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校長的肺腑之言:現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7個問題

2021-01-11 澎湃新聞
父母們本來覺得孩子小的時候難帶,上了學後就輕鬆了,結果發現孩子越大,親子關係反而越疏遠,教育變得越來越頭疼。該如何與這些青春期孩子相處呢?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的校長李德元分享了他的觀察。

該文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愛的藝術——60位校長談家庭教育》。由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教育雜誌社◎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定價49.00元

做父母是一種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在竭盡全力地為孩子好,結果卻常常大相逕庭。

一、家長普遍對孩子期待過高

我們都知道,人的智商有差異,按照正態分布規律,人群中只有1%-3%的高智者,1%-2%的弱智者,90%以上是正常智商的人。高校也有差異,最好的那幾所我們稱為名校。問題來了,雖然名校每年招生就那麼多,但幾乎所有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進名校,或者考得儘量好一些。

通常,家長會給孩子一個較高的目標,用鄰家孩子的考試「成就」或媒體宣傳的榜樣去激勵孩子,要求孩子傾其所有時間去拼。結果呢?失望者居多。問題的癥結就是,家長普遍缺乏人類學的知識,缺乏對自己遺傳基因的審視,盲目地對孩子高期待。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孩子天生是有智能差異的。加德納認為,人基本具有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認知智能,每個孩子可能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智能上很強,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智能上較弱。表現在學習上,有的孩子學有餘力,科科優異,有的孩子十分努力,仍舊偏科;表現在成績上,在一個群體中,一定會有從高到低的排列。有人將原因歸結於非智力因素差異,這也只是外部因素,關鍵還是智能這個內因。拼命努力,也只會提高一定的成績,所謂勤能補拙,但不能補智。

由此,每個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內在發展條件、學習能力和某一突出智能的成長需求。家長的高期許往往超越了孩子自身發展的可能,犧牲大量時間進行知識複習,不但沒有實現預期,甚至還耽擱了對孩子身上最突出的那個智能的挖掘,結果家長和孩子雙敗雙輸。

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就會讓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孩子痛苦,家長也痛苦。其實,父母過高的期許還是源於沒有把選擇權交給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夢想。

二、家長沒有理解教育的本真目的

我一直跟家長講,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過上美好的生活。既然是要過美好的生活,就不能剝奪孩子們童真時期的天然快樂、年少時期的素質成長、成人以後終身熱愛學習的習慣。

如果我們把更多的學業負擔壓在孩子身上,使他們求學的這段時期成為最不快樂的時光,當這段經歷過去以後,我們會獲得什麼樣的結果?很可能是過度的學習壓力導致孩子們終身厭學,那些畢業後撕書、燒書的現象並不少見,畢業以後不願意學習、不願意閱讀的問題也很普遍。

一個人終身學習的願望被斷送了,發展從何談起?學校的學習畢竟有限,未來的發展終究要靠自己終身不斷地學習。

我看到有關統計,中國人的年閱讀量在世界上排序非常靠後,接近最低,這是十分悲哀的事。

從這個意義上看,家長一定要想明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好分數,一個好大學——好分數未必有促進未來發展的好素質,上了好大學未必就能找到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也未必能幸福。在一個優秀的團隊中,好的素質對個人發展很重要,素質好的人幸福感才會高。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以後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考得好,分數高,要過幸福的生活;考得不好分數不高,也要過幸福的生活,這是天賦的權利。幸福和分數無關,和高校無關,和別人無關,但是和今後自己以良好的素質努力成長有關。

幸福是什麼?所謂幸福,就是家長給孩子一種溫和的、寬容的教育,讓孩子能夠做一個常態的人。在這個過程中,還自己會享受很常態的生活,不會因為所謂的不成功而痛苦,也不會因為很平凡而難過,因為生活就是這麼自然而美好,讓人回到恬淡平和的狀態。

青春期孩子有自己的心理特點。

三、家長自覺不自覺地與孩子對抗

家長千萬不要和孩子對抗,對抗的結果必然是雙輸。家長跟孩子對抗的結果之一是導致孩子很叛逆,結果之二是導致孩子很懦弱。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這個理論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適用的。比如孩子犯了一個小錯誤,知道回家要批評、挨罵甚至挨一頓打,就選擇了不回家,家長找了一天一夜終於找回來了,覺得孩子能找回來就謝天謝地了,從此不敢再批評他的一些小錯誤,擔心一批評,孩子又會離家出走。

