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門連歲值饑荒,十載良人旅朔方——林娙 《白門感述》
如今距離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發生的三年大饑荒已經過去60年,雖然我們仍然會面臨地震、洪澇、乾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但如今的中國是享譽國際的糧食大國。我國不僅有持續穩定的生產糧食作物的能力,而且擁有豐富的糧食存量,隨時能夠應對自然災害引起的糧食短缺問題。所以,生活在這個年代的我們是非常幸福的,因為我們至少不用考慮溫飽問題。對老一輩的人來說,餓到吃草根樹皮甚至吃土的年代簡直是噩夢,好在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農業專家們紮根田間地裡,研究出了產量高易成活的雜交水稻,解決了無數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現代人往往能夠依靠科技發展水平來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饑荒災害的發生,但古代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越是技術水平不發達的年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就越依賴。因為沒有能力改變自然就只能順應自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古人的死傷會非常慘重。沒有糧食吃,田裡能吃的作物都被挖完的時候人們會去挖草根樹皮來吃。這時有人疑惑,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來吃呢?
古代鬧饑荒,通常是由於兩種原因引起的,第一種是乾旱,有些年份數月甚至是半年不下雨,人們飲水都困難,田裡的莊稼無水灌溉也只能枯死。無糧無水的年代,饑荒就會很嚴重。但凡河裡有一點水,田裡的莊稼也不至於枯死,因為可以引水灌溉。但若是因乾旱導致田裡的莊稼枯死、顆粒無收,那河和湖也多半枯了,河湖裡都沒水,魚蝦又怎能生存呢?存活在水裡的魚蝦,要麼通過河裡的淤泥鑽到其他地方去了,要麼就乾死在了河湖裡。所以乾旱引起饑荒的年代,人們也不可能去河裡抓魚蝦來吃,因為根本沒有。
古代鬧饑荒的第二種原因就是降雨量過大,遇上江河汛期導致洪澇災害,農作物被長時間泡在水裡,而水又無法及時排出,糧食作物的根和嫩芽都很容易被泡壞,同樣會導致顆粒無收而引起饑荒發生。洪澇引起的饑荒,其實比乾旱引起饑荒的情況稍微理想一點,因為魚蝦還有一些生命力頑強的動植物,都是可以在水裡存活的。只是在洪澇災害的影響下,人類的居住安全受到了威脅。不僅要忍飢挨餓,還要預防被洪水衝走,古人蓋的房屋大都是用茅草或黃土搭建,極易被洪水衝垮,因此人們常常需要四處逃竄往高處遷徙。
古代人的生存情況和自然條件的關係極其密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下人們基本是靠著天在生活。他們視洪水如猛獸,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水災害往往無能為力,甚至相信是神的懲罰。即便是遭遇饑荒,大多數古代人也沒有能力在洪水裡面找魚、蝦來吃。鋌而走險在洪水中找魚、蝦來解決饑荒問題的人比較少,而且魚、蝦也會被洪水衝走,比較容易抓到的魚、蝦一般早就被人抓光了。在饑荒年代,為了一口吃食,人們或許甘願冒險,但也競爭激烈,因為所有人都餓著肚子,大自然的食物很快就被會被瓜分乾淨。
歸根究底,古人雖有依靠大自然生存的強大智慧,但科技水平限制了他們製造工具的能力。對洪澇乾旱引起的饑荒,他們沒有能力去製造尋找更多生存物質的工具。除了漁民以外,大部分靠著田裡莊稼過活的古代人,家裡都沒有漁網、魚叉等專業捕魚工具,即便他們面對的是魚蝦資源十分豐富的江河湖海,大部分人也沒有能力去水裡抓魚蝦來吃。而且餓久了的人也沒有力氣下水去抓魚,畢竟沒有工具徒手抓魚也是一項極耗能力的體力活。
中國古代發生過許多因為饑荒而產生的悲劇,饑荒開始發生的時候,人們會省著家裡的存糧吃,不敢煮米飯,只敢用一小把米來煮粥。時間長了,田裡能吃的作物和家裡的存糧都被吃光,挨餓的人越來越多。野生動物們也會因為找不到吃食而遷徙到別的地方,田間地頭、山上都找不到可以吃的活物。草根樹皮都啃完後,餓急了的人們甚至會通過吃土來充飢,土是沒有營養的,也無法消化,很多人因為吃土得了病或者被活活撐死。
世代生活的家園實在沒有吃的,人們就會想辦法到別的地方去碰碰運氣,看能不能填飽肚子。史書上常常記載,饑荒時人們不得不離開家園四處流竄就是這個原因,然而饑荒的範圍往往波及甚廣,即便四處流竄,一家幾口活活餓死的也不在少數。路上餓殍遍野、滿目瘡痍,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餓極了的人會「易子而食」,意思就是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所以將自己的和別人的孩子作為食物交換著吃,簡短的四個字書寫的卻是人間極致的慘劇。還有一些老人會選擇犧牲自己,他們自知體弱多病經不住餓,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成為孩子們的負擔。於是會故意不吃不喝,在臨餓死前交代家人,可待其死後將肉割下來煮了吃。
在家裡和老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老人會非常珍惜食物,他們不忍心浪費一粒米一口菜。飯粒掉在桌子上,他們常常會撿起來放進嘴裡,隔了夜的飯菜熱了又熱,就是不肯倒掉。在我們看來,他們這樣的行為難以理解也不衛生,髒東西和剩菜剩飯吃進嘴裡對身體沒有好處,那是因為現在的我們沒有感受過饑荒帶來的身心折磨。如果我們能夠詳細了解一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發生的三年大饑荒,我們或許能夠理解老人對每一口食物的珍惜和尊重。
結語
只有真正明白食物來之不易的人,才打心底裡明白浪費可恥的道理。2020年災難頻發,這也為很久沒有感受過生存危機的國人敲響了警鐘,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受到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有多麼幸福。同時我們也應該想像一下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措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提高自身野外生存的能力。如不幸遇到沒有食物來源的情況,應該如何利用身邊的自然環境來創造食物呢?現代人長期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真正與大自然接觸的時間很少,若真的到了危急關頭需要去河裡抓魚蝦來吃的時候,又有幾個人能夠利用工具迅速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呢?
經過這次疫情我們也發現,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習慣了便利的交通,便捷的超市菜市,以及唾手可得的外賣。一旦遇到疫情,各個家庭連出門都困難,就更不用說享受城市的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存問題遇到了不少挑戰。反觀那些居住在鄉村裡的人,一方面遠離人群,減少了疫情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自家有菜園和家禽,再不濟還能利用家裡的魚叉漁網去河裡抓魚蝦來吃。疫情對長期居住在鄉村裡的人來說或許沒有那麼可怕,能感受到的生存危機並非來源於食物,主要還是來源於電視上日益增長的被感染人數。所以,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也應該學習一些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本領,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和災害哪一個會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