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都沒有介紹過的蘇州甜食,一桌花果宴

2020-12-22 仙女家的貓貓

舌尖上的中國,都沒有介紹過的蘇州甜食,一桌花果宴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一桌花果宴。神農嘗百草時,我想他老人家也一併將草叢中的奇花異卉一口吞了。許多花卉看上去很美,其實味道不咋的,甚至有些苦澀,毒素也相當飽滿——比如曼陀羅、天仙子、五色梅之類,舌尖一沾,兩腿一蹬。如果神農對花粉過敏,肯定生不如死。想想老祖宗以洪荒之力開天闢地,那真是一個艱難困苦,褲腰帶上拴腦袋,摸著石子過河,我們今天吃香的喝辣的,滋陰壯陽,潤膚養顏,提神醒腦,真應該上拜觀音下拜神農才是。

有神農這樣的超人垂範天下,後來者就什麼都敢吃,藥用如此,食用也如此,其勢湯湯,不可阻擋。宋代以前,中國文人以食花為雅事,花頭經越來越透,菊花是他們的最愛,不是說味道特別好,而是被賦予了高潔清雅的美德。其他如玫瑰、茉莉、桂花、荷花、百合等等,亦茶亦菜亦粥亦糕點,由文人雅士倡導,再向坊間擴散。在食花的潮流中,蘇州人一直是敢為人先的。

僧尼以茹素為修身養性的戒律,加之經費有限,只能在蔬果堆裡翻花頭,食花也情有可原,而且是以資創新的素材。對了,有一美女吃貨告訴我,她某天在蘇州東山一座庵堂裡吃齋,上來一款羅漢上素,食材有香菇、樹蕈、木耳、筍片、黃豆芽、金針菜、麵筋等,與上海人家的過年時必備的四鮮烤麩相仿,但一經師太之手烹調,風味大不同!素雅清鮮,纖塵不染,風味卓然,回甘綿長。

而況碗尖尖頂了一朵焯過水而保持花骨朵不散的南瓜花,金燦燦的十分喜人,食之也可清利溼熱,消腫散瘀。春暖花開時節,上海電視臺「宴遇中國」攝製組到蘇州東山會老堂拍專題片,江南食事的主題為花果宴,我應邢姐之邀前去濫竽充數做嘉賓,有大快朵頤並增長見識之良機,碌碌人生,焉能錯過?

東山、西山是蘇州的雙胞胎,兩座小島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惠風和暢,小水果風味十足,每年四五月份起漸次登盤,供人嘗鮮。櫻桃、枇杷、楊梅、柑橘、塘藕、紅菱、地慄等,都可以入菜。碧空萬裡,惠風和暢,下午坐車到東山,在距會老堂十分鐘車程之遠的碧螺精舍還有一場「前戲」,古建築保護專家阮儀三、書法篆刻家陸康、上海評彈團副團長高博文、上海大學胡建君副教授等在周圍青山白雲俯視下面對面坐定,品明前碧螺春,剝東山枇杷,畫竹骨紙團扇,聊陸巷風土人情。

陸康還向主人贈送了一軸書法作品,不是寫爛了的唐詩宋詞,而是三首蘇州東山的童謠——與今天的主題非常吻合,也極富民俗學價值。暮色慾降,移至會老堂二樓。這場華麗麗的花果宴由蘇州餐飲界老法師、原蘇州飲服公司總經理、蘇州烹飪協會會長華永根先生設計,蘇州老風味,又有新亮點。比如用新摘的白沙枇杷,去皮去核,釀了太湖三白,以小水果的酸甜襯出湖鮮的清鮮雋永。

還有一道梅花山藥糕,山藥打成泥,壓成梅花型的軟糕,溼糯而有粉質感,細細咀嚼,似有雪枝梅花的清香縈繞在齒間——當然只能是我的想像而已。不過讓我真正驚嘆的上桌了,哦,不是惟妙惟肖的水果船點,而是席中四道甜品,不動聲色地彰顯了蘇州美食的要義精髓,體現了花果在宴成中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四道甜品是傳統三泥、冰鎮蔗漿、玫瑰果炸、高麗玉蘭。

