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蔣介石、宋美齡與史迪威

  掌權者不理災情河南大饑荒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華。大災之前,河南30多個縣淪陷,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1938年,為了阻擋日軍,蔣介石密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形成了400多公裡的黃泛區。幾十萬駐防河南的中國軍隊要吃飯,黃泛區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大批遷入,大大加重了國統區的負擔。1942年河南全省遭災,秋糧完全絕收。國民政府駐河南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仍強徵軍糧,幾乎掠走了農民所有的收穫。農民手中沒有丁點兒餘糧,不到年底,已有大批村民餓死。活著的人們,踏上了逃荒要飯的漫漫徵途。此時,手中掌控著各種資源的當權者,為何沒做出救災的反應呢?讓我們回歸到歷史場景,看看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吧。

  1942年的蔣介石:斥報災者「胡造謠言」

  在大面積受災和餓死人的情況下,政府向這個地區所徵的實物稅和軍糧任務不變。陳布雷說: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說是省政府虛報災情。李主席(培基,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報災電,說什麼「赤地千裡」,「哀鴻遍地」,「嗷嗷待哺」等等,委員長就罵是謊報濫調,並且嚴令河南的徵實不能緩免。

  [史料記載]

  關於「蔣介石大罵報災者」一事,蔣介石的結拜兄弟馮玉祥,在其回憶錄《我所認識的蔣介石》裡進行了生動記載。

  馮玉祥回憶,當時,河南大旱,餓死人無數,就在這樣慘痛之下,蔣介石還叫河南徵糧。那位河南主席實在沒有辦法,大膽地向蔣介石說:「旱災太厲害。」蔣介石把桌子一拍,就大罵起來說:「一點廉恥都沒有,一點人格都沒有,就是胡造謠言。我知道河南全省都是很好的收成,而你偏說有旱災!」無人格長、無人格短地罵了一個鐘頭。

  蔣介石為何置若罔聞?小說的解釋是:站在領袖的位置上,他要考慮更大的事,而不是老百姓的生死。這些大事有:一、中國的同盟國地位問題。二、對日戰爭問題。三、國民黨內部、國民政府內部各派系的鬥爭。四、他與他的參謀長——美軍上將史迪威將軍,發生了嚴重的戰略上和個人間的矛盾,這牽涉到對華援助和蔣個人在美國的威信問題。

  1942年,究竟是怎樣的國際國內形勢?

  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月3日同盟國宣布:蔣介石任中國戰區(包括泰越)盟軍最高統帥。後美國調任史迪威將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兼該區美軍司令。4月8日由美機試航開通駝峰航線。6月4日美日中途島戰役開始。7月17日史達林格勒會戰開始。10月23日英軍發動阿萊曼戰役,非洲戰場實現戰略轉折。國際上,反法西斯戰爭取得重大戰果,並相繼轉入戰略反攻。

  而在國內戰場上,卻是另一番景象。1942年4月到5月,日偽軍開始對冀東、冀南、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11月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本年冬對海南島進行了反覆「掃蕩」。雖然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但這樣的成績使蔣介石在同盟面前抬不起頭。這對蔣來說,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大問題,至於災民就無足輕重了。從抗戰開始到1942年,河南的出兵出糧都是全國第一。這樣的資源重地,在蔣委員長看來,應當太太平平才夠面子。

  [人物命運]

  對人民的態度決定了掌權者的命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1975年4月5日去世,終年88歲。美國《時代》周刊發表的訃文略帶譏諷:「蔣介石在這個時候死去是再適合不過了,對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敗讓他覺得,在不可避免的長期的反共運動中,反共力量在逐漸失去亞洲,而他則是這個運動的第一個犧牲品。」

  1942年的宋美齡:要求《時代》周刊解僱報導災情的記者

  一九四二年,蔣與他的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發生矛盾,在黃山官邸吵嘴,即要不歡而散,宋美齡挽狂瀾於既倒,美麗地笑著說:「將軍,都是老朋友了,犯不著這樣慪氣。要是將軍能賞光到我的松廳別墅去坐一坐,將會喝到可口的咖啡!」[史料記載]

