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跑出一匹黑馬 這些上市公司將受益

2020-12-11 金融界

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時謙

每年十月,最引人注目的全球盛事無疑就是諾貝爾獎!

北京時間10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揭曉,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ctcliffe, Gregg. L. Semenza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這一獎項的獲獎者遠超市場預期,在之前的預測版本當中,他們較少出現。

那麼,究竟會有哪些A股的上市公司會因此而受益呢?據券商中國記者搜索相關關鍵詞發現,未名醫藥和新開源與上述獲獎中所描述的技術存在一定關聯。此外,涉及到血液系統腫瘤治療的基因測序公司亦可能因此受益。

接下來,10月8日將揭曉物理學獎;10月9日揭曉化學獎;10月10日揭曉文學獎;10月11日揭曉和平獎;10月14日揭曉經濟學獎。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以往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是慣常的炒作噱頭,而此次文學獎和和平獎亦有一些看點。那麼,川普是否能如願以償獲得和平獎,中國人此次是否又有機會獲獎呢?

生理學或醫學獎跑出黑馬

此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可以用黑馬來形容。在此之前的四個獲獎預測中,並未見到他們的身影。此前的預測如下:

預測一:森和俊,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理學研究科教授。理由:「檢出了內質網(ER:endoplasmic reticulum)內存在的特有蛋白質,並獨自發現了這些蛋白質的修復機制」。

預測二:漢斯·克拉弗斯(Hans Clevers),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分子遺傳學教授。理由:「首次將Wnt信號與成年幹細胞生物學聯繫起來,創造了出色的體外疾病模型」。

預測三:約翰·卡普爾John W. Kappler,美國國家猶太健康中心綜合免疫學系的教授及他的妻子Philippa Marrack,美國國家猶太健康中心綜合免疫學系的教授。理由:「在T細胞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

預測四:恩斯特·班伯格Ernst Bamberg,德國法蘭克福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Karl Deisseroth,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工程和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D.H. Chen傑出教授;Gero Miesenb ck,英國牛津大學神經迴路和行為中心主任兼生理學Waynflete教授。理由:「感光色素蛋白的功能分析,在基礎光遺傳學領域的貢獻」

最終獲獎的是: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ctcliffe, Gregg. L. Semenza獲獎。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理解人體和大多數動物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這個貢獻究竟有多大?

很多人可能不以為然。動物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不是很正常的事嗎,有什麼好研究的?居然還可以獲得諾獎。其實,不單是吃瓜群眾,就連學界對此都所知不多。據專家介紹,三位科學家闡明了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號機制,為貧血、心血管疾病、黃斑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等多種疾病開闢了新的臨床治療途徑。

據《賽先生》介紹,氧氣是眾多生化代謝途徑的電子受體,科學界對氧感應和氧穩態調控的研究開始於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當氧氣缺乏時,腎臟分泌EPO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紅細胞。比如當我們在高海拔地區活動時,由於缺氧,人體的新陳代謝發生變化,開始生長出新的血管,製造新的紅細胞。這幾位科學家們做的正是找出這種身體反應背後的基因表達。他們發現這個反應的「開關」是一種蛋白質,叫做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但其功能遠不止開關那麼簡單。

20世紀90年代初,Semenza和Ratcliffe開始研究缺氧如何引起EPO的產生。他們發現了一個不僅會隨著氧濃度的改變發生相應的改變,還可以控制EPO 的表達水平的轉錄增強因子HIF,如果將其DNA片段插入某基因旁,則該基因會被低氧條件誘導表達。1995年,Semenza和博士後王光純化了HIF-1,發現其包含兩個蛋白HIF-1α和HIF-1β,並證實了HIF-1是通過紅細胞和血管新生介導了機體在低氧條件下的適應性反應。

隨後,Semenza和Ratcliffe又擴展了低氧誘導表達基因的種類。他們發現,除了EPO、HIF-1在哺乳動物細胞內可以結合併激活涉及代謝調節、血管新生、胚胎發育、免疫和腫瘤等過程的眾多其他基因。此外,他們觀察到當細胞轉變為高氧條件時 HIF-1的數量急劇下降,僅當缺氧時該因子才能能夠激活靶基因。那麼推動HIF-1破壞的原因是什麼?答案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向。

