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影評:戰爭和饑荒,人性和現實

2020-12-12 彩彩討娛樂

《1942》影評:戰爭和饑荒,人性和現實

1942年,河南災難,到處都是飢腸轆轆的人物。這部電影正在展開它的故事,就像生化危機中的病毒一樣,飢餓可以使人變成行屍走肉並且具有攻擊性。但與殭屍不同,飢餓的人們充滿了無助的、禮貌的、幽默的對話。電影開始時,一群飢腸轆轆的人計劃闖入一個小村莊。飢腸轆轆的人們的帶頭人與村莊主人交談,他說他們有禮貌的借貸和回歸。村莊主人並不在意他們的說法,也不給予同情和食物。

最終打鬥爆發,殺死了主人並將一切變成灰燼:飢餓的人們逃離了避難所。在逃亡的路上像螞蟻一樣走路。老人先死了,妻子和女兒都賣掉了,自嘲的叛徒被打了。場景不斷的播放,結束和重複,底層逃亡者在世界的地獄中受到折磨,上層統治者有食物和飲料,中間官員沒有收到影響,但很無助,士兵仍然無法忘記發財的夢想。在饑荒時代,在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中,死亡有時是好事,生者面臨無限痛苦,但內心的微弱希望也可能成為此舉的動力,有多少人需要相互依賴。

米飯還不夠,「富家女」還餵養了寵物貓。起初,她喜歡貓,但當餓了,她殺死了她的貓,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她用書做木柴,煮熟自己的寵物。為了生存,人會是這樣的。然而,在看到太多的生死之後,人們可以拼命地生活,或者他們可以為了承諾而死。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因為看到死者而不能再吃食物。面對一場大災難,總有無數人死去。畢竟,有些人會活著出來,他們可以選擇放棄自己的感情,或者他們可以選擇收緊自己的感受。當人們飢餓和麻木時,他們不會餓,但精神可以支配身體。

電影即將結束,好像是要知道幾個人的結局,一些飢餓的人倖免於難,這是一件小事。蔣介石失去大陸也是一件小事,一句話就解釋了這一點。整部電影就像一個嗆人的二胡,它很輕,指向1942年的小調。

雖然主題背景的敘事結構與電影語言相差甚遠,但這兩部電影卻出奇地符合幾個關鍵詞:人性化、戰爭、欲望、電源、系統、歷史、選擇。

叔本華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由盲目的非理性意志所統治的。世界的身體是一種「生命意志」,「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必要的,所以它是出於痛苦。」河南的飢餓人民逃離飢餓和寒冷,吃了樹皮草根,失去了母親,失去了妻子,賣掉了他們的妻子吃飯,沒有受到日本人的轟炸。同樣,自己人的做法與敵人的做法相同,相反,他們互相爭鬥並互相搶奪。

可怕的場景讓一位年輕的牧師提出了一個問題:「上帝死了嗎?」他的聖經無法控制小女孩的的鮮血。面對生死的終極選擇,人性和尊嚴已成為奢侈品,日本陸軍司令岡村寧吉主張利用中國人來改變中國。他決定向被國民黨政府遺棄的河南饑民提供食物,以達到區分國民和政府的目的。他的下屬表示懷疑,並說:「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是中國人!」岡村寧充滿信心地搖了搖頭說道:「但他們是第一個人。」馮的睿智是,雖然他刺激了觀眾的視野,但他避免得出結論,為了做出判斷,正面和負面的都是儘可能客觀的。

當大量的受害者為日本人做飯時,當他們為軍事需要做準備時……薩特說「選擇決定了本質。」倖存下來的人都是善良的,類似的主題也出現在《王》劇中,但是陸地導遊似乎擔心觀眾的智商無法理解他自己的作品,所以他清楚地承認是這見過的最高貴的人。最後,它是失敗者,說話的權利仍然掌握在擅長製作技巧的國王手中。新歷史學家稱之為「文本的歷史性」。如果你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要珍惜,那麼等待強食弱肉。在這部楚漢霸權的電影中,項羽缺乏由「我」驅動的動物生存欲望。

在關於政治制度和權力的討論中,可以發現馮小剛的妥協。他不會強迫他說,「我想站起來賺錢。」一直試圖變得傲慢,這個《1942》的明顯罪魁禍首當然是腐敗的江家王朝,但各種情節的比喻和另一方的缺席仍然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想像。相比之下,陸川似乎害怕別人不知道他在說誰。項羽在這之後,他公然譴責秦王的統一暴政。在韓信的殉難去世之前,他也明白「我們和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這個世界就是人民。」劉邦和呂偉的屏幕圖像讓觀眾回到了40多年沒有任何錯誤。事實上,過去大多數中國人都說真相可能隱藏在歷史背後。如果你活到某個年齡,就沒有老師,更不用說文本與歷史背景的相關性了。

