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都沒有介紹過的蘇州甜食,一桌花果宴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一桌花果宴。神農嘗百草時,我想他老人家也一併將草叢中的奇花異卉一口吞了。許多花卉看上去很美,其實味道不咋的,甚至有些苦澀,毒素也相當飽滿——比如曼陀羅、天仙子、五色梅之類,舌尖一沾,兩腿一蹬。如果神農對花粉過敏,肯定生不如死。想想老祖宗以洪荒之力開天闢地,那真是一個艱難困苦,褲腰帶上拴腦袋,摸著石子過河,我們今天吃香的喝辣的,滋陰壯陽,潤膚養顏,提神醒腦,真應該上拜觀音下拜神農才是。
有神農這樣的超人垂範天下,後來者就什麼都敢吃,藥用如此,食用也如此,其勢湯湯,不可阻擋。宋代以前,中國文人以食花為雅事,花頭經越來越透,菊花是他們的最愛,不是說味道特別好,而是被賦予了高潔清雅的美德。其他如玫瑰、茉莉、桂花、荷花、百合等等,亦茶亦菜亦粥亦糕點,由文人雅士倡導,再向坊間擴散。在食花的潮流中,蘇州人一直是敢為人先的。
僧尼以茹素為修身養性的戒律,加之經費有限,只能在蔬果堆裡翻花頭,食花也情有可原,而且是以資創新的素材。對了,有一美女吃貨告訴我,她某天在蘇州東山一座庵堂裡吃齋,上來一款羅漢上素,食材有香菇、樹蕈、木耳、筍片、黃豆芽、金針菜、麵筋等,與上海人家的過年時必備的四鮮烤麩相仿,但一經師太之手烹調,風味大不同!素雅清鮮,纖塵不染,風味卓然,回甘綿長。
而況碗尖尖頂了一朵焯過水而保持花骨朵不散的南瓜花,金燦燦的十分喜人,食之也可清利溼熱,消腫散瘀。春暖花開時節,上海電視臺「宴遇中國」攝製組到蘇州東山會老堂拍專題片,江南食事的主題為花果宴,我應邢姐之邀前去濫竽充數做嘉賓,有大快朵頤並增長見識之良機,碌碌人生,焉能錯過?
東山、西山是蘇州的雙胞胎,兩座小島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惠風和暢,小水果風味十足,每年四五月份起漸次登盤,供人嘗鮮。櫻桃、枇杷、楊梅、柑橘、塘藕、紅菱、地慄等,都可以入菜。碧空萬裡,惠風和暢,下午坐車到東山,在距會老堂十分鐘車程之遠的碧螺精舍還有一場「前戲」,古建築保護專家阮儀三、書法篆刻家陸康、上海評彈團副團長高博文、上海大學胡建君副教授等在周圍青山白雲俯視下面對面坐定,品明前碧螺春,剝東山枇杷,畫竹骨紙團扇,聊陸巷風土人情。
陸康還向主人贈送了一軸書法作品,不是寫爛了的唐詩宋詞,而是三首蘇州東山的童謠——與今天的主題非常吻合,也極富民俗學價值。暮色慾降,移至會老堂二樓。這場華麗麗的花果宴由蘇州餐飲界老法師、原蘇州飲服公司總經理、蘇州烹飪協會會長華永根先生設計,蘇州老風味,又有新亮點。比如用新摘的白沙枇杷,去皮去核,釀了太湖三白,以小水果的酸甜襯出湖鮮的清鮮雋永。
還有一道梅花山藥糕,山藥打成泥,壓成梅花型的軟糕,溼糯而有粉質感,細細咀嚼,似有雪枝梅花的清香縈繞在齒間——當然只能是我的想像而已。不過讓我真正驚嘆的上桌了,哦,不是惟妙惟肖的水果船點,而是席中四道甜品,不動聲色地彰顯了蘇州美食的要義精髓,體現了花果在宴成中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四道甜品是傳統三泥、冰鎮蔗漿、玫瑰果炸、高麗玉蘭。
傳統三泥是用山藥、青豆和赤豆為食材,煮爛後濾出殘渣,加熟豬油和白糖文火翻炒,不可過火也不可使之煬浠,最後在一隻淺淺的大圓盤中分三格盛裝,分別撒上幹玫瑰花瓣、花生碎、糖桂花等。冰鎮蔗漿我是第一次品嘗,蔗漿在中國歷史悠久,唐代宮廷中就出現了,在夏天做溼點是不可缺少的調味。甘蔗榨汁,煮沸後收去水分至稠,就成了蔗漿,再衝太湖藕粉,色似琥珀,瑩瑩可愛,入冰箱凍四小時,上桌前撒松仁和瓜仁,色澤恰如陽綠翡翠玻璃種,誰也擋不住。
玫瑰裹炸,食材為相粉,將玫瑰醬、玫瑰花瓣與相粉仔細揉勻,餡心為豆沙,再加入適量的花生、瓜仁、核桃、松仁等,包裹後捏成長條狀,在平底鍋裡煎至兩面微焦,表面如哥窯般爆裂,色澤有清康熙豇豆紅官窯器的美豔,一口咬下,花香馥鬱。
高麗玉蘭,聽上去跟高麗國有些淵源,連華老師也說不清楚所為何來,有待考證。而這道高麗玉蘭是用新摘的廣玉蘭花骨朵為材料,洗淨後用淡鹽水浸泡去澀去苦味,中間包容了瓜仁和豆沙,外裹一層由雞蛋液拌相粉的稀面,入溫油鍋炸至表面金黃。趁熱上桌,一口咬下,淡雅的花香撲鼻而來。品賞之際不免暗暗自責:罪過罪過,唐突佳人啦!以上幾款甜食,《舌尖上的中國》都沒有拍過。呵呵,山外青山啊!小編今日的分享到這裡結束了,希望以上那內容對你有幫助,記得幫小編文章點讚或收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