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自主感」,讓人生失去「可能性」,這三種家長難辭其咎

2020-12-12 錦鯉媽咪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希望趕緊長大,脫離父母的管束,過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然後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但是有些人離開了父母卻無能為力,就像失去了依靠。看到很多新奇的事物,想去挑戰,但卻又不敢去挑戰。甚至出現問題之後,也不知道如何去面臨選擇

說白了,就是內心對未知的世界不敢觸碰,甚至恐懼。

失去了「主心骨」的孩子

一直在父母懷抱中長大的孩子,事事都由父母安排,而有一天突然離開了父母之後,孩子就會發現自己的世界一片灰暗,不敢向前進,甚至對未知的事件感到恐懼、害怕,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樣。

笑笑是父母的寶貝女兒,從小也被父母捧在手心上長大,無論是上學問題還是穿衣打扮,笑笑一直是遵從父母的安排,包括在高中,進行文科和理科的選擇,笑笑也是尊重了父母的意見。

但是到了大學之後,笑笑必須開始住校,沒有父母在身邊的笑笑,過著獨自在學校生活的日子,但是笑笑卻發現自己離開父母無所適從,甚至什麼也幹不了。

剛進大學的時候,所有的學生都表現得像脫離父母的小鳥,自由自在地飛翔。唯獨笑笑看著並不開心,離開父母很不自在,甚至經常一個人躲在角落。

很多學生在大學為了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都選擇了一些街舞社、外聯社團等等,來擴充自己的課外和交際能力。但是對於笑笑而言,看著各種社團,自己想要報名,卻又怕自己做不好,根本不知道如何進行選擇。

在大學課程中,學生需要上選修課,可笑笑不知道選什麼好,打電話向自己的父母求助。

但是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對此也是一竅不通,因此也幫不了笑笑什麼。最後沒有辦法的笑笑,只能跟隨其他同學,進行選修課的選擇。

在大學生活了四年的笑笑,並不像其他學生那樣活潑開朗,去跟其他朋友進行交際。反而,開始把自己悶在了角落裡,不願意和他人交流。甚至在外出實習的時候,都不敢去接觸社會,最終畢業之後還是回到了父母的懷抱。

什麼是自主感?

自主感就是脫離父母的懷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控制周邊自己所發生的事情,最終對事件進行選擇和挑戰,從而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的一種感覺和能力。

父母的什麼行為,會讓孩子缺乏「自主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錯誤的教育,甚至會讓孩子缺乏缺乏成長中的自主感,無法主導自己的人生,而這樣幾類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

1、一直安排孩子的人生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都希望能夠安排孩子的人生

在孩子學習中出現問題,家長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解決;

孩子出現某些問題的選擇時,家長會告訴孩子,最終的解決方式。

可能不是最正確的,但是一定是家長所認為的,還可能不是孩子所想要的。而一直這樣被家長安排的人生,讓孩子失去了主觀能動性,一旦脫離父母的懷抱,孩子將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去做選擇。

2、總是打擊式教育

孩子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會犯很多的錯誤,也會惹來父母無數次的批評。

但是,批評之後的打擊式教育會讓孩子信心受挫,膽子越來越小,變得越來越自卑,不敢再去對新鮮的事物進行觸摸,從而在獨自面對未知世界時不敢進行挑戰,無法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3、父母總是自怨自艾

如果父母總是自怨自艾,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沒有信心,妄自菲薄,那麼孩子也會被這種情緒所影響,失去自主感。

因為自主感本身就是一種自信,要是家長都不認同自己,孩子又怎麼會有認同感呢?

缺乏自主感會怎樣?

缺乏自主感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懷抱,就像失去了主心骨,無所適從,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不會選擇

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總是做好選擇,讓孩子去學習。

而一旦脫離了父母的懷抱,孩子再次面臨選擇的時候,害怕自己選擇的方向是錯誤的,從而懼怕選擇,甚至是不會選擇

同時,他們對選擇之後所造成的結果和影響一無所知,因為父母在根本上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選擇。

2、不敢負責

另外,這樣的孩子也不敢對選擇之後所造成的結果進行負責,因為在此之前,父母所做的選擇最終所承擔的責任在於父母,而孩子只需要履行其中的義務就可以了。

脫離父母之後,孩子需要自己面臨選擇所造成的結果,但是孩子往往因為不敢負責任,所以才不會進行選擇。

3、不願挑戰,失去可能性

人這一生,好的機遇是難求的,甚至稍縱即逝。

長期在父母庇護下長大的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懷抱,面對良好的機遇,總是考慮再三,甚至因為不願意挑戰,而失去了人生無數的可能性,還可能因為懼怕挑戰,從而錯失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無論自身有多麼優秀,都需要機遇和伯樂,而兩者都到來的時候,卻因為自身的懼怕,而失去機會,這或許是最糟糕的情況。

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主感 ?

