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2020-12-19 向東向南看

這個問題和何不吃肉糜一個性質,私有制社會,魚蝦是大戶人家的地盤,不是隨便下河、下海就能捕撈的,老電影《劉三姐》裡面有一句臺詞:老鼠鬍子的管家對採茶的鄉民惡狠狠的說:這山是莫老爺的山,這水是莫老爺的水,想採茶要交茶稅,想下水要交魚稅。另外抓捕要有工具才行。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

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就算有魚以那時的網和現在的網的價格怎能相比,那年代沒有現代工業沒有膠絲沒有尼龍,一張網不是現在那麼好得來的,普通人不是漁民的話根本就沒有網。如果是洪水那也很可怕那後果想想,古人也不笨你現代人能想到的他們也能想到,只不能以現代人坐在現在科技之上看古人。捕魚需要很大的體力,饑民沒什麼體力。我聽說過一個故事,大饑荒年代,饑民去水庫裡撈河蚌,撈到河蚌往岸上走的時候已經沒體力啦。腳從淤泥裡拔不出來,最後精疲力盡溺死在河裡。

魚蝦是蛋白質,米麵是碳水化合物,單吃魚蝦是不飽的。魚蝦富含蛋白質,少有脂肪,消化吸收蛋白質,會消耗寶貴的脂肪,就是說吃魚蝦,人會消瘦,就像現在的非洲的部分地區。不是不想吃,應該是不敢吃。否則人餓極了,什麼事情不敢幹!那個時候的捕獵工具很簡陋,捕獵人少,一天搞下來說不定一無所獲,再者魚不是主食,味淡無鹽,對於勞動力者來說比野菜差不多,而獲得它的過程卻又比野菜類食物困難和麻煩。等你捉到一條手指大小的魚,估計已經餓死了。

缺油少鹽沒辣椒蔥姜蒜料酒花椒之類,做出來的魚真的咽不下去,而且以前旱一年澇一年,河裡基本沒有魚,泥鰍王八之類可能還多點,新中國成立為啥連續四十年組織義務工冬季修溝挖河興建水利,還不就是為了個旱澇保收麼?吃魚要有很重的油水,飢餓了很長時間的人吃魚等於慢性自殺,我們那裡從來不缺魚,以前也餓死過人,不是不想吃,是不能吃,包括蓮藕也是,只能救救急,不能長期食用,要有油鹽。

野生的魚應該是比較難作為充飢的主糧的,就像現在釣魚,釣一上午,可能就釣了條一斤左右的魚,除去魚頭和魚骨,都沒什麼肉,有這功夫,靜坐釣魚,真不如去挖地下的蟲子吃。如果是捕魚,也不是那麼好捕的,漁網,竹筏,這些在古代也不是家家都有的。在古代災荒年,家裡的東西都被賣光了,這些東西基本上也沒有的。還有如果災荒年間吃魚類,一人一天按一斤魚算,要多少斤魚夠?中國2019年帶魚(中國捕撈最多的一種魚)捕撈產量100萬噸左右,夠兩億人吃十天左右。這還是有現在大型捕撈船去距離岸邊的遠海捕撈的,你讓古代在兩河流域為主生存的人吃魚?你給他們捕魚嗎?魚類一直到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稀缺資源,我想說的至少90年代以前也不是家家戶戶都能吃得起魚的。災荒年間吃魚類,和何不食肉糜有什麼區別?

有魚的地方一般不會發生饑荒,有魚就有水,有水就能灌溉,能灌溉就能產糧食,再無道的統治者也不會去阻撓老百姓發展農耕的。反倒是,古代容易發生旱災鬧饑荒的地區都在北方,陝西,山西,河北,河南,乾旱,少雨,水網不發達,哪裡有魚可以撈。再有,撈魚也是門技術活,如何判斷魚窩,如何撒網,都是有講究的,很多北方人根本不會水,不淹死就不錯了,怎麼撈,即使撈到魚也沒啥用,魚那個東西根本不頂飽,3斤魚能出1斤肉就好不錯了。

從古至今,凡是逃難的,很少有水源,中國三次大的難民潮,主要集中在甘肅,陝西,山西。最主要的原因都是乾旱及乾旱引起的蝗蟲自然災害,有水源的江浙,兩廣從未有過類似的大災害。沒有油鹽魚很難吃,而且常吃魚容易得病,就是八十年代沒有吃的時候,我父親就是去河南走路用扁擔挑回來的蘿蔔吃,這我們這邊一斤魚換一斤蘿蔔都沒人要。這就和二十年前我們這龍蝦成災一樣,沒有油誰願意吃龍蝦啊,吃個蝦仁還得油炸浪費油。

