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要求赳赳收拾玩具,獲萬人點讚:孩子獨立意識在小事中培養

2020-12-23 凝媽悟語

文|凝媽

自從有了孩子,家裡就開始變得亂糟糟起來。不管是普通人的蝸居,還是明星們的千萬豪宅,都難逃厄運。

看過凱叔講故事的一篇「人類幼崽拆家圖鑑」的文章,簡直把孩子們的各種「作」描繪得淋漓盡致。

孩子們可以說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好手,稍不留神,就會讓你不忍直視,欲哭無淚,收拾半天。

客廳裡的玩具扔的滿地都是,衣櫥裡的衣服一件一件扒拉到地上。

圖片來源:他只是個孩子啊

各種液體隨處倒,晚上睡覺都可以進行牛奶浴。有水管的地方就有孩子,一不留神就是一片汪洋。

圖片來源:他只是個孩子啊

廚房裡的盤子碗,一旦被孩子鎖定目標,都難逃被扔出來的風險。麵粉、花生油、雞蛋扔一地可就慘不忍睹了。

圖片來源:嘟嘟寶貝

這些事情毫不誇張,真可謂是人間真實啊!太多太多相似之處,2000多人訴說著各種苦惱:

赤裸裸的現實,不說了,我還要去收拾廚房倒了一地的米。這是什麼人間真實,我女兒四歲,我現在都得把化妝品藏起來,放的高了都不行,直接搬凳子給你拿下來......家裡的勺子、筷子,遙控器,凡事能拿到手裡的東西統統扔馬桶。娃兩歲,把沙子和水倒床上,美其名曰,我要做建築師。

二寶也是這樣,經常把書從書架上扔到地上,拉開放襪子內衣的抽屜一個個扔出來,不管東西多貴重想摔就摔。

一邊幹壞事一邊嚷嚷著,「這是我的傑作媽媽就喜歡這一套」,真是無奈又悲催呀!

明星們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

霍思燕經常曬出嗯哼的日常生活,充斥的背景都是各種堆滿玩具和繪本的場景。

應採兒家的客廳裡有孩子丟的玩具,衛生間裡也有孩子的各種玩具。

劉璇抱著二寶坐在墊子上,周圍也是一圈積木零件。

孩子喜歡扔東西本性難移

孩子喜歡扔東西真的是本性使然,他起初並不知道自己在搞破壞,只是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好奇心和動手能力增強,在別的地方施展不開手腳,只好用扔東西代替。

美國威廉士學院的高級講師Susan Engel博士,2006年,帶著學生訪問了幼兒園和五年級教室,觀察孩子們的活動。結果發現,幼兒園的孩子每兩個小時裡,會有2到5次好奇事件,但五年級的孩子,在同樣時間裡發生的好奇事件平均不到1次。

越小的孩子好奇心越強,因為對他來說未知的事情太多。物品掉落到地上會有響聲嗎?都會跑到什麼地方去?一遍遍的扔東西,是在感知物品的不同觸感。

觀察二寶的行為,是有這樣的感覺。一袋花生米,他會敞開口讓他落地上,看著他們滾到什麼地方去。一次碰壞了踢腳線,喊著「快拿螺絲刀修一修」,很固執的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螺絲刀修好。

孩子喜歡模仿,看到大人炒菜的樣子,他就學著動作有模有樣的炒菜。看過大人洗衣服,他會找一個容器洗衣服,不管是馬桶還是別的什麼盆子,只要能存水能放下衣服就好。

孩子會因為大人的尖叫或者大笑,獲得鼓勵,從而變本加厲的搞破壞。他不知道大人的尖叫有多麼心疼,也不知道大人的笑是多麼苦澀,反倒覺得大人的這些行為讓他有價值感和存在感。

孩子在扔東西的年齡,如果一味阻止,照顧得過於無微不至,孩子都沒有搞過破壞,可能會導致敏感期延遲,到了上學的年齡會還回來的。有個媽媽就說了這樣的經歷,也是苦不堪言啊!

