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口決堤,蔣介石反誣日軍炸河,34年後國軍將領日記披露真相

2021-01-10 票非人的有歷史

1938年5月間,日寇攻下徐州後,以三個師團近六萬人的兵力,分路從豫皖蘇魯一帶向西推進,開封告急、鄭州告急、河南危急!

彼時南京失陷,國府遷至武漢,全國已難承受再丟重要城市的代價,國民黨高層雖然在豫東一帶投入重兵抵抗,但仍阻擋不了日軍攻勢,於是在1938年6月炸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泛濫之黃河洪水,阻止日寇鐵蹄西犯。八十多年來,花園口事件到底功過如何,世人評價不一。然而揆諸史料,我們卻發現了一些令人頗為寒心的事實。此事從頭至尾都是在蔣介石命令下進行的,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高層,卻一直在迴避事實、不肯承認。

一、國軍無能,致日軍突進河南

1938年5月,侵華日軍第十四師團二萬餘人在豫東北強渡黃河,進至商丘民權一線,在內黃集炸毀隴海鐵路,使鄭州、徐州兩大戰略要點之間的聯繫被阻斷。

國民黨軍集結了二十五萬人的兵力發起了蘭封戰役,此役中日軍力對比達到12:1,國軍力量上佔有絕對優勢。日軍雖少,但勝在機械化程度高,裝備精良,火力強大。蔣介石為求勝利,親自飛抵鄭州指揮作戰,還把他的得力幹將胡宗南、薛嶽調到豫東參加會戰。兩軍交戰,各自拿出看家本事一頓拼死搏殺,均付出慘重之傷亡,國軍一度奪取蘭封縣城,形勢看似已向有利方向轉化。

然而戰至5月23日,國軍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毛病又犯了,據守蘭封的國軍八十八師師長龍慕韓未經上級允許,擅自率兵撤走,致使日寇兵不血刃重入蘭封城。5月28日,第八軍軍長黃杰又上演同樣的戲碼,率軍撤出商丘。兩城失守,豫東門戶大開,開封城無遮無攔地呈現在日寇面前。

日軍隨即以十六四師團入寧陵、攻杞縣,另一個師團從豫北直逼黃河北岸。河南戰局急劇惡化。此前國軍制定的東西包抄合圍日軍計劃破滅,二十五萬人被二萬日軍打得節節敗退,成為抗戰史上一大恥辱。蔣介石自承:(蘭封戰役)在戰史上亦為一大笑柄。

6月6日,日寇攻佔開封,7日,進佔中牟,距鄭州已是咫尺之遙。

至此,國軍已無力再作抵抗,扒開黃河大堤以阻止日寇機械化兵團前進,迅速成為國民黨高層的一致意見。

事實上,以水代兵之議,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就不斷有人提出。

據現有史料,1935年,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就向蔣介石建議過,黃河為華北最後的屏障,日軍南下之時,可以扒開黃河以增加防禦力。法肯豪森是個外國人,純粹地從軍事上作此建議,沒有什麼政治和道德顧慮,雖然看起來有道理,但蔣介石未作理會。

1938年4月,國民黨重量級人物陳果夫,亦向蔣介石作過分析,說鄭州西北、武陟縣之沁河口,地勢南高北低,若是決開河堤必當引發北岸大洪水。日寇行動慘無人道,極有可能搶先決河淹我豫北。與其這樣,不如預作決河之準備,先下手為強,俾使洪水阻擋北方日軍。自陳氏提出此議後,國民黨高層根據戰局的不斷變化,陸續提出決河阻敵的想法。蔣介石到此終於採納。

決河行動在日寇進佔開封之前已經進行,6月1日,國軍駐鄭州的20軍奉命決堤,連試了三次,最後在鄭州花園口成功。

此時河南雖未進入雨季,黃河水量也不是十分大,但堤口一旦潰決,後續源源不斷的河水湧出,立即以沛然莫之能御的威勢,漫捲豫東、皖北,造成一大片汪洋澤國。日寇諸部隊被淹死、困住少量兵力,但終於無法跨越泛濫的河水,暫停對鄭州一線的攻擊。

二、國軍令人作嘔的虛假宣傳

河決之後,豫東、皖北、蘇北相繼遭受巨大災難,黃泛區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逃離家園。據國府當局統計,被洪水禍及縣市,豫皖蘇三省合計44個。被淹耕地844259公頃,佔三省總耕地數量的24%。死亡人口89萬多,逃亡人口391萬多。受災最重的河南扶溝縣,房屋損失95%,牲畜損失90%,人口由災前的31.5萬降至6.7萬。

如此慘重的損失,不管軍事上達成什麼目的,不管當局政府有多麼忍辱負重,這都是不可原諒的、無法接受的!

