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河南人民的苦難:前有蔣介石炸掉花園口,後有1942大饑荒

2020-12-15 中華

1937年日軍發動前面侵華戰爭,但是在這之前,東北地區早已經淪陷6年的時間,接下來日本人的進攻目標是華北、華中……一直到整個中國,還會有很對很多地區被席捲到戰爭中去,河南就是在抗日戰爭中飽受苦難的省份之一。

1937年日本軍隊攻佔京津地區以後,整個華北地區都岌岌可危,日本人當時採取的攻略是從北至南攻打、從東向西攻打、因為從北至南地勢居高臨下,可攻可守,而從東向西又有海路可以利用,當時這兩條大的路線攻佔的中心直指中原地區。1938年的3月,徐州會戰開打,但是最後在當年的5月,徐州淪陷,日本政府也計劃大規模入侵武漢,力圖拿下武漢地區。

國民黨軍隊在河南鄭州設置軍事防線,蔣介石也親自到鄭州指揮,希望可以在此阻礙和延遲日軍對武漢的進攻,從當時的雙方兵力來看,中國軍隊是佔有優勢的,蔣介石率領軍隊總共15萬人,而土肥圓賢而率領的只有兩萬人,武器裝備上也不必日軍差,畢竟這是中央軍,但是戰爭才開打,就遭到了全線崩潰,之後蔣介石決定撤退,但是日軍還緊追不捨。

這時候,為了讓武漢方面有更多的時間備戰和防禦,蔣介石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轟炸河南鄭州的花園口,花園口是鄭州地區黃河渡口,一旦炸開,黃河水就會決堤,他是想要用洪水來阻擋日軍往武漢進攻,於是,國民黨軍隊一面在大前線攻打日軍,一面在花園口決堤,終於在日軍快要攻打到鄭州的時候,挖開了堤壩,雖然暫時阻斷了日軍的路線,但最遭殃的就是河南人民了,因為這屬於當時的軍事機密,所以蔣介石還提前封鎖了消息,在這裡的幾十萬民眾最後也都喪生,家園也毀於洪水當中,有數據顯示:89萬人死亡、300萬人無家可歸,這真的是一場人禍。

花園口被炸開以後,河南地區原本富庶肥沃的土地後來也變成了大片的鹽鹼地,收成大不如前,農民收成也大大銳減。

1942年,河南爆發了一場大的饑荒,其實饑荒從1941年底就開始了,直到1943年才結束,這場饑荒的發生,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其中不能不說和花園口被炸完全沒有關係,這場災難中,河南死亡人數達到了300萬人。