馮小剛導演在電影結束時說盡了人性,破舊的破舊家庭最終倒退了,只想離家鄉更近。這時,這條路遇到了一位在母親身體旁邊哭泣的孤兒。女孩說:「我認識的所有人都死了。」 無論如何,這種結局總會讓觀看兩個小時的觀眾更加滿意,並且會讓製片人等待票房得分更加滿意。

儘管仍有妥協,但中國電影的一個巨大進步已經是這樣一個概念,還是需要得到讚揚。因為沒有真正完全正直的人。生於人,血肉之軀,抵抗多年的磨礪,無法逃脫死亡。一場意外發生,也是一次嚴重的傷害。生於人,也要進化,遵循自然規律,面對優勝劣汰。在和平與繁榮時期,他們不知道紅塵和饑荒。在發生災難時,生存是頭等大事。人性中的邪惡是自私的,惡毒的,背叛的,痛苦的和充滿活力的,與野獸沒有什麼不同。

1942年,河南的大逃亡令人心碎,但1962年的全國饑荒更為可怕,足以震驚世界。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動蕩,戰爭,逃亡和移民變得更加普遍。有多少人看過蕭條的事件接連出現,但只發表了120字的微博評論,有多少人欽佩學習成功,翻閱勵志書,羨慕範曄的金色背影,無法挑起上層階級,你也可以嘲笑較低級別的弱者,因為這個國家,無論多少世紀,仍然是靈魂領域的受害者,仍然是一個飢餓的鬼魂,人性,仿佛是最值得探討的問題。

馮小剛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他透過鏡頭展示了它,並將其展示出來,但他沒有在電影中找到出路。在失去一切之後,遇到了一個孤獨的小女孩,最終成為了影片的美好結局。但是他不知道,所有的混亂世界、所有的痛苦、都在心底深處哭泣。