傳統三泥是用山藥、青豆和赤豆為食材,煮爛後濾出殘渣,加熟豬油和白糖文火翻炒,不可過火也不可使之煬浠,最後在一隻淺淺的大圓盤中分三格盛裝,分別撒上幹玫瑰花瓣、花生碎、糖桂花等。冰鎮蔗漿我是第一次品嘗,蔗漿在中國歷史悠久,唐代宮廷中就出現了,在夏天做溼點是不可缺少的調味。甘蔗榨汁,煮沸後收去水分至稠,就成了蔗漿,再衝太湖藕粉,色似琥珀,瑩瑩可愛,入冰箱凍四小時,上桌前撒松仁和瓜仁,色澤恰如陽綠翡翠玻璃種,誰也擋不住。

玫瑰裹炸,食材為相粉,將玫瑰醬、玫瑰花瓣與相粉仔細揉勻,餡心為豆沙,再加入適量的花生、瓜仁、核桃、松仁等,包裹後捏成長條狀,在平底鍋裡煎至兩面微焦,表面如哥窯般爆裂,色澤有清康熙豇豆紅官窯器的美豔,一口咬下,花香馥鬱。

高麗玉蘭,聽上去跟高麗國有些淵源,連華老師也說不清楚所為何來,有待考證。而這道高麗玉蘭是用新摘的廣玉蘭花骨朵為材料,洗淨後用淡鹽水浸泡去澀去苦味,中間包容了瓜仁和豆沙,外裹一層由雞蛋液拌相粉的稀面,入溫油鍋炸至表面金黃。趁熱上桌,一口咬下,淡雅的花香撲鼻而來。品賞之際不免暗暗自責:罪過罪過,唐突佳人啦!以上幾款甜食,《舌尖上的中國》都沒有拍過。呵呵,山外青山啊!小編今日的分享到這裡結束了,希望以上那內容對你有幫助,記得幫小編文章點讚或收藏喲

