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吃?

2020-12-22 騰訊網

白門連歲值饑荒,十載良人旅朔方——林娙 《白門感述》

如今距離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發生的三年大饑荒已經過去60年,雖然我們仍然會面臨地震、洪澇、乾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但如今的中國是享譽國際的糧食大國。我國不僅有持續穩定的生產糧食作物的能力,而且擁有豐富的糧食存量,隨時能夠應對自然災害引起的糧食短缺問題。所以,生活在這個年代的我們是非常幸福的,因為我們至少不用考慮溫飽問題。對老一輩的人來說,餓到吃草根樹皮甚至吃土的年代簡直是噩夢,好在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農業專家們紮根田間地裡,研究出了產量高易成活的雜交水稻,解決了無數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現代人往往能夠依靠科技發展水平來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饑荒災害的發生,但古代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越是技術水平不發達的年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就越依賴。因為沒有能力改變自然就只能順應自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古人的死傷會非常慘重。沒有糧食吃,田裡能吃的作物都被挖完的時候人們會去挖草根樹皮來吃。這時有人疑惑,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來吃呢?

古代鬧饑荒,通常是由於兩種原因引起的,第一種是乾旱,有些年份數月甚至是半年不下雨,人們飲水都困難,田裡的莊稼無水灌溉也只能枯死。無糧無水的年代,饑荒就會很嚴重。但凡河裡有一點水,田裡的莊稼也不至於枯死,因為可以引水灌溉。但若是因乾旱導致田裡的莊稼枯死、顆粒無收,那河和湖也多半枯了,河湖裡都沒水,魚蝦又怎能生存呢?存活在水裡的魚蝦,要麼通過河裡的淤泥鑽到其他地方去了,要麼就乾死在了河湖裡。所以乾旱引起饑荒的年代,人們也不可能去河裡抓魚蝦來吃,因為根本沒有。

古代鬧饑荒的第二種原因就是降雨量過大,遇上江河汛期導致洪澇災害,農作物被長時間泡在水裡,而水又無法及時排出,糧食作物的根和嫩芽都很容易被泡壞,同樣會導致顆粒無收而引起饑荒發生。洪澇引起的饑荒,其實比乾旱引起饑荒的情況稍微理想一點,因為魚蝦還有一些生命力頑強的動植物,都是可以在水裡存活的。只是在洪澇災害的影響下,人類的居住安全受到了威脅。不僅要忍飢挨餓,還要預防被洪水衝走,古人蓋的房屋大都是用茅草或黃土搭建,極易被洪水衝垮,因此人們常常需要四處逃竄往高處遷徙。

古代人的生存情況和自然條件的關係極其密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下人們基本是靠著天在生活。他們視洪水如猛獸,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水災害往往無能為力,甚至相信是神的懲罰。即便是遭遇饑荒,大多數古代人也沒有能力在洪水裡面找魚、蝦來吃。鋌而走險在洪水中找魚、蝦來解決饑荒問題的人比較少,而且魚、蝦也會被洪水衝走,比較容易抓到的魚、蝦一般早就被人抓光了。在饑荒年代,為了一口吃食,人們或許甘願冒險,但也競爭激烈,因為所有人都餓著肚子,大自然的食物很快就被會被瓜分乾淨。

歸根究底,古人雖有依靠大自然生存的強大智慧,但科技水平限制了他們製造工具的能力。對洪澇乾旱引起的饑荒,他們沒有能力去製造尋找更多生存物質的工具。除了漁民以外,大部分靠著田裡莊稼過活的古代人,家裡都沒有漁網、魚叉等專業捕魚工具,即便他們面對的是魚蝦資源十分豐富的江河湖海,大部分人也沒有能力去水裡抓魚蝦來吃。而且餓久了的人也沒有力氣下水去抓魚,畢竟沒有工具徒手抓魚也是一項極耗能力的體力活。

中國古代發生過許多因為饑荒而產生的悲劇,饑荒開始發生的時候,人們會省著家裡的存糧吃,不敢煮米飯,只敢用一小把米來煮粥。時間長了,田裡能吃的作物和家裡的存糧都被吃光,挨餓的人越來越多。野生動物們也會因為找不到吃食而遷徙到別的地方,田間地頭、山上都找不到可以吃的活物。草根樹皮都啃完後,餓急了的人們甚至會通過吃土來充飢,土是沒有營養的,也無法消化,很多人因為吃土得了病或者被活活撐死。