怎樣正確面對孩子扔東西?劉璇的做法獲萬人點讚,值得學習

看到孩子弄得家裡亂成一團,家長理所當然的認為全部都要由自己收拾,怕孩子拆家,除了感官不舒服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擔心自己受累收拾。

其實,我們總是替孩子收拾,解放了孩子,累了自己,卻慣壞了孩子。孩子不知道拆家會給家長造成多大的麻煩,會反覆不停地破壞,培養不起責任感。

看到劉璇的做法,有1萬多人點讚,認同者甚眾。

劉璇提到,赳赳小的時候,玩完玩具就扔一地,長輩們認為大人收拾更乾淨。但是劉璇諮詢了很多專家,發現,從科學來講,讓孩子從頭到尾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會產生家庭參與感,還能培養獨立意識。

開始赳赳笨手笨腳、丟三落四,長大些不需要家人提醒和要求,每次玩完自己自覺放好,獨立意識在小事中培養起來了。

總結來說,劉璇的做法有兩個重點。

1、花時間訓練孩子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專門提到,花時間訓練孩子的技能,應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個常規內容。

如果不花時間訓練孩子,就需要花更多時間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糾正往往是批評,批評會讓孩子感到沮喪和憤怒,孩子可能就決定不再學習了,反而會因為想到的特別關注,而變本加厲

孩子自己弄亂,就該自己收拾,讓他知道這是自己份內的工作,而不是大人必須要替自己做的工作。

孩子在收拾的過程中,也會發現,收拾也會讓人感到辛苦,慢慢體會大人的感受,養成整齊的好習慣。

其實孩子小時候,特別聽話,也願意自己收拾,是我們沒有給他機會而已。二寶2歲的時候,就把花生米撒了一地,讓他一個個撿起來,他很耐心、很認真地去做。

平時看完的小冊子,要排列整齊,放在一個小紙袋裡,他也做得很仔細。

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的時候,養成這些好習慣,想破壞都難。

2、有固定的玩樂區域

有孩子的家裡都會亂一些,畢竟東西太多,但是也要讓孩子感到亂中有序,允許孩子鍛鍊能力,但是又要有規矩。

給孩子圈定一個固定的玩具區、繪畫區、閱讀區等等,孩子做什麼事就在固定區域做,讓孩子更有秩序感。

孩子在固定的區域活動,容易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長大之後不至於丟三落四。

劉璇兒子就有專門的玩樂區,彩色的防護欄、柔軟舒適的墊子,整齊的玩具收納盒,孩子在這裡會玩得安全又舒服,養成在固定位置活動的習慣。

要教會孩子一些規則

孩子扔書、扔玩具、扔衣服,這些事都在可接受範圍之內,沒有什麼破壞性,但是孩子撕牆皮、雞蛋、倒油、倒麵粉、往地上倒水,這些就有破壞性和傷害自己的風險,要注意盯緊孩子,並教會孩子一些規則,不該碰的不能碰。

危險的事情不能做:可以藉助繪本和實際操作的形式,告訴孩子哪些是危險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孩子會通過故事理解一些道理,不用擔心孩子不懂。

給二寶看過一本小圖畫上,上面就介紹了在電梯裡不能按下所有的數字、不能亂跳,有危險。廚房裡的熱水壺不能動,會燙傷。二寶也有過在電梯裡跳的毛病,看過之後就改正了。熱水的事,他記得很牢固,見了都會躲著走。

糧食不能浪費: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發布公告稱,全球範圍內將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風險,甚至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糧食是一種稀缺資源,從小就要給孩子灌輸珍惜糧食的理念,而不能當作玩具隨意拋灑。

孩子扔東西是正常現象,但是也要有度,並且正是讓孩子長本領的好時機,好方法用起來了!

我是@凝媽悟語,兩個孩子的媽媽,致力於培養陽光積極的孩子,歡迎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相關焦點

