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在人源NAD依賴型異檸檬酸脫氫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23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上海生科院在人源NAD依賴型異檸檬酸脫氫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09   今日/總瀏覽:1/961

1月3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丁建平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b and g subunits play distinct functional roles in the a2bg heterotetramer of human NAD-dependent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該研究工作揭示了人源NAD依賴型異檸檬酸脫氫酶(NAD-IDH)的bg 亞基在全酶中行使不同的生物學功能。 IDH是一類廣泛存在於生物體中的酶家族,該酶以NADP或NAD為輔酶催化異檸檬酸(isocitrate,ICT)氧化脫羧生成a-酮戊二酸。真核生物具有NADP和NAD依賴型的兩種IDH,其中NADP-IDH存在於細胞漿、線粒體和過氧化物酶體中,被發現主要在細胞抗氧化損傷、活性氧自由基的解毒以及脂肪和膽固醇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而NAD-IDH存在於線粒體內,被認為是三羧酸循環的限速酶。

丁建平研究組長期從事真核生物異檸檬酸脫氫酶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先後測定了人胞漿NADP-IDH和酵母線粒體NADP-IDH與輔酶、底物、金屬離子和產物等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並開展了生化和功能研究,揭示了NADP-IDH發揮生物學功能及其導致疾病發生的分子基礎(J. Biol. Chem., 2004; Protein Sci., 2008; Cell Res., 2010)。哺乳動物NAD-IDH是由abg三種亞基以2:1:1的比例組裝而成,其中a亞基是催化亞基,參與底物、輔因子、金屬離子的結合,而bg亞基被認為是調節亞基,可能具有結合調節因子的能力。前期他人研究工作發現,哺乳動物NAD-IDH可以受到檸檬酸CIT、ADP等因子的別構調節,從而改變自身對底物異檸檬酸ICT的親和力,但不影響最大反應速率。ab亞基或者ag亞基可以形成基本的結構單元、並分別具有一定的活力,abag異元二聚體組裝成八聚體全酶發揮功能,但是bg兩種調節亞基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以及它們進行別構調節的機制還不清楚。