世代生活的家園實在沒有吃的,人們就會想辦法到別的地方去碰碰運氣,看能不能填飽肚子。史書上常常記載,饑荒時人們不得不離開家園四處流竄就是這個原因,然而饑荒的範圍往往波及甚廣,即便四處流竄,一家幾口活活餓死的也不在少數。路上餓殍遍野、滿目瘡痍,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餓極了的人會「易子而食」,意思就是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所以將自己的和別人的孩子作為食物交換著吃,簡短的四個字書寫的卻是人間極致的慘劇。還有一些老人會選擇犧牲自己,他們自知體弱多病經不住餓,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成為孩子們的負擔。於是會故意不吃不喝,在臨餓死前交代家人,可待其死後將肉割下來煮了吃。

在家裡和老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老人會非常珍惜食物,他們不忍心浪費一粒米一口菜。飯粒掉在桌子上,他們常常會撿起來放進嘴裡,隔了夜的飯菜熱了又熱,就是不肯倒掉。在我們看來,他們這樣的行為難以理解也不衛生,髒東西和剩菜剩飯吃進嘴裡對身體沒有好處,那是因為現在的我們沒有感受過饑荒帶來的身心折磨。如果我們能夠詳細了解一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發生的三年大饑荒,我們或許能夠理解老人對每一口食物的珍惜和尊重。

結語

只有真正明白食物來之不易的人,才打心底裡明白浪費可恥的道理。2020年災難頻發,這也為很久沒有感受過生存危機的國人敲響了警鐘,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受到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有多麼幸福。同時我們也應該想像一下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措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提高自身野外生存的能力。如不幸遇到沒有食物來源的情況,應該如何利用身邊的自然環境來創造食物呢?現代人長期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真正與大自然接觸的時間很少,若真的到了危急關頭需要去河裡抓魚蝦來吃的時候,又有幾個人能夠利用工具迅速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呢?

