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曾在書中說自己是「洞房寶寶」。
前幾天,這個寶寶65歲了,在社交平臺曬出了他和父母的合影,並配了文字:
以前,只聽說鄭淵潔有個好爸爸,但是看了他的家庭教育課後,發現鄭淵潔自己也是個好父親,尤其是面對一雙天資不同的兒女,他能夠因材施教,並最終培養成材。
有人曾開玩笑說鄭淵潔一家三代小學都未畢業,然而,他卻培養了一個學霸女兒。
2017年,鄭淵潔的女兒鄭亞飛高三畢業,被美國六所大學同時錄取。
這不是偶然。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女兒高考衝刺前鄭淵潔做過的那些「瘋狂小事」。
鄭淵潔和別的父母不同,當年將兒子帶回家自己教時,曾親自編寫了很多家庭養育教材,因此女兒出生後,他說的最多的是「咱們不用上學,我在家教你」。
我想在全國恐怕也找不出幾個跟孩子說這種話的父親,但是,沒想到正是這句話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讓我上學,我越想上。」
既然上,就要上出名堂,不是考得一百分,而是成為第一名。
鄭淵潔認為孩子上學的過程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比賽。
換句話說,他認為孩子學習的重點不是每個學期都取得好成績,而是能夠始終保持學習興趣,蓄勢待發並在高考衝刺時取得第一。
(有這樣遠見的父母應該不多)
因此,他為女兒制定的方針是:
小學保持跟跑狀態,練習追功,就是追趕的功夫。初二開始發力,高一開始超越,高二領跑,高三奪冠。
鄭淵潔要求女兒的考試成績在班上不得進入前十名。
對,你沒看錯,不是考試進入前十,而是不得進入前十!
正是有了有這種奇葩的教育思想,因此女兒將大量的時間用於閱讀課外書籍,還自己摸索並發展出了滑冰、遊泳、網球等體育愛好。
鄭淵潔問女兒累不累?女兒說:「我很悠閒啊,一點也不累,很輕鬆。」
鄭亞飛真正的學習生涯,準確的說應該是「備戰考試」是從初二開始的。
天吶,她竟然玩耍了八年還成為了學霸,著實讓人想不通。
如何刺激孩子保持學習的動力,鄭淵潔身體力行告訴女兒:
「要學霸,先學爸。」
女兒高考衝刺,鄭淵潔不是在高三這一年對「孩子」使勁,而是從很早之前就對「自己」下功夫。
都說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我想這個「老師」不是怎麼教孩子,而是怎麼做自己。
鄭淵潔說:
「要想讓女兒按照自己制定的學習方針行事,只有一個辦法——讓女兒發自內心的佩服我。」
具體就是當著孩子做出讓孩子心服口服的事情,讓孩子目睹你做事的全過程,當目擊證人。
女兒高考前,鄭淵潔做了這四件事,對孩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一件事:
堅持一個人寫《童話大王》30年
從1985年《童話大王》創刊開始,為了專心寫作,他每天清晨四點半到六點半堅持寫作兩個小時,從不間斷。
他從不跟孩子說你要努力,而是告訴自己要努力。
好習慣受益終生,堅持寫作受益的不止是喜愛《童話大王》的小讀者,還有鄭淵潔的孩子。
鄭淵潔說女兒每天放學都先把作業寫完,她說這樣才能輕鬆玩耍。
一個優秀的人首先是自律的人,一個自律的父母必然也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所以,在寫作業這件事情,鄭淵潔從沒動過嘴,而是靠實際行動。
第二件事:
當場籤售15個小時
全國各地喜歡《童話大王》的讀者很多,每次現場籤售都是書店通過停止售書結束籤售,2015年,在成都售書時,鄭淵潔告訴書店不許停止售書,要籤到最後一位讀者離開。
籤售時,鄭淵潔讓助理將現場視頻傳送給女兒,從上午十點一直到次日凌晨一點,籤名售書15個小時。
女兒看到作家父親回饋讀者,榜樣的力量在孩子心中產生的激勵作用可想而知。
女兒暗暗發憤:要證明自己——在高三畢業時全年級第一,這是自己能做好也想做好的事情。
所以,孩子的考試,鄭淵潔也沒有費過心,而是「言傳身教」。
