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很多的努力,最後發現所有的用功都沒有在孩子身上得到正面的反饋。孩子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還變本加厲了。這是很多父母在和我溝通時提出來的共性的問題,這讓他們很苦惱。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的獨立意識增強,有了更多的自我判斷能力,不再把父母視為完全的權威,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有限。這就是很多父母所表達的:「明顯感覺帶動不了了」。
雖然感覺上是帶不動了,但這個階段孩子對於和父母的互動變得比以往更加敏感。你可能質疑:怎麼可能呢,明明是對我愛理不理,少言寡語,怎麼是互動敏感了呢?
正是因為他們對互動時父母傳遞出來的情緒、姿態、語氣異常敏感,才會激起他們強烈的情緒反應。反抗的初期通過憤怒、爭吵表達自己,這時候溝通的大門還敞開著。當發現父母根本「看不見」他們,就連爭吵都不願意表達了,轉而關上門,閉上嘴,塞上耳朵。
最沉默的,最敏感,也最渴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心為孩子好,說著正確的道理,卻換來孩子對我們抗拒和隔絕的重要原因:是的,你說的都對,但你和我說話的感覺讓我非常不爽。所以,我不願意接受。
教育是慢的事業,但是教導是需要效率的。我們既需要在孩子有限的青春時光裡漫步徜徉,也同樣需要爭分奪秒。當我們充滿智慧,我們就會少一些無助,少走一些彎路。孩子可以適當走一些彎路,但作為父母,要儘量避免我們自己迷失在彎路裡。
我根據父母們和我溝通時的表達,以及我自己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的實際經歷,整理了10條我們有意無意會踩到的「無用教導」的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即時」教導\「第一時間」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即時」是指發現問題的當下,這個時候的教導,一般情況下都是無用的。
比如有個爸爸非常關注孩子做數學時不打草稿,這極大地提高了錯誤率。每當看到孩子又沒有把草稿本拿出來,會立刻前去指出,從提醒到責備,結果是不歡而散。
也有時候孩子聽了,但會發現他下次又陷入「老習慣」的循環。這是因為他只在執行爸爸當下的指令,並沒有獲得對問題本身進行自主思考和消化的時間。
「看在眼裡,放在心裡」,等孩子完成這項作業後,再找機會給他建議,這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主,也給了他大腦空間去反思和消化。下一次,也許他會記起爸爸的話,自主去完成。這裡的「也許」是指,孩子從嘗試記起到完全自主需要一個反覆的周期去練習,父母需要對此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2.在「任性時間」和「任性空間」的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你是否發生過在孩子專注於自己空間的時候,你的某個憤怒被激發,或者焦慮急劇爆表,因此你不由分說侵入孩子的空間,不管他在做什麼,開始發表長篇大論。
孩子無法承接這從天而降的「攻擊」,他本能地讓自己的大腦處於閉合狀態。不合「時機」的教導,只是父母抒發自己情緒的需要,對孩子沒有實際幫助,甚至還破壞了孩子的狀態。
像和你的客戶預約拜訪時間那樣,和孩子預約溝通的時間,你可以這樣嘗試,但極有可能會遭到拒絕。那就多創造自由放空溝通的環境,比如散步,騎行,共享美食,如果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發展一個孩子共同的興趣愛好,這個時候就派上了用場。
3、「地位不平等」的教導是無用的
地位不平等,一方過強,另一方過弱,一方權力集中,另一方缺乏力量,這樣的環境下教導發揮不了真正的功效,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另一個「地位」——可視的身體姿態。
回憶我們和孩子溝通時的場景,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畫面:孩子坐著,我們站著。我們可能站在孩子的身後,甚至沒有眼神的交流。
這是一種隔絕的姿態,傳遞出微妙的心理語言讓孩子從心理上抗拒我們的教導。
4、「自身無法成為榜樣」,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希望孩子樂觀,我們整天自怨自艾;希望孩子努力學習,我們整天捧著手機;希望孩子不要情緒化,我們常常破口大罵。
自己做不到,要求孩子做到,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以為孩子看不到,感受不到,其實他們會有樣學樣。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榜樣不是指結果,而是我們努力的過程。
5、「期待過高」,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對他的期待也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和能力不匹配的期待,只會增加孩子的負擔。負擔讓孩子無法輕裝上陣,或者因為長期無法達成目標,無法獲得正向的反饋,就容易產生對自己的懷疑,對自我價值的否定,並因此逃避,放棄。有些孩子的逃學就是這樣的原因。
期待和成就動機呈倒U型曲線。合理的期待激發成就,一旦超過峰值,超過一定的限額,成就動機就會降低。
6、「教導行為和目標不一致」時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樂觀、自信、優秀的人,但我們卻總是抨擊他。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自律,我們總是挑他不自律的地方放大攻擊,而忽略他為此付出的哪怕一點努力。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像對待那樣的人那樣對待他。可能他並不能總是做得很好,對他報以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多看到他的努力,多鼓勵,這可能會給他調整,修復的力量,激勵他成為更好的人。
7、「治標不治本」的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很多時候,我們太急於去解決孩子表現出來的個性的問題,把目光都聚焦在他們行為的改變上 。但常常發現,某個類似的問題換了一個馬甲,在不久之後又出現了。
這可能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在遇到問題時,我們習慣於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認為這是最快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直接就得到了答案,這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把精力都用在孩子的行為調整上,忽視了那些個性問題們背後的共性本質。
比調整行為更重要的,是改善認知。這是治本的方法。
8、「沒有對結果等待的耐心」的教導是無用的
可能我們不願意承認,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導是很功利的。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總希望得到即時的回報。如果這個回報沒有預期發生,我們就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對自己憤怒,也對孩子憤怒,好不容易做出的一點點改變又會重新回到原點。
調整後的反饋結果在孩子身上往往是滯後表現出來的。接受一個新的認知,理解它,和舊的認知搏鬥,反覆,最後表現在行動上,需要一個時間的周期。我們著急,是忽略了這個從認知到行動的過程,誤以為懂得了道理,就可以也應該迅速做得很好。
耐心,等待,慢一點,會帶給我們驚喜。
9、「不能持續」的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不能持續,包含了我們對教導的理解是片面的,而不是系統的。這無法從根本上幫助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也一定會在某個階段遇到阻礙,無法延續。
不能持續,也指父母缺乏對孩子真正的了解,缺乏對教養方向的判斷。這類父母容易左顧右盼,看到優秀的經驗就去生搬硬套,而忽視是否和自己的孩子匹配。他們越是向別人學習,越是會不停地更換自己的養育方式。本質上,是缺乏自我沉澱的能力。
謹慎選擇,努力堅持,而不是輕易選擇,有限堅持。
10、「親子關係差」時教導是無用的
這一點放在最後,是因為它最顯而易見,也最重要。幾乎青春期遇到的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親子關係裡找到對應。
改善親子關係的核心是父母首先需要做出改變,邁出向前的第一步。即便你內心有無數的不甘,不願,生氣,失望,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
大愛默默,大愛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