丁汝昌欲投海而死,被士兵擁救上岸。第二天,為免資敵,丁汝昌下令將靖遠艦炸沉。
  幾天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紐卡斯爾爐火 一直燃燒到新世紀

  從紐卡斯爾開始的海軍夢,並未因甲午戰敗斷絕。
  甲午戰後,清政府決定重建海軍,原靖遠艦管帶葉祖珪受命擔任重建後的北洋水師統領,復興海軍。
  這一時期,清政府又從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了近代中國海軍中的主力戰艦「海天」「海圻」艦。
  大清龍旗最後一次在泰恩河畔升起是在1911年。
  這年10月23日,辛亥革命13天後,清朝駐英公使劉玉麟的女兒將一瓶香檳砸碎在巡洋艦「肇和」的船首,按照西方的傳統她是肇和艦的教母。經過多年的學習和觀察,清政府的官員們已經開始認可西方的文化,這和當年致遠艦下水不允許女眷上船不同。
  肇和艦是1909年由籌辦海軍大臣載洵和薩鎮冰在歐洲考察期間向阿姆斯特朗造船廠訂購。1910年11月7日,肇和在埃爾斯維克工廠開工,不久後同級的應瑞艦也在船廠鋪設龍骨起造。
  1913年3月14日,肇和艦首先從紐卡斯爾起航,回到已經進入民國時代的中國,海軍總司令李鼎新親自驗收,升掛五色旗。一個月後,肇和艦的姊妹艦應瑞也從紐卡斯爾回國加入民國海軍。
  在20多年後的1937年9月14日,肇和艦在廣東與日艦打響「虎門保衛戰」。
  海軍史學者陳悅說,這是抗日戰爭中,中國海軍唯一一次對日軍進行艦對艦作戰,也是肇和艦自紐卡斯爾回國後,第一次以衛國作戰的方式體現其國防價值。
  1937年9月21日,肇和艦被日軍炸沉在虎門要塞海域。4天後,清末時從英國訂購噸位最大的海圻艦等11艘老舊軍艦自沉江陰,阻滯日軍。
  中國近現代海軍來自紐卡斯爾的海軍夢,以此告終。
  作為一點餘續,1960年5月27日上海打撈工程局在江陰水域發現了當年自沉的海圻艦,並打撈殘骸。海圻艦的鋼鐵之軀成為「大煉鋼鐵」的材料,其中一座鍋爐在1965年打撈出水經過修理後,移交給當時的國營靖江農藥廠使用,一直到2003年農藥廠搬遷前。
  至此,來自遙遠紐卡斯爾的爐火在中國徹底熄滅。
  封面新聞記者王國平

相關焦點

  • 北洋水師墓竣工 清政府出資興建屬於中國政府飛地
    北洋水師墓竣工新華社英國紐卡斯爾6月14日電 通訊:北洋水師水兵墓在英國修繕完畢新華社記者桂濤 顧震球五座墓碑修葺一新,北洋水師水兵墓地百年來首次修繕竣工 孤懸英國130多年英國當地時間6月14日上午10點半,竣工儀式在墓地所在的紐卡斯爾聖約翰墓園舉行。1881年和1887年,兩批英勇的北洋水師官兵滿懷著救國圖強的信念,遠赴英國紐卡斯爾造船廠接收在此訂購的軍艦,陳受富等5位年輕水兵客死異鄉。
  • 英國3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倒塌:其一墓主為安徽籍
    2016年5月7日,一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發現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北洋水師水兵墓碑倒塌。網絡資料近日,一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反映,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清朝北洋水師水兵墓碑倒塌。  據了解,該墓地共有5座水兵墓,墓主皆為光緒年間北洋水師的水兵,當時為了接回清政府購買的軍艦赴英,但因水土不服,客死他鄉,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北洋水師5座水兵墓孤懸英國百年,中方出資啟動修繕
    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分別派員到英國接收在此訂購的軍艦,陳受富等5位年輕水兵因病客死他鄉,埋葬在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園。2016年11月30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首個海外公募項目——英國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項目在京啟動。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修繕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 歷經百年風霜,位於英國聖約翰墓園的五座北洋水師故勇墓已經斑駁陸離、殘損嚴重。昨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宣布對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十九世紀末,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勢衰微。
