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全面還能清熱祛溼的雜糧粥,早晨喝一碗,整天精神好

2020-12-23 味谷的廚房

炎炎夏日,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損失津液水分較多,最易傷津耗氣。如果這時候能喝一些粥,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還可以通過搭配豐富的食材,達到滋補身體、預防疾病的功用。今天分享一款清爽的雜糧粥,這樣的雜糧粥比起單一豆類或米類的營養更多,維生素及纖維素更利於人體健康,口感和營養也更豐富,早餐喝一碗暖暖的雜糧粥,清熱祛溼、防暑消暑。

此雜糧粥裡赤小豆、綠豆、薏米、白眉豆和蓮子都是清熱祛溼和健脾的好食材,故特別適合夏天容易上火的人群食用,做法簡單,趕緊給自己家人煮上一鍋吧!

【材料】:赤小豆 1把、蓮子 10顆、黑米 1把、綠豆 1把、燕麥米 1把、薏米 1把、白眉豆 1把、紅皮花生 適量、冰糖 適量

【做法】:1、所有食材除蓮子外,清洗乾淨用清水浸泡至少2個小時;

2、浸泡後的食材放進湯鍋裡,加入洗乾淨的蓮子;

3、倒入適量多的清水,蓋好鍋蓋;

4、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熬50分鐘(如果是用電飯煲,選擇「粥」功能,按下按鍵開始自動烹飪)

5、最後根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的冰糖待融化即可;

簡單的消暑八寶粥就這樣做好了~

【小提示】:如果是用電飯煲或電壓力煲,只要晚上睡覺前放好材料,預約時間,早上只要加點糖就可以吃了,難道還有比這個更方便更營養嗎?

