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2020-12-15 解讀有趣的歷史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如果不是真實的照片,今人很難想像當時旱情有多嚴重。

【飢腸轆轆的小孩】據1943年2月1日刊登在《大公報》上的文章《豫災實錄》中的描述,「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萬的人正以樹皮與野草維持著那可憐的生命。災旱的河南,吃樹皮的人民,直到今天還忙著納糧!」要知道,當時正值抗戰期間,前線的戰士往往都吃不飽,何況這些災民呢。

【準備逃荒的災民們】既然家鄉顆粒無收,又處於戰爭期間,走投無路的災民走上了逃荒之路。據不完全統計,當時3000萬災民中,300萬死於飢餓引起的各種疾病,300萬人逃離河南,很多村莊不見人影,路有凍死骨。

【路邊的小男孩】這場大饑荒實在是太悲慘了,它引起了外國記者的關注。1942年底,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和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福爾曼準備實地了解河南大饑荒的情況,其中白修德拍下了大量關於饑民的照片,讓我們真實感受這場大饑荒的慘狀。

【表情痛苦的老人】白修德將自己拍攝的照片以及實際報導寄回了美國,1943年3月22日的《時代》周刊上刊發了一篇名為《等待收成》的報導,內容直指中國河南大饑荒的情況。《等待收成》引用了白修德的原話,「狗在路旁啃著人的屍體,農民在夜幕的掩護中尋找死人身上的肉吃。無盡的廢棄村莊,乞丐匯聚在每一個城門口,棄嬰在每一條道路上號哭和死去。沒有什麼方式能描繪出河南大災荒的恐怖。」

【災民們在製作樹皮粉】白修德的報導引起了國民政府的不滿,當時宋美齡正在美國訪問,她在指責《時代》周刊同時,強烈要求老闆亨利·盧斯解僱白修德,結果遭到拒絕。

【準備逃荒的一家人】對於白修德來說,很難災民的慘狀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從洛陽到鄭州的路途中,絕大多數村莊都荒無人煙,即使那些有人的地方,我聽到的也是棄嬰臨死前的哭聲,看見的也只是野狗從沙堆裡掏出屍體並撕咬著。」

【飢腸轆轆的災民們】前面提到,宋美齡提出讓《時代》周刊老闆解僱白修德。白修德自然不開心,他決定親自來重慶將拍攝的照片給蔣介石看看,以證明自己關於河南大饑荒的報導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白修德報導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西方世界突然爆炸,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議論:中國的河南正發生著一場不可想像、極其慘烈的大饑荒。

【剝樹皮的災民】經過多次努力,白修德拿著照片見到了蔣介石。白修德注意到一個細節,「委員長的兩膝輕微地哆嗦起來,那是一種神經性的痙攣。」顯然,蔣介石被照片反映的災民慘狀震驚了。在真實照片面前,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對救災作出了指示。

【樹皮被剝光】筆者在觀看《等待收成》這篇報導時,發現結為處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離開鄭州之前,官員設宴招待我們。我們有兩個湯,我們吃了辣藕片、胡椒雞、荸薺炒牛肉,吃了春卷、熱的蒸饃、米飯、豆腐、雞和魚,我們還吃了三個糖霜餅。」