國民黨當局根本不敢公開決河的前因後果,生怕招致舉國指責,於是想方設法掩蓋真相,欺瞞世人。

決河之初,薛嶽便命令在決口現場的二十軍新八師,將決口現場的小龍王廟、大樹及部分民房,用炸藥炸毀,作出一副剛剛經過激戰的樣子。新八師師長蔣在珍又按薛嶽的說法,發出一封電報,說日軍派大批飛機來轟炸我軍,致黃河大堤受損決口。

6月11日,國府中央社發出通訊,說日軍不顧國際法公約,悍然炸毀河南黃河大堤,致使中國人民深陷洪水災難。

6月13日,國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親自出面,舉行記者招待會,向中外記者再次申明,日軍在河南炸開黃河。國際國內對此深信不疑,紛紛聲討日軍暴行。

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也煞有介事地第一時間向外界宣揚:日寇西犯開封、鄭州,在中牟血戰。因我軍陣地堅固日寇無法突破,故在中牟炸開黃河大堤,以圖淹毀我陣地。

國內外記者得知這一人間慘禍,紛紛提出要求到花園口實地採訪。這一下國軍慌了神,但又不敢拒絕,於是迅速組織新八師造假。造什麼假呢?

一是日軍轟炸前後經過的詳細書面材料(以備記者提問),何時來炸,幾架飛機,何種炸彈,都要與中央社的通稿對上;

二是偽造一個轟炸的現場,又要與書面材料對起來。

三是組織搶堵缺口。為此,新八師搖身一變,由炸堤的執行者,變為搶堵決口的功臣。

中外記者到達現場,聽了新八師的介紹,細心者很快發現了一些漏洞。例如,日軍飛機只有6架,據現場看轟炸的彈坑只有1米左右,就算6架飛機的炸彈全炸到一個地方,也根本炸不開這麼大的決口。又例如,炸堤之處距離日軍自己的陣地和部隊很近,一旦決口,先淹的是日軍,他們難道沒有腦子,自己擋自己的路?

這些問題,國軍根本無法解答,要麼一頓顧左右而言他,要麼裝聽不懂不予回答。

三、真相披露之過程

儘管國民黨當局多方掩蓋事實真相,但仍然有許多消息洩漏出來。

1938年6月8日,花園口大堤還未完全決口,《申報》香港版便有消息靈通人士,從國民黨高層想方設法打聽到內幕消息,在其當日第二版報導,華軍(指國民黨軍)前線報告,業已證實黃河在開封決口。接下來,9日、10日又已越來越詳細的信息,報導國民黨軍在開封、鄭州一線炸堤決河之事。

此後,民間說法、外國報導,以及日本方面的輿論反擊,都不同程度地指向事實的真相。蔣介石雖已明知決堤的真相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他嚴令各級不得公開認同各方說法,仍堅持日軍轟炸毀堤的說法。

由於國軍決堤當事人一直守口如瓶,外界傳言始終也沒找到直接證據,故而都是語焉不詳。再加上抗戰正酣,國際國內的注意力很快被激烈的武漢會戰吸引,也就無人再揪著這件事爭論。

後來蔣家王朝敗退寶島,在其官修正史中,仍然未承認花園口事件是國軍所為。

但是奸不瞞天,國軍之中究竟還有一些有良心的人,冒著殺頭的危險,記下了當年決堤的事實。例如當年的二十軍參謀長魏汝霖。此人是花園口決堤事件的直接策劃者,決堤的次年,1939年3月,大概是出於良心上的不安,在日記中將事情的經過詳細地作了記錄。

敗退寶島後,島內也不斷有學者和專家指出當年決堤的疑點,魏汝霖始終保持沉默,不敢說一個字。到了1972年,他突然看到一本由當年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撰寫的《蔣總統傳》,其中居然驚人地提及當年花園口決堤,並稱這件事是國軍所為。