相關焦點

  • 那些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過的店鋪後來都怎樣了?
    「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一季的大火到最後一季的全民大吐槽,可謂是見證了一代高收視率節目的崛起和沒落。節目中介紹了很多有名氣、有歷史、有情懷、有味道的美食,可是情懷講多了就沒意思了,只有在我們心中可回憶的才叫情懷。
  • 尋鮮蘇州,品嘗舌尖上的蘇式美味,還有蘇州古運河美食專線
    人間天堂,東方水城,蘇州這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成橋,因水成景,一句「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寥寥十字便生動描繪出一幅讓人魂牽夢縈的姑蘇水鄉畫卷。姑蘇水上遊,數十年來已有口皆碑。如若再加上一桌美食,一杯香茗,一曲評彈,集多重體驗於一趟旅途,豈不美哉?
  • 《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過的店鋪後來都怎樣了?有的倒閉有的開分店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大型的美食紀錄片,裡面介紹了很多地區知名的或者是不知名的特色美食,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吸引了很多觀眾,收視率非常高。因此,也有的朋友問了,那些出現在節目裡面的店鋪,後來都怎麼樣了?發展的好嗎?只能說,經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店鋪,有很多都被帶火了,客流量增加到每天都有人排隊,可以說是成為了現象級店鋪。
  • 一個老蘇州的「滋味」人生
    「小時候最喜歡吃響油鱔糊」,據老凡介紹,蘇州人吃鱔絲講究用「筆桿黃鱔」,放入山藥汁,澆上熱油後「噴沫」的時間可達到一二分鐘。   「當時為吃一頓『大菜』還被批鬥過」,據老凡回憶,1968年,讀中學的老凡和同學們一起去絲廠勞動,中午吃「憶苦飯」。
  • 舌尖上的保健品?舌尖上的電商?舌尖上還剩下什麼?
    《舌尖上的中國3》自播出開始就出現了歷史概念不清,食材混淆的弊病,生態意識倒行逆施,更流露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反智傾向,人們不禁疑問,這究竟是舌尖上的三無產品?舌尖上的保健品?還是舌尖上的糟粕?提倡迂腐文縐縐的宴席禮儀,介紹蘇州曲高和寡的菜餚,遠不如煎餅果子胡辣湯來的實在。▎沒了初心,舌尖上還剩下什麼?
  • 一碗麵半碗都是肉,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卻依然不火
    一碗麵半碗都是肉,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卻依然不火中國有很多的美食,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就是為了品嘗中國的美食,品嘗過中國美食的外國人也都是讚不絕口的。中國其實有很多地方特色美食是不出名的,只有當地人才知道,所以很多中國人現在旅遊的時候都會去吃一些小吃,因為只有小吃才能代表這個地方的特色。大家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嗎?為了大家的身體著想,夜深人靜的時候千萬不要看,不然會深深吸引著你的味蕾。《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檔美食節目,裡面介紹了很多中國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特色美食,看得人口水直流,也是一檔深受人們喜愛的美食節目。
  • 蘇州東山花果宴:四道甜品畫龍點睛 深諳當地美食要義
    許多花卉看上去很美,其實味道不咋樣,甚至還有些苦澀,毒素也相當飽滿–比如曼陀羅、天仙子、五色梅之類,舌尖一沾,兩腿一蹬;如果神農對花粉過敏,更是生不如死。想想老祖宗開天闢地的辛苦,我們今天能吃香的喝辣的,真應該上拜觀音下拜神農才是。作者:沈嘉祿菊花烘乾 新華社 李嘉南 攝有神農率先垂範,後來者就什麼都敢吃了,藥用如此,食用也如此,其勢湯湯,不可阻擋。
  • "舌尖上的中國"與毒食
    《舌尖上的中國》為何這樣紅?這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畫面中的美食讓人饞涎欲滴,串聯起來述說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的人物故事感動滿滿。還有無數網友呼籲,什麼義大利菜、三明治都弱爆了,應該儘早推出英文版,讓外國人也看看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  對在美「漂泊」的80、90後遊子來說,《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和親情深深勾住了他們思鄉的心。在巴克萊銀行工作的北方人張先生笑著說,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半夜12點,看得他口水直往下咽。
  • 蘇州美食烏米飯、醃桂花亮相《舌尖2》(圖)
    蘇州楓鎮大面。(資料圖片)  隨著《舌尖2》周五即將開播,《舌尖2》上的江蘇美食也開始劇透出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南京的美食只有一個「牛肉鍋貼」進入編導法眼,亮相只有幾秒鐘。聶老闆說,當時的板鴨廠後面有個樁子,就是宰牛的地方,由於七家灣是回民的聚居區,所以那時每天晚上都在板鴨廠後面宰牛,早上就拿出來賣。那時候的他作為學徒,一眼就能看出牛有幾斤幾兩,相差不能過5斤,對牛全身各部位的肉都要熟悉,把一頭牛分解後,還能夠從頭到尾拼起來,就和庖丁解牛一樣。最早的時候,七家灣還沒有鍋貼,只有「扁食」,記者看到店裡的「扁食」,很像餃子。