經過這次疫情我們也發現,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習慣了便利的交通,便捷的超市菜市,以及唾手可得的外賣。一旦遇到疫情,各個家庭連出門都困難,就更不用說享受城市的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存問題遇到了不少挑戰。反觀那些居住在鄉村裡的人,一方面遠離人群,減少了疫情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自家有菜園和家禽,再不濟還能利用家裡的魚叉漁網去河裡抓魚蝦來吃。疫情對長期居住在鄉村裡的人來說或許沒有那麼可怕,能感受到的生存危機並非來源於食物,主要還是來源於電視上日益增長的被感染人數。所以,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也應該學習一些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本領,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和災害哪一個會先到。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不去捕捉河裡的魚蝦,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但古代的時候,因為生產力比較落後,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卻少有良田可以耕種。所以經常也會有鬧饑荒的時候。此時大家也會好奇,為什麼災民放著河裡面的魚蝦不抓,反而要選擇吃草根、啃樹皮呢?戰亂引起饑荒古代饑荒往往伴隨著戰亂,如果流年不利碰到自然災害,也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百姓傷亡。好不容易種下的糧食,在戰亂的情況下同樣毀於一旦。為了能夠躲避戰亂,老百姓也只能到處逃命。在逃命過程中為了餵飽肚子,經常性會啃樹皮或者嚼草根。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寧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吃?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因為常有災荒,所以很多時候,百姓都會以山果和野物來果腹。可終究是人多於這些果腹之外,因此好多百姓都開始以樹皮為食。可這令人難以理解,河中的河鮮為什麼沒人吃呢?
  • 鬧饑荒時,為何人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前,我國也有很多地區陷入了饑荒。由於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不高,種植的糧食自然也不多,那時的農業完全靠天吃飯,如果那時的氣候不佳,就會悄然發生饑荒。當饑荒來臨時,人們就會發現,在饑荒面前,什麼都可以吃,但是長久以來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寧可吃野菜啃樹皮,也不到河中捉魚蝦吃呢?
  • 為何天災時大家都是吃草根樹皮和觀音土,而不抓魚找蟲打野味?
    吃沒得吃,住沒得住,穿也沒得穿,最後只能沿街乞討,流落他鄉,甚至成為災難下收割的亡魂。而大家應該都很有印象,每每遇到了這樣的災禍,無數老百姓擠在一起餓得厲害了,不是沿路挖草根,就是啃樹皮,要是這些東西都被吃光了,那就連牆角的泥土也是可以挖下來吃的。
  • 古代災荒窮人沒飯吃,河裡魚蝦成群,為何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下河
    對於現代人而言,很多人都沒有體驗過挨餓的滋味,但是在食物匱乏的古代,尤其是遇上荒年的時候,野菜野果樹皮都是大家用來充飢的食物,當然這些食物並不能讓大家吃飽,可至少不會餓死,能夠在災年吃上食物,是非常難得的事情,甚至很多地方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
  • 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
  • 小孩在垃圾桶裡找東西吃,大人餓得啃樹皮
    無家可歸的日本難民這樣下來,戰敗的日本,普通百姓根本就吃不飽飯,儘管日本政府還是在救濟,但當時日本普通家庭一天僅能夠得到一小碗的粗麵粉,那分量,可能不夠一個人的量,日本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啃樹皮的現象,在東京也好不到哪裡去,那些餓極了的小孩,會在垃圾桶裡找別人丟棄的食物,可是在普遍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哪裡還會有多的呢?
  • 1942年的河南饑荒有多悲慘?150萬人被活活餓死,記者看完後吃不下飯
    每到饑荒來臨之時,封建時代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老百姓餓得活不下去了,只能死在路邊,連骸骨都沒人理睬。但是那些富貴公子們,卻能夠在酒樓裡面享受著美酒美味。古代的詩人把這一現象指責為社會的罪惡,我們後來人也認為這是一種天大的錯誤。 但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並沒有消失,封建王朝永遠都存在這一現象,即使沒有災荒的時候也是如此。
  • 還想穿越回古代?古時候饑荒年代,為什麼當時的人不吃魚
    事實上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人們不是沒有想過這樣的辦法,而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古代社會魚蝦和野生動物是不是很多?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口稀少,確實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也就是吃老鼠,你想古代饑荒的年份連老鼠都吃,怎麼會忘了捕魚打獵呢?事實上至今在一些地方的老人中間還流傳著很多可怕的傳說,我的大伯曾親口告訴過我,在1942年,也就是馮小剛導演電影中所講的那場延津(河南新鄉市的一個縣)大饑荒。我的故鄉雖然遠離災情中心,但在那個年代小孩都不敢去姥姥家,怕被煮了吃掉。
