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勞動人民對如何度過饑荒年的經驗記錄有很多,例如:「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難受」;「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這些都是我國古時候的對糧食的記載,從中也可以看出,糧食對於人們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古時候常有災荒。
▲逃荒的人
由此可知,糧食是否充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十分大的問題。我國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糧食的產量卻遠遠不是現如今這般豐裕。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建國後決定大力發展農業的一大原因。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
▲啃樹皮舊照
01饑荒年
我們都知道,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之下,在袁隆平爺爺的努力下,我國已然成為了糧食大國。很多人都說袁隆平爺爺在古時候是要被封神般的存在,這可一點都不誇張。在我國古時候,農民的耕種大多數依賴於天氣。可是這也就讓本來畝產不多的土地更加難以產出糧食。
▲饑荒年
我國古時候對饑荒年的記載是十分詳細的,幾乎歷朝歷代,每一年都有著大小程度不同,所在地區不同的旱災或者大雨所導致的澇災。讓辛苦的農民一年的努力可能一夜之間毀於一旦。
因為常有災荒,所以很多時候,百姓都會以山果和野物來果腹。可終究是人多於這些果腹之外,因此好多百姓都開始以樹皮為食。可這令人難以理解,河中的河鮮為什麼沒人吃呢?
▲災荒年削樹皮的婦女
02不食因素
首先要說的就是受災地點了,雖然說古時候有澇災,但相對於旱災來說卻不值一提。旱災集中於我國的北方,雖然北方地廣人稀,但是土地卻產量極少,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不能用於種糧的。如果說遇到旱災,那麼便是顆粒無收的狀態。
北方較小的河流在遇到旱災的時候,幾日便已枯竭。可以抓到的小魚小蝦也是屈指可數。而大的河流在當時的情況來看,百姓根本無法捕捉,下河無疑是將自己的性命葬送河中。
相比於飢餓,人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們也是寧可吃著樹皮和官府的救災糧,也不願冒險下河捕魚蝦。那其他地方的人們怎樣呢?
0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其實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是大部分農民和百姓的選擇。
在古時候災荒的年代其實對於那些久居山林的人們還有生活在沿海地帶的人們影響實則不大。因為他們的主要食物便是山中的野物或者是海中的海鮮。這些食物都足以讓他們不以米麵為食生存。
可這對於內地的百姓來說,平原上野物本就是稀少,再加上根本沒有海鮮為食物。沒了地裡的莊稼,他們可以說是沒有果腹之物了。
上天也總會給人們一絲生機。儘管地裡的莊稼受到旱災難以存活,但是地上其他的植被卻絲毫不受影響,地裡會長出很多野菜,這些野菜的生長速度也是極快的。因此百姓寧可吃著野菜度日,也不願意去選擇相對於麻煩的河鮮。
結束語:
古時候的人們常常飽受饑荒的侵擾,各種災害讓本就產量不高的土地更是顆粒無收。但是他們就算吃著樹皮野菜也在要存活下去。
現在我們有了好的生活條件,各種食物糧食從不曾匱乏,反而更不珍惜。雖然科技在進步,糧食產量再提高,物流方便也讓內地吃到了海鮮,但珍惜糧食始終是我們這樣一個糧食大國的子民應有的良好習慣。
【參考資料】:《1942》【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