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自從有了孩子,家裡就開始變得亂糟糟起來。不管是普通人的蝸居,還是明星們的千萬豪宅,都難逃厄運。
看過凱叔講故事的一篇「人類幼崽拆家圖鑑」的文章,簡直把孩子們的各種「作」描繪得淋漓盡致。
孩子們可以說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好手,稍不留神,就會讓你不忍直視,欲哭無淚,收拾半天。
客廳裡的玩具扔的滿地都是,衣櫥裡的衣服一件一件扒拉到地上。
圖片來源:他只是個孩子啊
各種液體隨處倒,晚上睡覺都可以進行牛奶浴。有水管的地方就有孩子,一不留神就是一片汪洋。
廚房裡的盤子碗,一旦被孩子鎖定目標,都難逃被扔出來的風險。麵粉、花生油、雞蛋扔一地可就慘不忍睹了。
這些事情毫不誇張,真可謂是人間真實啊!太多太多相似之處,2000多人訴說著各種苦惱:
赤裸裸的現實,不說了,我還要去收拾廚房倒了一地的米。這是什麼人間真實,我女兒四歲,我現在都得把化妝品藏起來,放的高了都不行,直接搬凳子給你拿下來......家裡的勺子、筷子,遙控器,凡事能拿到手裡的東西統統扔馬桶。娃兩歲,把沙子和水倒床上,美其名曰,我要做建築師。
二寶也是這樣,經常把書從書架上扔到地上,拉開放襪子內衣的抽屜一個個扔出來,不管東西多貴重想摔就摔。
一邊幹壞事一邊嚷嚷著,「這是我的傑作,媽媽就喜歡這一套」,真是無奈又悲催呀!
明星們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
霍思燕經常曬出嗯哼的日常生活,充斥的背景都是各種堆滿玩具和繪本的場景。
應採兒家的客廳裡有孩子丟的玩具,衛生間裡也有孩子的各種玩具。
劉璇抱著二寶坐在墊子上,周圍也是一圈積木零件。
孩子喜歡扔東西本性難移
孩子喜歡扔東西真的是本性使然,他起初並不知道自己在搞破壞,只是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好奇心和動手能力增強,在別的地方施展不開手腳,只好用扔東西代替。
美國威廉士學院的高級講師Susan Engel博士,2006年,帶著學生訪問了幼兒園和五年級教室,觀察孩子們的活動。結果發現,幼兒園的孩子每兩個小時裡,會有2到5次好奇事件,但五年級的孩子,在同樣時間裡發生的好奇事件平均不到1次。
越小的孩子好奇心越強,因為對他來說未知的事情太多。物品掉落到地上會有響聲嗎?都會跑到什麼地方去?一遍遍的扔東西,是在感知物品的不同觸感。
觀察二寶的行為,是有這樣的感覺。一袋花生米,他會敞開口讓他落地上,看著他們滾到什麼地方去。一次碰壞了踢腳線,喊著「快拿螺絲刀修一修」,很固執的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螺絲刀修好。
孩子喜歡模仿,看到大人炒菜的樣子,他就學著動作有模有樣的炒菜。看過大人洗衣服,他會找一個容器洗衣服,不管是馬桶還是別的什麼盆子,只要能存水能放下衣服就好。
孩子會因為大人的尖叫或者大笑,獲得鼓勵,從而變本加厲的搞破壞。他不知道大人的尖叫有多麼心疼,也不知道大人的笑是多麼苦澀,反倒覺得大人的這些行為讓他有價值感和存在感。
孩子在扔東西的年齡,如果一味阻止,照顧得過於無微不至,孩子都沒有搞過破壞,可能會導致敏感期延遲,到了上學的年齡會還回來的。有個媽媽就說了這樣的經歷,也是苦不堪言啊!
怎樣正確面對孩子扔東西?劉璇的做法獲萬人點讚,值得學習
看到孩子弄得家裡亂成一團,家長理所當然的認為全部都要由自己收拾,怕孩子拆家,除了感官不舒服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擔心自己受累收拾。
其實,我們總是替孩子收拾,解放了孩子,累了自己,卻慣壞了孩子。孩子不知道拆家會給家長造成多大的麻煩,會反覆不停地破壞,培養不起責任感。
看到劉璇的做法,有1萬多人點讚,認同者甚眾。
劉璇提到,赳赳小的時候,玩完玩具就扔一地,長輩們認為大人收拾更乾淨。但是劉璇諮詢了很多專家,發現,從科學來講,讓孩子從頭到尾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會產生家庭參與感,還能培養獨立意識。
開始赳赳笨手笨腳、丟三落四,長大些不需要家人提醒和要求,每次玩完自己自覺放好,獨立意識在小事中培養起來了。
總結來說,劉璇的做法有兩個重點。
1、花時間訓練孩子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專門提到,花時間訓練孩子的技能,應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個常規內容。
如果不花時間訓練孩子,就需要花更多時間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糾正往往是批評,批評會讓孩子感到沮喪和憤怒,孩子可能就決定不再學習了,反而會因為想到的特別關注,而變本加厲。
孩子自己弄亂,就該自己收拾,讓他知道這是自己份內的工作,而不是大人必須要替自己做的工作。
孩子在收拾的過程中,也會發現,收拾也會讓人感到辛苦,慢慢體會大人的感受,養成整齊的好習慣。
其實孩子小時候,特別聽話,也願意自己收拾,是我們沒有給他機會而已。二寶2歲的時候,就把花生米撒了一地,讓他一個個撿起來,他很耐心、很認真地去做。
平時看完的小冊子,要排列整齊,放在一個小紙袋裡,他也做得很仔細。
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的時候,養成這些好習慣,想破壞都難。
2、有固定的玩樂區域
有孩子的家裡都會亂一些,畢竟東西太多,但是也要讓孩子感到亂中有序,允許孩子鍛鍊能力,但是又要有規矩。
給孩子圈定一個固定的玩具區、繪畫區、閱讀區等等,孩子做什麼事就在固定區域做,讓孩子更有秩序感。
孩子在固定的區域活動,容易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長大之後不至於丟三落四。
劉璇兒子就有專門的玩樂區,彩色的防護欄、柔軟舒適的墊子,整齊的玩具收納盒,孩子在這裡會玩得安全又舒服,養成在固定位置活動的習慣。
要教會孩子一些規則
孩子扔書、扔玩具、扔衣服,這些事都在可接受範圍之內,沒有什麼破壞性,但是孩子撕牆皮、雞蛋、倒油、倒麵粉、往地上倒水,這些就有破壞性和傷害自己的風險,要注意盯緊孩子,並教會孩子一些規則,不該碰的不能碰。
危險的事情不能做:可以藉助繪本和實際操作的形式,告訴孩子哪些是危險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孩子會通過故事理解一些道理,不用擔心孩子不懂。
給二寶看過一本小圖畫上,上面就介紹了在電梯裡不能按下所有的數字、不能亂跳,有危險。廚房裡的熱水壺不能動,會燙傷。二寶也有過在電梯裡跳的毛病,看過之後就改正了。熱水的事,他記得很牢固,見了都會躲著走。
糧食不能浪費: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發布公告稱,全球範圍內將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風險,甚至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糧食是一種稀缺資源,從小就要給孩子灌輸珍惜糧食的理念,而不能當作玩具隨意拋灑。
孩子扔東西是正常現象,但是也要有度,並且正是讓孩子長本領的好時機,好方法用起來了!
我是@凝媽悟語,兩個孩子的媽媽,致力於培養陽光積極的孩子,歡迎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