相關焦點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自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之後,黃泛區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水深火熱來形容,那裡的人們要先後應對洪水、旱災、兵禍、蝗災、饑荒、瘟疫這些可怕的天災人禍。到了1942年,大饑荒已經從黃泛區蔓延到周邊各地,整個河南都成了人間煉獄。
  • 蔣介石將花園口決堤,黃泛區89萬人死亡,1942大饑荒慘絕人寰
    這首童謠唱的是黃河在花園口決堤之後給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這個災難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應該為此負責的人正是當時的領袖蔣介石。這件事情造成的慘狀可以用「人間地獄」來形容,因而在國際上的影響很大。在臺灣,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都不能公開談論花園口事件,很多檔案到80年代後期才得以解密。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蔣介石、宋美齡與史迪威  掌權者不理災情河南大饑荒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華。大災之前,河南30多個縣淪陷,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1938年,為了阻擋日軍,蔣介石密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形成了400多公裡的黃泛區。幾十萬駐防河南的中國軍隊要吃飯,黃泛區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大批遷入,大大加重了國統區的負擔。1942年河南全省遭災,秋糧完全絕收。國民政府駐河南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仍強徵軍糧,幾乎掠走了農民所有的收穫。農民手中沒有丁點兒餘糧,不到年底,已有大批村民餓死。活著的人們,踏上了逃荒要飯的漫漫徵途。
  • 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幾年前,國內上映的電影《1942》回顧了70多年前那場大饑荒,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實際上,用「河南大饑荒」描述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那場災荒不太準確。除了河南,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和安徽北部等地區都不同程度受災,或許應該叫做「華北大饑荒」。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1942年的春天,河南遭遇嚴重旱災,農田幾乎顆粒無收。據資料顯示,當年河南省多地受大旱影響,田地絕收。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除去戰爭導致的死亡,有三百多萬人死於飢餓。這場災難,既是天災也有人禍的成分。戰爭也是加重災情的原因之一。圖為饑荒時期的一位老人。
  • 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大公報》因報導河南大饑荒被勒令停刊三天1942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
  • 80年的今天——花園口決堤事件
    據查最重災民(水小災輕者不計),尉氏七萬口,通許2.5萬口,開封西南突出部分有五千口,扶溝七萬口,西華有五萬口,商水有三萬口,淮陽有七萬口,沈丘有六萬口,共計38萬口。」這是花園口決堤兩個月後國民政府統計的數據。
  •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150萬人被餓死,真實情況讓人不忍直視
    在抗戰初期,這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也是整個正面戰場上最大的勝利之一,具有重大的國內外意義。更加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但出乎意料的是,老蔣卻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判斷。軍事家蔣百裡在其國防理論中,曾對未來作過預言,提出: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進行持久戰爭。還說:不怕鯨吞,不怕蠶食,全面抗戰。
  • 花園口決堤,蔣介石反誣日軍炸河,34年後國軍將領日記披露真相
    1938年5月間,日寇攻下徐州後,以三個師團近六萬人的兵力,分路從豫皖蘇魯一帶向西推進,開封告急、鄭州告急、河南危急!彼時南京失陷,國府遷至武漢,全國已難承受再丟重要城市的代價,國民黨高層雖然在豫東一帶投入重兵抵抗,但仍阻擋不了日軍攻勢,於是在1938年6月炸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泛濫之黃河洪水,阻止日寇鐵蹄西犯。
  • 1942年的河南饑荒有多悲慘?150萬人被活活餓死,記者看完後吃不下飯
    歷史的長河緩緩流過,有些人有些事過去了便消逝了,而有一些卻讓我們難以忘懷,讓小編帶你走進歷史的長河裡遨遊吧! 「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每到饑荒來臨之時,封建時代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老百姓餓得活不下去了,只能死在路邊,連骸骨都沒人理睬。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何災民紛紛選擇西逃陝西呢?
    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約300萬河南人為了活命,走上逃荒之路,這一路可謂是一部河南人的血淚史,無數的人餓死在逃難的途中。縱觀這次大逃荒的路線,與歷史上四散逃荒的情景完全不同,他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逃到了陝西,這是為何呢?
  • 美國記者眼中1942大饑荒:災民扒樹皮磨粉充飢(圖)
    正在熱映的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死於飢餓。電影裡的「老東家」、「栓柱」是藝術加工出的人物,卻也是3000萬難民的真實縮影,苦難烙印在他們身上。70年過去,「老東家」、「栓柱」的人物原型再也無法找到,他們的生命,早已湮沒成歷史的塵埃。電影裡的美國記者白修德,卻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把那次災難記錄在他的報導和回憶錄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部苦難史。
  • 《1942》影評:戰爭和饑荒,人性和現實
    《1942》影評:戰爭和饑荒,人性和現實1942年,河南災難,到處都是飢腸轆轆的人物。這部電影正在展開它的故事,就像生化危機中的病毒一樣,飢餓可以使人變成行屍走肉並且具有攻擊性。但與殭屍不同,飢餓的人們充滿了無助的、禮貌的、幽默的對話。
  • 阿蒙:揭密國民黨決口花園口真相
    後又令附近的村民協助,終於在1938年6月9日上午9時許,決堤成功,河水奔騰而出,水流由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犯。 6月13日,花園口和趙口決堤之水匯合於中牟縣前後段莊,如脫韁之馬,越過隴海鐵路,傾平賈魯河,經中牟、朱仙鎮、尉氏,直撲開封西、北兩門,越鄢陵過扶溝,經西華、淮陽至安徽亳縣,奪潁河到正陽鎮入淮河,形成人為的黃河大改道。究竟是什麼人「冒天下之大不韙」掘開花園口大堤呢?
  • 還原真實1942:死亡人數達300多萬,是人禍造成
    1942年,河南災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  發生在70年前的中原大饑荒,因《一九四二》的上影而廣受關注。影片中災民扒火車逃荒的情景尤其令人震撼。  歷史上,災荒中的河南饑民都是四散逃荒的。為何1942年,災民是齊刷刷地、大規模單向地選擇了一路向西呢?  □李子明  1942年,河南饑荒遍及全省,災民紛紛外逃。據記載,當時災民只有少數逃往北東南三個方向,大部分都逃往陝西。電影《一九四二》的解釋是:河南人逃荒往陝西跑是一種習慣,就像山東人逃荒一定要往東北跑一樣。
  • 抗戰時,電報員粗心漏發一個字,導致30000人喪命,損失10億元
    簡介:1938年10月,抗日戰爭爆發僅一年後,日軍從上海沿長江一路挺進,先後佔領南京、安慶等重要城鎮,向湖北重要城鎮武漢推進。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拼命抵抗,但仍屢戰屢敗。最後日軍於10月25日入侵漢口,兩天後相繼佔領武昌和漢陽。至此,武漢三鎮全部落入日軍手中。
  • 陳果夫、蔣介石、程潛,到底是誰下的掘開花園口黃河大堤的命令
    當鄭州被日軍佔領後,不僅平漢、隴海兩條重要鐵路線會被切斷,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日軍可以沿隴海線西進,攻取洛陽和西安,然後窺探漢中,逼近中國抗戰的整個大後方西南;二、日軍機械化部隊可以沿平漢鐵路線南行,對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武漢構成威脅。在這一點上,中國統帥部的最後決定是:掘開黃河堤壩,阻擊日軍。這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不是暫時的,而是醞釀了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