  • 不要去河裡抓魚了
    「以後可不能隨便去河裡抓魚了……」  「我回去就把小網眼的漁具廢掉,不能讓咱們的子孫後代吃不到魚看不到鳥啊……」  日前,由黑龍江省富裕縣檢察院提起公訴的張某等4人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公開開庭審理。4名被告人除被判處相應刑罰外,還要承擔生態環境資源修復的費用,並在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 俗語「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指哪五種樹?為何不適合栽種?
    就比如古代的人們喜歡用梅蘭竹菊四君子,來比喻擁有高尚節操的年輕人。類似於「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待到深山月上時,娟娟翠竹倍生姿。」這類的詩句也是層出不窮。然而,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受人們待見,曾經就有老話說: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那麼這五種樹木究竟是犯了什麼禁忌才讓老人們如此嫌棄?
  • 吃樹皮的方法真的很重要
    除了糧食,人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榆樹的樹皮。因為裡面含有少量的澱粉,所以才會蜂擁而上對其下手。當年人們說的吃樹皮指的就是榆樹皮,其他樹皮通常都有毒,吃多了會死人的。記得1960年秋季,父親剝回了榆樹皮。榆樹皮有油性、黏性。用鐮刀割斷、剪碎後放在鍋內炒。把水分炒幹,然後用錘子搗。搗的過程中,含在木質部的澱粉就脫落下來了。吃時,有糧食的摻一點玉米面,沒有糧食就不摻了。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由於嚴重的絕收,很多人被迫開始吃平日用來餵牲口的糟糠。但是很快,這些東西也吃完了。於是飢不擇食的人們開始扒樹皮和草根。這些東西雖然難以下咽,但是飢餓關頭,百姓也管不了那麼多。還有很多人在食用這些東西不久後去世。
  • 古代人遭遇飢餓時,為什麼「不食肉糜」?
    我們出生在和平的年代裡,又有幸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時代裡,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下,以至於我們也有一些人產生了「何不食肉糜」的想法,認為古代窮人在發生天災人禍吃不飽飯時,為什麼不去上山抓野獸食用。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能量短缺時為什麼不上山打獵?
  • 衰漫畫:金老師花光工資餓肚子,飢不擇食樹皮都被啃光!
    以前去學生家家訪和超市試吃的方法也都用過了,現在想要不被餓死只能想新的辦法了,金老師靈機一動,想出了好主意,那就是違禁品大搜查,說做就做,金老師一下搜出了不少吃的!我們平時一定要合理消費,控制好自己的消費衝動,才不至於做月光族!連阿衰也沒能逃過金老師的搜查,被翻出來許多零食!金老師這下可是收穫滿滿,雖然嘴裡說著學生不好好學習,但是手上可沒閒下來,不一會就收了一整箱好吃的!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飢腸轆轆的小孩】據1943年2月1日刊登在《大公報》上的文章《豫災實錄》中的描述,「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萬的人正以樹皮與野草維持著那可憐的生命。災旱的河南,吃樹皮的人民,直到今天還忙著納糧!」要知道,當時正值抗戰期間,前線的戰士往往都吃不飽,何況這些災民呢。【準備逃荒的災民們】既然家鄉顆粒無收,又處於戰爭期間,走投無路的災民走上了逃荒之路。
  • 中國古代窮人都吃什麼?菜譜會顛覆你的認知,看著就難以下咽
    那古代人一般可以吃到哪些食物呢?朝代不同百姓們可以吃到的食物種類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西周這段時期,由於水稻和小麥都沒有普及,大家的主食就只能是粟米。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喝粥可能只是我們的早餐。但是對於古代人來說,米粥是他們一日的主食,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於窮人只能吃粟米,而富人在喝粥的同時可以多加幾個肉菜。
  • 這種魚過去在農村河裡能空手撈很多,現在卻不常見,你們吃過嗎?
    前幾天,朋友帶來了我最喜歡吃的鰟鮍幹,讓我一下子想到了小時候在農村吃野味的日子,懷念爺爺奶奶製作野味的手藝。我總是感覺,他們的手藝是很多廚師們都比上的。就像是他們那時候醃製的蘿蔔乾,小時候嘴饞,經常去放蘿蔔乾的地方偷吃,可是現在我再也吃不到了。
  • 大饑荒紀實:社員餓得光骨頭,幹部吃得肥油油
    群眾吃稀的,他們吃幹的,群眾吃菜,他們吃肉,群眾吃一頓肉,他們吃幾天肉。公共食堂炊事員掌握了勺把子的權力,這是直接分配食物的權力。湯湯水水的大鍋稀飯,見了順眼的,勺子沉底一撈,就吃得多一點,見了不順眼的,皮面上一划,清湯寡水幾片菜葉。炊事員還可以半夜三更煮好的吃,往家中輸送救濟。這樣重要的崗位,一般落到幹部親屬或親信頭上。
  • 古代窮人平時都吃什麼?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你或許堅持不了一天
    古代人都吃什麼,可能大家都會想到古裝劇裡面的各種食物盛宴的場面,比如慈禧、乾隆、康熙他們吃的「滿漢全席」,那叫一個美味啊,看得吃貨觀眾們個個都開始流起口水來。文學作品當中也有對古人宴會時食物的記載,比如《紅樓夢》當中就有很多大型宴會場面,其中最為出名的當然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了:「那劉姥姥正誇雞蛋小巧, 鳳姐兒笑道:「一兩銀子一個呢,你快嘗嘗罷,冷了就不好吃了。」劉姥姥便伸筷子要夾,夾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