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人而言,很多人都沒有體驗過挨餓的滋味,但是在食物匱乏的古代,尤其是遇上荒年的時候,野菜野果樹皮都是大家用來充飢的食物,當然這些食物並不能讓大家吃飽,可至少不會餓死,能夠在災年吃上食物,是非常難得的事情,甚至很多地方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這既是人性的悲哀,更是時代的悲哀。
當然,生活在農村還是比城市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農村周邊會有很多的野菜,這對於經常在田地裡勞動的人們來說,識別能夠食用的野菜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就算野菜野果被吃得差不多了,還有河裡的魚蝦都是可以食用的。不過奇怪的是,就算發生嚴重的大饑荒,生活在鄉下的人寧願挖野菜、吃樹皮,唯獨不願意吃魚和蝦,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在古代人的認知裡,魚和蝦其實是不能食用的。現在的人吃魚吃蝦是很常見的事情,而古代人對於魚蝦則充滿了偏見,沒有人會想到野菜野果吃完了去河裡捕魚蝦。聽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是不吃魚蝦的。這實在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第二個原因在於就算人們捕撈來了魚蝦,但是因為不知道怎麼烹飪,所以帶回來的魚蝦最後往往會被丟棄。相對來說蔬菜或者野菜,用開水燙一下,只要熟了放一點點鹽,就可以吃進肚子。但是魚蝦的烹飪則不同,耗油又耗鹽,對於貧窮的農村人來說油和鹽都是非常緊缺的資源,大家寧願吃沒有味道的野菜,也不願意用這些有限的資源去烹飪魚蝦。
甚至窮人家裡養一隻雞,把雞留下之所以不吃雞肉,就是等著雞下蛋以後用雞蛋來換鹽,而且很多人家只要有飯吃,把鹽省下來。魚蝦做不好的話,腥味兒會特別大,既浪費了魚,油和鹽,又害的大家白白捕撈了一次,所以還不如不吃。
第三,捕撈魚蝦都需要特定的工具,就像獵人上山打獵時,既要知道怎麼布置陷阱,又要有矯健的身手懂得和野獸搏鬥,而大多數人都沒有掌握這樣的能力。正如打獵一樣捕撈魚蝦也是需要特定的工具和經驗的。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用魚叉或者漁網捕魚,那樣的技能並不是很多人都擁有的,所以古代人吃不吃魚蝦也就不是很奇怪了。
第四處在饑荒年代是大家都在忍飢挨餓,大部分人因為沒有食物的攝入,都餓的沒有力氣了,而捕撈魚蝦是一項非常耗費體力的活動,都餓當然沒有力氣,哪裡來的體力去打撈魚蝦呢?
當然並不是古代所有人都不吃魚蝦的,至少在沿海地區,那裡的人都有食用於蝦的習慣,但是對於內陸而言,既沒有專業的捕撈工具,更沒有捕撈經驗。同時也不懂得如何烹飪,所以吃魚吃蝦是對於他們而言是比較奢侈的行為,還不如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