相關焦點

  • 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幾年前,國內上映的電影《1942》回顧了70多年前那場大饑荒,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實際上,用「河南大饑荒」描述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那場災荒不太準確。除了河南,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和安徽北部等地區都不同程度受災,或許應該叫做「華北大饑荒」。
  • 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大公報》因報導河南大饑荒被勒令停刊三天1942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1942年的春天,河南遭遇嚴重旱災,農田幾乎顆粒無收。據資料顯示,當年河南省多地受大旱影響,田地絕收。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由於嚴重的絕收,很多人被迫開始吃平日用來餵牲口的糟糠。但是很快,這些東西也吃完了。於是飢不擇食的人們開始扒樹皮和草根。這些東西雖然難以下咽,但是飢餓關頭,百姓也管不了那麼多。還有很多人在食用這些東西不久後去世。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史料記載]   關於「蔣介石大罵報災者」一事,蔣介石的結拜兄弟馮玉祥,在其回憶錄《我所認識的蔣介石》裡進行了生動記載。  馮玉祥回憶,當時,河南大旱,餓死人無數,就在這樣慘痛之下,蔣介石還叫河南徵糧。那位河南主席實在沒有辦法,大膽地向蔣介石說:「旱災太厲害。」蔣介石把桌子一拍,就大罵起來說:「一點廉恥都沒有,一點人格都沒有,就是胡造謠言。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自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之後,黃泛區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水深火熱來形容,那裡的人們要先後應對洪水、旱災、兵禍、蝗災、饑荒、瘟疫這些可怕的天災人禍。到了1942年,大饑荒已經從黃泛區蔓延到周邊各地,整個河南都成了人間煉獄。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抗戰時河南人民的苦難:前有蔣介石炸掉花園口,後有1942大饑荒
    1937年日軍發動前面侵華戰爭,但是在這之前,東北地區早已經淪陷6年的時間,接下來日本人的進攻目標是華北、華中……一直到整個中國,還會有很對很多地區被席捲到戰爭中去,河南就是在抗日戰爭中飽受苦難的省份之一。
  • 蔣介石將花園口決堤,黃泛區89萬人死亡,1942大饑荒慘絕人寰
    如果當時國軍在10比1的絕對優勢兵力之下把土肥原賢二的第14師團給吃了,那麼給日軍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對振奮國人抗日的信心也是大有幫助,戰局或將發生轉變。土肥原賢二是日本侵華戰爭策劃者之一,是在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日本第三代特務頭子,1945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為甲級戰犯,後被處決。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何災民紛紛選擇西逃陝西呢?
    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約300萬河南人為了活命,走上逃荒之路,這一路可謂是一部河南人的血淚史,無數的人餓死在逃難的途中。縱觀這次大逃荒的路線,與歷史上四散逃荒的情景完全不同,他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逃到了陝西,這是為何呢?
  • 1942年的河南饑荒有多悲慘?150萬人被活活餓死,記者看完後吃不下飯
    例如,最讓大家難以接受,也是近代以來最大的饑荒事件,河南的饑荒,就是典型的案例。整整一百五十萬人被餓死,還有三百萬百姓逃荒,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連外國記者,都看著傷心落淚。 然而,當時國民黨的官員卻依舊用好酒好肉招待記者,而且蔣介石依舊還在徵收重稅,結果讓悲劇進一步加劇。本文就來回顧一下曾經那段悲痛的歷史。 一、悲情的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年是一個很獨特的年份,當時抗日戰爭已經打了很久,而且美國人已經參戰了。中國人民全民皆兵,蔣介石政府更是以全國的領袖對抗日本人。
  •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150萬人被餓死,真實情況讓人不忍直視
