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父母必修:無用教導十則,欲改善親子關係,家長必須先改變

2020-12-15 覺醒課堂

做了很多的努力,最後發現所有的用功都沒有在孩子身上得到正面的反饋。孩子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還變本加厲了。這是很多父母在和我溝通時提出來的共性的問題,這讓他們很苦惱。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的獨立意識增強,有了更多的自我判斷能力,不再把父母視為完全的權威,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有限。這就是很多父母所表達的:「明顯感覺帶動不了了」。

雖然感覺上是帶不動了,但這個階段孩子對於和父母的互動變得比以往更加敏感。你可能質疑:怎麼可能呢,明明是對我愛理不理,少言寡語,怎麼是互動敏感了呢?

正是因為他們對互動時父母傳遞出來的情緒、姿態、語氣異常敏感,才會激起他們強烈的情緒反應。反抗的初期通過憤怒、爭吵表達自己,這時候溝通的大門還敞開著。當發現父母根本「看不見」他們,就連爭吵都不願意表達了,轉而關上門,閉上嘴,塞上耳朵。

最沉默的,最敏感,也最渴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心為孩子好,說著正確的道理,卻換來孩子對我們抗拒和隔絕的重要原因:是的,你說的都對,但你和我說話的感覺讓我非常不爽。所以,我不願意接受。

教育是慢的事業,但是教導是需要效率的。我們既需要在孩子有限的青春時光裡漫步徜徉,也同樣需要爭分奪秒。當我們充滿智慧,我們就會少一些無助,少走一些彎路。孩子可以適當走一些彎路,但作為父母,要儘量避免我們自己迷失在彎路裡。

我根據父母們和我溝通時的表達,以及我自己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的實際經歷,整理了10條我們有意無意會踩到的「無用教導」的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即時」教導\「第一時間」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即時」是指發現問題的當下,這個時候的教導,一般情況下都是無用的。

比如有個爸爸非常關注孩子做數學時不打草稿,這極大地提高了錯誤率。每當看到孩子又沒有把草稿本拿出來,會立刻前去指出,從提醒到責備,結果是不歡而散。

也有時候孩子聽了,但會發現他下次又陷入「老習慣」的循環。這是因為他只在執行爸爸當下的指令,並沒有獲得對問題本身進行自主思考和消化的時間。

「看在眼裡,放在心裡」,等孩子完成這項作業後,再找機會給他建議,這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主,也給了他大腦空間去反思和消化。下一次,也許他會記起爸爸的話,自主去完成。這裡的「也許」是指,孩子從嘗試記起到完全自主需要一個反覆的周期去練習,父母需要對此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2.在「任性時間」和「任性空間」的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你是否發生過在孩子專注於自己空間的時候,你的某個憤怒被激發,或者焦慮急劇爆表,因此你不由分說侵入孩子的空間,不管他在做什麼,開始發表長篇大論。

孩子無法承接這從天而降的「攻擊」,他本能地讓自己的大腦處於閉合狀態。不合「時機」的教導,只是父母抒發自己情緒的需要,對孩子沒有實際幫助,甚至還破壞了孩子的狀態。

像和你的客戶預約拜訪時間那樣,和孩子預約溝通的時間,你可以這樣嘗試,但極有可能會遭到拒絕。那就多創造自由放空溝通的環境,比如散步,騎行,共享美食,如果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發展一個孩子共同的興趣愛好,這個時候就派上了用場。

3、「地位不平等」的教導是無用的

地位不平等,一方過強,另一方過弱,一方權力集中,另一方缺乏力量,這樣的環境下教導發揮不了真正的功效,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另一個「地位」——可視的身體姿態。

回憶我們和孩子溝通時的場景,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畫面:孩子坐著,我們站著。我們可能站在孩子的身後,甚至沒有眼神的交流。

這是一種隔絕的姿態,傳遞出微妙的心理語言讓孩子從心理上抗拒我們的教導。

4、「自身無法成為榜樣」,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希望孩子樂觀,我們整天自怨自艾;希望孩子努力學習,我們整天捧著手機;希望孩子不要情緒化,我們常常破口大罵。

自己做不到,要求孩子做到,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以為孩子看不到,感受不到,其實他們會有樣學樣。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榜樣不是指結果,而是我們努力的過程。

5、「期待過高」,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對他的期待也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和能力不匹配的期待,只會增加孩子的負擔。負擔讓孩子無法輕裝上陣,或者因為長期無法達成目標,無法獲得正向的反饋,就容易產生對自己的懷疑,對自我價值的否定,並因此逃避,放棄。有些孩子的逃學就是這樣的原因。

期待和成就動機呈倒U型曲線。合理的期待激發成就,一旦超過峰值,超過一定的限額,成就動機就會降低。

6、「教導行為和目標不一致」時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樂觀、自信、優秀的人,但我們卻總是抨擊他。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自律,我們總是挑他不自律的地方放大攻擊,而忽略他為此付出的哪怕一點努力。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像對待那樣的人那樣對待他。可能他並不能總是做得很好,對他報以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多看到他的努力,多鼓勵,這可能會給他調整,修復的力量,激勵他成為更好的人。