  • 劉璇:對孩子要求的嚴格,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
    文/晨晨媽咪最近被《新生日記》中的劉璇一家給刷屏了。其中主要原因是劉璇對兒子赳赳特別的用心,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吃喝玩樂,甚至對孩子的教育也做得比較細緻入微,特別是對於赳赳寫字這件事情上。在赳赳寫字的過程中,劉璇一直耐心地陪著赳赳寫字,看到赳赳寫得不好的字,便立刻拿起橡皮幫赳赳擦掉,讓赳赳重寫些。儘管赳赳對媽媽這樣很嚴格的要求很無奈,但是劉璇依然堅持這樣做,對赳赳在寫字這件事上一點也不鬆懈。
  • 劉璇夫婦說服大寶的方式太贊,大寶不會失落了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會愛人,性格更開朗,以前孩子多沒啥,但是我們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一胎政策後,這突然開放二胎,好像最不好接受的就是頭胎的寶寶們了呢?
  • 劉璇「虎媽」式的育兒方法,是「母愛」還是「傷害」?
    「虎媽」式的育兒方式中,非常不好的一點就是,赳赳現在對於所有不太適應的環境變量與稍稍一點的壓力所做出的條件反射般的第一反應就是「哭」。顯然劉璇的這種做法,基本上不太可能為孩子提供什麼思維方式上的成長與幫助。
  • 習慣培養妙招:如何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正文習慣培養妙招:如何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不過呢,如果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愛心,孩子自然會愛護玩具,送玩具回家了。    給家長的建議:   一、思索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最恰當:當家長要求孩子收拾玩具被拒後,家長就會妥協,自己去收拾。如此給孩子的印象就是,爸爸媽媽會替我收拾的,我不用理會。
  • 劉璇鐵血式教育惹爭議,四歲寶寶的日常有點苦
    張紹剛和他家認識了十餘年,自然也是看著赳赳長大的「大伯」。他帶著自己做的水餃和土豆燉牛腩,還以赳赳的名義點了一份「炸雞」。你說孩子想不想吃?反正嘴上永遠都是拒絕——不吃。在這樣的培養中收穫了現在的幸福,每一次聊天都可以看出,她對此深信不疑。
  • 劉璇鐵血式教育惹爭議,這竟是四歲寶寶的日常
    張紹剛和他家認識了十餘年,自然也是看著赳赳長大的「大伯」。他帶著自己做的水餃和土豆燉牛腩,還以赳赳的名義點了一份「炸雞」。你說孩子想不想吃?反正嘴上永遠都是拒絕——不吃。在這樣的培養中收穫了現在的幸福,每一次聊天都可以看出,她對此深信不疑。
  • 劉璇家的育兒經超嚴格,不準吃鹽和零食,每天堅持練字是必修課
    近日,隨著《新生日記》的開播,綜藝裡劉璇與丈夫王弢以及兒子一同吃飯,劉璇對兒子赳赳管教的做法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因為劉璇為赳赳準備的飯菜中,一點鹽都沒有放,等於說赳赳一直吃的都是寡淡無味的食物。不過在媽媽劉璇嚴肅的注視下,赳赳還是不敢接王弢手中的食物,隨後她再次告誡兒子不可以吃,十分的嚴格。接著王弢表示孩子已經不小了,吃一些零食沒關係,但劉璇還是不允許,必須要孩子長大後才能吃,而且她這樣做也完全是為了赳赳的身體考慮,所以王弢也默認了劉璇的教育方式。
  • 培養孩子收拾玩具的習慣
  • 從小事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上火歸上火,一想到孩子在吃飯時不易批評,我還是努力控制住情緒小怪獸,把心裡的火氣壓下來。不批評不代表不能指出他的錯誤。我就告訴吃飯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吃飯,不然我上班和他上學都要遲到!我講一句,他就認真吃兩口飯。我不講,他就吃一口飯,發一會呆,有時還東張西望。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孩子獨立能力?
    導語:幼年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段黃金期,最先應該培養就是孩子的獨立能力。幫孩子樹立獨立的意識,將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只有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才能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獨立、自立能力。
  • 不想孩子長大變「媽寶男」「媽寶女」,做好這4點,培養獨立意識
    獨立是人的一種生存能力。獨立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這是需要後天培養出來的,所以在一個家庭中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旦孩子自己獨立了,自己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培養孩子的獨立是有多重要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那麼如何培養好孩子的獨立意識呢?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哦。第一、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吃飯。