這本書經過國民黨當局的認可,系出於官方口徑,已經對當年的事不怎麼避諱了,蔣介石雖然在世,也沒有提出什麼反對意見,算作是默認了。

魏汝霖這才放了心,於是把自己當年的日記,公開發表在《中原文獻》第三期,算作是向世人交待了當年的真實情況。

儘管花園口事件已經過去34年,但這檔勁爆的當事人記錄,還是引起極大反響。稍後,另一位決河的親歷者、原新八師的參謀熊先煜也披露了當年記下的日記。這兩份日記,至今仍被視作花園口決堤最為有力的當事證據,基本反映了一線全貌。魏汝霖的日記原件,保存於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將花園口決堤,黃泛區89萬人死亡,1942大饑荒慘絕人寰
    這首童謠唱的是黃河在花園口決堤之後給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這個災難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應該為此負責的人正是當時的領袖蔣介石。這件事情造成的慘狀可以用「人間地獄」來形容,因而在國際上的影響很大。在臺灣,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都不能公開談論花園口事件,很多檔案到80年代後期才得以解密。
  • 80年的今天——花園口決堤事件
    若日軍繼續前進拿下鄭州,沿平漢路南下,國軍將無險可守,日軍只需7到12天就能拿下武漢,軍事委員會不得不執行黃河決堤計劃。花園口堤防於1946年抗戰結束後,經過修補回到決堤前舊河道出海。這一事件發生之後,國民政府對外宣稱是日軍戰機轟炸所致,但有不少民間媒體提出質疑。
  • 阿蒙:揭密國民黨決口花園口真相
    後又令附近的村民協助,終於在1938年6月9日上午9時許,決堤成功,河水奔騰而出,水流由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犯。 6月13日,花園口和趙口決堤之水匯合於中牟縣前後段莊,如脫韁之馬,越過隴海鐵路,傾平賈魯河,經中牟、朱仙鎮、尉氏,直撲開封西、北兩門,越鄢陵過扶溝,經西華、淮陽至安徽亳縣,奪潁河到正陽鎮入淮河,形成人為的黃河大改道。究竟是什麼人「冒天下之大不韙」掘開花園口大堤呢?
  • 這個歷史你要知道:臺兒莊大捷後發生的悲劇
    桂永清的第 27 軍裝備精良,甚至擁有一個連日軍 都沒有的德式戰車營,因此他也被其他將領戲稱為「德國將軍」。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蔣介石的得意弟子桂永清只守了蘭封城不到一天的時間,就一溜煙逃離了戰場。蔣介石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生氣,當即撤了桂 永清的軍職。土肥原師團輕鬆打下蘭封,不僅順利跳出國軍包圍圈,還獲得了一座意 義極高的戰略重鎮。面對這種情況,程潛趕忙再次組織國軍圍攻。
  • 哪位國軍將領最能打?他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淮海戰役被俘虜
    解放戰爭為什麼國民黨會輸給我們共產黨部隊,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將領不會打戰,相反國軍隊伍中真的有許多極其能打戰的將領,比如戰神薛嶽、「小諸葛」白崇禧、「西北王」胡璉、王耀武、孫立人等,這些都在抗日戰場上鼎鼎大名的戰將,也是被日軍感到極為頭疼的戰將!
  • 抗戰時河南人民的苦難:前有蔣介石炸掉花園口,後有1942大饑荒
    1937年日軍發動前面侵華戰爭,但是在這之前,東北地區早已經淪陷6年的時間,接下來日本人的進攻目標是華北、華中……一直到整個中國,還會有很對很多地區被席捲到戰爭中去,河南就是在抗日戰爭中飽受苦難的省份之一。
  • 老蔣當年炸開黃河大堤,幾十萬百姓受災不說,又淹死了多少日軍?
    就比如有一次,蔣介石為了延緩日軍的侵略步伐,竟然不惜炸開黃河大堤,此舉雖然成功阻止了日軍的進攻,但是也讓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1938年4月,臺兒莊大捷之後,蔣介石過度自信,他認為此時的國軍有能力迅速戰勝日本人。所以,蔣介石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將20萬大軍調到了徐州,想在徐州一舉殲滅日軍。
  • 抗日戰爭國軍裝甲師,蘭封會戰志得意滿,蔣介石為何卻破口大罵?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蔣介石中央軍嫡系將領徐庭瑤奉命趕赴長城一線支援,在戰場上徐庭瑤和其麾下將領杜聿明深受日軍裝甲部隊之困擾,決心建立國軍裝甲部隊。長城抗戰結束後,徐庭瑤和杜聿明開始致力於創建國軍裝甲兵團,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了淞滬會戰以及南京保衛戰中國軍唯一的主力裝甲部隊。
  • 蔣介石退到臺灣後,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下場如何?
    蔣介石第一次到臺灣是1946年,抗戰勝利後,內戰爆發時,他和宋美齡在1946年10月25日飛到臺灣造訪。蔣介石退到臺灣後,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下場如何?
  • 南京淪陷後,國軍3個高級將領被困其中,他們的結局如何?
    南京保衛戰是一場和日軍直接開戰的正面作戰,當時日軍下達了攻佔南京的命令,蔣介石這邊則命令了唐生智為司令長官,和日軍展開生死決鬥,但是結局卻是十分的慘了,最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犧牲無數。
