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災荒窮人沒飯吃,河裡魚蝦成群,為何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下河

2020-12-23 師識史事

對於現代人而言,很多人都沒有體驗過挨餓的滋味,但是在食物匱乏的古代,尤其是遇上荒年的時候,野菜野果樹皮都是大家用來充飢的食物,當然這些食物並不能讓大家吃飽,可至少不會餓死,能夠在災年吃上食物,是非常難得的事情,甚至很多地方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這既是人性的悲哀,更是時代的悲哀。

當然,生活在農村還是比城市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農村周邊會有很多的野菜,這對於經常在田地裡勞動的人們來說,識別能夠食用的野菜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就算野菜野果被吃得差不多了,還有河裡的魚蝦都是可以食用的。不過奇怪的是,就算發生嚴重的大饑荒,生活在鄉下的人寧願挖野菜、吃樹皮,唯獨不願意吃魚和蝦,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在古代人的認知裡,魚和蝦其實是不能食用的。現在的人吃魚吃蝦是很常見的事情,而古代人對於魚蝦則充滿了偏見,沒有人會想到野菜野果吃完了去河裡捕魚蝦。聽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是不吃魚蝦的。這實在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第二個原因在於就算人們捕撈來了魚蝦,但是因為不知道怎麼烹飪,所以帶回來的魚蝦最後往往會被丟棄。相對來說蔬菜或者野菜,用開水燙一下,只要熟了放一點點鹽,就可以吃進肚子。但是魚蝦的烹飪則不同,耗油又耗鹽,對於貧窮的農村人來說油和鹽都是非常緊缺的資源,大家寧願吃沒有味道的野菜,也不願意用這些有限的資源去烹飪魚蝦。

甚至窮人家裡養一隻雞,把雞留下之所以不吃雞肉,就是等著雞下蛋以後用雞蛋來換鹽,而且很多人家只要有飯吃,把鹽省下來。魚蝦做不好的話,腥味兒會特別大,既浪費了魚,油和鹽,又害的大家白白捕撈了一次,所以還不如不吃。

第三,捕撈魚蝦都需要特定的工具,就像獵人上山打獵時,既要知道怎麼布置陷阱,又要有矯健的身手懂得和野獸搏鬥,而大多數人都沒有掌握這樣的能力。正如打獵一樣捕撈魚蝦也是需要特定的工具和經驗的。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用魚叉或者漁網捕魚,那樣的技能並不是很多人都擁有的,所以古代人吃不吃魚蝦也就不是很奇怪了。

第四處在饑荒年代是大家都在忍飢挨餓,大部分人因為沒有食物的攝入,都餓的沒有力氣了,而捕撈魚蝦是一項非常耗費體力的活動,都餓當然沒有力氣,哪裡來的體力去打撈魚蝦呢?

當然並不是古代所有人都不吃魚蝦的,至少在沿海地區,那裡的人都有食用於蝦的習慣,但是對於內陸而言,既沒有專業的捕撈工具,更沒有捕撈經驗。同時也不懂得如何烹飪,所以吃魚吃蝦是對於他們而言是比較奢侈的行為,還不如不吃。