  • 【坐馬扎,聽故事】北洋海軍5名故勇在英國墓地墓碑修繕成功開工
    本項目於2016年9月正式啟動,當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派專家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對現在墓碑殘損狀況進行勘察,經過實地測算,修繕總金額預計為47936.26英鎊(約409797.50元人民幣)。2016年11月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正式面向社會發起眾籌,眾籌方式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向海內外公開募集,輔以線下勸募。
  • 軍迷赴英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 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6年前,他曾作為揚威號管帶,同超勇號管帶林曾泰一起來到紐卡斯爾,迎接這兩艘新完工的軍艦返回祖國。這兩人都是福建船政學堂畢業,接受西式海軍教育,精通英文,也是同一批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中國海軍軍官中的佼佼者。1881年8月17日,他們兩人分別指揮超勇、揚威從紐卡斯爾起航駛往中國。時任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特意從倫敦趕來,親自在軍艦上升起了代表中國的龍旗。
  • 一人當兵,全家不餓——北洋海軍水兵的收入有多少
    #清史探秘#晚清的北洋海軍是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今天想聊聊其中水兵的收入。北洋水師的水兵包括一二等炮手,正副水手頭,一二三等水手和一二三等練勇。他們都是清帝國政府的正式編制,海軍軍旗就是清帝國的國旗,其待遇非常優厚:按上表所列,當年北洋水師水兵的待遇可是不低。以一個一等水手為例,除管吃、管住、管穿外,每月還有10兩餉銀。
  • 清末海軍海圻艦首次環球航行
    但在1904年4月,海天艦在管帶劉冠雄的帶領下不幸在長江口鼎星島海面觸礁損毀,成為近代中國海軍因事故沉沒的最大一艘戰艦。此後,海圻艦以其體形大、航速快、火力強,成為此後直到1930年代的中國海軍核心主力艦。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圻艦在江陰自沉,為抗日做出了最後的貢獻。1960年,海圻艦的艦體曾被打撈出水,遺憾的是,在打撈上岸後海圻艦體被拆毀,作為廢鐵煉鋼,支援國家建設。
  • 英國墓園發現五處大清水兵的墓葬,其中的故事讓人感動
    那是只是一座失修英國公墓,位於英國港口城市紐卡斯爾市,乍一看可能會覺得是很平常的一座英國公墓,但是不同的是這座公墓當中長眠著五名中國人,而且是清朝人。為什麼五名清朝人會長眠在英國那?在這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故事。
  • 歷史的印跡 | 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在日本針對中國海軍進行武備發展時,北洋海軍建設卻因黨爭以及保守大臣的阻撓陷入停頓。日本兵哀嘆 定遠艦怎麼打不沉啊?中日的海上對決很快就來了。1894年9月17日中午,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相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蒸汽鐵甲艦之間的海戰。
  • 碧海丹心,晚清北洋水師軍服
    作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李鴻章在近代中國海軍建設和制服徽章發展上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在北洋水師成立的1882年,《北洋水師號衣圖說》經北洋大臣李鴻章批准頒行,這是迄今所知的中國第一部關於海軍軍服的成文制度
  • 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 2017年9月,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曾專程去紐卡斯爾探尋的北洋水師在當地的歷史,記錄下不少照片和文字。——山東威海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一、接艦 泰恩河畔紐卡斯爾(Newcastle upon Tyne),是英格蘭北部曾經的工業重鎮,這裡曾矗立著當時英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工業聯合體之一:阿姆斯特朗公司。 1887年,36歲的鄧世昌帶領著四百餘名官兵水手,經歷萬裡波濤,踏上了這片異國的土地。
  • 北洋水師軍歌,消失了120年的中國海軍軍歌!