孩子的自主感,在孩子漸漸有自我意識之後,家長就應該加以引導。當孩子脫離父母之後,才能真正意義上獨立的生活。家長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孩子的自主感進行培養。

1、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的事情,在這些事情的選擇處理方式上,作為家長,不應該對孩子過多的幹涉、保護。

適當的放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面臨選擇時,讓孩子自己做主,從而在不斷的選擇中,培養孩子的自主感,讓孩子不懼怕選擇,勇敢的面臨挑戰。

2、讓孩子承受自己選擇帶來的結果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所做的選擇,承擔一定的後果,作為孩子而言也不例外。

父母更應該在教會孩子如何選擇的同時,讓孩子學會如何承受自己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擁有面臨結果的勇氣,從而不懼怕未來,擁有挑戰未知世界的決心。

3、給予孩子鼓勵

孩子的自信心是在不斷的鼓勵中建立起來的,父母更應該是孩子堅強的後盾,在孩子缺乏勇氣面對事物的結果時,給予孩子充分的鼓勵,讓孩子擁有面臨結果的信心和勇氣,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應該去承受,鼓勵孩子獨立成長。

4、發現方向錯誤,學會自主調整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選擇方向是錯誤的,並且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教會孩子,如何通過自主調整,來矯正自己方向上的錯誤,從而教會孩子在面臨錯誤選擇時,減少所造成的錯誤結果,讓孩子在真正意義上能夠得到成長。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成為自己對外炫耀的資本。但是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對孩子未來的人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保護孩子的同時,家長更多應該注重的,是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加獨立的人。

我是錦鯉媽咪,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孕嬰師,多平臺籤約作者。關注我,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困惑和疑問,歡迎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讓身為家長的你豁然開朗,在育兒的路上不再孤獨。