相關焦點

  • 鬧饑荒時,為何人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由於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不高,種植的糧食自然也不多,那時的農業完全靠天吃飯,如果那時的氣候不佳,就會悄然發生饑荒。當饑荒來臨時,人們就會發現,在饑荒面前,什麼都可以吃,但是長久以來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寧可吃野菜啃樹皮,也不到河中捉魚蝦吃呢?
  • 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這個問題和何不吃肉糜一個性質,私有制社會,魚蝦是大戶人家的地盤,不是隨便下河、下海就能捕撈的,老電影《劉三姐》裡面有一句臺詞:老鼠鬍子的管家對採茶的鄉民惡狠狠的說:這山是莫老爺的山,這水是莫老爺的水,想採茶要交茶稅,想下水要交魚稅。另外抓捕要有工具才行。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不去捕捉河裡的魚蝦,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但古代的時候,因為生產力比較落後,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卻少有良田可以耕種。所以經常也會有鬧饑荒的時候。此時大家也會好奇,為什麼災民放著河裡面的魚蝦不抓,反而要選擇吃草根、啃樹皮呢?戰亂引起饑荒古代饑荒往往伴隨著戰亂,如果流年不利碰到自然災害,也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百姓傷亡。好不容易種下的糧食,在戰亂的情況下同樣毀於一旦。為了能夠躲避戰亂,老百姓也只能到處逃命。在逃命過程中為了餵飽肚子,經常性會啃樹皮或者嚼草根。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寧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吃?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因為常有災荒,所以很多時候,百姓都會以山果和野物來果腹。可終究是人多於這些果腹之外,因此好多百姓都開始以樹皮為食。可這令人難以理解,河中的河鮮為什麼沒人吃呢?
  • 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吃?
    越是技術水平不發達的年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就越依賴。因為沒有能力改變自然就只能順應自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古人的死傷會非常慘重。沒有糧食吃,田裡能吃的作物都被挖完的時候人們會去挖草根樹皮來吃。這時有人疑惑,古代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餓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抓河裡的魚來吃呢?
  • 古代窮人平時都吃什麼?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你或許堅持不了一天
    滿碗裡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親自去揀,早有地下的人揀了出去了。劉姥姥嘆道:「一兩銀子,也沒聽見響聲兒就沒了!」」不過這些都是古代富人吃的東西,窮人可是吃不起的。就像劉姥姥這樣的窮苦人間,她怎麼捨得天天吃「一兩銀子一個」的雞蛋呢?
  • 為什麼現在農村河裡,不好找到大魚了?小溪裡的魚蝦也越來越少
    莫說十來斤的大魚了,就是幾斤重的「大魚」現在都很少見,哪怕是過去成群的小魚,現在農村河裡都見得少了。 我記得小時候村裡發展很慢,村子裡的人外出打工的還不是很多,大家平時在地裡幹農活,接零工。那時候耕地上糞便雜草秸稈發酵的有機肥,割麥子用鐮刀,村裡周邊也沒什麼工廠。
  • 古代窮人平時都吃啥?別再被電視劇騙了,你或許一天也堅持不了
    很多現代人對於糧食並沒有太高的理解力,甚至會認為:只要袁隆平爺爺還在這個世上一天,中國人就不可能會餓肚子。這只是因為現代人出生的時代和環境實在是太好了,讓人們從來沒有吃過沒有糧食的苦。在1942年時,中國人也經歷過一次大災荒。而那個時候,很多窮人們都沒有辦法保命,也就出現了很多血腥的事件。如果時間再往前推,封建和奴隸制時期生產力水平更低,窮人的生活狀態更差。
  • 為何天災時大家都是吃草根樹皮和觀音土,而不抓魚找蟲打野味?
    吃沒得吃,住沒得住,穿也沒得穿,最後只能沿街乞討,流落他鄉,甚至成為災難下收割的亡魂。而大家應該都很有印象,每每遇到了這樣的災禍,無數老百姓擠在一起餓得厲害了,不是沿路挖草根,就是啃樹皮,要是這些東西都被吃光了,那就連牆角的泥土也是可以挖下來吃的。
  • 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飯?放到現在,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也許這個問題放大現在並不大,因為我們已經很少有人吃不飽飯了,日常生活也越來越好,甚至頓頓都能吃上肉,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大多數平民百姓是吃不飽飯的,特別是一些饑荒年代,很多的百姓都活活餓死。也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飯呢?
  • 中國古代窮人都吃什麼?菜譜會顛覆你的認知,看著就難以下咽
