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學業水平是教育質量的直接體現,是課程效果的直接反映。另外,學業相關的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工作等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學生學業表現是基礎教育質量評估的基本內容。無論是國際組織還是各國的基礎教育質量評估,學生的學業表現是尤其重要的關注內容。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日本和中國港臺地區在其各自教育質量評估目的中明確表明要對本國家(地區)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監測,評估學生學業發展水平的變化情況。學業成就測驗是測驗法的一種,可以對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量化的評價。目前,學業成就測驗被廣泛應用於各大型國際教育質量評估項目和國家(地區)教育質量監測工具中。例如,為了評估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迎接現實生活挑戰的能力,PISA編制學業成就測驗評估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為了掌握教育質量的現狀全面評估學生學業表現,NAEP設計學業成就測驗評估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寫作、歷史、地理、公民學、經濟學、外語、藝術等學科上的表現等。
學業成就測驗是標準化的測驗,數據量化程度高,且可與課程內容、課程標準直接掛鈎,含義清楚,如同一把編制精確的尺子,能起到以下作用。
(1)能客觀地反映學業質量的整體狀況。如PISA的閱讀素養精熟度水平共分為6級,6級是最高水平,說明學生具備很高的閱讀技能,1級是最低水平。低於2級的學生被認為沒有掌握適應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閱讀能力。PISA2009的結果顯示,上海學生閱讀素養低於2級的比例僅為4.1%,這表明上海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適應未來社會的基本閱讀能力要求,學業質量較好。
(2)能有效地反映學生學業水平的發展狀況。例如,NAEP對核心學科進行長期發展趨勢的評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國家教育質量的情況。NAEP監測結果顯示美國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近20年來都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引起了政府和教育的高度重視。
(3)能準確的反映不同學生、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學生在學業表現上的差異。如PISA2009的結果發現,成績最高和成績最低的國家(地區)學生閱讀素養之間的差異為242分,超過3個精熟水平,而據估計,1年的學校教育所帶來的分數差異大約相當於PISA閱讀量表上的39分,也就是說成績最高地區和最低的國家學生在閱讀素養方面的差異是6.2年的學校教育。
(4)能與其他數據和信息進行關聯分析,尋找影響學生學業水平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PISA2012公布的結果中,法國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其學業成就影響較大,即教育不平等問題嚴重。在法國,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數學成就的解釋率達到22.5%,影響較大,遠高於OECD成員國的平均比例(15%)。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數學成就的解釋率能有效地反映教育公平程度。
學業質量是教育質量中的核心指標,而學業成就測驗可以較好地衡量、對比學生學業質量的情況,與其他因素進行關聯分析,發現影響學業質量的重要因素,有助於教育決策者、管理者等客觀地把握教育質量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教育質量監測中的學業水平測試並不是平時教育實踐中所指的「學科考試」,其考查內容並不僅僅是課程和教學內容,而且學業成就測驗的標準化程度要求更高,需要遵循一套科學的、標準化的流程進行編制。只有設計合理、結構嚴謹、研發科學的學業成就測驗工具才能為教育工作者提供關於學生學業成就水平的真實而詳細的信息。
來源:中國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叢書《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具研發》,作者邊玉芳,梁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