  史迪威中將當時被譽為「美國軍隊中最有才華的軍團指揮官」,他對中國有出色了解,被選派為蔣介石的盟軍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和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赴華工作不久,史迪威就視蔣介石為「一個無知、專橫、頑固不化的人」,他在朋友中間輕蔑地稱蔣為「花生米」。由於國民黨一再戰敗,史迪威認為「治療中國頑症的藥方就在於除掉蔣介石」。二人關係如此,作為美國通的宋美齡,不得不居間調停。1942年4月,在緬甸戰場上,宋美齡還拉著兩人合影。這張照片作為重要史料,被廣泛傳播。

  1942年11月,宋美齡以治病為名飛往美國。在美國的半年多的時間裡,她充當了國民政府外交特使的角色,為蔣介石集團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而河南的災情,為她的訪問增添了不光彩的一筆。訪問期間,美國《時代》周刊刊發了河南大饑荒的報導,她看到這篇英文報導後,十分惱火,竟要求《時代》周刊的發行人把在河南採訪的記者白修德解職。這招在美國,當然不靈光。而且宋美齡還在美國國會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表達對印度饑荒的同情,更諷刺的是,她當時的身份是印度災荒救災委員會主任。

  [人物命運]

  宋美齡此次訪美,雖然在贏得巨額美援和美國公眾聲援抗戰等方面均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卻在《中英新約》籤署中有關向英國索還香港主權一事上打了敗仗。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在國民黨中的政治權力被削弱,晚年定居美國,2003年10月24日,在紐約辭世,享年106歲。

  而史迪威則在蔣介石的不斷「努力」下,被羅斯福召回。

  1942年的湯恩伯:大災之年徵糧徵夫

  仁慈心腸的湯恩伯將軍就在這時站了出來,步洋人的後塵,學洋人的樣子,開辦了一個孤兒院,用來收留洋人收剩餘的孤兒。這是好事。湯將軍是好人。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孤兒院呢?白修德寫道:在我的記憶中,中央政府湯恩伯將軍辦的孤兒院是一個臭氣燻天的地方。連陪同我們參觀的軍官也受不了這種惡臭,只好抱歉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請原諒。

  [史料記載]

  1942年前後,河南駐紮的是國民政府軍湯恩伯部,黨務、政務、軍務、民生大權均集於湯恩伯之手,河南省政府有名無實。湯恩伯則被人稱為「中原王」。

  抗戰初期,湯為第二十軍團軍團長,參加戰役包括南口戰役、魯南會戰,以及臺兒莊會戰。之後湯兼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指揮,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後湯恩伯兼任豫皖蘇魯四省戰區的行政長官。1942年湯兼任第一戰區副司令,以三四十萬軍隊駐河南等地。豫南大災,湯部仍大事擴軍,部隊素質良莠不齊。湯部為了維持軍費,在重災之區大事徵斂,河南省稅徵起著名的「湯糧」。他的所謂救災只是表面功夫,1943年春,災情發展到頂點,為防敵人來犯,他還強徵民工數萬人大修黃河。結果工程沒有做好,而死亡者不計其數。「水、旱、蝗、湯,河南四荒」,河南人民把湯恩伯列為四害之一。

  1944年日軍全面進攻河南,很多河南百姓趁勢拿起鋤頭、大刀成群地向國軍部隊發起攻擊,湯恩伯警衛旅被繳槍,湯本人化裝成夥夫逃走。更令人悲憤的是,湯恩伯兵敗時,倉庫存有的100萬袋麵粉尚夠20萬軍隊一年之用,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他卻沒有將這些糧食分給災民。

  [人物命運]

