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寧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吃?

2020-12-18 家菜味

前言:

我國勞動人民對如何度過饑荒年的經驗記錄有很多,例如:「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難受」;「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這些都是我國古時候的對糧食的記載,從中也可以看出,糧食對於人們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古時候常有災荒。

▲逃荒的人

由此可知,糧食是否充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十分大的問題。我國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糧食的產量卻遠遠不是現如今這般豐裕。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建國後決定大力發展農業的一大原因。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

▲啃樹皮舊照

01饑荒年

我們都知道,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之下,在袁隆平爺爺的努力下,我國已然成為了糧食大國。很多人都說袁隆平爺爺在古時候是要被封神般的存在,這可一點都不誇張。在我國古時候,農民的耕種大多數依賴於天氣。可是這也就讓本來畝產不多的土地更加難以產出糧食。

▲饑荒年

我國古時候對饑荒年的記載是十分詳細的,幾乎歷朝歷代,每一年都有著大小程度不同,所在地區不同的旱災或者大雨所導致的澇災。讓辛苦的農民一年的努力可能一夜之間毀於一旦。

因為常有災荒,所以很多時候,百姓都會以山果和野物來果腹。可終究是人多於這些果腹之外,因此好多百姓都開始以樹皮為食。可這令人難以理解,河中的河鮮為什麼沒人吃呢?

▲災荒年削樹皮的婦女

02不食因素

首先要說的就是受災地點了,雖然說古時候有澇災,但相對於旱災來說卻不值一提。旱災集中於我國的北方,雖然北方地廣人稀,但是土地卻產量極少,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不能用於種糧的。如果說遇到旱災,那麼便是顆粒無收的狀態。

北方較小的河流在遇到旱災的時候,幾日便已枯竭。可以抓到的小魚小蝦也是屈指可數。而大的河流在當時的情況來看,百姓根本無法捕捉,下河無疑是將自己的性命葬送河中。

相比於飢餓,人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們也是寧可吃著樹皮和官府的救災糧,也不願冒險下河捕魚蝦。那其他地方的人們怎樣呢?

0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其實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是大部分農民和百姓的選擇。

在古時候災荒的年代其實對於那些久居山林的人們還有生活在沿海地帶的人們影響實則不大。因為他們的主要食物便是山中的野物或者是海中的海鮮。這些食物都足以讓他們不以米麵為食生存。

可這對於內地的百姓來說,平原上野物本就是稀少,再加上根本沒有海鮮為食物。沒了地裡的莊稼,他們可以說是沒有果腹之物了。

上天也總會給人們一絲生機。儘管地裡的莊稼受到旱災難以存活,但是地上其他的植被卻絲毫不受影響,地裡會長出很多野菜,這些野菜的生長速度也是極快的。因此百姓寧可吃著野菜度日,也不願意去選擇相對於麻煩的河鮮。

結束語:

古時候的人們常常飽受饑荒的侵擾,各種災害讓本就產量不高的土地更是顆粒無收。但是他們就算吃著樹皮野菜也在要存活下去。

現在我們有了好的生活條件,各種食物糧食從不曾匱乏,反而更不珍惜。雖然科技在進步,糧食產量再提高,物流方便也讓內地吃到了海鮮,但珍惜糧食始終是我們這樣一個糧食大國的子民應有的良好習慣。

