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有這樣一群孩子很令人心疼和惋惜,他們平時學習得很認真,對知識的掌握也很不錯,可是一到考試,他們就很容易發揮失常,考不出理想的成績。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孩子,他告訴我,每到考試的時候,他都會緊張到心砰砰跳,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去審題、做題,有些題目事後看起來很簡單,他也都會,但在考試的時候,他就是頭腦一片空白。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令人感到很可惜,要真的是學習不好也就罷了,可他們偏偏是學習本身沒問題,卻總是「輸在」心態上。
面對這樣的情況,咱們的家長也感到很焦慮。
很多家長為了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在考前安慰孩子「沒關係,不要緊張,正常發揮就行」,可是事實證明,這樣的安慰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有的時候,我們越是小心翼翼地去安慰孩子,孩子的緊張情緒就越嚴重。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就連我們大人也很難處理好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一提到「壓力」、「緊張」、「焦慮」這些字眼,我們往往會本能地產生不太好的負面情緒,甚至還會把它們當作阻礙自身發展的洪水猛獸。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這些孩子,之所以一到考試就歇菜,其實是因為他們已經對壓力、緊張等情緒形成了固定性的消極認知。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認定壓力、緊張、焦慮這些情緒是不好的,是有害的。
同時,他們又缺乏緩解這些情緒的有效方法,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壓力事件時,他們的這種焦慮感、無力感就會不斷增加,最終情況越來越糟。
那麼,壓力、緊張和焦慮,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心理學家們通過反覆研究發現,在重大事件前感受到壓力,出現緊張、焦慮情緒是人的正常反應,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
很多演講者、主持人在舞臺上看似輕鬆自然,但其實他們在上臺之前也會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臺上講話的時候,他們內心也是極其緊張的。
著名心理學教授黃菡,在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舞臺上,表現得知性優雅,專業風趣。即使是這樣一個心理學資深教授,在每次節目錄製的前一晚,也會緊張到失眠,睡不好覺。
所以你看,再優秀的人也都會有壓力山大,緊張不安的時候。想要在壓力之下依然有良好的表現,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去看待壓力和緊張,如何讓它們從劣勢轉變成我們的優勢。
來看下面這張圖片,
研究證明,壓力和緊張情緒,並不總是對個體的任務進展有害。
當我們的壓力和緊張程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它們恰恰能夠幫助我們發揮出最佳效率。
相反,緊張程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於個體發揮真實水平。
也就是說,適度的緊張和焦慮能夠讓人保持大腦的良性興奮,提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只有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才會使人慌亂不堪,心煩意亂。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所感受到的考前壓力都處在正常水平。
上周一個媽媽請我幫她正在讀初一的女兒做考前壓力輔導。我跟孩子交談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女孩的確存在一些壓力,但都是在正常範圍內的。
比如,她會擔心自己能不能在下周的考試中有一個穩定的發揮,但是她在睡眠、飲食方面都是正常和規律的。在學習上,她也能夠每天按時按質的完成作業,對自己喜歡的學科她還會額外再去做一些練習。
如果你的孩子是這種狀態,那就基本不用擔心他壓力過度了。
相反,如果孩子出現連續失眠、缺乏食慾、鬱鬱寡歡,偶爾還會大發脾氣等現象時,那麼他可能就是壓力過大了,這時我們就需要及時地去關心和幫助孩子進行壓力疏導。
分享三個緩解壓力的小技巧:
1.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考試,尤其是像高考這樣的緊要關頭時,表現得比孩子還要緊張和焦慮。
比如,家長們可能會在那幾天時間裡不看電視、輕聲說話、輕聲走路、所有的家務活都不讓孩子做。這樣反常的氛圍會讓孩子本能地感到壓力和緊張。
相反,熟悉、穩定的生活環境能夠讓孩子更加安心,從而維持穩定的表現。
2.提前想像考試過程
研究指出,人的大腦在有些情況下其實分不清想像和現實。
比如,個體在參加真實的比賽時,大腦區域的反應和個體在想像自己參加比賽時候的反應狀態是極其相似的。
當孩子提前對接下來的考試、比賽過程進行想像之後,他的大腦會更容易適應此後真實的考試和比賽過程。也就是說,大腦提前感受到緊張、焦慮之後,在面對一個類似的場景時,這種情緒往往就會降低。
3.「70分原則」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壓力過高、緊張過度,就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好。越是優秀的孩子,就越容易產生過高的壓力,他們內心極度期待自己能夠有一個一百分的表現。
面對孩子的這種想法,家長們通常會覺得挺好的,覺得這是孩子有上進心的表現。
其實不然,這種高要求的預期非常容易給孩子帶來他承受不了的心理壓力。當壓力過大,超出正常範圍的時候,他們的學習效率反而會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放輕鬆,不要對自己提太高的要求,70分就已經很棒了」。當然,這裡的70分不代表真實的考試分數,僅僅表示70%的程度。
這樣的話術看起來有些洩氣,但對緩解孩子的壓力和緊張情緒,卻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