嚴謹點來說,是北方乾旱地區沒辦法吃魚蝦,南方魚米之鄉災荒年本就不多,而且到處都是魚鱉,被餓死的機率非常小,我祖上都是漁民。舊社會長江裡的魚是非常多的,一網幾百斤屬於正常,多的時候有一兩千斤。不過那時候很多人也不吃魚蝦,因為不敢吃並且不會做(不會烹調方法也沒有姜蒜等佐料)。但是密布的溝渠裡面小魚鱔魚泥鰍青蛙螃蟹甲魚都是豐富並且可以說是泛濫的。饑荒年間只要去溝渠裡放套子,吃個飽是沒問題的。

就86年我出生那會,我媽在我家樓下都還抓了七八個野生大甲魚(最大的有臉盆大)吃了。我小時候也是三天兩頭我爺爺給我弄野生甲魚吃,吃的想吐了,野生刺蝟也吃了幾十個(現在想起來真的造孽)。所以我們這自古以來基本上很少聽說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野生魚蝦蟹鱉真的是極大豐富。我媽小時候在船上連中華鱘江豚白鰭豚都吃過,不過漁民一般不吃江豚,因為太肥了全部是脂肪口感很差,打撈上來了一般熬燈油了。所以總結一下,災荒年間沒辦法吃魚蝦的只有北方缺水地區,南方是有的吃的。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寧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吃?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啃樹皮舊照01饑荒年我們都知道,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之下,在袁隆平爺爺的努力下,我國已然成為了糧食大國
  • 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吃?
    越是技術水平不發達的年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就越依賴。因為沒有能力改變自然就只能順應自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古人的死傷會非常慘重。沒有糧食吃,田裡能吃的作物都被挖完的時候人們會去挖草根樹皮來吃。這時有人疑惑,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來吃呢?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不去捕捉河裡的魚蝦,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但古代的時候,因為生產力比較落後,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卻少有良田可以耕種。所以經常也會有鬧饑荒的時候。此時大家也會好奇,為什麼災民放著河裡面的魚蝦不抓,反而要選擇吃草根、啃樹皮呢?戰亂引起饑荒古代饑荒往往伴隨著戰亂,如果流年不利碰到自然災害,也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百姓傷亡。好不容易種下的糧食,在戰亂的情況下同樣毀於一旦。為了能夠躲避戰亂,老百姓也只能到處逃命。在逃命過程中為了餵飽肚子,經常性會啃樹皮或者嚼草根。
  • 古代災荒窮人沒飯吃,河裡魚蝦成群,為何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下河
    對於現代人而言,很多人都沒有體驗過挨餓的滋味,但是在食物匱乏的古代,尤其是遇上荒年的時候,野菜野果樹皮都是大家用來充飢的食物,當然這些食物並不能讓大家吃飽,可至少不會餓死,能夠在災年吃上食物,是非常難得的事情,甚至很多地方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
  • 古代人遭遇飢餓時,為什麼「不食肉糜」?
    我們出生在和平的年代裡,又有幸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時代裡,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下,以至於我們也有一些人產生了「何不食肉糜」的想法,認為古代窮人在發生天災人禍吃不飽飯時,為什麼不去上山抓野獸食用。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能量短缺時為什麼不上山打獵?
  • 何不食肉糜?我該怎麼回答?
    突然間,就有朋友問我:「何不食肉糜」是何意?          這是一個典故,出自西晉朝晉惠帝時期。說的是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和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這位皇帝大惑不解: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他們怎麼不去吃肉粥呢?
  • 「摩託車大軍」又要出動,專家:為啥不買麵包車?何不食肉糜?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對於中國人來說絕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每當新年鐘聲快要敲響時,在城裡務工的人都要回到家中,不管路上有多難,只有回家才溫暖。農民工們的返鄉之路又快開始了,很多年輕人都感到不解,騎摩託車回家時間至少好幾天,在路上風風雨雨非常寒冷,為什麼大家不選擇坐火車,或是買輛便宜的麵包車呢?這個問題非常現實,不僅是年輕人不能理解,有一些專家也曾質疑過,騎摩託車在路上寒冷又疲憊,吃不好睡不好,還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農民工每年賺的錢不一定很少,為什麼都在「摩託車返鄉大軍」的路上越走越遠呢?
  • 鬧饑荒時,為何人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但是實際上,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正在為溫飽問題而煩惱。在聯合國相關組織於四月發布的一系列有關食品計劃的數據中,今年是一個災難頻發的一年,人們發現,受疫情影響的世界今天每天有8.21億人挨餓,2.5億人飽受饑荒之苦。這些數據很多人都很難理解,也許當他們扔掉一些吃不到的東西時,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他們扔掉的那部分食物已經足夠拯救一個新生命了。