有的孩子就會利用這種心裡,為了不讓你批評我的小錯誤,我要犯一個大錯誤,我用離家出走這種更危險的事來嚇唬你。

這種對抗的結果,如果家長贏了孩子,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懦弱,越來越自閉,也可能變得越來越叛逆,甚至有少數孩子做出很極端的事,這些都有案例,是慘痛的教訓;如果孩子贏了家長,可能就會更加滋生這種「拆屋」心理,直到被寵壞。所以無論是誰「贏」,結果都是輸。

很多最後出問題的孩子都是這樣,一點點地對抗,家長一點點地屈服,不斷對抗,不斷屈服……所以家長一定不要給孩子產生對抗的機會。

家長跟孩子對抗的本質是: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總是想要徵服孩子。要杜絕對抗,家長就要從內心尊重孩子,認真聽取孩子的解釋,嚴格教育,寬容對待。家長也有少不更事,渴望父母理解和寬容的幼年時代,一長大就全忘了,這叫缺乏「同理心」。

四、慈父嚴母教育容易出問題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常常是「嚴父慈母」格局,現在的家庭大多是「虎媽」「貓爸」。事實上,這種教育方式是不適合兒童成長的,慈父嚴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在視野、胸懷、理性和交往上多多少少會有問題。

為什麼「嚴父慈母」比「慈父嚴母更好?因為父親的嚴格是有理性的,注重抓重點問題,點到為止,給孩子留下思考和改過的空間。母親的嚴格中感性的成分更多,大多數母親嚴格起來,語言往往會超越理性的範疇,給孩子帶來傷害,分不清孩子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又把孩子放回自己「肚子」裡去了。這不適合人的成長。

所以,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觀點要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分歧,有了分歧時,不妨先冷靜下來尋求統一,然後再面對孩子。在承擔的教育任務上,要有明確的分工。幫助孩子確定人生的規劃,界定價值觀,指出問題所在和改進策略等大方向的事情,應該是父親的責任;母親的責任則是儘量溫婉平和,給孩子生活上的滋養,精神上的鼓勵,信心上的培育,用自己的知性美去影響孩子。這樣的孩子,將來不但會成大勢,而且還會經營小家,培育出更優秀的下一代。

總之,母親要做一個知性而平和的母親,父親做一個理性而嚴格的父親。

五、嘮叨的父母教育效能低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很好,熱血沸騰,打算捐款5美元;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美元。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的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超限效應」,過猶不及,效果是一樣的。家長總以為重要的話要多說幾遍,孩子就會按照自己所期待的要求去做。其實,在嘮叨過程中,很多孩子已經產生了逆反心理,如果是經常嘮叨,你講什麼話孩子都不想聽了!甚至父母講的是對的,他們也不願意接受。家長不妨試試看,同一句話要求三遍,看看有哪個孩子不嫌煩?

通常,家長和孩子的矛盾是在玩耍和學習時間的安排上,孩子心儀玩耍,家長揪心成績,這時對孩子提要求,說一遍就可以。孩子不自覺,沒按要求來,不要急,反正你已經知道了,多說幾遍情況更糟。好的做法是:①給孩子的要求要十分清楚;②要有一個玩耍和學習時間的約定;③多聽聽孩子在校的故事,多鼓勵孩子;④陪伴學習,幫助孩子克服學習障礙。

只做題目的孩子未來不會有出息,玩耍有學問,是一種成長;溝通是技能,也是一種成長;陪伴更有助於孩子成長。可惜,家長們常常忽略這些可資發展的行為。

我和孩子說話只說一遍。比如我告訴孩子:「我們7點出發。」到了7點鐘,我說:「7點了!」孩子就會說:「爸,走吧。」

六、不要哄孩子,要講道理

中國人往往都是哄孩子、罵孩子、管孩子、訓孩子,但就是缺少一點:跟孩子講道理。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千萬不要批評他,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就可以了。孩子天生不懂事,所以才有學校。既然孩子不懂事,他犯的錯誤都可以原諒,我們沒有必要生氣,去批評他。因為孩子天生就是來犯錯誤的,每一次錯誤都是成長的機會。他不犯錯誤,我們怎麼知道他這個地方不懂呢?他犯了錯誤,我們就應該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

七、家長的示範超過一切教育

這一點最重要,家長的示範作用超過一切教育的價值。這句話應該怎麼來理解呢?