  •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做了一個決定,讓無數將領跑到中山陵前抱頭痛哭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止日軍的侵略行為,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我軍和國軍放下了矛盾,聯起手來,一起對抗外敵。後來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之下,日軍終於無條件投降,並撤出了中國。這場勝利比以往任何一次戰爭的勝利都更加珍貴,百姓們也都非常興奮和激動,一時間舉國上下無不歡慶。
  •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做了一個決定,讓無數將領到中山陵前抱頭痛哭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止日軍的侵略行為,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我軍和國軍放下了矛盾,聯起手來,一起對抗外敵。後來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之下,日軍終於無條件投降,並撤出了中國。這場勝利比以往任何一次戰爭的勝利都更加珍貴,百姓們也都非常興奮和激動,一時間舉國上下無不歡慶。
  • 國軍5大將領,除杜聿明外,蔣介石最器重誰?
    在國民黨軍隊中,蔣介石為國軍核心人物,雖然是從黃埔軍校出來的,但是其作戰指揮才能有所欠缺,不過他手下也是擁有許多強兵猛將,其中最出名的有國軍五大將領,這裡面他最器重誰呢?國軍五大將領有哪些?一、杜聿明杜聿明是蔣介石麾下最熟悉的將領之一,著名的抗日將領,畢竟他不僅在國內打過仗,還去國外打過!中國遠徵軍的將領人才,而且還是唯一一個把林彪給為難住的將領,在東北地區如果他沒有被換下,很可能林彪還會吃他的虧。
  • 國軍內部流傳著:一流的軍隊,二流的將領,三流的統帥是什麼意思
    在經歷了北伐時期,中原大戰,八年抗戰洗禮的國軍,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解放戰爭中敗得一塌糊塗。有人說國軍內部腐敗,統帥指揮無能,內部派系眾多,都是導致國軍失敗的原因。但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國軍的軍隊還是很牛叉的,不然在國軍內部也不會一直流傳著;一流的軍隊,二流的將領,三流的統帥這段話。
  • 抗日戰爭九江戰役,日軍岡村寧次初登場,為何卻稱九江為傷心地?
    1938年6月,日本華中派遣軍波田支隊在日本海軍第十一戰隊的配合下,僅用七日的時間便突破了國軍重兵把守的長江天險馬當要塞以及彭澤、湖口等地。此時日軍距離民國政府臨時駐地武漢僅有一步之遙,武漢外圍唯一能夠稱之為屏障的僅剩下一個九江,蔣介石等一應民國高層在武漢均大驚失色。
  • 抗日戰爭龍陵戰役,日軍主力部隊雲集,為何卻被國軍一擊即潰?
    1944年7月,本多政材已經將日軍司令部轉移到了滇西的芒市,此時國軍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正在進攻距離芒市不遠的龍陵,但卻對日軍主力的轉移茫然不覺。通過遠徵軍航空隊的空中偵查,衛立煌發現了日軍偽裝成樹叢的運兵車,衛立煌勃然大怒下令撤換第十一軍司令官,由黃杰接任宋希濂之職。黃杰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但是相比於其他黃埔第一期的國軍將領,黃杰卻表現得十分平庸,尤其不擅長臨機應變,因此而多次在戰場上馬失前蹄。
  • 這位國軍將領死後侵華日軍老兵為何奔赴臺北祭奠
    日軍老兵組團祭奠衡陽守將方先覺今天,是國軍將領方先覺34周年忌日,當年他率國軍第10軍駐守衡陽。
  • 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命運如何?大多晚景悽涼
    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蔣介石帶著蔣經國,乘坐專機「美齡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倉惶逃往臺灣。從那以後,直到1975年病逝於臺灣,蔣介石這輩子再沒踏上過大陸的土地。在1949年前後,跟隨蔣介石前去臺灣的,還有眾多的國民黨將領。比如何應欽、白崇禧、胡宗南、閻錫山、熊式輝、劉峙、薛嶽、周至柔、餘漢謀、湯恩伯等人。
  • 臺兒莊戰役後效:蔣介石想在中原玩大會戰
    蔣介石主持了這次最高軍事會議,經過討論,「策定豫東大軍向豫西山地作戰略上之轉進,同時決定黃河決口,企圖作成大規模之泛濫,阻敵西進。」決堤的任務由第1戰區司令長官負責組織實施,地段在中牟與鄭州之間,4日以前必須決開大堤放水。6月9日,中國軍隊新8師蔣在珍部奉命掘開花園口的黃河大堤,泛濫的黃水撲向豫東大地。
  • 岡村寧次誇他是國軍中虎將,蔣介石卻罵他廢物,晚年終慘死於日本
    在蔣介石手底下,曾經有過不少的抗日名將,他們在抗日時期有過很出色的戰績,湯伯恩算蔣介石手底下一個比較勇猛的戰將。日本當年很少誇中國的軍人,崗村寧次對蔣介石手底下的將領基本沒有看得上的,唯獨對湯恩伯特別的欣賞,崗村寧次曾經誇讚湯恩伯,說他是蔣介石手底下的一員虎將,驍勇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