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最有名的小縣城,可能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沙縣吧。在中國的每一座城市,似乎都有沙縣小吃的招牌。無論是錯綜複雜的城中村,還是繁華熱鬧的城區,都有它的立身之地。對此,江湖上流傳著「有人的地方就有沙縣」的傳說。
當然,沙縣小吃也不是街頭餐飲的唯一霸主,蘭州牛肉拉麵和黃燜雞米飯在江湖中也有一席之地。他們一樣的便宜,一樣擁有讓人難以想像的門店數量。
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沙縣小吃的傳說是如何造就的?
1
當你不知道吃什麼,「那就沙縣吧」
說起沙縣小吃,你想起的可能不是那個像「吃豆人」的logo,而是他豐富的小吃種類和便宜的價格。沙縣小吃的財富密碼就是:以儘可能低的價格,提供儘可能多的品類。
扁食、拌麵、燒麥、蒸餃......據說,沙縣流傳下來的小吃一共有240多種,行銷全國的大概有60多種。品類多,這對於小吃店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沙縣小吃既有南方食物的細膩、清淡,也部分保有北方食物的紮實、粗獷。在南北地區間,豐富與多樣性切換自如,它比其他小吃店更懂得 「什麼地方吃什麼」。
在廣東等一些南方城市,沙縣會賣當地喜歡的炒粉和湯品;浙江那邊偏愛各種套餐飯,那就做多一些;而山東一些地區的人喜歡吃餃子,餃子就賣得好...這就是從沙縣走出的店老闆自己的生意經——他們從來不懼怕 「入鄉隨俗」,用更易被接受的產品融入當地。
在這些小吃之中,只要有一個品類抓住了那些「不知道想吃什麼」而猶豫不決的食客,沙縣小吃就不怕沒有回頭客。
2
「草根」沙縣,野生開店
根據「上觀新聞」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八萬八千餘家沙縣小吃店,規模遠超麥當勞、肯德基,營收超百億,已經成為了中國餐飲行業中經營店數最多、經營區域最廣的品牌之一。
沙縣小吃能有今天的規模,沙縣政府有不少的功勞,因為過去20多年,沙縣政府從未停下對小吃產業的扶持。從1997年成立的沙縣小吃辦公室(小吃辦)、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到2008年組建的沙縣小吃集團。政府帶領著沙縣小吃從廈門到廣東,再到上海、北京,沙縣靠著勤勞努力,攻佔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直至海外市場(新加坡等)開枝散葉。
沙縣小吃的奇特之處在於,雖然有政府背書,其核心模式卻是夫妻店+言傳身教的師徒制。沙縣小吃從來都沒有定位為高端餐飲,而是將自己視作服務百姓的快餐提供者,所以沙縣小吃的選址更貼近群眾。
沙縣選址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在高校、寫字樓、居民區、小吃街等人流量比較大的場所進行開店,店面面積最多在一二十平方米左右,其租金比較低廉。大多的沙縣小吃店多為家庭式的經營,並不僱傭外部人員。所以店鋪內部會根據時段客流量,靈活增減店內的工作人員,有時候一個人即可,這會大大節約店鋪成本。
其次,就是沙縣的選址都是在靠近購進食材的地方,因為食材主要是麵粉、麵條、青菜、肉類等,成本由店鋪所在區域的食材價格決定,店鋪不會因為跨區域購入原材料而增加成本。
最後,在同一個地段幾乎不會出現兩家沙縣小吃店,因為沙縣人心照不宣的一個開店秘密就是:在半徑300米以內不會開另一家店。除了人流量非常密集,而且周邊沒有其他太多的小餐飲店存在或者是其他餐飲店的性價比不是很高,才有可能出現兩家沙縣小吃店,但是兩家店還是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3
結語
沙縣小吃以味道不錯、價格便宜迅速佔領大江南北的市場,但同時也以「髒亂差」的低端消費形象留存在消費者心裡。在消費升級的衝擊下,沙縣小吃好像慢慢的「涼」了。所以,越來越多的沙縣店主在謀變,積極改造華麗轉身。沙縣開始走進租金高昂的CBD,店內裝修變得高檔大氣,還設有沙發椅以及吧檯凳等裝飾,但隨之而來的也就是菜品的漲價。
但還有人覺得,沙縣還是應該保持「接地氣」 ,因為走進沙縣小吃的目的,不為拍照,不為打卡,不為環境和服務,就只是為了熱騰騰的食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