老師們常常說,同學們要互相關心啊,要寬容相對啊,我聽完很不滿意。孩子們應該要在被寬容中學會寬容,在被同情中學會同情,再被關心中學會關心。

教育中有兩個詞語叫做「經歷」和「體驗」。大人都知道,有被關心的經歷和體驗,才知道被關心是多麼快樂,所以也才會用同樣的方法去關心別人。孩子也是如此,只有有了這樣的經歷和體驗,才能學會真正對待別人的方法。

我們教育的問題是說教太盛,而經歷和體驗不足。要讓孩子有精力和體驗,不光是需要孩子去做,還需要成人的努力。家長希望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品格,就要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體會和感受到這種品格。知行合一很重要,在孩子面前,家長千萬不要做「兩面人」,他們往往在我們身上學會「兩面性」,說一套做一套。

Tips 家庭教育關鍵點

現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七個問題:

家長普遍對孩子的期待過高;

家長沒有理解教育的本真目的;

家長自覺不自覺地與孩子對抗;

慈父嚴母教育容易出問題;

嘮叨的父母教育效能低;

不要哄孩子,要講道理;

家長的示範超過一切教育

(本文經上海教育出版社授權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市三女子初級中學校長李德元:現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七個問題
    讓孩子在初中名校分班考試取得好名次。暑假第二期已開班。 從文初中超前班,超前學習下學期重難點,讓孩子在新學期成績超前,充滿自信。第二期開班時間8月6日。 正規培訓,還在從文。今天的做客嘉賓是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校長李德元。他通過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從業經歷,觀察到家長們普遍存在而往往不自知的七大問題。
  • 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家長焦慮普遍存在
    11月7日,第十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京開幕,以「後疫情時代的變與不變——讓雲端的孩子有幸福的童年」為題,探討後疫情時代家庭教育的深層次問題。當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等嘉賓出席此次論壇,並分享了他們對教育的思考。後疫情時代家長最期待孩子身心健康「2020年,家長的焦慮仍普遍存在。
  • 《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調研報告》:家長焦慮普遍存在
    原標題:《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調研報告》:家長焦慮普遍存在疫情是否對親子關係造成影響? 11月7日,第十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京開幕,以「後疫情時代的變與不變——讓雲端的孩子有幸福的童年」為題,探討後疫情時代家庭教育的深層次問題。
  •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要知道的事,中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人們在家庭教育上,中國的家庭教育,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會學習西方的教育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實更多的是他們有意識地認為中國的教育對孩子其實也是有一點問題的,所以他們可能會去學習更加優秀的家庭教育方式,想讓自己孩子成為更優秀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關於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父愛的缺失。
  • 現在家庭教育存在兩個方面嚴重問題
    現在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對孩子期望太高和忽視。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顧孩子的實際,按照自己的觀念和期盼去塑造孩子,從小就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有些家長甚至連周末也送孩子去參加各種興趣班、才藝班學習。家庭教育的另外一方面嚴重問題,就是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為了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因經濟條件有限,末成年的子女卻留在農村家裡,處於被忽視狀態。成長中缺少父母情感的呵護,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健全,內心封閉、自卑或缺乏教養、野蠻。
  • 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據教育學專家調查,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許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01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 期望值過高,在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的問題上反映相當突出。
  • 大明風華:朱祁鎮的失敗折射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哪些問題
    還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所導致的呢?所以今天呆豬就和大家一起分析朱祁鎮的家庭教育究竟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我們現在的家庭是否依舊存在這樣的問題呢?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他登基之前的狀態。從朱瞻基還沒有去世時我們就知道,朱祁鎮小時候的身體一直都不好。
  •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在家庭教育問題的探討中我發現,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的成長,望子成龍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卻不太妥當,歸結起來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問題。心理學中有個歸因理論,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給問題歸結原因時一般規律是這樣的:事情辦的漂亮,歸因自己聰明能幹有水平;出了問題,歸因他人不好或環境有問題。那麼,孩子出了問題到底是誰的責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丟到狼群中八年後變成狼孩。其實,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老師。
  • 先弄清楚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吧
