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5座水兵墓孤懸英國百年,中方出資啟動修繕

2020-12-24 澎湃新聞

擺上水果供品,宣讀祭文,上香、敬酒。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籌備,位於英國紐卡斯爾市的這處北洋水師水兵墓地,在英國當地時間6月21日開始啟動修繕工作。

這是自1911年清末海軍將領重修後,106年來的首次修繕。

據負責此次工程記錄和監督工作的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會長戚勇強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在開工之前,現場按照中國的傳統舉行了一個祭拜儀式,以示對先人的尊重。

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分別派員到英國接收在此訂購的軍艦,陳受富等5位年輕水兵因病客死他鄉,埋葬在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園。

2016年11月30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首個海外公募項目——英國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項目在京啟動。

據紐卡斯爾市檔案館的資料顯示,五座墓地中的三座是在1887年6月30日,由一位署名為「Fong Yah Jang」的人士所購買,共花費15英鎊。

據戚勇強提供的資料顯示,5方墓地均屬於中國政府(Chinese Government)所有。

文保基金會表示,修復北洋水師墓地「以示炎黃子孫血脈相承,以予為國獻身者的應有尊嚴。」

英國當時時間6月21日,英國紐卡斯爾北洋水兵墓正式動工開始修繕。  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會長戚勇強供圖

異鄉百年:「大清故勇」安葬英國

在136年前的1881年,200多名清朝水兵在丁汝昌的帶領下到達了英國北部城市紐卡斯爾市,等待接收在這裡訂造的「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

在英國期間,袁培福、顧世忠因水土不服去世,被安葬在聖約翰公墓。

6年之後的1887年,來自清朝的隊伍第二次抵達紐卡斯爾,準備接收「致遠」和「靖遠」兩艦。

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三人在這一次接艦行動中去世,也被安葬在聖約翰墓園。

《紐卡斯爾日報》當時對此做一些報導。紐卡斯爾當地學者在《Armstrong’s Ships and People 1884-1918》一書中也有相關的記載。

先去世的是21歲的連金源、30歲的陳受富,是在紐卡斯爾醫院裡去世的。

1887年6月6日凌晨4點,接艦隊伍的領導之一葉祖珪率領40名船友組成的隊伍,在醫院中用白布裹好逝者遺體,再將他們裝進棺材裡,同時將他們生前的衣服也都疊好,放在遺體旁邊,最後蓋上棺蓋。

棺木被安葬好後,送葬的水兵們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跪倒磕頭,然後在座墓前燒了一堆紙錢,作為葬禮的結束。

當時醫院的護士還獻上了一對花圈表示敬意。

六天後,同樣在凌晨4點鐘,另一位水兵陳成魁的遺體也被安葬於此。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清末海軍將領程璧光率海圻艦環球訪問時,前往英國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時,專程前往聖約翰墓地弔唁,並重修了墓碑。

1911年,清朝海圻艦環球訪問途經過英國時重修了在英國去世的5名水兵的墓地,這起其中的三方墓碑(左圖),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三塊墓碑已全部坍倒。左側兩塊墓碑的墓主是1881年接收超勇、揚威艦時客死英國的水兵顧世忠和袁培福。最右側墓碑的墓主是1887年接收致遠、靖遠艦時客死英國的水兵連金源。

根據一張早期紐卡斯爾歷史學者拍攝的照片顯示,修葺後的三塊墓碑上分別寫著:大清故勇安徽廬州府廬江縣顧世忠之墓、大清故勇山東登州府榮成縣袁培福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金源之墓。

在墓碑的右側寫著這些人去世時立碑的時間,左側寫著重修的時間「宣統三年」。

與墓園中其他的其他墓碑不同,這五座墓碑都是中式樣式,與當地人的墓碑相背而立。有人說,那是朝著中國家鄉的方向。

從左至右依次是「福建福州府侯官縣陳受富」、「安徽廬州府廬江縣顧世忠」、「山東登州府榮成縣袁培福」、「福建福州府閩縣連金源」和「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的墓地。  影像沙塵暴 圖