丁建平研究組的助理研究員馬騰飛等人系統地研究了人源NAD-IDH全酶以及abag異元二聚體受調節因子激活前後的酶學性質。生化數據表明,abag異元二聚體均具有催化活力,但是表現出不同的酶學性質。ag異元二聚體體現出與全酶相似的酶動力學參數,可以受到CIT和ADP的別構調節,並且可以受到低濃度ATP的激活及高濃度ATP的抑制。與之不同,ab異元二聚體不能被CIT和ADP別構調節,並且只能受到ATP的抑制。通過突變體的實驗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受調節因子激活前後,abag異元二聚體對全酶酶活力的貢獻是相當的,並且都可以通過g 亞基而非b亞基受到CIT和ADP的別構調節。這些研究結果首次闡明了bg調節亞基在功能上的差異,即在人源NAD-IDH全酶中g亞基發揮調節功能,而b亞基主要在全酶組裝中發揮結構功能。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和中科院的經費支持。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異檸檬酸脫氫酶(IDH)抑制劑研發進展
    異檸檬酸脫氫酶(IDH)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是參與細胞能量代謝的三羧酸循環中的限速酶,催化異檸檬酸氧化脫羧生成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及CO2。
  • 上海生科院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DELLA是植物-根瘤菌和植物-菌根共生長中的關鍵基因,填補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信號轉導過程中鈣信號解析複合體和轉錄複合體之間的空白。  王二濤研究組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以蒺藜苜蓿為研究材料發現赤黴素信號通路中的核心抑制因子DELLA正向調控了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過程。
  • ADP是異檸檬酸脫氫酶的激活劑,而ATP,NADH是此酶的抑制劑
    此反應是不可逆的,是三羧酸循環中的限速步驟,ADP是異檸檬酸脫氫酶的激活劑,而ATP,NADH是此酶的抑制劑。(4)第二次氧化脫羧在α-酮戊二酸脫氫酶系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脫羧生成琥珀醯CoA、NADH+H+和CO2,反應過程完全類似於丙酮酸脫氫酶系催化的氧化脫羧,屬於α氧化脫羧,氧化產生的能量中一部分儲存於琥珀醯CoA的高能硫酯鍵中。
  • 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取得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新成果發布會暨產學研籤約儀式在太原舉行。
  • 山西發布「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成果」
    5月16日,「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創新成果」學術交流及新成果發布會在太原晉祠賓館舉行。據悉,這是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共同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項目。
  • 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於4月12日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DOI: 10.1126/science.aav7942)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團隊和王明偉團隊、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團隊以及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
  • 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項研究展現了LA-PTH與胞外及跨膜結構域結合的細節,揭示了受體激活的分子機制及其與G蛋白三聚體相互作用的界面。這是首次報導的全長激活狀態1型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之立體結構和首個處於長時激活狀態下的GPCR三維結構,同時也闡明了持續激活時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信號的轉導機理。
  • 北京生科院在甲狀腺乳頭狀癌預後及診斷的分子標誌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北京生科院在甲狀腺乳頭狀癌預後及診斷的分子標誌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01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這是該團隊首度解析中國人群甲狀腺乳頭狀癌遺傳圖譜後,在甲狀腺乳頭狀癌的預後及診療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進展。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內分泌系統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近三十年內上升了三倍。
  • 聯合利華研發部高級副總裁Peter Gallagher訪問上海生科院
    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廖侃介紹了上海生科院情況,並回顧了雙方合作歷程。Peter Gallagher介紹了聯合利華概況、研發理念和目標、研究領域和研發實力等。雙方就合作事項交換了意見。代表團隨後訪問了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助理王綱、中科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胡榮貴分別介紹研究所和重點實驗室。
  • 錦波生物「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創新成果」發布會暨產學研籤約...
    2019年5月16日,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在太原晉祠賓館就與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共同取得的有關「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的研究成果舉行了學術交流及新成果發布會。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英國John Innes Centre所長應邀訪問上海生科院
    7月6日,英國John Innes Centre所長Dale Sanders教授應邀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訪問,進一步商討「CAS-JIC卓越中心」的合作事宜及相關合作項目的進展情況。上海生科院副院長韓斌,植生生態所所長薛紅衛、副所長王成樹及研究所部分PI參加了座談會。
  • 重組人源III型膠原蛋白新突破,實現嬰兒肌不是夢
    重組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討會復旦大學與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復旦-錦波功能蛋白聯合研究中心」於2018年10月14日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復星樓一樓報告廳,就雙方研發項目「重組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的結構與功能最新研究進展,及臨床創新應用召開了研討會。參會人員來自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及國內知名三甲醫院主任醫師。
  • 「人源Ⅲ型膠原蛋白」將量產
    為破解這一難題,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歷經9年研究,終於發現「Ⅲ型膠原蛋白」的高活性功能區,並以此構建出具有高活性及原子結構清晰的「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目前已進入到工程化量產階段。膠原蛋白是人體最主要的結構性蛋白,佔人體蛋白質總量的30%以上。
  • 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學信息中心4英文期刊再創佳績
    6月28日,美國湯姆森路透—科學信息研究所(THOMSON REUTERS-ISI)公布了2010年度《期刊引用報告》(JCR),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承辦的4種英文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2010年度影響因子(IF)為9.417,在SCI收錄的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的160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
  • 「第四屆DAAD上海兒童大學」科普活動在上海生科院舉辦
    廢紙回收,成為可利用的資源;從茶葉中提取顏料;從牛奶中提取塑料等,7月21日,來自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學、上海甘泉外國語中學和和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的近70位中小學生走進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參加以「化學品回收」為主題的「第四屆DAAD上海兒童大學」科普活動。此次活動中,孩子們通過6項不同的化學實驗,自己動手體驗化學品的回收方法,培養環保意識。
  •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0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取得C型肝炎病毒預防性疫苗研究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C型肝炎病毒疫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2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Gut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trivalent該項研究主要由鍾勁和黃忠課題組共同合作完成,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王雪松、顏雨,並得到了巴斯德所周東明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的協助支持。
  •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3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2017年,唐奕課題組報導了一種S-腺苷甲硫氨酸(SAM)依賴的多功能周環酶LepI,它既能催化雜Diels-Alder(HDA)反應,又能催化逆Claisen重排反應(Nature, 2017, DOI: 10.1038/nature23882)。LepI屬於O-甲基轉移酶家族,但是它卻沒有甲基轉移酶活性。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獲格魯伯神經科學獎
    美國時間6月7日,格魯伯基金會宣布2016年度格魯伯神經科學獎將授予世界知名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Paul Licht傑出生物學榮譽教授,現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開創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