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間,日寇攻下徐州後,以三個師團近六萬人的兵力,分路從豫皖蘇魯一帶向西推進,開封告急、鄭州告急、河南危急!
彼時南京失陷,國府遷至武漢,全國已難承受再丟重要城市的代價,國民黨高層雖然在豫東一帶投入重兵抵抗,但仍阻擋不了日軍攻勢,於是在1938年6月炸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泛濫之黃河洪水,阻止日寇鐵蹄西犯。八十多年來,花園口事件到底功過如何,世人評價不一。然而揆諸史料,我們卻發現了一些令人頗為寒心的事實。此事從頭至尾都是在蔣介石命令下進行的,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高層,卻一直在迴避事實、不肯承認。
一、國軍無能,致日軍突進河南
1938年5月,侵華日軍第十四師團二萬餘人在豫東北強渡黃河,進至商丘民權一線,在內黃集炸毀隴海鐵路,使鄭州、徐州兩大戰略要點之間的聯繫被阻斷。
國民黨軍集結了二十五萬人的兵力發起了蘭封戰役,此役中日軍力對比達到12:1,國軍力量上佔有絕對優勢。日軍雖少,但勝在機械化程度高,裝備精良,火力強大。蔣介石為求勝利,親自飛抵鄭州指揮作戰,還把他的得力幹將胡宗南、薛嶽調到豫東參加會戰。兩軍交戰,各自拿出看家本事一頓拼死搏殺,均付出慘重之傷亡,國軍一度奪取蘭封縣城,形勢看似已向有利方向轉化。
然而戰至5月23日,國軍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毛病又犯了,據守蘭封的國軍八十八師師長龍慕韓未經上級允許,擅自率兵撤走,致使日寇兵不血刃重入蘭封城。5月28日,第八軍軍長黃杰又上演同樣的戲碼,率軍撤出商丘。兩城失守,豫東門戶大開,開封城無遮無攔地呈現在日寇面前。
日軍隨即以十六四師團入寧陵、攻杞縣,另一個師團從豫北直逼黃河北岸。河南戰局急劇惡化。此前國軍制定的東西包抄合圍日軍計劃破滅,二十五萬人被二萬日軍打得節節敗退,成為抗戰史上一大恥辱。蔣介石自承:(蘭封戰役)在戰史上亦為一大笑柄。
6月6日,日寇攻佔開封,7日,進佔中牟,距鄭州已是咫尺之遙。
至此,國軍已無力再作抵抗,扒開黃河大堤以阻止日寇機械化兵團前進,迅速成為國民黨高層的一致意見。
事實上,以水代兵之議,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就不斷有人提出。
據現有史料,1935年,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就向蔣介石建議過,黃河為華北最後的屏障,日軍南下之時,可以扒開黃河以增加防禦力。法肯豪森是個外國人,純粹地從軍事上作此建議,沒有什麼政治和道德顧慮,雖然看起來有道理,但蔣介石未作理會。
1938年4月,國民黨重量級人物陳果夫,亦向蔣介石作過分析,說鄭州西北、武陟縣之沁河口,地勢南高北低,若是決開河堤必當引發北岸大洪水。日寇行動慘無人道,極有可能搶先決河淹我豫北。與其這樣,不如預作決河之準備,先下手為強,俾使洪水阻擋北方日軍。自陳氏提出此議後,國民黨高層根據戰局的不斷變化,陸續提出決河阻敵的想法。蔣介石到此終於採納。
決河行動在日寇進佔開封之前已經進行,6月1日,國軍駐鄭州的20軍奉命決堤,連試了三次,最後在鄭州花園口成功。
此時河南雖未進入雨季,黃河水量也不是十分大,但堤口一旦潰決,後續源源不斷的河水湧出,立即以沛然莫之能御的威勢,漫捲豫東、皖北,造成一大片汪洋澤國。日寇諸部隊被淹死、困住少量兵力,但終於無法跨越泛濫的河水,暫停對鄭州一線的攻擊。
二、國軍令人作嘔的虛假宣傳
河決之後,豫東、皖北、蘇北相繼遭受巨大災難,黃泛區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逃離家園。據國府當局統計,被洪水禍及縣市,豫皖蘇三省合計44個。被淹耕地844259公頃,佔三省總耕地數量的24%。死亡人口89萬多,逃亡人口391萬多。受災最重的河南扶溝縣,房屋損失95%,牲畜損失90%,人口由災前的31.5萬降至6.7萬。
如此慘重的損失,不管軍事上達成什麼目的,不管當局政府有多麼忍辱負重,這都是不可原諒的、無法接受的!