  • 何不食肉糜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含有諷刺、批評之意
    何不食肉糜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含有諷刺、批評之意時間:2019-11-22 15:5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何不食肉糜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含有諷刺、批評之意 指處境比對方優越,說話不切合實際,體諒不到對方的難處。含有諷刺、批評之意。
  • 法國版「何不食肉糜」,真相是被流言纏上的法國斷頭王后?
    晉惠帝司馬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有一年國家鬧饑荒,大臣把災情報告給晉惠帝。晉惠帝完全不能理解為何饑荒。他只是對大臣說:「沒有飯吃,為何百姓不吃肉粥呢?」這句話讓前來匯報的大臣目瞪口呆,三觀盡碎。
  • 一語丨何不食肉糜.不缺錢的苦惱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何不食肉糜 【成語拼音】hé bù shí ròu mí 【成語釋義】字面意思是: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解釋:晉惠帝司馬衷曾經在華林園裡遊玩,聽到蛤蟆咕呱咕呱的叫聲,就對侍從們說:「這叫喚的東西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們說:「這叫喚的東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到了天下災荒的年歲,百姓餓死,司馬衷竟然問:「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他的昏聵痴頑都是這種樣子的。
  • 因「何不食肉糜」,晉惠帝被稱作中國歷史上最傻的皇帝
    如今很多人把晉惠帝看成是中國歷史上最傻的皇帝。說他是最傻皇帝的理由是他的一句「何不食肉糜 ?」故事講的是:晉惠帝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百姓餓死的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經過冥思苦想後,他說:「老百姓肚子餓得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 法國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說的是哪種食物?
    王思聰這麼說,顯然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大家都對「何不食肉糜」的典故耳熟能詳:晉惠帝在位期間,有一年鬧災荒,大臣向皇帝奏報說百姓連糧食都吃不上了,不料晉惠帝竟問出「何不食肉糜?」的可笑回答。之後,常用這句話來比喻不了解真實世道的權貴名流,對人間俗世妄加評論的現象。
  • 1942年的河南饑荒有多悲慘?150萬人被活活餓死,記者看完後吃不下飯
    每到饑荒來臨之時,封建時代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老百姓餓得活不下去了,只能死在路邊,連骸骨都沒人理睬。但是那些富貴公子們,卻能夠在酒樓裡面享受著美酒美味。古代的詩人把這一現象指責為社會的罪惡,我們後來人也認為這是一種天大的錯誤。 但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並沒有消失,封建王朝永遠都存在這一現象,即使沒有災荒的時候也是如此。
  • 極寒天氣,看內蒙孩子是怎麼去上學的,家長為啥不開汽車送孩子?
    用電動車送孩子上學,到了冬天,問題就大了,赤峰今年冬天格外冷,早晨的氣溫經常在零下二十多度,這個時候,坐在兩輪電動車上,儘管你裡三層外三層包裹得嚴嚴實實,孩子也是凍得呲牙咧嘴,其實大人在前面駕駛電動車就更受罪,雖然有擋風被,雖然帶著棉手套,但在這樣的氣溫下,寒冷是擋不住的。大人帶著口罩,看不出什麼表情,孩子坐在後面,全憑自己的意志在同寒冷作鬥爭,孩子在路上的一段時間就是煎熬。
  • 冬季地窖溫度較高,古代窮人為啥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戶外被凍死?
    說句「何不食肉糜」的話。一般來講,地窖是一個相對恆溫,不受地表氣候影響的地方,古代的窮人們為什麼挖個地窖,呆在地窖裡,至少也不會凍死在路邊?關於地窖這個玩意兒,在無論是在東北還是在西北,其實都還是比較常見的。大家喜歡把酒類、糧食、蔬菜貯藏在地窖裡。還有一些人真的就住在地窨子(其實也算是地窖)裡。
  • 川普女兒「鼓勵」失業者開啟新事業 被譏諷「何不食肉糜」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川普女兒「鼓勵」失業者開啟新事業,被譏諷「何不食肉糜」伊萬卡·川普14日,美國總統川普女兒伊萬卡·川普在推特上發布「尋找新工作」(#FindSomethingNew)的廣告,鼓勵美國人開闢新的職業生涯。
  • 小孩在垃圾桶裡找東西吃,大人餓得啃樹皮
    無家可歸的日本難民這樣下來,戰敗的日本,普通百姓根本就吃不飽飯,儘管日本政府還是在救濟,但當時日本普通家庭一天僅能夠得到一小碗的粗麵粉,那分量,可能不夠一個人的量,日本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啃樹皮的現象,在東京也好不到哪裡去,那些餓極了的小孩,會在垃圾桶裡找別人丟棄的食物,可是在普遍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哪裡還會有多的呢?
  • 吃樹皮的方法真的很重要
    呼和浩特的居民生活受饑荒影響估計不算太重,因為人們還照常上班上學。雖飢腸難忍但馬路上還沒出現倒臥者,這與烏蘭夫實事求是的政策不無關係。與我家一個院子的內蒙古醫學院中醫系,通告學生飯後不要上球場運動,只能臥床休息。令人難忘的是1959年秋季的一天,鄰近的東瓦窯的菜地抓到一個偷南瓜的人。此人跪地求饒,說他是醫學院中醫系某系主任,實因孩子飢餓難忍才出此下策。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已處於飢難覓食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