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找到了真人版「英子他媽」。
孩子今年四歲半,該怎麼教育?
日程規劃安排上了,細緻到分鐘的那種▼
涉及到學習,有寫字、看書、英語網課▼
哪怕之前在幹其他事,到點也照換不誤▼
獎勵機制也安排上了,聽話完成任務就能獎勵小貼紙▼
不聽話也沒關係,撒潑打滾都得幹▼
吃東西更講究,永遠都是單獨老三樣▼
葡萄乾要切,調料還得用量勺▼
果凍、冰淇淋、巧克力,孩子愛吃的東西都沒吃過▼
怕你們忘了,這孩子今年還沒滿五歲。
果然,彈幕紛紛都在心疼……
「動不動就哭,很痛苦吧?」
「長大後反彈怎麼辦?」
「像提線木偶一般,以後怕不是媽寶吧?」
似乎真應了朋友張紹剛那一句——
「當你們的孩子很痛苦的」
以上,出自最新一季《新生日記》。
而主導這一切的媽媽,劉璇▼
是2000年雪梨奧運會冠軍,
拿下中國女子體操平衡木項目的奧運第一金,
同樣著名的是她的長相,被稱為「最美奧運冠軍」。
再看看他們的家庭狀況▼
老公,王弢,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人稱單簧管王子。
01年相識,戀愛長跑11年後領證「婚」了。
15年,老大「雄赳赳」出生,
錄這綜藝的時候,老二還在肚子裡,
劉璇懷著孕,也完全沒有放鬆對老大的管教。
隔著屏幕的橘,給自己加了很多戲——
一會兒替孩子感到難受,一會兒又能理解媽媽的做法。
難受自然是因為開頭的「鐵血教育」。
孩子的聽話順從,並不像主動決定,更偏向於媽媽洗腦的成果。
為何這麼說?
其實,孩子有同盟,是爸爸王弢。
他與媽媽想法不同,覺得孩子可以慢慢適應吃百家飯了。
所以他總會想辦法誘惑孩子,
希望赳赳能吃一吃之前未曾嘗試過的東西,
或是找老朋友如張紹剛當說客,
希望劉璇能放鬆一些,不要過於照本宣科。
但每一次,遇到「同盟」的誘惑,
赳赳都會搖頭拒絕,不接受「糖衣炮彈」。
可拒絕了糖衣炮彈,
小朋友的第一反應還是找媽媽:
我幹得好嗎?求誇。
爸爸連連嘆息,「洗腦」太成功了!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張紹剛上門做客。
張紹剛和他家認識了十餘年,
自然也是看著赳赳長大的「大伯」。
他帶著自己做的水餃和土豆燉牛腩,
還以赳赳的名義點了一份「炸雞」。
你說孩子想不想吃?
反正嘴上永遠都是拒絕——
不吃。
不吃。
我不吃。
但肢體語言一直很誠實——
大爺勸他嘗一口,他就迫不及待點了頭。
本來孩子的嘴巴都張開了,在廚房的媽媽立刻喊停,要自己先試過,經過「質檢」才能給孩子吃。
試味道的時候,赳赳對著媽媽咧嘴笑,說自己「想嘗一口」。
十分享受地吃完胡蘿蔔和土豆,更是主動申請「吃一口肉」。
你說四歲的娃真有什麼概念嗎?
不是知道「不健康、會長胖、對身體不好」所以不吃。
是被媽媽耳濡目染而植入的觀念所以不吃。
類似的規定可太多了……
不可以不按規定時間吃早飯。
不可以隨著意願而不寫字。
甚至,不可以在規定的時間睡不著。
但,生活如此多規矩,她同時希望孩子思想開放。
看看這段經過綜藝後期包裝的對話——
爸爸:(媽媽)管你嚴不嚴?
赳赳:嚴。
爸爸:痛不痛苦?
赳赳:痛苦。
媽媽:痛苦是什麼意思?(笑)
赳赳:Sad。
別說孩子累,長大的觀眾看了恐怕都會想起窒息的童年。
但為何,我還是能一定程度理解媽媽呢?
大概也是因為教育內容還算符合實際,孩子也消化了——
最讓人窒息的吃飯,
其實考慮到了孩子的過敏體質。
而讓人瑟瑟發抖的行程安排和獎勵機制,
其實在培養一些基礎習慣:
做作業,愛運動,準時起床,不亂發脾氣,也不亂扔東西…
而赳赳是怎麼表現的呢?
起床第一件事,是告白式問好。
小細節透露了禮貌,進房間前會先敲門,無需引導也會主動向客人問好。
已經會拼不太簡單的樂高,玩完之後也會自己收拾。
自己都捨不得吃最後一口的小零食,還說好了會分享給未出生的妹妹。
認識了很多字,也保持著好奇心,主動說出「我想看蕭邦的書」。
沒有達成一周目標,傷心之後居然還表示「下次要努力」。
如果不是這個以家庭為主的真人秀,
而是《爸爸去哪兒》之類的帶娃節目,
赳赳這般懂事且自律,
肯定是得到一眾誇獎的好孩子吧?
