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49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閨蜜長期在美國定居,去年帶著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回老家過年,順便也來我家串了個門。來的時候我發現她家孩子手裡拿著本書,時不時地坐在沙發上看上一會兒。
我湊上前去看了一下,發現是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我說:「你已經能看懂這麼複雜的書了嗎?」因為在中國,讀這本書的適合年齡最低也是五年級的學生。
他說:「這是我們語文課的教材。」
我覺得很奇怪,問他:「你們語文課不學課本嗎?」
他回答說:「我們上課都是看老師推薦的書,看完之後一起討論問題,我很喜歡上語文課。」
他所說的語文課和國內的課堂內容完全不同,帶著好奇和疑問,我上網查了一下美國小學的語文課堂和考試內容,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美國小學這樣上語文課
他們對於閱讀的重視程度非常高,也是秉承了他們「實用」的教學理念,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理解與表達,所以就著重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美國孩子平均每三到四周就會讀一本書,不僅閱讀量大,老師還會帶領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情節、背後的意義以及提供更加開闊的思路,來提高他們的閱讀收穫和思考能力。
另外,美國的語文考試也只有閱讀與寫作兩部分。閱讀所佔的比重大,難度也不低。他們的考察形式是以小短文為主,然後根據短文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會直接出現在原文當中,都是需要通過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的。
比如,美國小學四年級的語文期末考試中出現的一篇短文,主要是介紹一個人的人生經歷,而下面的問題是,比較他的兩段經歷,說說有什麼異同點?這種出題方式在國內的語文考試中也十分常見,主要考察孩子的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這些都與閱讀量和閱讀能力分不開。
就如西漢文學家劉向所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實際上,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適用於現在和未來的語文學習,還有助於孩子在各個學科、各個方面理解能力的提高。
如何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在國內,孩子們都是在課上學習課本,老師也會安排一些課外的閱讀任務,但執行的結果並不樂觀,有些孩子草草了事,並沒有樂在其中,有的乾脆不讀,去做別的事情。這時,家長就需要對這個問題予以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那麼我們要如何做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如果一個父母在家的時間都在刷手機、看電視,那麼孩子也會想要做一樣的事。想要培養好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首先要主動在家中多閱讀書籍、報刊等,以自身行為帶動孩子。空閒時間還可以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感受閱讀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之下影響孩子,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一件需要堅持的事情,如果剛開始孩子並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家長陪伴在身邊一同閱讀,將會使他們更容易堅持下來。
鄰居的孩子果果就很喜歡看書,學習成績也好,基本是人見人誇。鄰居和我說,她在果果小時候就每天給她講睡前故事,有意識地培養她對文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等果果逐漸長大了,鄰居就給果果買兒童繪本,經常把她抱在懷裡,陪著她一起看。
現在果果上小學了,不用媽媽陪著,就能主動去看書了,自己一個人看得津津有味,還經常給家裡人講書裡的故事,不僅如此,老師也誇果果的理解能力強,題目總是一讀就明白了。
要想孩子在閱讀後能夠更好地吸收理解,討論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美國的語文課堂上,討論通常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他們可以對書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書中的人物、小說的主題、情節、一些細節的隱喻等等,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聯想和想像,展開頭腦風暴,產生思想的碰撞。
而我們在與孩子展開討論時,也可以在有關書的任何部分進行交流,從宏觀的主旨,到具體的用詞,必要的時候可以查找相關的資料,作為論述的依據。在討論過程中,主要是發散孩子的思維,讓他們多思考、多表達,家長不要輕易打斷、反駁孩子的觀點,而是要引導他們,幫助他們確立觀點、理解故事。
閱讀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家長需要放平心態。就像養花,每日澆灌適量的水,待到時機成熟,自然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若是急於求成,則會事與願違。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需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違背他們的天性。比起批評和苛責,他們需要的更多是鼓勵和引導,支持和陪伴。
小辮子媽有話說: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曾說:「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對於不斷成長、需要知識灌溉的孩子來說,閱讀更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希望家長都能夠重視孩子的閱讀能力培養,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未來的發展和進步築牢基礎、提供力量。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