    那古代人一般可以吃到哪些食物呢?朝代不同百姓們可以吃到的食物種類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西周這段時期,由於水稻和小麥都沒有普及,大家的主食就只能是粟米。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喝粥可能只是我們的早餐。但是對於古代人來說,米粥是他們一日的主食,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於窮人只能吃粟米,而富人在喝粥的同時可以多加幾個肉菜。
  • 小孩在垃圾桶裡找東西吃,大人餓得啃樹皮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廣島長崎在1945年的8月6日,8月9日遭受過原子彈的轟炸,但是在此之前,日本就遭受到了美國轟炸機投下的燃燒彈的襲擊,據統計,二戰時期的日本,有20%的本土遭到了美國轟炸機的轟炸。無家可歸的日本難民這樣下來,戰敗的日本,普通百姓根本就吃不飽飯,儘管日本政府還是在救濟,但當時日本普通家庭一天僅能夠得到一小碗的粗麵粉,那分量,可能不夠一個人的量,日本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
  • 古代窮人都吃什麼,他們是怎樣吃的?如果是你,可能一口都吃不下
    現在,雞鴨魚肉幾乎已經成了餐桌上的平常菜,吃久了就會膩,所以現在又開始提倡健康飲食,多吃蔬菜。因為烹飪技術的發達,蒸煮炒煎炸讓食物的香味得到充分的激發,做出來的菜也是色香味俱全,大大提高了人們的食慾。在我們現在看來,想要吃一頓佳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又是怎樣的呢?
  • 為什麼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河裡,卻不願「低價」給窮人?
    問題:為什麼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河裡,卻不願「低價」給窮人?商人重利,這是定律,加入有10噸牛奶,你如果分5噸免費給別人喝,那麼你剩下的5噸也一分錢都賣不上,反而,你把多餘的5噸倒掉,剩下的5噸還能賣一些錢,就是這個道理。
  • 中國古代窮人都吃什麼?看到菜譜後,你或為活在現代而感到幸運!
    現代社會下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他們體會到了現代化社會能夠給人帶來的幸福感,但是古代的人類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古代的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並且有明確的等級分化,並且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窮人因為吃不起飯,和戰爭而死亡。
  • 俗語「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指哪五種樹?為何不適合栽種?
    就比如古代的人們喜歡用梅蘭竹菊四君子,來比喻擁有高尚節操的年輕人。類似於「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待到深山月上時,娟娟翠竹倍生姿。」這類的詩句也是層出不窮。然而,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受人們待見,曾經就有老話說: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那麼這五種樹木究竟是犯了什麼禁忌才讓老人們如此嫌棄?
  • 這是一種雕塑,紅軍過草地時靠它充飢,渡過難關
    指戰員們最餓的時候,連樹皮都吃不上,只能挖草根吃腰帶。鮮為人知的是,紅軍還吃過一種糧食,這根本不是糧食,而是一件彩塑藝術品,這就是酥油花。這是什麼鬼東西?一切都要從頭開始。1936年7月3日,紅二方面軍從東固出發,繼續北上。僅僅過了四五天,一些戰士就已經不做飯了。本滿懷希望能去日清進補食物,短暫休息一下。
  • 日本曾經的「窮人飯」,如今卻成爆款美食,深受留學生熱捧!
    窮人飯,顧名思義就是窮人吃的飯。在特殊的時期,食物匱乏,又沒有錢,窮人飯就是窮人用以度日的美食。窮人飯一開始只是為了讓窮人充飢保命的,能填飽肚子活下去就好。不過有些窮人飯製作方便,還很美味,所以現在一些窮人飯也變成了爆款美食。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日本曾經的「窮人飯」,如今卻成爆款美食,深受留學生熱捧!
  • 這是一種雕塑藝術品,紅軍過草地時,竟靠它充飢渡過難關
    很多人都知道紅軍過草地時,極度缺乏糧食,指戰員們最飢餓的時候,連樹皮都吃不到,只能挖草根、吃皮帶。鮮為人知的是,紅軍還吃過一種東西,根本不能算是食物,而是一種五彩斑斕的雕塑藝術品,這種東西就是酥油花。這到底是什麼玩意呢?事情都從頭說起。
  • 1932年,為何美國寧願把牛奶和豬倒進密西西比河,也不給貧民吃?
    1932年,為何美國寧願把牛奶和豬倒進密西西比河,也不給貧民吃?很多百姓因為沒有了工作,而且之前的資產也沒有了,所以他們都變成了無家可歸,他們的生活過得十分的痛苦,但是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多出來的食物都不會給那些沒有錢的人,他們反而會把食物扔進垃圾桶,這次的危機在一九三二年的時候發到了最高潮,很多的養牛都選擇把牛奶倒進了密密比西的河裡面,養豬場裡的豬也被扔進了河裡,為什麼他們會選擇把他們扔進河裡,也不會把他們給那些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