希佩爾-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VHL病人由於VHL蛋白的缺失會以多發性腫瘤為特徵,涉及腦、骨髓、視網膜、腎臟、腎上腺等多個重要器官,典型的腫瘤由不適當的新血管組成。腫瘤學家William Kaelin一直試圖弄清楚其病理。然而,就在HIF被純化的第二年,Kaelin發現VHL蛋白可以通過氧依賴的蛋白水解作用負性調HIF-1。Kaelin和Ratcliffe隨後的研究又發現了雙加氧酶在VHL蛋白識別HIF-1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HIF控制著人體和大多數動物細胞對氧氣變化的複雜又精確的反應,三位科學家一步步揭示了地球生命基石的奧秘。通過調控HIF通路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研究方向正發揮著巨大的潛力,他們的工作正在並將繼續造福人類。

那些上市公司可能因此受益

券商中國記者對A股上市公司進行搜索發現,有兩家上市公司此前或正在研究與HIF相關的藥物,分別是新開源和未名醫藥。

新開源今年年中公告,博愛新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3.74%股權已過戶至新開源名下,相關工商變更手續已辦理完畢,公司將持有生物科技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BioVision 100%股權。而BioVision的產品試劑就涉及到HIF的研究。

未名醫藥通過借殼萬昌科技上市,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之後改名廈門未名醫藥),成為公司全資子公司。廈門未名醫藥系細胞因子藥物、抗病毒等生物醫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優勢企業,主導產品為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恩經復」和基因工程幹擾素「安福隆」,並正在進行其他神經損傷修復藥物、多肽藥物的研發。據網絡資料顯示,未名醫藥在研重磅產品中,就含與HIF有關的產品。

此外,2018年9月曾有報導稱,中美科學家通過多年研究發現,低氧誘導因子α(HIF1A)是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發生的關鍵分子,這一重大發現有望給這一惡性血液系統腫瘤的治療帶來突破。

據研究者介紹,通過2測序技術在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患者中共發現有40-60個基因突變,科研團隊通過轉錄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分析,在帶有不同基因突變的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患者的骨髓細胞中發現一種叫做低氧誘導因子α(HIF1A)為一共同作用分子,影響了其信號通路下遊的代謝和免疫效應分子,從而導致了造血細胞癌變。

基因檢測技術可主要分為微滴式數字 PCR(ddPCR)、免疫螢光雜交(FISH)、基因晶片和基因測序(二代測序 NGS為主)四種。其中 NGS 憑藉高通量、高靈敏度、高精確度等優勢,近年普及率持續快速提升,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檢測平臺。醫療端的應用最重要的是在腫瘤領域,根據Illumina的測算,基因檢測在腫瘤應用領域佔比將高達 60%。

繼傳統療法(手術、化療和放療)、靶向療法後,靶向用藥基因檢測已發展為相對成熟的治療手段。畢竟在癌症治療過程中,一方面由於腫瘤具有顯著的個體差異,不同患者對同一藥物表現出不同的療效和毒副作用。另一方面治療過程中的基因突變可能會導致抗腫瘤藥物的療效的下降。此外,腫瘤的發生往往多個基因共同作用導致的。因此,即使是同一種類型的腫瘤,在基因層面上其差異也可能是巨大的。

根據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以及藥物遺傳學機理,為患者本人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用藥方案,可大幅提高治療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相關研究認為,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發展及腫瘤個體化用藥的爆發,預計2025年腫瘤基因檢測在腫瘤患者中滲透率達30%-40%,屆時,我國腫瘤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120-480億元。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基因測序行業的發展,A股上市公司華大基因、艾德生物等公司將受益。

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猜測

關於物理學獎的猜測主要是系外行星、超導體和量子糾纏。其中,量子糾纏的可能性偏大。2018年,科學家通過量子通信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進行了首次量子加密視頻通話。此後不久,美國籤署了《國家量子計劃法案》,該法案旨在投資量子信息科學的研究和培訓,因為它在商業和國家安全應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銀行正在研究使用該技術來保護其信息,諸如谷歌和IBM之類的技術巨頭正在開發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某些計算的量子計算機,使用傳統超級計算機需要數年時間。