  • 父母對孩子要求的比較嚴格,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
    文/晨晨媽咪最近被《新生日記》中的劉璇一家給刷屏了。其中主要原因是劉璇對兒子赳赳特別的用心,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吃喝玩樂,甚至對孩子的教育也做得比較細緻入微,特別是對於赳赳寫字這件事情上。在赳赳寫字的過程中,劉璇一直耐心地陪著赳赳寫字,看到赳赳寫得不好的字,便立刻拿起橡皮幫赳赳擦掉,讓赳赳重寫些。儘管赳赳對媽媽這樣很嚴格的要求很無奈,但是劉璇依然堅持這樣做,對赳赳在寫字這件事上一點也不鬆懈。
  • 孩子不愛收拾玩具,是聰明家長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契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責任心的培養很重要,是孩子成功的基礎技能。很多家長在問我,何時入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我想講一個小故事:小麗今年已經6歲了,但她每次玩完玩具之後都不愛收拾,總是把玩具丟得滿屋子都是。媽媽很頭疼。其實這個就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好時機和好的契機。
  • 讓孩子獨立收拾玩具的4個步驟,附各類性格孩子不同指引方法
    這篇文章,我想講的內容是,如何引導孩子獨立收拾玩具。在我和爸媽的接觸中,不少爸媽都和我訴苦:「孩子每天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告訴孩子玩具玩完後要放回原來的地方,他答應得好好的,可每次都不願意收拾。」你陪孩子做遊戲時,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苦惱呢?接下來,我準備了一個「自己收拾玩具」的解決方案,適用於所有性格的孩子,堅持以下4步,讓你家的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 做好這3點,輕鬆培養孩子收納意識
    ,引來滿屏的點讚和評論。這讓我想起,昨天帶孩子去上早教課,課堂中有個環節,引導孩子們自主把玩具放回收納筐。這個引導的過程中,老師說了一句:收納玩具,對於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雖然早了點,但是收納的意識,要從小培養。家長們回家後,也要這樣引導寶寶,自主收納玩具。我家的寶寶1歲4個月了,一起上課的寶寶大多都是同年齡段的,都是10到16個月的寶寶。
  • 收拾2小時,扔亂5分鐘?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訓練孩子主動收拾玩具
    ,讓孩子主動收拾玩具?想讓孩子主動收拾玩具而不是隨手亂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要以尊重和有尊嚴的方式培養責任感和義務感,讓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玩具。這種對孩子觀念的塑造,靠說教很難實現,需要靠「訓練」。
  • 媽媽這樣做,孩子更快學會自己收拾玩具
    前天路過鄰居家,看到老奶奶一邊整理玩具一邊訓斥5歲的孫子。原因是孩子已經5歲了,但是從來不收拾自己的玩具,玩具哪裡玩了就哪裡扔,一天下來整個房間全是玩具,走路連腳都踩不下。曾幾何時,這樣的畫面對我來說也是異常熟悉,慶幸的是就在一個月前三周歲女兒自己接手了這項偉大的工程。關於如何讓孩子學會收拾玩具這點,我也曾經苦惱過,後來我提倡不強迫,但是要有這個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樣做。
  • 玩具總是滿地扔:培養孩子好習慣,從收拾玩具開始
    孩子的玩具在於精而不是多,孩子對很多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心,興趣也尤其的廣泛,或許一會兒看到這個想要,一會兒又想要另一個玩具。家裡如果擺放過多的玩具反而使孩子容易分心,不能專注。玩具顧名思義是讓孩子玩的,但現在的很多玩具,如果孩子專注於其中,不僅能夠增加孩子的創新力,還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能力?
    事實上,責任感和獨立能力都是從小事培養的!是告訴自家孩子,算了,就一個玩具或者一本書而已,以後再買別的就好了……還是讓自己孩子來處理,讓孩子做主,提出解決方案呢?其實,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情,而且很多家長都選擇了替孩子做主,因為我們以為:孩子是我的,我替她/他做主就行了。而實際上的情況是:孩子也是獨立的人,你替她/他做主是邊界不清的!
  • 培養孩子獨立性格,不妨試試這幾招,讓孩子成為「真男人」
    就如鄰國日本 ,孩子六歲就可以自己乘坐交通工具了,而孩子早在三歲父母就會讓孩子獨自在外面玩了。這在日本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在學校收拾衛生,午餐擺盤都是由孩子們自己完成的。那麼為什麼外國的孩子就比我們自立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