    1.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家庭是具有婚姻關係、血緣關係的或收養關係並且長期共活的小群體, 是社會的基本生活單位。 家庭是孩子的情感歸宿,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同時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所學校。而家庭教育則擔負著對兒童傳授文化知識、培養道德素質、知道行為規範、幫助自我謀生等責任。
  • 由當今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引發的感悟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在人生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而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除了在學校呆的時間較長,就是在家庭,而在家庭中,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其實孩子的言行就反映了家庭成員的行為。
  • 【教育反思】王紅順:民校初中校長請捫心自問這十個問題
    又到一年一度初升高報名錄取時,又到高招發放錄取通知書時,在這個節點,若民校初中校長能捫心自問以下這十個問題,對反思自己管理理念問題1:本校學生升入高中後品行受歡迎嗎?有沒有校領導、班主任抱怨學生沒後勁?今年高三畢業學生與當時入學名次、分數對比,高考成績匹配嗎?對每屆本校升入高中學生到高中與相關老師座談過嗎?分析並有對策解決本校學生存在短板問題嗎?問題2:​學生報考時,學校、自己、班主任為了一點回扣、好處、關係,誇大宣傳或動員、暗示、鼓惑學生、家長到關係戶學校?這是發自內心為學生好嗎?
  • 從《包寶寶》看家庭教育所存在問題及思考
    今天,我結合這部不到8分鐘的短片,來談談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一些家庭教育問題及應對策略。在我們的生活裡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要不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時間陪伴孩子,要不就是在家很少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忽略了孩子的存在。他們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全權交給了孩子的媽媽,「父親」這個角色在很多家庭中幾乎成了習慣性的缺失。
  • 你覺得現在中國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家庭教育怎麼做?
    你覺得現在中國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家庭教育怎麼做?我認中國家庭教育到目前為止,只停留在喊口號上面,從國家層面上並沒有提升到戰略高度。遠且不說,僅拿學校教育來說,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有法製做為強力保障,而家庭教育也只有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從來沒有真正像普及義務教育那樣去搞。最大的問題,我可以列舉幾個:第一,國家戰略上沒有充分重視。
  • 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父親角色缺失、少年兒童生活方式存在隱憂
    調查:母親仍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楊雄介紹,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在今年9月和10月分別抽取了近8千名家長與學生進行調研。樣本涵蓋上海十六個區(縣)的33所學校,學生年級包括小學四年級、初中二年級與高中二年級。初步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家庭中親子關係良好,其中獨生子女家庭關係比多子家庭關係要更好。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現在的家庭教育不僅需要糖,更需要鈣和鹽
    如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在全社會達成了廣泛共識,中國的父母都盼望子女成龍成鳳,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帶著孩子奔波於各大培訓機構中間,不辭辛苦,可孩子們似乎並不領情,付出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投入了那麼多愛,依然看不到成效和起色。作為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一直致力於素質教育改革,和家庭基礎教育的研究。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現在的家庭教育不僅需要糖,更需要鈣和鹽
    如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在全社會達成了廣泛共識,中國的父母都盼望子女成龍成鳳,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帶著孩子奔波於各大培訓機構中間,不辭辛苦,可孩子們似乎並不領情,付出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投入了那麼多愛,依然看不到成效和起色。作為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一直致力於素質教育改革,和家庭基礎教育的研究。
  • 初中階段這幾個最常見的數學學習問題,您的孩子存在嗎?
    針對國際學生普遍出現的數學學習問題,小編做了一個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找到目前學習的主要問題所在~建議英語存在問題的孩子先進行英語能力的提升,整理這個階段的重點數學學術詞彙,提高學習效率。
  • ...站㊿】「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之《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家·優站㊿】「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之《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020-06-06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體育課,聽聽體育老師和校長們的肺腑之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9日電 關於體育課,聽聽體育老師和校長們的肺腑之言新華社記者體育課到底應該怎麼上,體育課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在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體育老師和校長們有些「掏心窩子」的話要說。「我問他們武術是什麼,有個學生說『武術是打架』。我們要傳遞正確的武術文化,我來了學校七年,沒有一個學生因為學武術打架。」
  • 吳甡:五個「多一點」 讓家庭教育潤澤生命
    而這一點,對於任何一名施教者而言,概莫能外。】【提要】「初中時代是孩子出現叛逆、分化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要格外重視關注青春期的孩子。」在廣渠門中學校長吳甡看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就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大多數教育問題根源在家庭,催化在社會,而最終會凸顯在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