7、「治標不治本」的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很多時候,我們太急於去解決孩子表現出來的個性的問題,把目光都聚焦在他們行為的改變上 。但常常發現,某個類似的問題換了一個馬甲,在不久之後又出現了。

這可能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在遇到問題時,我們習慣於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認為這是最快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直接就得到了答案,這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把精力都用在孩子的行為調整上,忽視了那些個性問題們背後的共性本質。

比調整行為更重要的,是改善認知。這是治本的方法。

8、「沒有對結果等待的耐心」的教導是無用的

可能我們不願意承認,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導是很功利的。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總希望得到即時的回報。如果這個回報沒有預期發生,我們就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對自己憤怒,也對孩子憤怒,好不容易做出的一點點改變又會重新回到原點。

調整後的反饋結果在孩子身上往往是滯後表現出來的。接受一個新的認知,理解它,和舊的認知搏鬥,反覆,最後表現在行動上,需要一個時間的周期。我們著急,是忽略了這個從認知到行動的過程,誤以為懂得了道理,就可以也應該迅速做得很好。

耐心,等待,慢一點,會帶給我們驚喜。

9、「不能持續」的教導往往是無用的

不能持續,包含了我們對教導的理解是片面的,而不是系統的。這無法從根本上幫助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也一定會在某個階段遇到阻礙,無法延續。

不能持續,也指父母缺乏對孩子真正的了解,缺乏對教養方向的判斷。這類父母容易左顧右盼,看到優秀的經驗就去生搬硬套,而忽視是否和自己的孩子匹配。他們越是向別人學習,越是會不停地更換自己的養育方式。本質上,是缺乏自我沉澱的能力。

謹慎選擇,努力堅持,而不是輕易選擇,有限堅持。

10、「親子關係差」時教導是無用的

這一點放在最後,是因為它最顯而易見,也最重要。幾乎青春期遇到的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親子關係裡找到對應。

改善親子關係的核心是父母首先需要做出改變,邁出向前的第一步。即便你內心有無數的不甘,不願,生氣,失望,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

