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貓溪江防要塞遺址現在已經變成防滑堡坎 記者 吳珊 攝
李端浩於1949年6月出任人民解放軍華東軍政大學軍事科炮兵教員 受訪者供圖
已被封閉的防空洞 記者 吳珊 攝
73年前的今天,日軍飛機空襲重慶,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較場口「六五大隧道慘案」。記者 熊平
其實,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對重慶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期間,為抵禦日軍進犯,在三峽夔門至朝天門的長江沿線一帶,曾有一條江防要塞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護著大後方的百萬軍民。
近日,黔江區市民張漓向本報爆料稱,除已發現和保護的重慶抗戰遺址,在南岸區野貓溪還保留著這條防線的一座要塞遺址,當年還曾擊落過日機,但至今鮮為人知。
探訪
防空要塞「藏」在老廠中
四個洞口已被封堵,其中一個正對朝天門碼頭
按照張漓的描述,記者來到南岸區野貓溪附近的千佛寺沿途詢問,在位於山頂的原重慶市塑料五廠的舊廠區內,找到了一個類似於防空洞的工程遺址。
遺址位於石溪路社區野貓溪小學附近,淹沒在山頂的一片居民樓中間。一個洞口被一塊約兩米寬,一米高的水泥板封住,石板上寫著:「人防工程,禁止開挖」,落款時間為2010年1月。
「這下面是一個抗戰時期修的防空洞,以前有四個出口,洞裡最寬的地方有4米多寬,還有兩間大房子,上世紀80年代,有人還把洞子承包下來開過茶館。」81歲的周永華老人住在附近,她告訴記者,四個出口有一個正對著朝天門碼頭,另有一個出口對著江北嘴。面朝朝天門的洞口原有一道鐵門,鐵門外是一個平臺,能擺放四張方桌。
當地居民介紹,現在山腳下修了高樓,為了防止滑坡,四個洞口都已被水泥或亂石封堵,看不到確切位置。記者從山洞上方的平臺望出去,一棟30多層的高層樓房正好擋住朝天門碼頭,從高樓縫隙中仍能看到江面。
「以前視線好得很,正好可以看到兩江交匯。」54歲的居民廖新民稱,曾聽老人說過,抗戰時這裡駐紮過炮兵,以前朝江面的洞口平臺上有條石堆放,是炮臺工事,防空洞中的大房間是放彈藥的倉庫。
講述
是9座江防要塞最後一座
防範日軍軍艦逆江而上,侵佔重慶和西南各省
張漓稱,野貓溪要塞遺址組織修建者,正是他的外公——1937年「宜萬(宜昌至萬縣)要塞守備部」指揮官(時任國民黨軍第88師參謀長)李端浩。
昨日,記者聯繫上李端浩的女兒李方淑,她現在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一位離休編輯,今年88歲。
「父親是1935年調到重慶來的。」她說,父親是陸軍大學第六期炮兵專科學員,畢業後曾到日本炮兵專科學校深造。1935年,被派往重慶負責策劃修建長江三峽地區江防要塞,從萬縣一直到重慶,以防範日軍軍艦逆江而上,侵佔重慶和西南各省。
「當時父親組織了一批10餘人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團隊,沿江勘察地形,修建要塞和訓練炮兵的基地。」李方淑介紹,當時一家人還留在南京,父親給家裡寫信講述了不少修建要塞的情況。「他說天氣特別熱,山上不方便帶水,就在村民那裡買橘子止渴,花了一年多時間,完成了9座炮臺堡壘和練兵場地及官兵住宅的修建,大部分在夔門一帶,野貓溪附近是最後一座。」
擊落一架低空飛行日機
當時周邊有黃葛樹做掩護,高炮不容易被發現
日軍佔領武漢後,未能逆江而上進攻重慶,轉而在武漢修建飛機場,作為轟炸重慶的基地,從1938年2月開始對重慶實施了長達五年的空襲。期間,李方淑一家已從南京搬到重慶,住在野貓溪堡壘附近。
「當時堡壘周邊有黃葛樹做掩護,高炮不容易被日機發現,有一次堡壘中的高射炮還擊落了一架低空飛行的日機。」李方淑回憶,日機被擊落墜毀,兩個日本飛行員當場身亡。
「當時的9座堡壘,大部分都在夔門,在三峽水庫修建起來後,水位上移,不少堡壘都被水淹了,野貓溪這裡位置較高,可能是僅存的一座。」李方淑告訴記者。
今天上午鳴放防空警報
時間
上午10:30開始
信號
1.預先警報:鳴36秒,停24秒,反覆3遍為1個周期。(時長3分鐘)
2.空襲警報:鳴6秒,停6秒,反覆15遍為1個周期。(時長3分鐘)
3.解除警報:連續鳴3分鐘。
專家
屬南岸防空陣地 是抗戰文化新發現
帶著現場探訪的圖片,和李端浩後代提供的回憶資料,記者昨日向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大轟炸研究專家李金榮進行求證。
「這些江防要塞和炮臺應該是多功能的,不僅是對江面作戰,在日機轟炸期間,也成為對空作戰的陣地。」李金榮說,根據史料記載,1936年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立江防要塞建築委員會,後又增設宜萬要塞守備部,包括這幾座江防要塞在內的沿江防線,以及三峽天險的地理條件,從陸路上阻止了日軍逆江而上。日軍轉而採取空襲的形式轟炸重慶,企圖逼迫國民政府投降。
李金榮介紹,日機空襲前,重慶於1937年9月1日成立了防空司令部,在南岸、江北、渝中、佛圖關等地布局了6個防空陣地。雖然未能大規模阻擊日軍,但通過高射炮進行對空掃射,在一定程度上幹擾了日機,使其不能緊貼地面轟炸,否則重慶的地面損失可能更大。
「這座野貓溪要塞應該是被納入了南岸的防空陣地系統中,是抗戰文化的一個新發現。」李金榮表示,從2010年開始,重慶曾進行過一次抗戰文物大普查,南岸區廣陽壩發現的一個堡壘就與這個類似,當時就被保護起來了。「這座遺址距離廣陽壩不遠,也是抗戰文化的載體,應該得到妥善保護。」
連結
重慶還有這些抗戰防禦遺址
戰時信號臺遺址
位於渝中區下肖家灣天燈堡。磚石砌築圓柱形建築,類似碉堡,一旦發現敵情,可立即豎起布制圓柱形信號裝置,警示市民躲避敵機轟炸。
萬縣防空指揮部遺址
成立於1937年~1945年,負責指揮萬縣(現萬州)及第九區(三峽)各縣的防空工作,是抗戰期間萬縣城區修築城防、調度防空炮火、組織戰時軍民疏散的指揮中心。
獅子寨炮臺
位於萬州區周家壩街道辦事處獅子村九組,建於1938年,為抗戰時期的重要的防空設施,配置有高射機炮一門。
天生城炮臺
位於萬州區周家壩辦事處流水村,建於1938年,分布面積80平方米,炮臺直徑2.9米,高1.2米。炮臺旁邊是抗戰期間的「海軍第一司令部」遺址。
山頂坡碉堡
位於萬盛南桐鎮麒麟村,曾是重慶抗戰工業體系南桐煤礦的咽喉哨所之一,呈六邊形石混結構,分三層,18個機槍防禦孔。
瞿塘峽炮臺
位於奉節縣,兩門大炮,封鎖江口。
神女峰炮臺掩體
位於巫山神女峰,堅固的炮臺掩體,隱蔽在高高的山巖下,扼守浩浩蕩蕩的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