  • 舌尖上的蘇州第2更:超全蘇州旅遊美食攻略,徵服你的胃!
    蘇州的美食很多,其中以蘇氏面最具代表,畢竟是舌尖上的中國強烈推薦,名氣響徹大江南北。還有老字號的糕點、沁涼的綠豆湯、糯糯的糖粥……舌尖上的蘇州第二彈:蘇州美食大匯總——用最快的時間,吃到最地道的蘇州美食,come on!
  • 蘇州這家上過舌尖2的麵館,招牌面只賣6個月,錯過只有等明年!
    說起大名鼎鼎的蘇幫面,很多人都好豎起大拇哥老蘇州人常說:「冷天吃紅湯麵,熱天要吃白湯麵。」可見蘇州的麵條有多講究蘇幫面蘇幫面從湯到麵條,再到澆頭,都是十分講究的首先是湯湯必須是高湯,清而不油,味鮮而食後口不幹製作麵湯稱為「吊湯
  • 蘇州版「別人家的食堂」,守護員工舌尖上的幸福
    如果你是銀行人,一定體會過為了不影響客戶辦理業務,吃飯顧不著消化,只求填飽肚子的倉促。也一定體會過為了核算精準票據,連續高強度工作到深夜的孤獨。別人眼中,在銀行工作西裝革履,輕鬆多金,「坐著就把錢掙了」,但只有銀行人才知道,光鮮亮麗的背後是辛苦的付出和無悔的奉獻。
  • 美食分享:江滬甜食多,無錫一桌甜,上海鍋燒河鰻更勝一籌
    我走過的地方,吃過的菜餚,以為最重甜的是無錫。汪曾祺老先生是高郵人,讀書時在江陰,距離無錫不遠,老先生就吃不慣無錫菜,認為過甜,而相比之下,蘇州某清淡,可以接受。不過就我而言,蘇州菜還是偏甜,只不過逖於無錫菜而已。有年參加一個學習班,地點在太湖邊的一個療養院。
  • 網上幾乎沒有正確的圖,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沙蟹汁,太神秘!
    北海沙蟹先說說沙蟹,沙蟹並非北海特有,和沙蟲一樣,在全世界部分海域灘涂也都存在著。北海沙蟹全身略圓,指甲大小,蟹身帶紅,準確來說應該是朱紅色。北海沙蟹沙蟹汁是怎麼做出來的呢?先準備好蒜蓉和生薑末。再把抓到沙蟹洗乾淨,洗的過程用的是海水,然後曬乾。
  • 廣州,一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店
    惠食佳(啫八店)惠食佳的環境沒的說,惠食佳的特別全部在「啫」上,所以啫啫煲是必須要嘗嘗的,還有煲仔飯,也是必點之一。不怎麼起眼的店,卻是米其林推薦餐廳,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隆重的介紹一下桂花杞子雪糕!冰冰甜甜的雪糕帶著絲絲桂花和枸杞的香甜,配上脆脆的玄米粒和烘烤的又香又脆的白芝麻,這種玄妙的搭配讓人太驚豔!!好吃到爆!!真的是吃出了雪糕界的一片新天地!!鐵板蠔烙是至今為止吃過最奢華的,裡面包含了好幾種海鮮,煲仔飯不是不要錯過,最後的冰激凌是薑汁撞奶冰激凌,口感清奇。
  • 雲南有個美麗的小縣城,以豆腐聞名於世,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芒果旅行日記:以豆腐聞名於世,被稱為「豆腐之鄉」,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雲南此縣城不簡單。這個小縣城位於雲南省南部,有多種稱號:「楊梅之鄉」、「豆腐之鄉」、「魚米之鄉」、「歌舞之鄉」等。石屏縣最著名的美食就是石屏豆腐,它是雲南有名的特產,獲得了「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專用標誌。石屏豆腐有400多年的歷史,縣城的大街小巷裡到處可見烤豆腐的小攤,到此旅遊的遊客基本不會錯過此等特色美食。
  • 吃過必備!蘇州雞頭米——舌尖上的時令小吃,好吃到爆表了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看到美食從來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恨不得統統塞到嘴裡,那種感覺簡直不能再好了。身邊有個吃貨是什麼感覺呢?一提到吃,兩眼放光有木有?永遠都表示自己是個路痴,但一直都知道愛吃的店在哪裡。哪裡有新菜品一定不會放過,跋山涉水也要去。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手繪菜譜之貴州羊肉粉
    你們想要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手繪菜譜來啦!還不快來試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精心打造「舌尖3手繪菜譜系列」一日一薦,均摘自當日播出內容;一招一式,助您成為「舌尖系大廚」秘笈已公布,你能忍住不實踐一把嗎?
  • 《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過4種粗糧美食,我只吃過一種,大家吃過嗎
    對於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美食節目,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只要看到這檔美食的人就知道有這些粗糧美食的出現,很多人都吃過這些美食,也有人吃了這樣的食物之後還會遇到自己最為喜愛吃的美食,全吃過的是頂級吃貨。這款美食在舌尖上2裡就出現過,它就是蜜豆小窩頭,其實說起來都不會被其他人所喜歡,但是吃到這樣的食物之後還是會遇到無數人的喜愛,只要準備麵粉和雞蛋,都和好之後就可以下蜜豆,可以去煎也可以去蒸,都很美味。
  • 舌尖上的中國催熱茂曨松茸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在央視首播後,引來無數追捧。   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介紹的首個食材就是松茸。隨著該片在全國範圍內熱播,一時間松茸——這一被稱為 「天賦寶藏」的美味菌菇,成了全國各地高檔飯店餐桌上的高檔貨。身為松茸行業領軍品牌的茂曨松茸,更備受消費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