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坐馬扎,聽故事】北洋海軍5名故勇在英國墓地墓碑修繕成功開工
北洋海軍墓碑
從北向南依次是:陳受富墓(1號)、顧世忠墓(2號)、袁培福墓(3號)、連金源墓(4號)、陳成魁墓(5號)
圖為修繕現場
修繕項目開工儀式
原先倒塌的三座北洋海軍墓碑
2017年6月20日,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China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縮寫:CFCHC)創立於1990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由國家文物局主管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公募性公益基金組織)發起的首個海外文物修繕項目「中國北洋水師英國墓地修繕項目」眾籌成功,中國北洋水師英國墓地修繕項目也近期在英國紐卡斯爾市的聖約翰墓園正式開工了。
本項目於2016年9月正式啟動,當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派專家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對現在墓碑殘損狀況進行勘察,經過實地測算,修繕總金額預計為47936.26英鎊(約409797.50元人民幣)。2016年11月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正式面向社會發起眾籌,眾籌方式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向海內外公開募集,輔以線下勸募。截止目前,共募集到資金人民幣378061.86元,所募得的資金,也將全部用於五座墓碑及墓池的修繕。
談及五座北洋海軍墓碑,時光需要撥回100多年前。在遙遠的英國異國他鄉,有五位北洋海軍被埋葬在英國紐卡爾斯市的公墓之中,這五座墓與公墓中的其它墓碑不同,因為他們是中國的軍人,所以死後墓碑面朝著中國,與其它墓碑相背。
這五位軍人是光緒年間北洋水師的士兵們,接到前往英國的任務後越洋遠赴別國,可最終卻因水土不服而喪命異國他鄉。在1880年到1888年間,我國北洋水師曾經在英國紐卡爾斯市的阿姆斯特朗船廠分兩批購買了四艘巡洋艦,第一批被稱為「超勇」和「揚威」,第二批被稱為「致遠」和「靖遠」。而購買了巡洋艦總得開回國,於是清政府就派遣了兩批北洋水師的海軍士兵前往英國接艦。只可惜遙遠的路途過於艱辛,這兩支軍隊中共有五名士兵病死於紐卡斯爾,他們的戰友花費了15英鎊買下了公墓的一塊地方,將這五個人埋在了英國紐卡爾斯市的公墓,而這塊地歸中國政府所有,也成為了清朝在英國地區的一塊飛地。
不過由於這五位北洋水師士兵的軍銜太低,歷史上並無記載,也沒有關於他們的資料,關於五人唯一的信息也只是在墓志銘之中。墓志銘上分別記載: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連金源之墓、大清故勇山東登州府容城縣袁培福之墓、大清故勇安徽廬州府廬江縣顧世忠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縣陳受富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
曾經北洋海軍名將程璧光在1911年參加喬治五世加冕典禮的時候,特意來到公墓弔唁這五位烈士,可是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五塊墓碑卻與當年完全不一樣了。
據一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發現,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宣統年間的北洋水師水兵墓碑現今已經倒塌,早已不被注意,甚至有的都被埋在了土裡。
如今,墓碑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其中三座墓碑已經倒塌並斷裂,碑身也被泥土掩埋了大半,急需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若五位水兵泉下有知國人為其修繕墓碑,當含笑九泉了。
因五座墓碑其所處地理位置和歸屬權的特殊性,修繕方案的制定需考慮到中英兩國雙方文物保護的相關規定:聖約翰墓園已於2003年被英國文物保護部門確定為註冊園林和公園類別的2級遺產,而這5塊墓地都是當時清政府出資購買的、屬於中國政府的「飛地」。
出於對這種特殊情況的考慮,基金會嚴格按照英國當地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來制定修繕方案,同時英方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最低限度幹預」與「使用恰當的保護技術」的原則。雙方多次協商,最終形成了符合兩國文物保護標準的修繕方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謹慎地研究了英國幾家具有施工資質的公司提供修繕方案和報價,最終選擇約瑟夫·里奇蒙父子紀念碑公司(Joseph Richmond & Son-Memorials)為施工單位,同時委託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監督施工質量與工程進度。基金會將根據施工進度,分4次向英方結算施工款,目前首付款10128英鎊已到帳,可以支持項目開工。
施工方承諾,修繕的各部分將維持15年的結構完整性,所有工作都將按照英國國家陵園紀念碑修復行業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morial Masons)相關規定執行。(作者:彭均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