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已經在收拾行李準備回國。她是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外交專業的研究生,原本想12月畢業後在美國找一份工作,度過一年的課外實習期積攢更多海外工作經驗後再考慮回國發展,但是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她被迫中止了原有計劃,只能匆匆趕回國內,看是否還能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
今年的疫情給許多像王婷一樣的留學生蒙上了一層陰影。不斷上漲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動蕩的海外局勢都給就業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回國成了留學生最穩妥的選擇。
王婷不少同學早在今年三月就選擇回國,一邊上網課一邊在國內投遞簡歷。據Boss直聘發布的《2021屆應屆生秋招早鳥報告》顯示,秋招早鳥季活躍的2020屆和2021屆留學生數量較2019年同期高出94.3%,接近翻倍。留學生求職網站UniCareer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同樣指出,今年回國求職海歸數量暴增七成,達80萬之多。
疫情影響之下,大量高學歷海歸回國就業,進一步加劇了國內應屆生求職競爭的整體激烈程度。UniCareer專家分析認為,海歸最難求職年已經到來。
信息不對等 校招難參與
自九月開學以來,王婷的課業負擔一直很重。正常情況下她應該是明年五月畢業,但是為了能夠儘早結束學業,她把畢業學期的課都挪到了今年。儘管只有三門,但是每門課的負擔很重,加上還需要忙著畢業設計,她根本沒有時間關注國內秋招情況。
「我每天忙著學習,畢業項目也是堪堪趕在最後才完成,等回過神來的時候,秋招都已經快結束了。」王婷告訴界面職場,「在國內很多大學生都會接收各種信息,有意識的關注秋招,但是我在海外如果沒有刻意上招聘網站看,就會陷入很閉塞的環境。」
「金九銀十」是國內企業招聘的重要時期,像騰訊、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大廠都會在這個時候開啟招聘,進行筆試和面試,各大高校也會開啟招聘會,邀請企業來學校宣講,打通信息渠道。但是,對於留學生而言,想要在國內找到一份工作,依託的僅是那一根網線。
Boss直聘、智聯招聘、獵聘等網站都是他們時常關注和瀏覽的網站,王婷還關注了許多發布招聘信息的微信公眾號,一有合適的崗位她就會投遞簡歷。此外,她還加入了不少秋招群,比如華為非研發群招聘、字節跳動2020海外留學生招聘等。
「南加大的就業服務中心和一些網際網路大公司都有合作,往年都會來學校宣講,但是今年航班切斷,校園封閉,這些都被迫終止或者改成線上了。」王婷說。
另外,王婷也切身體會到招聘崗位的狹窄。「這些來學校招聘的崗位很多都是金融類崗位,我學的是公共外交專業,對口的很少。」
王婷傾向於進體制內或者一些非營利性機構,據她透露,體制內考試通常需要線下筆試,她沒辦法趕回國也沒時間刷行測題,非營利性組織在國內市場較小,招聘的崗位少得可憐。
「我今年有收到一家上海非營利性機構的錄取通知,主要是負責中美之間的校友聯繫,但是我爸媽考慮到現在美國留學市場行情不好,工資待遇也一般,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offer。」王婷說道。
另外,王婷是今年12月畢業,她的畢業時間在國內界定是2020屆還是2021屆上比較模糊,有些企業會認為她是往屆學生,只能參加社招。 「這樣一來,我能夠參加秋招的企業就更少了。」 她苦澀地說。
名校高大上 國內無人聞
和王婷一樣,劉敏今年從英國華威大學畢業後回國找工作。但是她發現,國內應屆畢業生求職市場競爭激烈的程度超乎她的想像,最令她驚訝的是,她花了高昂學費換來的海外名校背景,在現在的求職市場上不那麼管用了。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4.14萬人。同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8.03萬人,同比增長11.73%。從 1978年到2019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其中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回國總人數的86.28%。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指出,隨著出國留學人數的不斷增長,海歸學歷的含金量不斷下降,就業壓力進一步凸顯。調研發現,雖然近半數海歸認為自身的競爭力高於國內同類學生,但海歸群體的求職劣勢仍然明顯。
