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歷史稍微熟悉的人,都明白日本西南地區在日本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日本西南地區雖然不富庶,但因為地緣因素,自古是日本和外界交往的中心,加之天高皇帝遠,古代日本中央政府(12世紀後主要便是武士政權)往往無法節制,所以日本西南地區往往成為推動日本變革的重要地區,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由西南四藩挑動的明治維新!
不過,日本國內還有一個和西南地區氣質完全相反的地區,這個地區極端保守,封閉,經濟屬於日本國內最落後的大區,屬於日本最邊緣的地區,但是在100年前,這個地區也曾經成為日本政治走向失控的關鍵一環,這就是日本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日語稱「東北地方」),位於本州的東北部,現今則設有6縣,從北至南分別為青森縣、秋田縣、巖手縣、山形縣、宮城縣和福島縣,總面積約佔本州的三成,古代令制國時期屬於「陸奧」與「出羽」,故通常簡稱為「奧羽」。
東北地區在古代日本完全就屬於不毛之地,日本文明起源於西部地區,後來慢慢東擴,早期的日本即使是看關東平原都是邊疆,更何況是東北地區,所以這裡即使是日本朝廷設置了行政機構,但基本都屬於蠻荒區,大和人移居到這裡的極少,這裡分布的主要是蝦夷人(現稱阿依努人,日本列島原住民,現在基本只剩北海道還有少量了),東北地區機構的任務就是管理這些人。
7世紀日本版圖,可以看出東北方根本就不在大和朝廷的控制範圍內
根據日本方面的歷史記載,一直到神龜元年(724年),剛剛平定當地蝦夷叛亂的大和王權在東北地區太平洋建造多賀城後,南東北(宮城縣,山形縣和福島縣)才完全納入朝廷方面的統治體制。
多賀城遺址,位於宮城縣多賀城市西北方丘陵處,為日本奈良平安時代陸奧國的政府所在地,目前在多賀城南門的附近,遺留一座高兩米的石碑,一般稱這座石碑為「壺碑」,是神龜元年多賀城人大野東人設立的石碑,天平寶字六年由佐藤朝「あさかり」雕刻碑文。文中記錄多賀城修築時重要記事的資料,對於研究多賀城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
而北東北地區呢?說實話一直到近代才慢慢被武士勢力滲透,比如九州島最北邊的青森縣,一直到江戶幕府時期,和蝦夷人打交道都是當地大名的日常活動之一,而也是在這個時期,這裡的和人才漸漸取代蝦夷人成為社會主體。
古代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中心的,東北地區氣候寒冷,而且山地眾多,極不適合農業生產開發,所以這裡一直就是古代日本最貧瘠的區域(這一點很像朝鮮半島的鹹鏡道地區),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由於氣候變化,日本發生極大的饑荒,而東北則是最重的災區。
日本東北地方的地形,和中國東北地區有著富庶的平原不同,日本東北部大片都是苦寒山地,絲毫談不上富庶
公元1782年(天明2年)至1788年(天明8年),日本發生全國性大饑荒,史稱「天明饑饉」,根據統計,1780年至1786年間日本人口負增長92萬,由2601萬下降到2509萬,而東北則是最重的災區。
正是因為久久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所以日本東北地區居民對於富庶土地的情感極為強烈!
東北地區地理環境很閉塞,工商業發展水平又奇低,所以它的文化氛圍在日本全國是最保守的,1868年,日本發生了明治維新,5月3日,江戶無血開城,即使是在這個幕府敗局已定的時候,日本東北地區的幾個藩仍然在死撐武士政權。陸奧國(奧州)、出羽國(羽州)、越後國(越州)諸藩建立了奧羽越列藩同盟,竟然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東武天皇』,所結成的對抗明治天皇之同盟。
但是這個實力和維新派相比完全不夠看,所以11月便被平定。
明治維新時東北地區攻防戰
對於明治政府來說,這個地方的勢力必須是要嚴厲打壓,所以這幾個參加同盟的藩都受到了大幅減少領地的處罰,經濟如同毀滅一般被逼到絕境,不過,也正是因此,很多東北地區的居民(尤其是斷絕了俸祿的武士家臣團和知識分子)被迫渡海前往北海道,促進了北海道地區的開發。這給東北人帶來的憤恨延續至今,一直到現在在東北地區的地方文化中,對明治維新志士的觀感都非常差,反而對反維新派的本土志士極為尊崇,