相關焦點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1942年的春天,河南遭遇嚴重旱災,農田幾乎顆粒無收。據資料顯示,當年河南省多地受大旱影響,田地絕收。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於是飢不擇食的人們開始扒樹皮和草根。這些東西雖然難以下咽,但是飢餓關頭,百姓也管不了那麼多。還有很多人在食用這些東西不久後去世。圖為一位母親在砍樹皮,旁邊的孩子在幫助撿拾。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自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之後,黃泛區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水深火熱來形容,那裡的人們要先後應對洪水、旱災、兵禍、蝗災、饑荒、瘟疫這些可怕的天災人禍。到了1942年,大饑荒已經從黃泛區蔓延到周邊各地,整個河南都成了人間煉獄。
  • 抗戰時河南人民的苦難:前有蔣介石炸掉花園口,後有1942大饑荒
    1937年日軍發動前面侵華戰爭,但是在這之前,東北地區早已經淪陷6年的時間,接下來日本人的進攻目標是華北、華中……一直到整個中國,還會有很對很多地區被席捲到戰爭中去,河南就是在抗日戰爭中飽受苦難的省份之一。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蔣介石、宋美齡與史迪威  掌權者不理災情河南大饑荒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華。大災之前,河南30多個縣淪陷,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1942年的蔣介石:斥報災者「胡造謠言」  在大面積受災和餓死人的情況下,政府向這個地區所徵的實物稅和軍糧任務不變。陳布雷說: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說是省政府虛報災情。李主席(培基,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報災電,說什麼「赤地千裡」,「哀鴻遍地」,「嗷嗷待哺」等等,委員長就罵是謊報濫調,並且嚴令河南的徵實不能緩免。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何災民紛紛選擇西逃陝西呢?
    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約300萬河南人為了活命,走上逃荒之路,這一路可謂是一部河南人的血淚史,無數的人餓死在逃難的途中。縱觀這次大逃荒的路線,與歷史上四散逃荒的情景完全不同,他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逃到了陝西,這是為何呢?
  • 美國記者眼中1942大饑荒:災民扒樹皮磨粉充飢(圖)
    正在熱映的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死於飢餓。他把那次災難記錄在他的報導和回憶錄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部苦難史。這位曾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曾說,在中國河南的遭遇,讓他「懂得了無政府狀態和秩序、生與死的真實意義。」通過白修德的眼睛和筆,我們可以看到1942年發生在河南這片土地上的災難,絕不僅僅是電影開頭所說的「吃的問題」。
  •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150萬人被餓死,真實情況讓人不忍直視
    軍事家蔣百裡在其國防理論中,曾對未來作過預言,提出: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進行持久戰爭。還說:不怕鯨吞,不怕蠶食,全面抗戰。遺憾的是,老蔣雖然與他的關係不錯,但絲毫沒有聽進去,早在敗局中就提出了「三日不死」的說法。看著這一次臺兒莊之捷,「三三亡國論」又變成了速勝論。基於速勝思想,他倉促地把二十萬中央軍調到徐州戰場上,準備借著勝利的餘威,與日軍決戰。
  • 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大公報》因報導河南大饑荒被勒令停刊三天1942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
  • 蔣介石將花園口決堤,黃泛區89萬人死亡,1942大饑荒慘絕人寰
    如果窮兇極惡的日軍在侵華戰爭中背過什麼黑鍋的話,這恐怕是唯一的一個,因為這件事真不是他們幹的,而是國軍自己幹的。當然,國軍也可以這樣說:這都是日本人逼的,這也是為了捍衛國家。說起花園口事件,我們不得不提到發生在決堤之後四年——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因為這兩者之間是有因果聯繫的。
  • 《決戰中途島》影評:向真正的戰爭英雄致敬
    影片講述了導致美國和日本海軍艦隊,在中途島發生史詩般海戰的三個主要事件:日軍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轟炸東京的杜立德空襲(1942年4月)以及珊瑚海戰役(1942年5月)。這三場戰事發展到高峰,就是決定性的中途島之戰(1942年6月),美國海軍利用計策和勇氣挫敗了日本對太平洋戰區(以及最終整個北美西海岸)的戰略野心。
  • 《沃倫》:對於戰爭中人性的深度挖掘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想必對於每個曾經參與其中的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國家和地區最廣、軍民傷亡數量最多的一次戰爭,二戰的殘酷和慘烈無需多言。
  • 一頓飯引起的殺戮,戰爭對人性的思考,《第一滴血》影評
    警長召集大批警察展開對蘭博的追捕,蘭博逃至荒山野林之中,不斷用自己在越戰中掌握的遊擊戰術對警察展開反擊,他搶劫了一輛武器運輸車返回小鎮燒毀了商店,法律和武器都不能阻止蘭博了。蘭博在越戰時的長官上校(理察 克裡納飾)出現,勸說蘭博放下槍械,憤懣已久的蘭博吼出了自己的困惑與不甘
  • 《兵人》理解殺戮和死亡的涵義,發現了戰爭的恐怖和毀滅性的破壞
    《兵人》,英文名《soldiers》,1996年的拍的片子特效和技術用現在的眼光看難免過時。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剛念初中,那種震撼和感動到現在都記得,可惜當時不知道名字怎麼也查不到,直到最近才通過電影小視頻查到了他的名字。
  • 《解放·終局營救》:讓戰爭回歸戰爭,讓人性回歸人性
    1998年,史匹柏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橫空出世,該片以諾曼第登陸為背景,展現的是8人小分隊作戰過程,最終成功體現了回歸人性的美式主旋律。電影取得了巨大成功,口碑和票房取得雙贏。此後HBO迷你劇《兄弟連》,《黑鷹墜落》,《十二勇士》,《孤獨的倖存者》都屬於此類,也證明了大歷史小人物,小部隊,小場景為主線的戰爭電影日益獲得市場和口碑青睞。
  • 音樂和人性的關係
    惡行造成的死亡人數,遠比善行救活的人數多得多;例如戰爭。天主教的七宗罪(七原罪)這樣劃分:暴食、貪婪、懶惰、驕傲、淫慾、憤怒、嫉妒。在現實中,一些人無法控制這些讓旁人討厭的弱點,而這些人還不自知,這就容易引起人和人之間的矛盾。這些人的人性弱點也同人格一樣,也受環境的影響而變化。我贊成這樣的結論:不能徹底解放人性,否則人性的惡會無法制約;也不可完全壓制人性,否則會爆發積累的仇恨。
  • 還原真實1942:死亡人數達300多萬,是人禍造成
    1942年,河南災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  發生在70年前的中原大饑荒,因《一九四二》的上影而廣受關注。影片中災民扒火車逃荒的情景尤其令人震撼。為何1942年,災民是齊刷刷地、大規模單向地選擇了一路向西呢?  □李子明  1942年,河南饑荒遍及全省,災民紛紛外逃。據記載,當時災民只有少數逃往北東南三個方向,大部分都逃往陝西。電影《一九四二》的解釋是:河南人逃荒往陝西跑是一種習慣,就像山東人逃荒一定要往東北跑一樣。  河南自古災荒頻仍,災民動輒逃荒。
  • 怎麼在豆瓣寫影評和刪除影評
    改版新版後的豆瓣,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在上面寫影評和刪除影評了。也不奇怪,改版的網頁確實有很多功能都變了。那麼小編今天就教大家怎麼在新版的豆瓣網寫影評和刪除影評。打開豆瓣網,登錄你的豆瓣網帳號。登錄後,我們在頁面頂部菜單中,點擊選擇【電影】菜單。
  • 1942年的紐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繁華程度令人驚嘆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歐亞兩大洲如火如荼。中國正在發生著一場戰亂之下的大饑荒,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卻是一派繁華。拍攝於1942年的一組美國紐約的照片,讓人不禁感慨對比的強烈。圖為1942年繁忙的紐約港口,高聳入雲的帝國大廈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