    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打亂了日軍的計劃,鄭州直到1944年才淪陷。還為武漢的退卻爭取了喘氣的時間,但這個招數卻是殺千,傷萬。四個月過去了,武漢仍然失守,黃河水帶來的隱患,卻間接導致了後來的大饑荒。三省三市四十四個縣,面積超過三十萬平方公裡,已成為災害連鎖反應的黃泛區,房屋、耕地、人民被水淹,數不勝數,上千萬人流離失所。
  • 美國記者眼中1942大饑荒:災民扒樹皮磨粉充飢(圖)
    正在熱映的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死於飢餓。70年過去,「老東家」、「栓柱」的人物原型再也無法找到,他們的生命,早已湮沒成歷史的塵埃。電影裡的美國記者白修德,卻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把那次災難記錄在他的報導和回憶錄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部苦難史。這位曾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曾說,在中國河南的遭遇,讓他「懂得了無政府狀態和秩序、生與死的真實意義。」
  • 《1942》影評:戰爭和饑荒,人性和現實
    《1942》影評:戰爭和饑荒,人性和現實1942年,河南災難,到處都是飢腸轆轆的人物。這部電影正在展開它的故事,就像生化危機中的病毒一樣,飢餓可以使人變成行屍走肉並且具有攻擊性。但與殭屍不同,飢餓的人們充滿了無助的、禮貌的、幽默的對話。
  • 1942年的紐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繁華程度令人驚嘆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歐亞兩大洲如火如荼。中國正在發生著一場戰亂之下的大饑荒,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卻是一派繁華。拍攝於1942年的一組美國紐約的照片,讓人不禁感慨對比的強烈。圖為1942年繁忙的紐約港口,高聳入雲的帝國大廈清晰可見。
  • 蔣介石去世36年後才解禁的照片,做鬼臉吐舌頭,究竟有啥好事?
    事實上,這張照片是一張被封禁的照片,在蔣介石生前是沒有公布的,即使在蔣介石死後,也是等了36年才解封了這張照片,世人才得以看見這種形象的蔣介石。 至於這張照片為何直到蔣介石去世36年才解封?也許是為了維護其形象,畢竟這與我們印象中的蔣介石不符合,在眾多的關於蔣介石的影視劇中。 蔣介石都是穿著軍裝或是長袍,一臉嚴肅,甚至還會罵出「娘希匹」,唯獨這張照片充滿天真可愛和頑皮的一面,是在難以相信,這會是蔣介石!
  • 還原真實1942:死亡人數達300多萬,是人禍造成
    1942年,河南災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  發生在70年前的中原大饑荒,因《一九四二》的上影而廣受關注。影片中災民扒火車逃荒的情景尤其令人震撼。  歷史上,災荒中的河南饑民都是四散逃荒的。為何1942年,災民是齊刷刷地、大規模單向地選擇了一路向西呢?  □李子明  1942年,河南饑荒遍及全省,災民紛紛外逃。據記載,當時災民只有少數逃往北東南三個方向,大部分都逃往陝西。電影《一九四二》的解釋是:河南人逃荒往陝西跑是一種習慣,就像山東人逃荒一定要往東北跑一樣。
  • 河南的發生大災荒,湯恩伯有一百萬袋麵粉,卻是日本人開倉賑災
    媒體在1927年對河南災荒的披露,打破了蔣介石的布局,他對手底下3000萬人的生命的漠視,最終使得他失去了民心。在1943年,美國時代周刊的駐華記者說道,那件事情,可以說它是人生中的轉折之年,同時這也是當時很多人,心中最為刻骨銘心的一年了。
  • 宋美齡1942年訪問美國期間,一天要換五次床單,這是為何?
    抗戰爆發後,為了爭取國際援助,1942年至1943年,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以治病為名赴美進行了將近七個月的訪問。在此期間,宋美齡以蔣介石特使的身份在美連續發表四場英文演講,在全美掀起一股「美齡旋風」。按理說宋美齡訪問美國爭取援助這是一件為國為民的好事,但有一件小事,卻一直成為人們抨擊宋美齡的由頭。
  • 美國《時代周刊》刊登了一張照片,宋美齡看後無語,蔣介石看後震怒
    《時代周刊》(Time)又稱《時代》,創立於1923年,是半個世紀多以前最先出現的新聞周刊之一,特為新的日益增長的國際讀者群開設一個了解全球新聞的窗口。《時代》是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內容廣泛,對國際問題發表主張和對國際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導。
  • 為什麼張鍅的面子這麼大:睡蔣介石下鋪的「老賊頭」
    張鍅這個名字,如今別說外省人了,河南本省人多數也挺陌生的,可如果擱在大饑荒的1942,只要念著這個名字往西走,你就有一條活路。 張鍅何德何能,在陝西有如此大的人望,這就要從辛亥革命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