1964年,物理學家約翰·斯圖爾特·貝爾(John Stewart Bell)為解決量子物理學中的悖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這是愛因斯坦著名的難題。被稱為貝爾定理,它後來成為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進行了越來越複雜的實驗,使貝爾定理經受了考驗。三位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克(Alain Aspect),約翰·克勞瑟(John Clauser)和安東·赫林格(Anton Zeilinger)在2010年以其對量子物理學基礎的基本概念和實驗性貢獻,特別是對貝爾不等式的一系列日益複雜的測試獲得沃爾夫獎。

若量子糾纏獲獎,A股的量子概念股可能亦因此受益,這些股票主要包括中科曙光、浙江東方、凱樂科技、華工科技和神州信息。而若超導體獲獎則西部超導這類股票可能受益。

關於諾貝爾化學獎的猜測主要有三個方向:

一是開發出納米級海綿狀孔材料的科學家。其中一種材料稱為MOF-210,它的多孔性如此之大,以至於如果您將其一立方釐米的這種材料的所有內表面平整放置,它將覆蓋幾乎五個籃球場。該材料可以從沙漠的空氣中吸收飲用水,還顯示出從廢氣中提取熱捕集二氧化碳和儲存危險氣體的希望。

二是可能會頒發給在化學和天文學領域都有專攻的科學家。荷蘭天文化學家埃溫·范迪斯胡克(Ewine van Dishoeck)幫助將這一領域從簡單地對太空中的分子進行分類,轉變為對這些分子如何相互相互作用以及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理解。星際化學科學家的目標是了解恆星和行星的起源,以及最終也了解生命構成要素的宇宙起源。

三是警察到達一個可怕的犯罪現場。他們採集血液和其他體液樣本,並將其送至實驗室進行分析。後來在法庭上,檢方透露犯罪現場血液中的DNA與受審嫌疑人的DNA匹配。在電視上觀看犯罪劇或進行現實生活審判的任何人都熟悉這種情節。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可能會頒給那些使這種技術成為可能的科學家。

川普有沒有戲?有無中國人身影?

美國總統川普對諾貝爾和平獎渴望已久。據新京報報導,今年2月,川普在白宮講話時透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諾貝爾獎委員會遞交了一封「最漂亮的」、「足足五頁紙」的信,提名自己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表彰他為實現朝鮮無核化所做的努力。另外,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的遺孀李姬鎬曾表示,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朝韓峰會中表現卓越,希望他可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對此,文在寅表示,如果說為朝鮮半島帶來和平,這個獎應該給美國總統川普。

不過,川普在全球範圍內發動貿易戰是否會影響他獲獎還未可知,而據路透社報導,川普也面臨著一個強勁對手,那就是今年16歲的通貝裡。她曾發起全球氣候運動罷課,並在聯合國大會上痛批各國領導人對氣候變化不作為,因此在全球擁有數百萬追隨者。《時代》雜誌將通貝裡入選為2019年《時代》百大人物。部分環保人士將通貝裡視作最敢為氣候變化發聲的鬥士,而部分右翼批評人士指責她為「偽君子」、「戲精」。

那麼,此次諾獎有無中國人身影呢?據悉,出生於湖南的中國女作家殘雪,此次便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她被譽為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和《五香街》等。殘雪是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女作家之一,她也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此外,「陪跑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加拿大女詩人安妮·卡森、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俄羅斯女作家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也是熱門預測人選。