大愛默默,大愛無言。

相關焦點

  • 無用教導十則
    這是很多父母在和我溝通時提出來的共性的問題,這讓他們很苦惱。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的獨立意識增強,有了更多的自我判斷能力,不再把父母視為完全的權威,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有限。這就是很多父母所表達的:「明顯感覺帶動不了了」。
  • 青春期孩子拒絕與家長溝通?利用三步法有效改善親子關係
    導讀:青春期孩子拒絕與家長溝通?利用三步法有效改善親子關係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青春期孩子拒絕與家長溝通?利用三步法有效改善親子關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青春期的情緒問題要先從改善親子互動著手
    【青春期的情緒問題要先從改善親子互動著手】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躁鬱或是憂鬱,但後來發現原來是親子互動出了問題
  • 怎樣才能改善親子關係,提升家庭幸福感
    因此,有識之士指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實際上也是家長的競爭。無數事實證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家長問題少了,孩子就變好了。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家長的問題。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材,已經成為每一位家長必須學習的課程。
  • 親子關係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改善親子關係,從改變自己開始
    親子關係,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字面的意思上來說它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份關係,這種關係無論是對於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很重要的一種關係。同時,親子關係也有好壞之分。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而不好的親子關係則很有可能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
  • 青春期不一定叛逆,《非暴力溝通》改善親子關係,效果立竿見影
    孩子只要到了青春期,似乎就和父母產生了對立,家長會很明顯的察覺到孩子的「反抗」意識和牴觸情緒,這樣的「反常」行為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存續的時間有長有短,這個時期通常稱為「叛逆期」。而青春期最顯著的特徵,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總是出現問題,就好像在一條鴻溝的兩個人一樣,雙方都很難理解對方的語言和態度。
  • 親子談判,一種用理性的方式改變孩子行為、改善親子關係的好方法
    如果放任孩子的行為不理,相信每一位有責任心的父母都做不到。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改變不良行為習慣、改善日益糟糕的親子關係呢?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幫助這些在痛苦中掙扎的父母?其二針對親子關係問題,一般適用於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目的是幫助孩子和父母共同改善彼此間幾乎已成敵對的關係。 這裡提醒家長們要特別注意一點:進行親子談判前,必須先確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處於正常的健康狀態,因為親子談判無法解決醫學範疇的問題(諸如:自閉症、燥鬱症等)。
  • 親子關係:孩子青春期不好好說話,家長需要先三省己身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自帶火藥屬性,一點就著。也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是屬冰窖的,一句話就能把你的心凍成冰雕。我的工作就是每天都與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對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再熟悉不過了。近來,我收到了不少家長的求助信息,多數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家長們表示,青春期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根本無法交流。
  • 青春期孩子叛逆,親子關係緊張?5個建議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
    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仍然就像小時候一樣管教孩子,父母只是單方面的給孩子提要求,該這樣該那樣,只關心孩子分數的變化,看不到孩子心理的波動。這種過多的嘮叨只能讓孩子和父母的心理上的距離更遠,讓孩子更不願意隨父母敞開心扉,親子關係更加緊張。
  • 青春期親子關係衝突後的重建:讀懂孩子內心,才能走出育兒困擾
    在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這本書中,作者是中國沙盤遊戲的實戰專家,從事沙盤遊戲的系列教學和研究20餘年。看這本書,不僅僅是了解了沙盤療法,更讓人深刻的是,書中一個個真實的育兒案例,讓人感慨: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才是親子關係真正的開始。
  • 焦慮媽媽,學會做覺醒父母,與青春期女兒改善親子關係
    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叛逆的女兒和焦慮無奈的媽媽,也許這樣的例子也曾經在我們的生活裡,而父母苦於找不到解決這種狀態的方法。《父母的覺醒》正是一本可以解決類似問題的書籍,一本從心理和情感層面講述孩子養育之道,打破親子關係構建的難題。
  • 青春期孩子管不住?父母需要做這6個改變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又是家長們變得手足無措的特殊時期。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那個從小無比依戀你、圍著你轉的「跟屁蟲」,會在某天突然拒絕你再拉他的手;那個總是快樂、滿足、合作的小孩不見了,眼前的孩子悖逆、憤怒、沮喪……這一切都讓做家長的手足無措。A家長:「女兒上小學時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麼就做什麼。
  • 親子關係有哪些影響 改善親子關係下面方法適用
    多數家長心中,「玩」與「學」永遠都是對立的,如果二選一,家長一定會選後者。因為家長擔心孩子會「玩物喪志」。可「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都是貪玩的,因此,「玩」與「學」經常成為引發親子矛盾的導火索。說到親子矛盾,我們發現很多電視臺做訪談類節目都會涉及對親子矛盾的調解。為什麼孩子會和生養自己的父母發生矛盾?
  • 明心見「教」——父母養育子女之320個要點 之 青春期親子關係
    第十部分 青春期(11-18歲)身體發展S111810 親子關係1.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是逐漸走向疏離、甚至發生衝突的階段; 父母對青少年成熟行為的欣賞,是最好的支持!青春期的少年,再也不是依偎在母親懷裡的小綿羊,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行為能力、渾身充滿力量,急切想去闖蕩世界的翩翩少年;所以我們的父母必須意識到,在青春期階段,如何給青少年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承擔更多的責任,是父母和青少年需要共同討論確定的主題。
  • 能夠正確處理情緒的父母,更容易修復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許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都帶有極強的情緒性。如果父母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及孩子的情緒,這將作為親子關係的一劑潤滑劑,幫孩子度過青春期的同時,也能獲得自身成長。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發脾氣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如果父母可以忍住心中的怒火,心平氣和的去思考、甚至與孩子溝通,那解決問題也不會很難了。
  • 當青春期遇上「禁足期」,疫情下中年父母的親子挑戰
    當學習空間從學校轉移到家庭,學習方式從線下轉變為線上,對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家長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在疫情的催化下,親子關係正面臨挑戰。當青春期遇上禁足期,打破固有認知,在焦慮中重建家庭生活秩序,對父母與孩子都是重要一課。
  • 專家為您解碼青春期親子關係秘籍
    很多時候,青春期的孩子對自己也不是特別了解。他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發這麼大的脾氣,可能過後就後悔了。這個時候,家長是要幫助他們去認識,這是一種正常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現象。  家長不妨先做一些功課,幫孩子去找一些科學的解釋, 也可以幫他們買一些書籍,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接納。孩子會特別容易拿自己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作比較,這是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 想讓孩子省心懂事,良好親子關係是基礎,簡單3招改善親子關係
    青春期時,是否幾乎和你無話可說,他的心事你更不曾知曉?漸漸地,你是否覺得你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遠到除了吃、穿、用度的話題外,再無其他可談?如果你正遭遇這些,請重視與改善你們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對於家長而言也十分重要,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 青春期叛逆,家長崩潰……超實用親子溝通法來了!
    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採用壓制型或命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衝突就會更加突出。 當孩子和父母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父母其實應該高興。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孩子終於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不再苟同他人,這是他開始成熟的象徵。
  • 要想孩子改變,先從父母改變自己開始,父母自我改變的十大理由
    要想改變孩子,先從家長自己改變開始,家長改變1%, 孩子成長99%。父母的價值觀、行為習慣都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到孩子。家庭教育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打好孩子人生底色的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父母的改變和提高,等於改善、優化了孩子成長的環境、提高了家庭的軟實力,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