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別人走過的路,固守原有的認知模式只有一條路:死路。
——法國科學家約翰·法布爾
法國科學家約翰·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稱之為「毛毛蟲實驗」:他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同時,在離花盆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那些首尾相連的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筋疲力盡而相繼死去。
毛毛蟲之所以會在食物旁邊相繼死去,關鍵就在於它們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而無法破除尾隨習慣而轉向去覓食。這和我們生活中很多人固守原有的認知模式的做法是一樣的,心理學家便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毛毛蟲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認知模式是固守原有的呢?很簡單,比如人們總是根據原有的思維、經驗模式自以為是地去認定一些事情是正確的,另外一些事情是錯誤的。很顯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先的一些做法、經驗、思維方式已經落後,如果我們再按照這種方式去思考、解決現代的困難,無疑是在浪費時間。
總的來說,「毛毛蟲效應」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遏制我們的創新思維。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思考問題.不僅容易使人厭倦,更容易麻痺人的創造能力,影響潛能的發揮。
(2)滋長我們的惰性心理。因為有現成的模式、習慣和經驗,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偷懶」,不加思考就沿用傳統的方法和習慣,長此以往,就會產生明顯的惰性心理。由此可見,我們要想讓自己不斷地成長和發展,就要摒棄惰性,破除僵化的思維模式,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穫。(3)盲目相信經驗和習慣。一旦陷入「毛毛蟲效應」之中,人們就會盲目相信特定經驗和習慣。即便面對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人們也不會想著改變方法,只會沿用先前的經驗和習慣,致使問題不能得到解決。
「毛毛蟲效應」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固守原有的認知模式並不是聰明的處事之道,因為社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所面對的情況也隨時都在變,所以我們的認知模式也應該進行改變,這樣才能快速、正確地解決問題。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心理模式。比如直爽的人心理模式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而憂鬱的人心理模式就是看到什麼不相信什麼……不同的心理模式在處理問題時選擇的方法也不同。那麼如何了解自己的心理模式呢?首先要了解自己,即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優缺點,習慣性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判斷你的心理模式是不是沿襲別人的心理模式。
即在別人的經驗習慣之上提出不同的思維方法,或者在不同的環境下採用不同的認知模式去解決事情。很多時候,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就是因為他們總是以固定的、守舊的目光來看待自己,雖然自己每天都在進步,但是你如果沒有發現這一點,同樣不會有什麼很大的改變和突破。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只有具備了創新精神,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正確地解決問題。
人為什麼不能固守原有的心理模式?因為環境在變、社會在變。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知道環境是否在變?如何才能知道社會是否在變?這就需要我們懂得觀察、提高「嗅覺」的靈敏度,從而發現周圍的異常。一個不善於觀察的人不可能知道環境的變化,也不可能想著去改變自己的心理模式,這類人十之八九都是生活中的毛毛蟲。
為什麼很多人都在固守原有的心理模式呢?因為這些人懶惰,不勤於改變,凡事只要能過得去也就可以。自然而然,這種心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在影響著工作生活。這些人的工作生活也就從來沒有改變過。這是非常可悲的,也是非常危險的,畢竟社會的變化總有一天要淘汰你。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發現到了環境的變化,也對自己的心理模式作出了改變,但是在旁人的「勸說」、「幹擾」之下,又放棄了自己的改變,重新沿襲原來的模式。對於這些人而言,成功其實就在不遠處,只要他們懂得抗拒周圍人不正確的「幹擾」,懂得堅持自己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