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人
是我們吐槽的對象
可對於他們自己來說
真是有苦說不出
圖片來自北京時間不管怎麼吃,就是不拉
好不容易有點感覺
去了衛生間卻只放了個屁
隨著我國人飲食結構的精細化、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心理因素等的影響,我國慢性便秘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人高達4~6%,尤其老年女性達17%以上。
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醫生
對付「便秘」的難言之痛
很多人認為便秘不是病,加上生活工作節奏快,有便意時常常忍著,沒有定時排便的規律;排便習慣不好,玩手機、看報紙,一蹲就是大半個小時。醫生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
不及時排便或長期控制排便
會導致腸道便意感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如廁排便時間過長還會引起
盆底功能下降
直腸脫垂、痔瘡加重等
雖然便秘不是什麼大病
但它的危害卻不小
因長時間不排便,糞塊堆積在腸道繼發腸梗阻,便秘加重痔瘡、肛裂、結直腸潰瘍等肛腸疾病。醫師說,便秘患者因屏氣排便用力過度,誘發的腦卒中和心肌梗塞發作的病例也不少。這不是誇大其詞,著名相聲大師馬季先生的「衛生間事件」,死因極可能是因排便屏氣用力導致的心臟猝死。
今年75歲的李阿婆因中風被家人送至醫院急診,經溶栓治療後已康復。她回述發病當天清晨上廁所排便過程中,左側手腳突然像被吸鐵石吸住了一樣抬不起來,說話也不利索了。原來,患有「三高」的李阿婆被便秘「纏」了五六年,在這期間,她試過各種方法,吃酵素、託親戚從國外帶通便藥,都沒有什麼效果。「其實,李阿婆吃的這些藥物都含有番瀉葉成分。」醫生解釋道,像番瀉葉、腸清茶等刺激性瀉劑雖能解決一時之快,殊不知,這類藥物中因含有蒽醌類化學成分,長期服用可並髮結腸黑變病,導致腸道分泌和蠕動功能進一步下降,加重便秘症狀,使患者對藥物產生依賴。此外,蒽醌類化學物質經過肝臟代謝,長期服用會誘發肝臟損傷。醫生還提醒,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平時更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以防便秘「乘虛而入」。
劉阿姨崇尚養生,吃東西很講究。水果榨汁喝,肉要絞碎吃,不吃粗糧,一滴油也不沾……久而久之,便秘也找上門。這讓劉阿姨十分痛苦,注重養生的她不但沒有變美,反而面色暗沉,肚子脹脹的,胃口也變差了,無時無刻不在為「上大號」擔憂,整天心神不安。來醫院一查,醫生告訴她由於嚴重的便秘導致腸梗阻,需要住院治療。經過專科醫師的規範診治,脫離糞塊堵塞腸道之苦的劉阿姨後悔不已:「早知道隨便吃了。」
便秘這麼可怕
我們該拿什麼對付它?
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幹硬和(或)排便困難,出現這些症狀時要留意便秘的發生,病程超過6個月稱之為慢性便秘。慢性便秘分為繼發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由藥物、糖尿病或腸道本身器質性疾病繼發的便秘,需要針對原發病治療。功能性便秘又分為兩種不同的亞型,分別是慢傳輸型和排便障礙型。對於慢傳輸型,也就是結腸動力下降的患者可採取促動力藥物治療,近年來,便秘患者針灸理療、穴位貼等物理治療方法也頗有療效。而排便障礙型便秘,接受生物反饋的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當出現便秘症狀時
應規範就醫
切勿自行服藥!!
對付便秘
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
1、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25g/d):
每日進食2-3個水果和1斤以上蔬菜,多吃全麥麵包、麥片等,多吃豆類如紅豆、綠豆等,多選高纖維的菌類如金針、雲耳、髮菜。
2、至少每天喝八杯水(3-4斤/天)。
3、保證富含優質蛋白質食物的攝入:一天保證瘦肉2-3兩、雞蛋1個、牛奶200-250ml、豆腐2兩。
4、油脂攝入:依據個人情況適當增加烹飪用油量(35~40g/d)。
5、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調味品。
6、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一次,排便時所用的力氣最小,所需時間最短,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入廁3-5min,便後有輕鬆感。
錯誤排便姿勢
正確排便姿勢
7、進行排便訓練:定時規律排便,建議晨起或餐後1-2小時排便,要抓住便意感,排便時注意力集中。杜絕人為延遲排便和控制大便。排便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便秘老人排便前需注意血壓。
錯誤排便呼吸
正確排便呼吸
8、適量運動:可以選中等強度運動,如通過快走、跑步、太極、遊泳、仰臥起坐等運動,來加強胃腸活動,鍛鍊膈肌、腹肌、肛門肌功能,提高排便動力。
9、腹部按摩:躺下雙腿彎曲,腹肌放鬆,一手掌放在肚臍正上方,用拇指以外的四指指腹,從右到左沿結腸走向按摩。當按摩至左下腹時,應適當加強指的壓力,以不感疼痛為度,按壓時呼氣,放鬆時吸氣。每次約10分鐘,揉腹和腹部按摩可隨時進行,一般選擇晚上入睡前或晨起時。
10、生物反饋治療:排便不僅是肛門的事,大部分時候還需要身體其它部位的肌肉來配合。作為一種完全無創的排便訓練法,藉助儀器設備將排便時肛門直腸局部的壓力和電活動直觀呈現在屏幕上,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患者通過視頻了解自己排便動作的對與錯,積極糾正錯誤的排便活動,從而使出口順暢,達到治療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