海外修繕,「以予為國獻身者的應有尊嚴」

自1881年算起,至今已經136年了,從1911年重修算起,也已是106年了。

100多年的風吹雨打,這些墓碑的現狀已不容樂觀。

自2016年5月,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成員發現,這組水兵墓地的現狀後,就開始進行籌備修繕工作。這一狀況也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6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實施聖約翰墓園北洋水師墓的搶救性保護修繕項目。基金會委派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榮作為技術代表,於2016年9月25日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對墓碑殘損狀況進行調查評估。

張榮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五座墓碑中的連金源、袁培福、顧世忠三人的墓並排面對同一墓池,墓碑已經倒塌在地,碑身部分碎裂缺失,另外兩座墓碑歪閃,基礎沉陷,有傾倒的危險。

五座墓規制一致,由墓碑和墓組成。其中墓碑分為碑身、基座和基礎三部分,碑身背面是灰色砂巖正面鑲嵌黑色花崗巖,碑文刻在黑色花崗巖上。

張榮說,陳受富和陳成魁的墓,墓碑保存較完好,只需要進行基礎加固和墓池的積土覆蓋。另外三墓的墓碑已經完全倒塌,需要在穩固基礎後,對碑體進行加固、重裝,補配缺失構件,並恢復墓池。

聖約翰墓園屬於英國遺產體系登錄的2級註冊園林和公園。張榮說,這相當於中國的文物保護單位,因此墓園的修繕工作要符合英國相關的遺產保護規定。

「按照英國的要求有很嚴格的程序。」張榮說,「我們只能提出修復要求,其他設計、施工等都是英國的有資質的施工單位來做。」

去年11月30日,文保基金會發布了「英國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公募項目公告」。這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啟動的首個海外文物修繕項目。

「項目旨在修復已倒塌的三座水兵墓碑、維修保養另外兩座水兵墓碑避免發生類似損壞。」公告中寫道,「一百多年前,墓碑有的倒塌、有的斷裂,急需維修,以示炎黃子孫血脈相承,以予為國獻身者的應有尊嚴。」

根據公告,預計預算總計47936.26英鎊,約合409797.50元人民幣。

公告表示:「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公開募集項目接受媒體和社會各界監督,將向社會公示項目進展和資金使用情況。

英國當地時間6月21日上午10點,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會員們按照中國傳統在現場舉行了祭拜儀式。由會長戚勇強宣讀祭文,他在祭文中感謝所有關心與關注此事的海內外同胞和組織。

在籌備期間,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也先後多次與英國當地政府與相關機構探討修墓事宜並前往北京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討論工程安排。

在商定好所有細節後,

英國當地時間6月21日,修繕工作正是開工。預計整個修復工程將持續到今年年底。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將負責修復過程中的記錄與監督工作。

張榮說:「我們建議在工程完成後建立墓碑維護機制,並設立一塊記事碑,記載本次修繕工程事宜。」

英國當時時間6月21日,英國紐卡斯爾北洋水兵墓正式動工開始修繕。  戚勇強供圖

檔案發現:這是屬於中國政府的「飛地」

在籌備北洋水師水兵墓的修繕工作期間,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會長戚勇強一直忙碌期間。

戚勇強在紐卡斯爾市檔案館查詢了墓地資料,1887年去世的三人墓地是在當年6月30日,由一名叫「Fong Yah Jang」人購買。

紐卡斯爾保存的一百多年前中國政府出資購買墓地的檔案資料。  戚勇強供圖

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推測:「購買墓地的署名者很可能是當時清政府住英國大使館的官員。」

當時購買三方墓地共花費15英鎊。按照當時的購買力,15英鎊可以買下半棟別墅。

戚勇強說,紐克斯爾出具的證明標明墓地屬於中國政府(Chinese Government)所有。

張榮勘察後發現,這五方墓地,墓位於墓碑的前方,在兩側的兩方墓地由三條砂巖石與墓碑共同圍合成長9英尺,寬4英尺的墓池,三方排在一起的墓共用一個長9英尺,寬12英尺的墓池。

