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作為成年人的自己非常想回到孩童時期,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與煩惱都希望能夠做回無憂無慮的孩子。而身處孩子的自己卻總想著長大,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成。
幾天前在超市中,有一對母女在一起推著手推車挑選商品往車籃裡放。而媽媽每次挑選好的商品從貨架上取下來時,女兒都會立馬從媽媽手中接過商品,自己努力踮起腳尖將商品放到車籃中。但看著女兒的困難狀,身旁的母親擔心她會摔倒於是開始了第一輪警告。
但小女孩卻不肯放棄,還是繼續做著搬商品的差事。當這對母子倆來到罐頭區時,由於罐頭重量較大,包裝易碎,於是這位母親又開始了第二次警告。但孩子卻聲稱自己已經長大了,力氣大肯定可以拿的動。於是繼續拿罐頭想往籃子裡放。
意外卻發生了,或許是由於瓶子太滑或者罐頭太重,以至於小女孩手中的罐頭掉落到了地面,碎成一地。小女孩立馬意識到自己做了錯事嚇得哭了起來。
或許看到這樣的一幕,這位母親應該會大力責罰孩子,但她沒有,她卻是輕輕幫女孩擦去眼淚告訴她:「沒事的,手沒受傷就好了。」接著告訴孩子摔碎的物品將帶來的後果並與女孩一起打掃起了殘渣。圍觀的顧客和收銀員紛紛點讚,誇獎媽媽的教育方法。
事實上,只要我們回憶起自己的孩童時期,就會發現自己曾經也是天不怕地不怕,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夠做到。表現欲極大,常常會做出一些逞強的事情,但往往結果都差強人意。這也正是上述案例所描述的小女孩,她也是認為自己可以做到選擇不顧母親勸阻的展開行動。那麼究竟是否應該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將孩子放進家中的保護區安全之中呢?
首先,孩子是需要一定的成長空間的。或許許多家長都會認為 孩子年紀小,身子差,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把他保護好,照顧好他的衣食住行就能夠讓其擁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但是孩子雖然年紀小,許多事情他們都不懂也不會做,但是他們也需要一定的成長空間。
倘若一直被鎖在安全圈之中,孩子反而很有可能會變得散漫任性,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起來。家長需要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操作,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其次,家長不要擔心孩子會犯錯,常言道,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在孩子犯錯時,應當第一時間做的不是對孩子的責罵,而是應該告訴孩子自己錯在哪了,讓孩子思考自己為什麼會犯錯,以及自己這樣做錯事會帶來什麼後果。讓孩子學會不害怕犯錯,勇於承擔責任,並且減少下次犯錯的機率。
結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孩童時光,並不是作為孩子犯錯就一定是錯的,這都需要家長們以足夠的耐心教導孩子學會面對錯誤不害怕,學會自己承擔起責任,吃教訓,長記性,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也就能夠擁有更多的勇氣面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