國民黨當局根本不敢公開決河的前因後果,生怕招致舉國指責,於是想方設法掩蓋真相,欺瞞世人。
決河之初,薛嶽便命令在決口現場的二十軍新八師,將決口現場的小龍王廟、大樹及部分民房,用炸藥炸毀,作出一副剛剛經過激戰的樣子。新八師師長蔣在珍又按薛嶽的說法,發出一封電報,說日軍派大批飛機來轟炸我軍,致黃河大堤受損決口。
6月11日,國府中央社發出通訊,說日軍不顧國際法公約,悍然炸毀河南黃河大堤,致使中國人民深陷洪水災難。
6月13日,國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親自出面,舉行記者招待會,向中外記者再次申明,日軍在河南炸開黃河。國際國內對此深信不疑,紛紛聲討日軍暴行。
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也煞有介事地第一時間向外界宣揚:日寇西犯開封、鄭州,在中牟血戰。因我軍陣地堅固日寇無法突破,故在中牟炸開黃河大堤,以圖淹毀我陣地。
國內外記者得知這一人間慘禍,紛紛提出要求到花園口實地採訪。這一下國軍慌了神,但又不敢拒絕,於是迅速組織新八師造假。造什麼假呢?
一是日軍轟炸前後經過的詳細書面材料(以備記者提問),何時來炸,幾架飛機,何種炸彈,都要與中央社的通稿對上;
二是偽造一個轟炸的現場,又要與書面材料對起來。
三是組織搶堵缺口。為此,新八師搖身一變,由炸堤的執行者,變為搶堵決口的功臣。
中外記者到達現場,聽了新八師的介紹,細心者很快發現了一些漏洞。例如,日軍飛機只有6架,據現場看轟炸的彈坑只有1米左右,就算6架飛機的炸彈全炸到一個地方,也根本炸不開這麼大的決口。又例如,炸堤之處距離日軍自己的陣地和部隊很近,一旦決口,先淹的是日軍,他們難道沒有腦子,自己擋自己的路?
這些問題,國軍根本無法解答,要麼一頓顧左右而言他,要麼裝聽不懂不予回答。
三、真相披露之過程
儘管國民黨當局多方掩蓋事實真相,但仍然有許多消息洩漏出來。
1938年6月8日,花園口大堤還未完全決口,《申報》香港版便有消息靈通人士,從國民黨高層想方設法打聽到內幕消息,在其當日第二版報導,華軍(指國民黨軍)前線報告,業已證實黃河在開封決口。接下來,9日、10日又已越來越詳細的信息,報導國民黨軍在開封、鄭州一線炸堤決河之事。
此後,民間說法、外國報導,以及日本方面的輿論反擊,都不同程度地指向事實的真相。蔣介石雖已明知決堤的真相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他嚴令各級不得公開認同各方說法,仍堅持日軍轟炸毀堤的說法。
由於國軍決堤當事人一直守口如瓶,外界傳言始終也沒找到直接證據,故而都是語焉不詳。再加上抗戰正酣,國際國內的注意力很快被激烈的武漢會戰吸引,也就無人再揪著這件事爭論。
後來蔣家王朝敗退寶島,在其官修正史中,仍然未承認花園口事件是國軍所為。
但是奸不瞞天,國軍之中究竟還有一些有良心的人,冒著殺頭的危險,記下了當年決堤的事實。例如當年的二十軍參謀長魏汝霖。此人是花園口決堤事件的直接策劃者,決堤的次年,1939年3月,大概是出於良心上的不安,在日記中將事情的經過詳細地作了記錄。
敗退寶島後,島內也不斷有學者和專家指出當年決堤的疑點,魏汝霖始終保持沉默,不敢說一個字。到了1972年,他突然看到一本由當年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撰寫的《蔣總統傳》,其中居然驚人地提及當年花園口決堤,並稱這件事是國軍所為。
這本書經過國民黨當局的認可,系出於官方口徑,已經對當年的事不怎麼避諱了,蔣介石雖然在世,也沒有提出什麼反對意見,算作是默認了。
魏汝霖這才放了心,於是把自己當年的日記,公開發表在《中原文獻》第三期,算作是向世人交待了當年的真實情況。
儘管花園口事件已經過去34年,但這檔勁爆的當事人記錄,還是引起極大反響。稍後,另一位決河的親歷者、原新八師的參謀熊先煜也披露了當年記下的日記。這兩份日記,至今仍被視作花園口決堤最為有力的當事證據,基本反映了一線全貌。魏汝霖的日記原件,保存於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