五方墓合計佔地180平方英尺,大約為16.7平方米。

文保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表示,

墓地是當時清政府出資興建的,屬於中國政府的「飛地」,是中國留存海外的珍貴文化遺產,由中國募捐維修,可謂順理合情。

2016年9月的評估調查中,工作人員在整理墓碑時發現一張遼寧艦的照片(左)。封面新聞記者通過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找到當時放置照片的這名網友。他是在2015年清明節這天,到墓地祭拜北洋故勇的,當時留下一張照片(右)。百年前的中國海軍夢今天已經得以實現,這張照片連同這五方水兵墓,成為中國海軍發展歷程的一個寫照。

歷史深處:百年前曾設立墓地維護「基金」

在前期勘察過程中,戚勇強發現,1887年埋葬的一位水兵墓碑的基座上刻著一段文字:此墓碑及臨近另外兩座墓碑由中國快船「致遠」和「靖遠」官兵敬立。為了這些墓地後續能得到有效管理,一筆錢被投放進了一為名叫託馬斯·哈立德(Thos. Halliday)的帳戶中。他將運用這筆錢的年息作好墳冢修繕工作。

但很顯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位託馬斯·哈立德沒能盡職。

目前戚勇強正在查找紐卡斯爾的相關檔案,希望能發現託馬斯·哈立德的相關信息。

此外,據參與1881年接艦的文案池仲佑在《西行日記》中記載,在即將離開英國時,曾委託一位英國姑娘Annie姐妹照看袁培福、顧世忠兩位水兵的墓。

Annie當時,池仲佑把翻譯成「意膩」,她是池仲佑在英國時結識的戀人。池仲佑在日記中,記載諸多和Annie的交往故事。

根據池仲佑當時記載,墓園為「土山一座,皆墓叢也」,「袁、顧兩墓相去盈尺」。

當時Annie的揭秘額「便道過訪瑪其梨(即意膩的姐姐瑪格麗特)

在離開英國前,池仲佑最後一次來到意膩家中。他請意膩和她的姐姐瑪其梨(即瑪格麗特)代為照顧兩方墓地。

「瑪其梨許餘他日過袁、顧墓為栽花,蓋英俗禮拜日士女多往墓上栽花,善舉也。」池仲佑在日記中寫到。

在2012年拍攝的照片中,還能看到在陳成魁墓前正開著花的黃水仙。有說法稱,這種黃色的花,它的含義是「給那些永遠不能還鄉的人」。 

2012年拍攝的照片顯示,保存較好的「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墓前有移種的黃水仙。  影像沙塵暴 圖