  1949年蔣介石下野後,力薦湯出任京滬杭警備司令,負責隔江保護南京、上海。期間與湯恩伯亦師亦友的陳儀試圖向湯策反,為湯恩伯所拒並呈報上級,於是蔣介石逮捕陳儀。1950年6月陳儀被蔣處死。湯在臺灣期間,對自己的賣師求榮的勾當感到問心有愧,隱居在臺北三峽鄉寓中,日漸消沉,1954年春,因查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腫瘤,赴日本醫治,同年6月死在了手術臺上。終年56歲。對他的去世,蔣介石如此評價:湯同志之死距離他指揮的上海保衛戰的時候,只有五年的光景。這五年時間,還不到2000天,照我個人看法,假使湯同志當時能在他指揮的上海保衛戰最後一個決戰階段,犧牲殉國的話,那對他個人將是如何地悲壯,對革命歷史將是如何地光耀!

 

來源:山東商報

 

轉自中新網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大公報》因報導河南大饑荒被勒令停刊三天1942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自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之後,黃泛區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水深火熱來形容,那裡的人們要先後應對洪水、旱災、兵禍、蝗災、饑荒、瘟疫這些可怕的天災人禍。到了1942年,大饑荒已經從黃泛區蔓延到周邊各地,整個河南都成了人間煉獄。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1942年的春天,河南遭遇嚴重旱災,農田幾乎顆粒無收。據資料顯示,當年河南省多地受大旱影響,田地絕收。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1940年開始的兩年間,河南省死亡近六百萬人。除去戰爭導致的死亡,有三百多萬人死於飢餓。這場災難,既是天災也有人禍的成分。戰爭也是加重災情的原因之一。圖為饑荒時期的一位老人。
  • 抗戰時河南人民的苦難:前有蔣介石炸掉花園口,後有1942大饑荒
    1937年日軍發動前面侵華戰爭,但是在這之前,東北地區早已經淪陷6年的時間,接下來日本人的進攻目標是華北、華中……一直到整個中國,還會有很對很多地區被席捲到戰爭中去,河南就是在抗日戰爭中飽受苦難的省份之一。
  • 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幾年前,國內上映的電影《1942》回顧了70多年前那場大饑荒,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實際上,用「河南大饑荒」描述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那場災荒不太準確。除了河南,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和安徽北部等地區都不同程度受災,或許應該叫做「華北大饑荒」。
  • 蔣介石將花園口決堤,黃泛區89萬人死亡,1942大饑荒慘絕人寰
    如果當時國軍在10比1的絕對優勢兵力之下把土肥原賢二的第14師團給吃了,那麼給日軍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對振奮國人抗日的信心也是大有幫助,戰局或將發生轉變。土肥原賢二是日本侵華戰爭策劃者之一,是在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日本第三代特務頭子,1945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為甲級戰犯,後被處決。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何災民紛紛選擇西逃陝西呢?
    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約300萬河南人為了活命,走上逃荒之路,這一路可謂是一部河南人的血淚史,無數的人餓死在逃難的途中。縱觀這次大逃荒的路線,與歷史上四散逃荒的情景完全不同,他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逃到了陝西,這是為何呢?
  •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150萬人被餓死,真實情況讓人不忍直視
    河南位於中國中部,東鄰安徽、山東,北鄰河北、山西,西鄰陝西,南連湖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歷來為人稱道。古代有雲,中原者得天下,此中原之謂河南也。但是幾十年前,由於它的重要性,這裡就成了人間地獄。這要從1938年4月李宗仁指揮臺兒莊大捷開始,這一天開始。