作為一點都不自律的人,給我一張床我能睡一天,更佩服那些模範標兵,日復一日,水滴石穿。
所以總會好奇,自律是如何養成的呢?
難道,無需教育,孩子天生便知道該如此嗎?
放飛長大的我們,成才了嗎?
總會遐想,如果有一個逼著自己的家長,是不是就只用痛苦小時候的幾年,長大就再也不用被「自律」販賣焦慮,因為我等於自律。
而劉璇,就是遐想中的理想成果——
5歲被家裡人送去學體操,
8歲進入湖南省體操隊,
15歲拿到全國體操錦標賽冠軍,
20歲當上了中國女子體操隊隊長,
23歲實現女子平衡木項目的奧運零突破,
24歲退伍,參演了幾部電視劇,生活穩定且滋潤。
認識的老公王弢,單簧管演奏家,
四十多歲依舊要每天練習三四個小時,
沒有一點自律精神,怎麼做得到?
至於她自己?更是鋼鐵意志。
十幾年的集體生活,堅持著運動員的標準,
什麼東西都要統一,什麼東西都要聽,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該幹嘛就幹嘛。
哪怕是懷著孕舊傷復發,也能忍著疼,
在家裡忙東忙西、操持家務,
包容藝術家的需求,順便上個綜藝賺奶粉錢。
在這樣的培養中收穫了現在的幸福,
每一次聊天都可以看出,她對此深信不疑。
讀遍育兒書籍,改變了她的說教方式:
輕輕柔柔,不會輕易發火,
總是將誇獎鼓勵畫餅掛在嘴邊。
但依舊沒有改變她的教育理念:
按規矩做事,有點唐僧的味兒。
甚至在大眾吐槽鐵血教育後感嘆:
「我只是用一半運動員的標準在當媽媽,怎麼就鐵血了呢?」
但,理解,不等於支持。
我想說,大人其實挺自私的。
劉璇被這樣管著長大,獲得了成就,她覺得孩子可以這樣長大。
王弢也被這樣管著長大,他就瘋狂反彈了,自然覺得終究一天會叛逆。
橘子君也一樣,一開始有一絲羨慕:
如果我有一個這樣的媽媽會怎樣?
只因為小時候家裡人不太管教,一向是不會冒尖的乖乖女,成績過得去,補習班也沒上過,沒有強烈的反抗意志,過一天是一天,總覺得自己或許可以更好一些。
我們都在寄託自己的想法和遺憾,投注在另一個獨立個體。
我們現在都太習慣於,
用物質作為評判成功與否的唯一正確答案,
以責任之名綁架了孩子,也綁架了自己。
可,除了責任之外,還有愛與尊重。
在孩子尋求幫助,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引領,
或許才是更理想的狀態?
當然,橘子君也無意於抨擊這對明星爸媽。
畢竟,都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呀。
而這個世界上,教育也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只能一步一步,摸索出適合的方式。
在這對爸媽身上,最可貴的是:
看到了討論、反思和平衡的過程。
既然媽媽已經確定是虎媽,那爸爸就做好貓爸——
同樣是孩子不想寫字,在地上打滾哭鬧。
媽媽:不管怎樣你都得寫。
爸爸:所有人都知道雄赳赳小朋友喜歡哭了~
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嚎啕大哭。
媽媽:不要靠近,不要過來(起身收拾碎片)
爸爸:我們沒有生氣,這是讓你知道玻璃易碎的課程。
讓孩子嘗了一小口蛋黃酥,剩下全部獨吞。
赳赳:我還要吃,哇(大哭)
爸爸:立刻轉移話題講故事。
平常的教育科普也是潤物細無聲,
在生活之中,隨時隨地灌輸新觀念。
劉璇也並非站在家庭食物鏈頂端的大魔王——
看老友的評價,王弢耍起來很厲害,劉璇也得遷就。
你們以為是怎麼耍啊?
鬧公主病(狗頭)
起床去洗手間,敷著面膜剪指甲。
瓶子罐子一堆,護膚品讓老婆都自愧不如。
主動給老婆編辮子,攬下未來女兒的著裝搭配工作。
面對攝像頭,第一反應是調整髮型。
為了出鏡,還特地用了雙眼皮貼。
戳穿現場,老臉通紅。
迷之自信的男人有很多,承認自己自戀的很少。
理性的劉璇愛的就是這口,覺得怪可愛。
經常在生活裡把他逗到著急結巴。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靠說,
更多來源於父母關係的和睦,
而這一方面,完全不用擔心。
所以,她說等孩子長大,自己會退居二線,
橘是願意相信的。
說實話,誰也不能肯定孩子未來會如何,
類似那種「媽寶男」的推測還是免了。
同一個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結果,
因材施教的原則,嘴上說說肯定容易。
溝通,調和,尋找平衡,別想著一蹴而就,
大概就是我從這家人身上學到的東西。
要是有「最會說情話的名人」排行榜,我投王弢一票。
(版權歸橘子娛樂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