(原題為《北洋水師水兵墓孤懸英國百餘年 中國啟動修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北洋水師墓竣工 清政府出資興建屬於中國政府飛地
    北洋水師墓竣工新華社英國紐卡斯爾6月14日電 通訊:北洋水師水兵墓在英國修繕完畢新華社記者桂濤 顧震球五座墓碑修葺一新,經過兩年多施工,位於英國東北部紐卡斯爾市的北洋水師水兵墓14日正式修繕完畢。這是水兵墓自1911年重修以來的首次修繕。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派北洋水師官兵到英國紐卡斯爾市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廠接收4艘巡洋艦,分別是致遠、靖遠、超勇、揚威艦。參與接艦任務的5名水兵袁培福、顧世忠、陳受富、陳成魁、連金源在英期間因病客死他鄉,葬在了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園。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修繕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 歷經百年風霜,位於英國聖約翰墓園的五座北洋水師故勇墓已經斑駁陸離、殘損嚴重。昨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宣布對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十九世紀末,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勢衰微。
  • 英國3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倒塌:其一墓主為安徽籍
    2016年5月7日,一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發現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北洋水師水兵墓碑倒塌。網絡資料近日,一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反映,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清朝北洋水師水兵墓碑倒塌。  據了解,該墓地共有5座水兵墓,墓主皆為光緒年間北洋水師的水兵,當時為了接回清政府購買的軍艦赴英,但因水土不服,客死他鄉,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坐馬扎,聽故事】北洋海軍5名故勇在英國墓地墓碑修繕成功開工
    :CFCHC)創立於1990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由國家文物局主管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公募性公益基金組織)發起的首個海外文物修繕項目「中國北洋水師英國墓地修繕項目」眾籌成功,中國北洋水師英國墓地修繕項目也近期在英國紐卡斯爾市的聖約翰墓園正式開工了。
  • 紐卡斯爾北洋水兵墓 見證中國近代海軍夢
    1887年進行高速試航時的致遠艦。   英國當地時間6月14日,位於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五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地,舉行了修繕竣工的典禮儀式。  這是自1911年清末海軍將領重修後108年來的首次修繕,資金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公募而來。  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分別兩次派員到英國接收在此訂購的軍艦,5位年輕水兵因病客死他鄉,埋葬在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園。
  • 140年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啟動修繕
    近代史上,天津這座城市處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上,歷經了中華民族遭受外敵入侵、立志救亡圖存、實現自立自強的不屈鬥爭史。作為海防要地、首都門戶,天津承擔著拱衛京畿的重要使命,也因此成為近代北方軍事重鎮、軍事工業搖籃,留下一批標誌性的工業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著140年歷史的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即是歷史的珍貴實物見證。進入新時代,對這一遺址的保護修繕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 軍迷赴英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 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原標題: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2019年12月17日,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借山東艦入列的喜慶,我從硬碟裡翻出來幾張兩年前在英國紐卡斯爾時拍的照片,分享了一段感動過我自己的經歷,發布在北朝論壇上。
  • 英國墓園發現五處大清水兵的墓葬,其中的故事讓人感動
    那是只是一座失修英國公墓,位於英國港口城市紐卡斯爾市,乍一看可能會覺得是很平常的一座英國公墓,但是不同的是這座公墓當中長眠著五名中國人,而且是清朝人。為什麼五名清朝人會長眠在英國那?在這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故事。