  • 《1942》影評:戰爭和饑荒,人性和現實
    《1942》影評:戰爭和饑荒,人性和現實1942年,河南災難,到處都是飢腸轆轆的人物。這部電影正在展開它的故事,就像生化危機中的病毒一樣,飢餓可以使人變成行屍走肉並且具有攻擊性。但與殭屍不同,飢餓的人們充滿了無助的、禮貌的、幽默的對話。
  • 美國記者眼中1942大饑荒:災民扒樹皮磨粉充飢(圖)
    正在熱映的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死於飢餓。70年過去,「老東家」、「栓柱」的人物原型再也無法找到,他們的生命,早已湮沒成歷史的塵埃。電影裡的美國記者白修德,卻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把那次災難記錄在他的報導和回憶錄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部苦難史。這位曾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曾說,在中國河南的遭遇,讓他「懂得了無政府狀態和秩序、生與死的真實意義。」
  • 還原真實1942:死亡人數達300多萬,是人禍造成
    1942年,河南災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  發生在70年前的中原大饑荒,因《一九四二》的上影而廣受關注。影片中災民扒火車逃荒的情景尤其令人震撼。  歷史上,災荒中的河南饑民都是四散逃荒的。為何1942年,災民是齊刷刷地、大規模單向地選擇了一路向西呢?  □李子明  1942年,河南饑荒遍及全省,災民紛紛外逃。據記載,當時災民只有少數逃往北東南三個方向,大部分都逃往陝西。電影《一九四二》的解釋是:河南人逃荒往陝西跑是一種習慣,就像山東人逃荒一定要往東北跑一樣。
  • 1942年的河南饑荒有多悲慘?150萬人被活活餓死,記者看完後吃不下飯
    例如,最讓大家難以接受,也是近代以來最大的饑荒事件,河南的饑荒,就是典型的案例。整整一百五十萬人被餓死,還有三百萬百姓逃荒,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連外國記者,都看著傷心落淚。再加上當時是戰爭時期,根本沒有能力好好搞生產,而且蔣介石政府不斷的徵收糧草,所以地方上的百姓日子過得非常的窮苦。 但從內心來說,老百姓願意支持蔣介石,更加願意支持八路軍部隊。因為所有人知道,沒有國就沒有家,日本鬼子來了,一定要把他們趕出去,所以每一個人節衣縮食,支持中央。 但這一切,在一九四二年的河南,發生了大的變化。
  • 河南的發生大災荒,湯恩伯有一百萬袋麵粉,卻是日本人開倉賑災
    媒體在1927年對河南災荒的披露,打破了蔣介石的布局,他對手底下3000萬人的生命的漠視,最終使得他失去了民心。在1943年,美國時代周刊的駐華記者說道,那件事情,可以說它是人生中的轉折之年,同時這也是當時很多人,心中最為刻骨銘心的一年了。
  • 佛陀預言:未來9000年地球人壽福報與災劫!
    未來9000年地球人壽福報與災劫有少量軟心眾生,避隱於山野,刀兵災末,所剩人口僅一萬,隱於山野的人,出山後,遇人相抱痛哭,共起上品厭離心,發誓斷惡修善,由是壽命漸增,福報漸大。增劫開始,如是循環。 公元9000年,人壽增至20歲;公元10000年,人壽增至30歲。公元11000年,人壽增至40歲。
  • 短史記丨蔣介石原名「鄭三發子」這個謠言 是誰捏造的?
    馮英子:「鄭三發子」是我生造出來的   著名報人馮英子1986年在《鄭三發子的名字由來及其他》一文中披露,他主持香港《周末報》期間,曾在1949年12月發表一篇《蔣介石身世之謎》,其中說:   「民國三十年在重慶……說他是河南許昌繁城鎮的人,本來姓陳(疑為「鄭」字之誤——引者注),弟兄三個
  • 1942年的紐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繁華程度令人驚嘆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歐亞兩大洲如火如荼。中國正在發生著一場戰亂之下的大饑荒,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卻是一派繁華。拍攝於1942年的一組美國紐約的照片,讓人不禁感慨對比的強烈。圖為1942年繁忙的紐約港口,高聳入雲的帝國大廈清晰可見。
  • 清朝最慘烈的大災荒,災民多達2億,曾國荃:全是鴉片惹的禍
    引言 馮小剛有一部電影《1942》,講的是民國時期河南發生的大災荒,災荒下的老百姓流離失所,慘不忍睹,看過的朋友們想必和我一樣內心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