第三件事:
七個月時間瘦身五十斤體重
鄭淵潔最胖時體重有二百多斤,女兒開玩笑說希望老爸能瘦點兒,為了給女兒奔跑,鄭淵潔在7個月時間減掉五十斤體重,女兒看到爸爸的變化,欣慰又震驚。
第四件事:
歷時十五個月給讀者寫了八十八萬字贈言
鄭淵潔從寫作開始希望夢想有一家書店,但是一直沒有實現,為了激勵女兒成為學霸並在高三時能夠取得第一,她當著女兒的面用十五個月時間為讀者寫贈言,數量達到數十萬字。
堅持寫作三十多年、籤售15個小時、花7個月時間減肥、用15個月為讀者寫贈言,這就是鄭淵潔為女兒高考衝刺做的事情。
孩子最終能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不是爸爸媽媽整天喋喋不休,背後一定是靠時間蓄積起來的能量對孩子心靈產生的震動。
如何成為一個好父親,我想鄭淵潔的養育經歷告訴我們:
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逐漸完美的過程,比期望或逼迫孩子「完美」更管用。
鄭淵潔陪伴女兒高考衝刺,讓我對父親這個角色又多了一份解讀,他通過身體力行成為女兒心中的「偶像」,重新詮釋了陪伴的意義。
1、如何理解陪伴
曾經在網上刷到一個視頻:
媽媽陪孩子寫作業,卻用書本擋著玩手機。
我想這位母親一定是誤解了「陪伴」的意義,孩子不是傻子,媽媽抵擋不住手機的誘惑,當著孩子的面「說一套做一套」,就不要怪孩子學習不用心了。
同樣是陪伴,前段時間,【媽媽陪女兒考研雙雙被錄取】的新聞衝上熱搜,
女兒兩次考研接連失敗,親媽無奈只能實力陪考,「逼」著前進,最終,母女被西南醫科大學雙雙錄取。
50歲的媽媽被公共管理專業擬錄取,25歲的女兒、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的女兒被兒科學專業擬錄取。
媽媽最初只是陪考,沒想到卻完成了自己考研的夢想。
這對「神仙母女」的經歷告訴我們:
陪伴就是各自各好各自的事,彼此互相成就。
就像鄭淵潔激勵女兒一樣,爸爸成為好作家,孩子成為好學生,各自做好分內事,並最終以彼此為榮耀。
2、如何理解父親
網上有個段子,孩子向父親發出靈魂拷問:
爸爸,要是我能考全班第一名,你能成為班裡最有錢的爸爸嗎?
爸爸不是好爸爸,是爸爸的錯嗎?
美國性別研究專家沃倫·法雷爾說: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擁有和政府一樣強大的力量,而當家做主的都是女人。雖然男人嘴上一再強調自己是「一家之主」,但大多數時候他們更像一個來到妻子城堡的遊客。」
爸爸不稱職,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方面出於自身認識不足(爸爸將自己當成遊客),
一方面源於母親過度保護(長期的母子連接產生的排他性,總認為爸爸做的不好)。
良好的親子關係中,媽媽不能完全否認父親在家庭的地位,要鼓勵父親和孩子互動,每天留足夠的親子時間,而爸爸更要身體力行做個好父親,不要認為養育孩子只有母親一個人就夠了。
《養育女孩》中提到:
爸爸強壯而且給人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就像巨人,高高站立在天地之間。
鄭淵潔風雨無阻堅持接送女兒十二年,因為他堅信,一個有爸爸疼愛的孩子心中的底氣是任何事都不能取代的。
3、如何理解學霸
我們常常認為,學霸就是考試成績好,但是鄭淵潔卻認為真正的學霸除了考試成績好,還應該有良好的自學能力。
鄭淵潔說:這個世界上有三種學霸:
第一種是考試的學霸;
第二種是自學的學霸;
第三種既有自學能力,又能取得好成績。
鄭亞飛屬於第三種,雙料學霸。
我想,好的爸爸也應該有三種:
一種是自己很成功,孩子學習一塌糊塗;
一種是自己不成功,逼著孩子成功;
還有一種是爸爸很成功,孩子也很出色。
鄭淵潔就屬於第三種。
你的爸爸屬於哪一種?歡迎留言分享。
感謝閱讀,謹此此文獻給父親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