劉敏在求職時發現,英國排名靠前的學校和清華北大這些頂級名校相比,完全沒有可比性,甚至連人大、武大和南大相比都沒有競爭力。她向界面職場透露,自己一個朋友在騰訊視頻工作,那邊主管在招人的時候看到倫敦國王學院畢業的學生,都要質疑這是什麼大學。事實上,倫敦國王學院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31,和國內高校相比,僅次於清華北大。
「感覺自己一年學習下來,花了20多萬的學費,只換來了一個野雞大學文憑。」劉敏自嘲,「現在國內也把我們這些海外留學生認為是不學無術的人,拿錢去混日子,誰知道我們背後熬夜趕due的壓力和辛酸呢?」
學歷背景比不過國內高校,在實習經歷上海歸也不如一些國內應屆生豐富。由於學制時長安排、往返機票的價格等諸多客觀因素,有些留學生寒暑假沒有回國找實習,在求職的時候工作經驗只能依靠在國內讀本科時候的實習經歷。
周妍妍畢業於美國某知名大學法學專業,她的學制是一年,國內暑假的時候她就已經飛到大洋彼岸開始上課。一年的時間裡她要修的學分頗多,課餘時間都被學業壓滿,「很難再抽出精力去找一份實習」。
此外,她剛開始研究生課程,國內的秋招就已經開始了。她告訴界面職場,那個時候她還在努力適應國外的教學環境,等反應過來的時候,秋招都結束了。
「我也不可能寒假的時候回國找實習。」周妍妍說,「從12月放假到下學期開學,中間只有不到一個月,但現在國內實習都是三個月起,一個月的實習難找,含金量也不高。」
需要注意的是,國內學校畢業的應屆生還有學長學姐的人脈優勢可以利用。作為過來人,同專業或者同學校的學長學姐可以提前透露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秋招、筆試覆蓋內容、面試經驗等。
學長學姐通常還擁有內推的機會。劉敏的大學室友在騰訊實習,而這個機會是她在學生會的一位學姐推薦的。據劉敏介紹,當時這個學姐臨時需要結束實習,便把機會推薦給了她室友。
「我室友也抓住了這個機會,問了學姐很多可以參考的工作內容,在面試的時候比別的實習生更有把握。」
重理科輕文科 重經驗輕應屆
《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指出,對於海歸來說,英語表達能力、宏觀視野和適應能力,是其三大競爭力。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國內大學生群體競爭力快速增強,與海歸的優勢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另一方面,相比海歸,國內畢業生對於工作預期相對較低,更容易融入就業環境,對企業的工作要求接受度也更高。
而對於企業招聘來說,「高素質」、「高層次」的海歸往往是求之不得,綜合能力較弱的海歸受歡迎程度較低,甚至有超過60%的企業並不認為海歸在專業領域上比內地學生更優秀。
那麼什麼樣的海歸更受企業的青睞?12月28日,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上海外服發布《企業海外人才需求及管理實踐調研報告》,通過對126家企業調研發現,研發類和信息技術類崗位佔據海外人才需求的四成以上,經驗豐富的海歸比應屆生更有優勢。
調研顯示,多數企業所屬行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對候選人的學歷也有較高要求,近7成企業要求候選人具備碩士以上學歷。其中,要求博士學歷的佔19%,要求碩士學歷的佔45%。此外,企業還非常看重海外人才的海外工作經驗,近8成企業表示需要引進擁有海外工作經驗的人才,4成企業要求海外人才具備3年以上海外工作經驗。
「碼農」一直以來是矽谷最受歡迎的人才。唐琪在平安夜這天收到了來自微軟的錄用通知書。她告訴界面職場,儘管今年找工作相對而言比較艱難,但是她所在的計算機專業所受影響沒有那麼大,「剛好趕上微軟擴招,雖然只是國內崗,但是也非常幸運了。」
王玉所在專業是老齡學,主要針對的是對老年群體和贍養和養老院的管理與建設。她剛入學時就下定決心要在美國積攢工作經驗後再回去。據她介紹,國內的養老服務行業現在還處在起步階段,許多設施和政策都還不完善,美國的養老院運轉更加成熟,可以學到更多知識。
畢業後,王玉在老師的推薦下進入了一家新成立的養老服務公司擔任助理工作,雖然薪水不高,但是十分充實,生活也綽綽有餘。
「有了海外工作經驗肯定在國內能更好地找到工作,現在國內養老行業的人才還是比較缺少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外服調研發現,企業在引進海外人才時,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難是海歸薪酬福利要求過高。
UniCareer數據顯示,12.8%的海歸認為自己應該拿到30萬以上年薪,而今年真正拿到這一數字的僅佔5%;有接近四成海歸的實際年薪不足10萬,這一比例相較去年增加了足足一成。
在美國有著不錯薪水和職業發展前景的王玉坦言,如果回國她肯定不願意像應屆畢業生那樣從初級員工開始打拼。她直言,自己要想拿好的offer不成問題,但要回來拿著8000塊的月薪從零開始,她並不樂意,「就是我這輩子都賺不回學費,很現實的」。
(應受訪者需求,王婷、劉敏、周妍妍、王玉均為化名)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