    在消失了120年後,北洋海軍的軍歌重新奏響。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出品、組織拍攝,歷時2年完成的北洋海軍歷史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將於29日在央視播出,劇中將透露很多新史料發現。其中一項比較特別的是,就是這首從歷史中復活的北洋海軍軍歌。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說,這首軍歌自甲午戰敗後,就在中國的歷史中被湮沒了。
  • 青島「最具歷史意義的景點」,現存中國唯一,見證了中國海軍崛起
    文|城市旅遊推薦官青島「最具歷史意義的景點」,現存中國唯一,見證了中國海軍的崛起曾經的亞洲第一巨艦,卻在清政府腐敗無能中沉入海底,一場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是國恥需要銘記。青島這個景點保留了我國海軍崛起的歷史。假期帶孩子來旅遊,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情懷,非常不錯哦!青島海軍博物館青島海軍博物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創建,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國海軍發展的軍事博物館。
  • 沉艦、軍港與海戰場——考古學視野下的北洋海軍史 東楚網
    關鍵詞:沉艦;軍港;海戰場;北洋海軍  近代海軍教父、美國海軍戰略思想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60—1914年)曾經說過,「獲得海權或控制了海上要衝的國家,就掌握了歷史的主動權」[1]vii。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沉沒戰艦致遠艦將重建(圖)
    北洋海軍水兵合影隨著1965年操江號在日本神戶被解體,北洋水師所有的戰艦都已經走入了歷史的背後,只有這艘我國保留下來唯一一艘清末蒸汽輪船,依然能夠讓我們回味那個時代艨艟的影子,這是一艘清末振興海軍過程中,向外購買軍艦時附送的火輪船,其精美的雕刻,仿佛製作豎琴一般細膩的工藝,讓我們隱約感到,在一百多年前,中國為了實現近代化進行的那一次自強努力,曾有著異乎尋常的認真。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1886年,北洋水師對日本長崎進行訪問,實則進行艦隊補給和維修,這一次北洋水師出動了定遠、鎮遠等鐵甲艦,北洋水師勢力雄厚。當北洋水師停靠長崎碼頭的時候,日本人充滿了驚嘆、羨慕和憤恨等複雜情緒。當北洋水師靠岸後,船上的水兵到岸上登岸購物,因糾紛與日本警察發生了嚴重的鬥毆事件,並且上岸的北洋士兵損失慘重,且被日本警察關押,這樣事態就變大了。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北洋海軍甲午慘敗實屬必然
    目標高大的「西京丸」經過北洋海軍鐵甲艦「定遠」艦,本已成射擊靶標,「定遠」發4炮,2炮未中;「福龍」魚雷艇向其連發3枚魚雷,也無一命中,又讓其僥倖逃出。   北洋艦隊官兵作戰異常英勇,但對軍人來說,勝利沒有替代品,很多東西僅憑戰場上的豪壯不能獲得。    多種資料證明,北洋海軍在一片承平的環境中,軍風嚴重毒化。
  • 北洋海軍 天津昭忠祠建造記(下)
    馬尾昭忠祠,中國唯一的近代海軍祭祀專祠。  劉冠雄和陳兆鏘、藍建樞都曾是北洋海軍的軍官,參加過甲午的相關海戰。因這封呈文,海軍內部有人想起此前在天津曾建有一所北洋海軍昭忠祠。由此海軍開始調查此事。
  • 史海鉤沉:中國海軍巡洋艦---最遠的航行
    然而這襁褓之中的大國海軍夢,卻遭到西方列強競相剿殺的厄運。1884年,中法馬尾海戰,福建海軍11艘艦艇半小時內被敵人消滅殆盡;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剛剛成軍6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甲午戰敗後,清朝統治者急欲整飭海防,重建海軍,於1895年起,向英、德等國訂購大小軍艦43艘。海圻號巡洋艦即為此中噸位最大、裝備最好的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