相關焦點

  • 夏天必須多喝它,清熱解毒健脾祛溼,越喝身體越輕鬆,越來越苗條
    平時家裡也是常備各種雜糧,煮粥的時候根據功效,每種取一些適當的比例,經常喝對身體特別好。我家從來不喝大米粥,大米粥主要是水稻煮的,水稻中含有大量的溼氣,人喝了會體內含溼氣,人就不是很清爽。而雜糧具有祛溼健脾的作用。我的雜糧粥中一般會放紅豆、薏米、小米、其他雜豆等。
  • 每天一碗雜糧粥,健康又營養
    生活中,我們必須多吃一些健康食品,例如今天要向您介紹的雜糧粥。對於懶惰的朋友來說,這種製作多穀物粥的方法特別簡單,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技巧。雜糧粥,它也是最好的養胃食品,所含營養豐富。這種多種成分混合在一起的雜糧粥,對身體特別有益。
  • 三伏天,記得每天早上喝一碗紅糖薑茶,祛溼防暑,助你順利度苦夏
    但其實整天躲在空調房裡也是不好的,容易感冒。這個時候,多吃點姜就是極好的了。俗話說得好「冬吃蘿蔔夏吃薑」,夏天吃薑是很有好處的。可以預防感冒和中暑,還能開胃。但是生薑辛辣的味道大多數人都接受不了,我們可以把它做成紅糖薑茶,紅糖可以緩和生薑的味道,喝起來甜中帶點微辣,還是非常好喝的。關鍵紅糖薑茶非常的有營養,尤其是三伏天喝紅糖薑茶是非常有好處的。
  • 三伏天,早上喝一杯紅糖薑茶,提神醒腦,暖胃祛溼,清爽舒適一整天
    三伏天,早上喝一杯紅糖薑茶,提神醒腦,暖胃祛溼,清爽舒適一整天 已經進入三伏第二天,正兒八經的伏天到了,也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的氣候高溫悶熱多雨,三伏天的特徵是,南方悶熱,北方高溫。入伏,即代表著長夏的開始。
  • 每天一碗五穀雜糧粥,喝出靚麗好氣色
    另外五穀雜糧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常吃可以增強飽腹感,還可以排除腸道內的毒素,讓你擁有好氣色。每日雜糧很適合上班族的雜糧粥,因為上班族總是因為工作而顧不上一日三餐,營養不僅跟不上,還會傷了腸胃,導致年紀輕輕染上胃病。
  • 小米、紅豆加上適量的南瓜丁和燕麥片,香甜營養的粥就是這麼簡單
    大家好,我是梅君。如今的人們是越來越重視養生之道,喝五穀雜糧粥已經不再是老人們的專利,可以說老中青少都積極參與進來了,今天我要給大家帶來的一款雜糧粥是小米紅豆燕麥片南瓜粥,此粥營養豐富還特別的香甜。有句話叫做「一日之計在於晨",顧名思義就是一天所有的計劃在於早晨的決定,可想而知早晨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不僅要有一個美好的心情還要有非常充沛的精力,心情取決於好的作息時間表,睡眠得到了充分保障,起床之後自然會有一個好的心情,而好的精力就在於早晨那一餐早飯了。
  • 最該喝的5碗湯,清熱祛溼,延年益壽!
    ,有助於清熱祛溼、補充營養。做法:備排骨、冬瓜和薏米,薏米提前半小時泡洗好備用;高壓鍋加水,將泡洗好的排骨瀝水下鍋,再配一點生薑,加適量白醋;將泡洗好的薏米下鍋,大火壓制開後,轉小火壓制四十分鐘再減壓開蓋;加入冬瓜,開蓋煮二十分鐘;煮製好後,加適量細鹽、芹菜即可。
  • 做出z這幾種湯還能清熱祛溼,看看有沒有你想學的?
    許多人在空調房度過了整個夏天,受寒過度易得「空調病」,用薄荷做兩款湯,清熱解毒、辛涼發汗。雪梨薄荷湯是軟嫩甘甜、清新爽口的甜湯;酸辣湯則用番茄、嫩薑、薄荷調出溫和的「酸辣」味,加上海鮮和蔬菜,豐富又鮮美!一碗甜湯,一碗酸辣湯,豐富鮮美更養生。
  • 夏天暑熱怎麼辦,健脾祛溼、清熱消暑的食療湯安排起來
    所以就適合喝一些清熱消暑、健脾祛溼的湯品。那麼到底喝什麼呢?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冬瓜薏米湯啦,可以消暑止渴,還能健脾祛溼,具體做法如下。薏苡仁薏苡仁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既可以健脾止瀉,又能利水滲溼。而且利水不會傷到我們的正氣,補脾又不會顯得滋膩,所以在夏季很適合食用。尤其是水溼嚴重的人很適合食用,對於脾虛溼滯的人也非常管用。
  • 夏天喝粥好處多,推薦6款早餐粥,清熱解暑,天天換著花樣喝
    夏天來了,天氣炎熱,讓人食欲不振,這時喝粥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還可以養護腸胃,增加食慾,清熱解暑,達到滋補身體、預防疾病的功用。今天分享6道解暑粥給大家,做法簡單,早餐每天一碗,營養又健康,大家不妨一試。
  • 夏天燥熱少不了綠豆湯,加點配料營養全面、清熱消暑,我家天天喝