【參考資料】:《1942》【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青子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不去捕捉河裡的魚蝦,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但古代的時候,因為生產力比較落後,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卻少有良田可以耕種。所以經常也會有鬧饑荒的時候。此時大家也會好奇,為什麼災民放著河裡面的魚蝦不抓,反而要選擇吃草根、啃樹皮呢?戰亂引起饑荒古代饑荒往往伴隨著戰亂,如果流年不利碰到自然災害,也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百姓傷亡。好不容易種下的糧食,在戰亂的情況下同樣毀於一旦。為了能夠躲避戰亂,老百姓也只能到處逃命。在逃命過程中為了餵飽肚子,經常性會啃樹皮或者嚼草根。
  • 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吃?
    越是技術水平不發達的年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就越依賴。因為沒有能力改變自然就只能順應自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古人的死傷會非常慘重。沒有糧食吃,田裡能吃的作物都被挖完的時候人們會去挖草根樹皮來吃。這時有人疑惑,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來吃呢?
  • 鬧饑荒時,為何人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前,我國也有很多地區陷入了饑荒。由於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不高,種植的糧食自然也不多,那時的農業完全靠天吃飯,如果那時的氣候不佳,就會悄然發生饑荒。當饑荒來臨時,人們就會發現,在饑荒面前,什麼都可以吃,但是長久以來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寧可吃野菜啃樹皮,也不到河中捉魚蝦吃呢?
  • 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
  • 古代災荒窮人沒飯吃,河裡魚蝦成群,為何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下河
    對於現代人而言,很多人都沒有體驗過挨餓的滋味,但是在食物匱乏的古代,尤其是遇上荒年的時候,野菜野果樹皮都是大家用來充飢的食物,當然這些食物並不能讓大家吃飽,可至少不會餓死,能夠在災年吃上食物,是非常難得的事情,甚至很多地方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
  • 為何天災時大家都是吃草根樹皮和觀音土,而不抓魚找蟲打野味?
    吃沒得吃,住沒得住,穿也沒得穿,最後只能沿街乞討,流落他鄉,甚至成為災難下收割的亡魂。而大家應該都很有印象,每每遇到了這樣的災禍,無數老百姓擠在一起餓得厲害了,不是沿路挖草根,就是啃樹皮,要是這些東西都被吃光了,那就連牆角的泥土也是可以挖下來吃的。
  • 還想穿越回古代?古時候饑荒年代,為什麼當時的人不吃魚
    事實上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人們不是沒有想過這樣的辦法,而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古代社會魚蝦和野生動物是不是很多?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口稀少,確實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也可想而知,在我們先輩初來乍到之時,他們面對的是怎樣一個荒蠻又富有生機的世界呢?另一方面自然是農藥的大面積使用,這也是造成野生動物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饑荒第二個問題:在鬧饑荒的時候人們有沒有嘗試捕魚打獵呢?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飢腸轆轆的小孩】據1943年2月1日刊登在《大公報》上的文章《豫災實錄》中的描述,「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萬的人正以樹皮與野草維持著那可憐的生命。災旱的河南,吃樹皮的人民,直到今天還忙著納糧!」要知道,當時正值抗戰期間,前線的戰士往往都吃不飽,何況這些災民呢。【準備逃荒的災民們】既然家鄉顆粒無收,又處於戰爭期間,走投無路的災民走上了逃荒之路。
  • 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張高峰以河南葉縣為重點調查地,詳細了解饑荒的情況,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撰寫了六千多字的長篇通訊《飢餓的河南》。張高峰明白,在慘烈而絕望的事實面前,白描,是最有力的表現手段;一個精確的事實,勝過喋喋不休的說理和論證:記者首先告訴讀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萬的人正以樹皮(樹葉吃光了)與野草維持著那可憐的生命。
  • 不要去河裡抓魚了
    「以後可不能隨便去河裡抓魚了……」  「我回去就把小網眼的漁具廢掉,不能讓咱們的子孫後代吃不到魚看不到鳥啊……」  日前,由黑龍江省富裕縣檢察院提起公訴的張某等4人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公開開庭審理。4名被告人除被判處相應刑罰外,還要承擔生態環境資源修復的費用,並在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由於嚴重的絕收,很多人被迫開始吃平日用來餵牲口的糟糠。但是很快,這些東西也吃完了。於是飢不擇食的人們開始扒樹皮和草根。這些東西雖然難以下咽,但是飢餓關頭,百姓也管不了那麼多。還有很多人在食用這些東西不久後去世。
  • 古代蝗災發生以後,寸草不生,古人為何不去抓蝗蟲果腹
    所以古代的農民最擔心的就是碰上各種災害,像是蝗災乾旱,到那個時候老百姓什麼東西都沒得吃,只能跑到路邊去扣樹皮挖土。因此有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碰到蝗災的話,有那麼多的蟲子,就算暫時沒糧食吃,為什麼不能把這些蟲子全部都抓起來吃掉?
  • 1942年的河南饑荒有多悲慘?150萬人被活活餓死,記者看完後吃不下飯
    每到饑荒來臨之時,封建時代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老百姓餓得活不下去了,只能死在路邊,連骸骨都沒人理睬。但是那些富貴公子們,卻能夠在酒樓裡面享受著美酒美味。古代的詩人把這一現象指責為社會的罪惡,我們後來人也認為這是一種天大的錯誤。 但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並沒有消失,封建王朝永遠都存在這一現象,即使沒有災荒的時候也是如此。
  • 俗語「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指哪五種樹?為何不適合栽種?
    就比如古代的人們喜歡用梅蘭竹菊四君子,來比喻擁有高尚節操的年輕人。類似於「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待到深山月上時,娟娟翠竹倍生姿。」這類的詩句也是層出不窮。然而,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受人們待見,曾經就有老話說: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那麼這五種樹木究竟是犯了什麼禁忌才讓老人們如此嫌棄?
  • 鄉村大爺去河裡抓魚時發現一個「斧頭」經鑑定後發現自己撞大運!
    鄉村大爺去河裡抓魚時發現一個「斧頭」經鑑定後發現自己撞大運!這天鄉下的老爺爺像往常一樣去河裡捕魚了,走在小路上的時候踩了堅硬的東西,進入眼睛一看有上突,好奇地挖出農村的老大爺,試著挖的話,這是用玉石做的斧頭。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何災民紛紛選擇西逃陝西呢?
    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約300萬河南人為了活命,走上逃荒之路,這一路可謂是一部河南人的血淚史,無數的人餓死在逃難的途中。縱觀這次大逃荒的路線,與歷史上四散逃荒的情景完全不同,他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逃到了陝西,這是為何呢?
  • 吃樹皮的方法真的很重要
    除了糧食,人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榆樹的樹皮。因為裡面含有少量的澱粉,所以才會蜂擁而上對其下手。當年人們說的吃樹皮指的就是榆樹皮,其他樹皮通常都有毒,吃多了會死人的。記得1960年秋季,父親剝回了榆樹皮。榆樹皮有油性、黏性。用鐮刀割斷、剪碎後放在鍋內炒。把水分炒幹,然後用錘子搗。搗的過程中,含在木質部的澱粉就脫落下來了。吃時,有糧食的摻一點玉米面,沒有糧食就不摻了。
  • 古代人遭遇飢餓時,為什麼「不食肉糜」?
    我們出生在和平的年代裡,又有幸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時代裡,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下,以至於我們也有一些人產生了「何不食肉糜」的想法,認為古代窮人在發生天災人禍吃不飽飯時,為什麼不去上山抓野獸食用。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能量短缺時為什麼不上山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