相關焦點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有這三種表現的家長,最容易失去愛與權威,教育孩子也很容易失敗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一些父母卻在孩子面前漸漸失去了這些天生的優勢。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在孩子面前失去愛與權威? 一是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說一套做一套;二是對孩子和對自己要求不一致,嚴重雙標;三是自我中心和情緒化,嚴重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這時候家長才發現事態嚴重,其實孩子不是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外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行為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通過營造外部環境來模擬孩子的生活條件,以安全感的諸多要素為變量,去監測孩子們的行為變化。孩子出現這三種表現
  •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了,很多家長都忽視了
    其實許多時候,孩子在缺乏安全感時,是會有相應的表現的,只要家長們多加注意就能夠及時的發現。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了,很多家長都忽視了,這是需要重視的。分析一.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三種表現1.
  • 孩子缺乏「勝任感」,會產生四種負面影響,家長可以這樣做
    這幾種情況會剝奪孩子勝任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無時無刻都在剝奪孩子的勝任感,在家長眼裡覺得不是特別大的事情,在孩子的眼裡卻滿是挫敗感。下面這三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也是大多數父母都會犯的一種錯誤。孩子缺乏勝任感,會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孩子缺乏勝任感,無疑是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設置了一道障礙,孩子在各個方面其實都受到了影響。
  • 孩子的人生不能「劇透」,家長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們的「體驗感」
    導讀:孩子的人生不能「劇透」,家長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們的「體驗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的人生不能「劇透」,家長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們的「體驗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育兒妙招」自主感與自信心會影響孩子一生
    自主感的培養,能給孩子足夠多的自由和自己做主的機會,讓孩子像花兒一樣綻放。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孩子自主感的培養,因為一個對自己都無法掌控的孩子,是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的。問大家一個問題,各位家長想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自主感和自信心?
  • 孩子不合群,主要是這三種原因,家長也要發現自身問題
    第二點:來自孩子家庭的教育 很多家長怕孩子磕碰,受傷之類的想法,從而事事包辦,這會很有可能讓孩子變得不合群,這是因為當我們的孩子已經習慣了事事由家長操心
  • 原來,是因為孩子沒有目標感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存在目標感不強的狀況,比如說學習方面,孩子對學習的認識往往是建立在家長的引導和督促上,缺乏主動性,並且沒有明確的計劃意識,完全被老師和家長的想法牽著走,對於學習安排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想要實現的目標,自我認知缺乏更加依賴於外界的判斷。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一定要多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鼓勵,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積極上進,樂觀開朗,內心獨立自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從小進行,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孩子變得自信開朗。
  • 為什麼你的孩子自制力差?這六個教育誤區難辭其咎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覺得,如今的孩子自制力差、自信心不足、做事不認真、進取心不強、好攀比、虛榮心強……一連串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什麼會這樣?在王老師看來,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心智發展不成熟造成的。那麼,為什麼你的孩子心智發展不成熟呢?以下六個教育誤區難辭其咎!
  • 自卑的人,其實是喪失了這三種感覺:勝任感、連接感和自主感
    比如父母和老師說:你真笨、你是豬、你膽子太小、你是個白痴……這些評價在不明是非的孩子心裡會留下刻痕,即便長大了,也會保留當初害怕和膽怯的情緒。就像我從小就被身邊人告知:你長得很醜。不管這是一種客觀的評價,還是不友善的嘲諷,這種評價都深深地影響了我。它會讓我覺得我理所當然應該比漂亮的人少些機遇,少些選擇。這其實也是一種自卑。
  • 調動孩子自驅力,才能讓他追求目標自我實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的孩子能很快適應,而有一部分孩子則無論是鼓勵還是講道理,用盡一切辦法,就是不願意學習。 這是因為這些孩子在學習上不具備自驅力,認為去學校上課是為了老師和家長,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也就會對學習缺乏動力。
  •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捨棄自己的控制感,成就孩子的控制感
    那麼,孩子會在什麼時候失去控制感呢?在家長們被一些錯誤的觀念誤導,自己想要獲得控制感時。這也是我們要分享的第二個內容。 我們每一位家長都對孩子充滿了期待,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成功、快樂,過上好日子。這些願望當然是好的,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為了實現這些願望,家長們可能使用了一些讓孩子失去控制感或者降低孩子控制感的錯誤方法。
  • 孩子缺乏獨立能力,可能是這幾個原因導致,家長要儘早幫孩子糾正
    相信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新學期的開始都非常開心,可是有一個孩子卻在剛開學的時候就無比痛苦,作為一個一年級剛剛入學的小學生,本應該對什麼都非常好奇,可是孩子卻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因為在上課的時候,孩子一直想上廁所,卻不敢說就一直憋著,等到下課的時候,孩子找到老師,問老師可不可以陪他一起去廁所?老師問你怎麼連上廁所都不敢呢?
  • 孩子為他人「做嫁衣」,成為生活的「討好者」,父母難辭其咎
    導讀:孩子為他人「做嫁衣」,成為生活的「討好者」,父母難辭其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為他人「做嫁衣」,成為生活的「討好者」,父母難辭其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現在太多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貼上標籤、下定義,認為孩子就是調皮、懶惰、沒有目標感……其實家長們不知道,孩子甚至需要用盡一生的時間去撕掉這些標籤,孩子最希望成為的不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而是父母想要成為的樣子。給孩子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父母常常認為,最優越的家庭條件和最妥善的安排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以至於家長常常幫助孩子安排好了今後要走的道路。但其實,孩子在這樣&34;的家庭教育下,失去了太多的主動選擇權,失去了太多自己想要去完成的事情了,孩子最後也失去了獨立鍛鍊的機會。
  • 孩子也需要「儀式感」,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幸福
    而對於如今的孩子來說,相比以前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禮物、美食和旅行大多無須爭取或者等待,變得唾手可得。但這也導致現在的孩子已經對節日失去了期待。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由於儀式感的缺乏。當父母把一件事情賦予儀式感,孩子就會覺得這件事受到了重視,從而會認真對待這件事,並在其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很多孩子在學習某樣東西時,新鮮感一過,就很容易失去興趣。比如孩子參加了繪畫興趣班,一開始可能會興致勃勃地把自己的作品給家人看,但過一陣子可能就會覺得無聊想放棄了。碰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會使用強迫的手段來逼著孩子定期去上課。
  • 孩子是「受氣包」?運用這3個方法,家長幫助孩子找回失去的自信
    朋友說,我不是非要孩子跟別人計較,只是我發現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時候缺乏自尊,總是受傷,總有「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的感覺,完全是一個「受氣包」的樣子。朋友對此非常苦惱。她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她也一再地跟孩子講,要學會自尊自信,但是毫無用處,對此,她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