    武漢的夏天太熱了,清熱解暑的綠豆湯少不了,我家天天熬一鍋,每天喝光光。武漢的早餐店夏天幾乎家家都賣綠豆湯,有常溫的也有冰的,密封的塑料一次性杯裡面裝著薄薄一層綠豆,湯是綠色的,但我很少買,基本是自己在家做,簡單不費事。
  • 春天溼氣重,教你煲廣東祛溼湯,隔三差五喝一碗,和溼氣說拜拜
    春天是陰雨潮溼的季節,最近天氣經常下雨,讓人覺得很疲憊很困很累,容易溼氣重,不妨通過喝一些湯水來進行調理,廣東人特別喜歡煲湯,家裡總備有不少煲湯的食材,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功效,煲湯的選材有所不同。順應季節,旬時而食,今天就來個赤小豆薏米茯苓湯吧,此湯為春暖雨溼時家庭靚湯之一,男女老少皆宜,在這溼氣重重的天氣,喝一碗這樣的湯水是再好不過了。
  • 南方悶熱潮溼,廣東人都愛喝這湯,清熱祛溼味道好,一身輕鬆
    尤其南方經常下雨,空氣溼度大,讓人覺得很疲憊很困很累,整個人整天都蔫蔫的……那麼如何才能緩解這些不適呢? 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每到這時候,就需要湯水來打救了,在日常生活中,有針對性地煲一些清熱祛溼的靚湯給家人喝,下面為您介紹一道廣東人常喝的家居靚湯——赤小豆薏米粉葛湯,全家老小都可以喝,甘甜滋潤,讓湯湯水水幫你清熱祛溼,你可不能錯過!
  • 初春小心溼邪 春季祛溼喝什麼湯 推薦十款清熱祛溼湯
    下面告訴你幾種實用的祛溼方法:日常生活中祛溼多喝粥護脾胃要祛溼,需先調脾胃。春季養生以養肝為主,當然祛溼也是需要做的哦。那麼,春季祛溼喝什麼湯,又該怎麼做營養?一起和小編來看看春季祛溼喝什麼湯及做法介紹吧!
  • 煮紅豆雜糧粥時,別急著下鍋,多加一步,煮好的粥香糯綿軟特好喝
    早餐,家人就愛喝這粥,香糯綿軟口感好,比白米粥營養,真好喝,隔三差五煮一鍋。米粥是國人早餐的標配,不管南方還是北方,早餐都有喝粥的習慣。白米粥營養太過單一,往往在此基礎上添加五穀,雜糧或是菜肉粥,既豐富了營養,又增加香味。
  • 六月,最好的「祛溼湯」,一周喝一次,趕跑溼氣,氣色好人更精神
    六月,最好的「祛溼湯」,一周喝一次,趕跑溼氣,氣色好人更精神。今天是芒種節氣,這個時節的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熱天還特別容易出汗,這個時候就容易體內溼氣重。因此平時多吃一些清熱祛溼的食材,還是很有必要的。
  • 早餐吃什麼,一碗胡辣湯,精神一整天
    早餐吃什麼,一碗胡辣湯,精神一整天胡辣湯,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主要呢就是在中原地區比較流行,而且發源地是在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逍遙鎮,所以說在河南這邊,基本上最出名的就是逍遙鎮胡辣湯了,而且胡辣湯在河南,是很多人都喜歡的早餐必需品
  • 春季,家人就愛喝此湯!喝一碗回味整天,比鴨湯滋補,比魚湯還鮮
    導讀:春季,家人就愛喝此湯!喝一碗回味整天,比鴨湯滋補,比魚湯還鮮。在雨水多而潮溼的春季,我們廣東人總想著一日三餐都要喝湯水滋補,小時候的春季,老父親經常用各種藥材搭配瘦肉或雞煲湯,隔三差五就煲一鍋,讓我們多喝中補充水分,同時吸收湯中的藥材營養,讓身體更健康,強體祛溼。現在長大後,變成我掌廚了,反而更喜歡煲材料簡單,味道卻十分鮮甜的湯羹,比如【蟲草花燉雞湯】,春季,家人就愛喝此湯!
  • 三伏天,女人早餐要多喝這米糊,解暑祛溼,每天一碗,養出好身體
    三伏天,女人早餐要多喝這米糊,解暑祛溼,每天一碗,養出好身體今天開始,我們將迎來一年最熱的三伏天了,今年的三伏相比往年時間更長要40天,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溼度最大的日子,每天就好像在免費洗桑拿,所以,這段時間,我們一定要做好三伏天的休養生息。
  • 早上來一碗雜糧粥,健康、營養、美味
    四豆雜糧粥每天早上來一碗雜糧粥,健康、營養、美味。原料:黃豆、黑豆、赤紅豆、綠豆、花生、燕麥片、黑芝麻、薏米、枸杞、白芷、大紅棗、鐵棍山藥、黃冰糖、清水。做法步驟:第1步、1、 準備好各種原料:綠豆、赤紅豆、黑豆、黃豆、花生、紅棗、枸杞、黑芝麻、燕麥片、薏米、白芷、黃冰糖、鐵棍山藥。第2步、2、 將黃豆、綠豆、赤紅豆、黑豆、花生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1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