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
慢性腎衰竭患者,面對逐漸升高的血肌酐,何止是少數幾個人會這樣直接要求腎科大夫「能給我快點把血肌酐降下來嗎?」。咱們很多腎病朋友只知道「降肌酐、降肌酐、降肌酐」,他們的理解也非常簡單:血肌酐高了,就是腎衰竭;血肌酐降了,腎衰竭就好了。腎友不怎麼關注自己的營養狀態、血壓、血色素、尿酸及尿蛋白量等其它情況,更不關心自己的內生肌酐清除率是多少。而事實上,治腎衰並非那麼簡單。可以這麼講,沒有哪一種藥物的說明書上寫著「此藥專門用於降肌酐」,所以說,降肌酐也沒有特效藥。
對於慢性腎衰竭患者出現的血肌酐升高,如果沒有急性加重因素或可逆因素,理論上升高的血肌酐是不可能降下來的,除非使用了這三種「非常手段」:
一是嚴格素食達到快速降肌酐效果,但是它降的是肌酐這一數值,是假象,並非真正改善了腎功能,是以犧牲身體的營養狀況與抵抗力為代價而獲得的表面現象;
二是服用某些藥物達到快速降肌酐效果,如服用羥苯磺酸鈣也可以降肌酐,但它是通過幹擾肌酐酶-肌氨酸氧化酶法(即酶法)測定肌酐化驗結果而造成的假象;
三是通過臨時透析達到快速降肌酐效果,臨時性血液透析或結腸透析都可以降肌酐,那也只是暫時降低了體內包括肌酐在內的小分子毒素,並沒有修復已經硬化與纖維化的腎小球與腎間質,只能說它是一種替代治療。
因此,如上這幾種快速降肌酐方法並不算好,有的會誤導腎病患者,有的甚至是有害的。無論是由何種腎病引起的慢性腎衰竭,在臨床表現中,一般來說,不大可能僅有血肌酐這一項指標出現異常。病情不同,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也會不一樣。可能存在這些指標的異常,如血壓、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血白細胞、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視黃醇結合蛋白、尿微球蛋白、二氧化碳結合力、血尿酸、血鈣、血磷、甲狀旁腺素及腎小球濾過率等指標。
而治療慢性腎衰竭,在用藥與管理過程中,反而並不強調某種藥物能夠降肌酐,更應該採取綜合措施,從而最終達到穩定血肌酐及控制或延緩病情這一目的。
如何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如下這六大措施就非常實用且靠譜。
1.治療炎症
仍有一部分慢性腎衰竭患者,由於原發病的原因,腎臟病理不全都是硬化與纖維化,可能還存在「炎症」,即免疫性炎症,這主要見於慢性腎功能不全早期。此時,就需要醫生根據病情仔細識別,並儘早加用抑制免疫性炎症的藥物,以達到治療效果。然而,此時使用此類藥物應特別小心,需要有經驗的專科醫生作出準確判斷與治療,否則不僅不能改善病情,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
2.控制「四高」
慢性腎衰竭合併有高血壓的比例非常高,另外,也可能合併有高脂血症、血糖升高及血尿酸升高,即所謂的「四高」,這「四高」都可能導致血肌酐進行性升高及腎衰竭逐漸進展。因此,控制「四高」是治腎衰穩肌酐重要任務之一。可根據患者的腎功能狀態(即血肌酐和/或腎小球濾過率水平)選擇何種降壓藥、降脂藥、降糖藥與降尿酸藥。
3.糾正酸中毒
當腎功能減退時,患者清除酸性物質的能力就會下降,從而引起酸性物質不能被完全清除,聚集於體內就會消耗大量的碳酸氫根,進而引起代謝性酸中毒,表現為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下降。而CO2-CP下降又與慢性腎臟病的進展密切相關,糾正酸中毒就能達到改善腎功能及延緩腎衰進展等目的。糾正酸中毒,可使用碳酸氫鈉。
4.補充或均衡營養
都知道慢性腎衰竭患者應予低蛋白飲食,如若過度控制飲食又會導致不少腎友出現營養不良,表現為體重減輕、血紅蛋白下降及低血漿白蛋白等,由此引起的營養不良與貧血都會加速慢性腎衰竭進展,而補充或均衡營養就可以穩定或延緩病情。因此,腎病患者在保證低蛋白飲食的前提下,必須保證優質蛋白質(即蛋奶肉)的佔比超過60%,同時還要補充體內缺少的營養成分,如鐵劑、葉酸及促紅細胞生成素等。
5.補鈣降磷
慢性腎衰竭患者必須定期檢查血鈣(Ca)與血磷(P),以及甲狀旁腺素(iPTH)等指標,因為低鈣血症、高磷血症及甲旁亢是慢性腎衰竭常見併發症,它不僅會引起骨病(纖維性囊性骨炎及骨密度降低)及心血管系統鈣化(冠心病及心律失常),以及皮膚瘙癢等,也會促進腎病進展。因此,補鈣降磷及治療甲旁亢也是病情需要。
6.使用大黃製劑
腎衰竭患者使用含有大黃的中藥製劑,並非傳統上認為的只著眼於其導瀉作用,更多的研究表現,大黃治療腎衰竭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對機體氮質代謝的影響、對殘餘腎功能的保護、對腎小球的修復及對脂質代謝的影響等等。從中醫來說,含有大黃的中藥是通過對腎衰竭患者「補虛、化瘀、利溼、排毒」等來達到降肌酐或穩肌酐的治療效果的。
因此,治療慢性腎衰竭,在沒有並發可以逆轉的急性腎損傷的情況下,不要總想著如何快速降血肌酐,而是應根據具體病情制定科學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以達到穩定血肌酐、改善腎功能及提高生活質量這一目的。
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