  • 新下水國產航母山東艦,兩年前被發現,照片放在英國的北洋水師故勇...
    山東艦的照片,兩年前被人放在英國北洋水師故勇墓前。 歷史上的今天,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劉公島成立。
  • 碧海丹心,晚清北洋水師軍服
    夏季的便帽是歐式的寬簷草帽,帽頂橫截面為圓形,帽簷寬約5寸(17釐米),根據一些歷史照片顯示,在具體戴用時為了不遮擋視線,北洋水師官兵習慣將草帽的帽簷向上翻起,形成了類似現代美國海軍「狗盆帽」的造型。軍官冬季的便帽為中國民間常用的窩頭帽,形如窩頭,戴用時可以將耳朵包裹,也可以將擋住耳朵的部分向上折起,類似後來西方的防寒帽。
  • 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借山東艦入列的喜慶,我從硬碟裡翻出來幾張兩年前在英國紐卡斯爾時拍的照片,分享了一段感動過我自己的經歷,發布在北朝論壇上。 山東艦在海上「愛的魔力轉圈圈」 那張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被不少網友看到後轉發在NGA、微博、豆瓣、抖音、知乎等多個平臺,一不小心引發了網絡熱議。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李鴻章最初從英國購買了6艘「蚊子船」和2艘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但「蚊子船」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巡洋艦也無法作為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使用,便產生了購買更強大的戰列艦的想法。
  • 如果這名英國籍副提督不負氣離職,北洋水師不會全軍覆沒
    由於陸軍出身的提督丁汝昌不懂海戰,實際上琅威理肩負起北洋海軍日常訓練的全部事宜。他治軍嚴明,辦事勤勉,在艦隊官兵中灌輸英國海軍的條令,風紀嚴肅。琅威理對北洋海軍的操練傾注了大量心血,表現出很強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感。而丁汝昌本人也認為:「洋員之在水師最得實益者,琅總查為第一」。此時的北洋海軍是亞洲第一強大的海軍,在世界上也能排在前五名,可謂是兵強馬壯。
  • 遙遠的英格蘭有五座古墓,它們均面朝東方,原來那是對故土的思念
    紐爾卡斯是位於英國東北部的港口城市,是英格蘭的核心城市之一,自19世紀以來紐爾卡斯便以發達的航運業和造船業聞名於世,或許國人對「紐爾卡斯」並不了解,也沒有深入了解的欲望,但紐爾卡斯卻與曾經的清王朝和北洋水師息息相關。
  • 一人當兵,全家不餓——北洋海軍水兵的收入有多少
    #清史探秘#晚清的北洋海軍是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今天想聊聊其中水兵的收入。北洋水師的水兵包括一二等炮手,正副水手頭,一二三等水手和一二三等練勇。他們都是清帝國政府的正式編制,海軍軍旗就是清帝國的國旗,其待遇非常優厚:按上表所列,當年北洋水師水兵的待遇可是不低。以一個一等水手為例,除管吃、管住、管穿外,每月還有10兩餉銀。
  • 百思不得其解:葬送北洋水師的,真的是因為一本丟失的小字典嗎?
    在查閱資料時發現,「長崎事件」中北洋水師水兵丟失的一本小字典,後來成了日軍戰勝北洋水師的法寶。這本小字典可不同尋常,它竟是北洋水師也是清政府內部的密碼本!原來,在1886年8月15日發生的「長崎事件」中,一個名叫吳大五郎的長崎市民,偶然撿到了一本小字典。這本小字典最終被送到了日本情報人員手中。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1886年,北洋水師對日本長崎進行訪問,實則進行艦隊補給和維修,這一次北洋水師出動了定遠、鎮遠等鐵甲艦,北洋水師勢力雄厚。當北洋水師停靠長崎碼頭的時候,日本人充滿了驚嘆、羨慕和憤恨等複雜情緒。當北洋水師靠岸後,船上的水兵到岸上登岸購物,因糾紛與日本警察發生了嚴重的鬥毆事件,並且上岸的北洋士兵損失慘重,且被日本警察關押,這樣事態就變大了。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沉沒戰艦致遠艦將重建(圖)
    北洋海軍水兵合影  每一件北洋水師的遺物,都在展示著那個時代的軍人和戰艦不同的性格、風貌,讓尋訪者為之感動,亦忍不住為之扼腕。其實,每一件北洋遺物,都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鎮遠艦的大錨上彈痕累累,記述著海戰中的血火;從西京丸船腹中取出的平遠艦主炮炮彈仿佛記載著水兵的長呼:我們的炮彈打不響!
  • 竟然是北洋水兵在日本逛青樓洩露軍事秘密
    一提起中國歷史上的晚晴,估計沒人說好,畢竟對外打仗一直都是輸的,輸給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些歐美國家,我們也就捏著鼻子認了,但是就連日本我們也打不過,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北洋水師輸的那叫一個徹底啊,也就是這場戰爭導致中國在近代史上一直被外國看不起。
  • 今天,北洋水師大沽船塢140歲!
    重陽節剛過濱海新區有位滄桑的「老人」迎來140歲生日2020年10月28日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建塢140周年今天小窗兒替你去探望這位「耄耋老人」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秋日暖陽,滿地金黃。這位老人就住在海河下遊南岸的天津船廠內,門口紅底金字「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被青松環抱,斑駁的字跡就像是老人臉上的皺紋,寫滿了歲月。大沽船塢對於外人,也許只是歷史書中的片段,但對於塘沽人,卻是割捨不掉的情結。 走進大院,被保安人員攔下,想要近距離接觸這位「老人」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