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延禧攻略》的播出狠狠的刷了新聞頭條,大家對劇情、演員的評價都很高,可以說大大緩解了暑期劇荒的尷尬。細心的網友發現,在秦嵐在劇中曾將鐵騎(jì)讀成了鐵騎(qí)。彈幕裡紛紛對其進行了糾正
而讓吃瓜群眾更加尷尬了是,不是人家讀錯了,而是我們現在成文盲了。
近幾年,字典的修訂再修訂,不斷的挑戰大家的底線,到現在,我們上學時的認識的文字,已經完全不認識了,微博大V知書少年果麥麥在微博中寫道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當年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一直教導的是鐵騎(ji),為啥現在全變樣了呢?
我們普通話的發音標準,都源自於《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它對異讀詞讀音的標準,是我們規範異讀詞讀音的主要依據,決定了每一個字的正確讀音。
在2016年5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騎」字被統讀為qi
所謂統讀,就是表示該字在任何情況下,都只有一個發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單音字,因此,無論是作為名詞還是動詞的騎,他以後統統念「qí」
從此再也無法直視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了,這不是幼兒園的車,我要下車……
回頭再看看《延禧攻略》,不是人家讀錯字,而是我們新文盲啊!
不僅僅是「鐵騎」,「說服」也讓大家難以接受
中學時期有篇文章叫做《觸龍說趙太后》,講的是趙國左師觸龍運用巧妙的方法說服趙太后,為挽救國家危難而讓少子長安君「質於齊」的故事,當時我讀它為觸龍說(shuì)趙太后,作為一個能言善辯的說(shuì)客,救國家於危難,現在變成說(shuō)之後,瞬間改變成為了街坊鄰居在說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話了。一個中年期大媽的形象突然湧現在腦海中……
還有就是證據確鑿,以前大家都知道正確的讀法應該是證據確鑿(zuò),現在卻成為了證據確鑿(záo)
不僅是這些,在2016年5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中,還有很多讀音發生了過了改變
「強(qiǎng)迫,新審定為:強(qiáng)迫;應(yīng)屆、應(yīng)許,新審定為:應(yìng)屆、應(yìng)許;下載(zài),新審定為:下載(zǎi);大伯(bǎi)子,新審定為:大伯(bāi)子;粳(jīng)米,新審定為:粳(gēng)米。」
為什麼要這麼頻繁的更改字的發音?我們當年死記硬背的漢字讀音還有什麼意義呢
從強(qiǎng)迫改為強(qiáng)迫,應(yīng)屆改為應(yìng)屆,下載(zài),改為下載(zǎi),我們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方便群眾」的,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如果由於太「複雜」而限制了大家的交流,那還有什麼便利可言呢?
但小編認為,工具也是需要我們去學習掌握的,不能將錯就錯,本來是對的,卻因為錯的人太多,而對他們進行遷就,那還有什麼公平可言呢?不說別的,像古詩詞那些,本身都是很押韻很有旋律的,這麼七改八改,那我們還能體會到他的優美嗎?
如果哪一天,我們的孩子朗讀著遠上寒山石徑斜(xie)的時候,我們到時候去告訴他應該念xia時,到底是誰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