相關焦點

  • 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今年是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她因發現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中年齡最高的,獲獎年齡為85歲。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結果出人意料
    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小編微信號:yyxxzz52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瑞典當地時間11:30(北京時間下午5:30),備受矚目的2020年諾貝爾獎正式揭幕。最先揭曉的是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 「血與氧」才是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主角!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數量從 1901 年開始計算,一共有 109 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頒發。其中有九年沒有頒發相關獎項: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 以及 1942年。那麼為什麼這些年都沒有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呢?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細胞氧感應機制發現者
    圖源:Alexander Mahmoud 關於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7個小事實 1895年11月27日,化學家Alfred Nobel先生在遺囑上簽署了他的最後願望: 將遺產中的最大份額設立為一系列名為「諾貝爾獎」的獎項,部分授予「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中做出最重要發現的人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率先揭曉 免疫學領域受關注
    今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比以往額外多100萬克朗(約合11萬美元)。 每年的諾貝爾獎入圍名單都是高度保密的,提名人也是秘密的,50年不能對外公開。但對於諾獎的預測一直不斷,尤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醫學獎代表了科學成就的頂峰,每年也都會出現一些得獎的熱門領域。
  • 2016諾獎花落誰家?揭曉前夜重溫曾經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6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於10月3日起陸續舉行。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1.生理學或醫學獎:最早於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30分公布(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3日11時30分);2.物理學獎:最早於北京時間10月4日17時45分公布(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4日11時45分);3.化學獎:最早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45分公布(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5日11時45分);4.和平獎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C肝病毒」發現者
    隨著疾病的不斷進展,我們無法決定誰是健康的捐獻者,第一位諾獎獲得者,Harvey J. Alter發現了輸血後的C型肝炎的情況,發現了病毒的存在。2020年諾獎的不同日前,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拉爾斯·海肯斯滕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將不再舉行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獲獎者將瑞典駐相關國家大使館或獲獎者所在大學被授予獎牌和證書,屆時,主辦方將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線上直播頒獎儀式。
  • 你真的了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嗎?快來複習這些知識點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籤署了他的遺囑,將他的大部分財產用於獎勵表彰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諾貝爾獎。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 3位美英科學家獲得生理學或醫學諾獎 將分享647萬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Kaelin, Ratcliffe, Semenza,以表彰他們革命性地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藥圈兒 知行業 知發展 知產品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當地時間10月7日上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宣布了今年諾獎的第一個獎項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英國《衛報》稱,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真正的生理學獎,其核心在於身體對低氧環境的反應。當人體處於缺氧狀態時,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就會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紅細胞,而紅細胞則會帶來氧氣。但是,氧氣含量減少是如何觸發這種反應呢?這就是今年的諾獎得主們想要回答的問題。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發現C肝病毒的三位美英科學家獲獎
    219 位諾獎得主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自 1901 年開始頒發,從 1901 到 2019 年,共有 219 人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類獎項。其中,有 39 次個人獲得者,33 次由兩位獲獎者共享,38 次由三位獲獎者共享。
  •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陪跑諾獎 32 年,為啥就那麼難拿
    IT之家10月1日消息 今年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將與今天正式頒發,而已故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在32年中都有被提名,但從未獲獎。這讓他成為了諾獎最資深的「陪跑者」。作為每次諾貝爾獎的首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歷年頒發給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青蒿素等等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
  • 諾獎自然科學三大獎項對中國科學界的四個啟示—新聞—科學網
    斯特裡克蘭在穆魯的指導下完成了諾將成果:與啁啾脈衝放大相關的博士論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一次出現了師徒——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戴狄爾·魁若茲(Didier Queloz)共同分享諾獎的情況。 郭曉強在博文中提出,按照學術慣例,諾貝爾獎主要頒發給導師,學生大多作為「背景牆」存在。
  • 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記者付一鳴 和苗)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chekman於1948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St Paul,曾就學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史丹福大學,1974年從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1959年諾獎得主Arthur Kornberg,所在院系正是幾年後Rothman加入的系。1976年,Schekman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目前為該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教授。他同時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人員。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公布,
    ,Michael W Young三位遺傳學家,三人因為基因周期方面的貢獻榮獲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詹姆斯·沃森(左)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右)在DNA雙螺旋模型前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每年頒發一次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甚至都不夠發了,以至於諾貝爾化學獎相當大的一部分都頒發給了生物學家
  • 英國挪威3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新網10月6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10日消息,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英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挪威科學家梅·布萊特·莫索爾(May 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又一2019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與賽門扎同獲生理學或醫學...
    由於微信公眾號開始試行亂序推送,為了讓您在第一時間獲取學術圈新聞資訊,請將「科研圈」設為星標,並常點文末右下角「在看」。「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這裡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2019年生理學或醫學諾獎花落感受氧氣基本原理,3位美英科學家分享...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聯合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Kaelin)、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Ratcliffe)和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