公元1869年1月19日,懲罰開始,陸奧國被分成磐城、巖代、陸前、陸中、陸奧國,出羽國被分為羽前國、羽後國,1871年8月29日,日本實行中央集權,進行了「廢藩置縣」的國策,現今東北六縣的格局正式形成。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總體是欣欣向榮,工商業漸漸繁華興盛,日本也漸漸躍入的近代國家,不過這只是對於一些發達地區而言的,對於日本東北地區來說,進步並不大,東北地區原本經濟基礎就非常薄弱,加之之前明治政府的報復性打壓,很多地方陷入經濟貧困,很多人移居北海道,使得東北人力資源又外流,東北的境況雪上加霜。
很多東北人跑去北海道當屯田兵
而現代化的經濟制度東北地區也無法適應,舊時東北地區各藩都是通過「專賣制度」(類似中國古代的「鹽鐵專營」)增加收入,所以東北地區的農民一般是習慣直接用農產品交稅的,但明治政府要求財政正式化,短時間無法適應這種規則導致東北地區的人民大量破產,整個地區陷入了大規模的經濟混亂。
雖然,後期由於日本實力增強,日本政府對於東北地區也有一些開發計劃,但東北閉塞,加之基礎薄弱,所以除了郡山盆地的安積疏水工程、宮城縣的野蒜築港口建設、在仙臺建立東北帝國大學、在巖手縣建立釜石制鐵所外,東北地區幾乎沒有得到政府的大規模的投資和開發,甚至國家鐵路網中最初鋪設的東北本線都沒有作為政府運營的國家計劃進行。
被日本帝國遺忘的「東北」
所以,這個時候的東北地區,特別像「傳統」的日本,即「非歐化」的日本。
20世紀20-30年代,日本東北地區可以說是相當難熬,首先日本發展工業初期註定是要吃「剪刀差」的,所以工業實力薄弱,經濟基本靠農業的東北地區被迫給工業地區輸血,大藏大臣(相當於財政部大臣)松方正義的通貨緊縮政策使得東北地區損失慘重,東北人被迫跑到大城市做苦工為生。
而由於入侵了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這些地方廉價的大米輸入日本,再度使得日本農產品價格大幅下降,日本東北農民們苦不堪言,1930年,東北終於被擊垮了,日本歷史上的「昭和東北大兇作」爆發,由於政策問題加之天災(霜災),東北地區受到重挫,收成少了四成,一時間東北遍地一片悽涼,貧苦人民賣兒賣女,甚至舉家自殺。
這種情況下使得日本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而東北地區的文化氛圍速來保守,他們把火氣都撒在日本文官政府的頭上,在東北人民(其實日本傳統農村很多人都一樣, 東北地區尤其如此),所以社會形成一股子怪異的思潮:天皇陛下是神聖的,而這些當官的呢?整日崇洋媚外,爭權奪勢,搞得國家烏煙瘴氣。所以,必須效仿明治維新,來一場昭和維新,才能一掃陰霾!
在這種思潮下,著名的「二二六兵變」就爆發了!
「國民苦不堪言,你們家人也一樣吧?在滿洲戰線的士兵,他們的妹妹要賣身來換飯吃,老農種出來的米,自己也吃不到,百姓沒有工作,他們捱飢抵餓,疲憊不堪」——《二二六臺詞》
而也正是因為家鄉貧窮落後,東北地方的日本人也有著很強的擴張思維,對於中國的東北地區,他們垂涎三尺,1932年10月14日,東北籍軍官石原莞爾主導的第一批日本武裝開拓團492人抵達中國佳木斯永豐鎮,這其中346人東北籍。
有人統計過,在當時的日本軍人中,「東北幫」勢力也極大,僅次於傳統的薩長兩藩,當時東北地區以日本全國9.1%的人口供給了將近1/3的陸軍兵源!這自然和東北地區的惡劣經濟狀況有關,在當時的日本,對於這些東北的鄉下人,當兵算是很不錯的出路。
石原莞爾就是東北人
以《日本陸軍將官辭典》的記載,1945年投降前:日本歷代將官4250人,東北系(這裡的東北系加上了北海道)604人,排在長州與薩摩兩大派系之後,其中548人是在昭和天皇登基後拔擢的。
這些人的思維方式可想而知,他們深知家鄉的困境,對於侵略開拓往往有著狂熱情緒,「九一八事變」時,日軍方面很多策劃者和基層軍官都是東北人!
日本東北地方的困境一直到二戰之後才解除,二戰後,在美軍主導下,日本殘存的封建制度被掃清,隨著農地改革,過去封建地主佃作關係已不復存在。加之東北地區也重新開始工業化,所以東北地區的經濟水平有顯著提高。
講述50-60年代日本戰後經濟恢復的電影《三丁目的夕陽》,裡面的騙子就喜歡使用「東北口音」來博得大家的同情
但即便如此,在日本主要大區中,東北地方仍是屬於較為落後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