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中秋,各色月餅紛紛亮相市場。作為中華傳統節令美食,月餅承載了華夏民族對闔家團圓、諸事圓滿的美好祈願。婺城商家們紛紛讓月餅「借古談今」、「託物言情」。
改革開放40年,國人不斷提升的文化自信讓「中國風」回到千家萬戶。時隔一個世紀,「洋為中用、中體西用」的思想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雕刻出中華文化嶄新的面貌。中秋月餅就是一個典型的縮影。
好月餅裡好故事,「起酥」變身「文臺餅」
距離中秋還有一周,婺城區琅琊鎮「戀蒼廬」餐廳的月餅卻已熱賣了一個月。老闆周萍介紹,5元一個的月餅,每日外送至少500個,另有預約到店團餐的顧客,總會帶上一些,自吃或拿它走親訪友。
這是「老金華」口中的「土月餅」,又喚「起酥」,系出「蘇式」。芝麻篩乾淨,土灶架大鍋炒熟,再入石臼裡打成細末,噴香,帶著些許粘稠,拌上糖與油,醒上一整夜,第二日清晨起來看,「起酥」的芝麻餡料成了。一層面一層油,對摺反覆,順著紋路捲成酥皮。再取糖、油、粉「老三樣」,揉捏得光滑如鏡,油皮才算製成。油皮包著酥皮,酥皮包著芝麻餡兒。輕咬一口,餡兒滿,皮薄且層次感十足。除卻芝麻餡兒,還有五仁、豆沙等,都是金華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老闆看準了現代人厭油怕糖的心思,減油減糖還研發了蛋黃肉鬆餡兒的新款。這幾日,由自家爆款「千層糕」中獲得靈感,加之南山白沙文化主題旅遊線開發的利好,讓「起酥」變身「文臺餅」的創意計劃已然開始醞釀。
史載:「盧文臺,字高明,幽州範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後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退隱到輔倉停久(今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墾田盧畈,首築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後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築起三十六堰,沿岸一百二十餘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尊為『白沙老爺』。」
「千層糕」相傳即為「白沙老爺」的傑作。梅雨時節,將士運糧不慎,一車白米落入水中,許久才打撈上來,白米已泡發。「白沙老爺」提議將其磨成米漿,拌入絲瓜葉的汁,點上幾滴油,一層一層地澆在蒸籠裡,製成「千層糕」,分給將士,既犒勞了味蕾,又緩解了水土不服的症狀。
下一步,周萍計劃開發白沙文化系列飲食,填補白沙文化衍生產業鏈的空白。
大「宋月」小「婺月」,古法改良成就個性爆款
近幾年中,粉白軟糯的「婺月」在金華人的中秋節裡流行起來。單品類100萬元銷售額,已然成為「糖古」糕點每年中秋的「重頭戲」。
早年,「糖古」第一代傳承人柯文娟在金華糕點廠從事技術管理工作,退休後傳道授業於兒子徐愛國及兒媳曹春蕊,自主創辦糕點坊。2009年,「糖古」三代傳承人在「宋月」基礎上研發「婺式月餅」。他們不斷調整月餅的拌料和工藝,每日早上試做,擱置半日,下午試吃,總結並討論改良方案。2012年,「婺式月餅」悄然湧入金華月餅市場,銷售一年勝過一年火爆。
這「宋月」為何物?相傳宋時婺州,中秋有祭祀先祖之儀。在祭祀活動前,人們會用米粉做一隻巨大的餅,沒有餡兒,然後用特殊容器蒸熟。而後,宗族會邀請畫餅師傅,在餅上繪製相關圖騰。中秋夜,人們用這隻大餅祭祀先祖。祭祀結束後,族長會將大「宋月」切成小塊,分給族人,分享團圓與祥瑞。
「糖古」保留了「宋月」的米粉選料和蒸熟工藝,但將其個體縮小,並在裡面填進了餡料。古法改良,考驗的是皮與餡各式食材之間的博弈。學好中式糕點,少說也需兩三年,重點在基本功的訓練。掌握糖、油、粉的脾性,拿捏各色食材的泡發程度及燒制火候,全憑個人經驗。過硬的功底,讓「糖古」實現從大「宋月」到小「婺月」的探索,並帶動了金華糕點圈的「婺月」風。
與此同時,糖古糕點還逐步恢復毛坦、麻餅等金華傳統糕點,創新鹹辣巧果、巧克力綠豆糕等新式金華糕點,配以古樸的禮盒包裝,成為金華人問候親友的節禮、婚宴伴手禮。
金華「老糕點」抱團做量產,玩轉商超大流通
在金華糖菸酒公司金華糕點廠工作20年,自主創辦「聚香園」糕點廠20年,王小華見證了金華糕點人的聚散離合,經歷了金華糕點的起起落落。
1998年,金華糕點廠改制,大批糕點手藝人下崗,自謀生計。那年,王小華即將不惑。「除了做糕點,什麼都不會。」於是,他與幾位同事一起,每人拿出9000多元的下崗補貼,總共不到5萬元,創辦了「聚香園」。前店後場,地址就在金華小碼頭菜場的幾間小平房裡。5個人,既做糕點,又往蘭溪門、老農貿等各處菜場送貨。雖艱難,生意倒紅火。店面不斷擴大。「當時,糕點廠解散,職工下崗,也將大體量的需求釋放到了市場,我們的糕點很暢銷。」王小華回憶。
千禧年後,超市成為風靡金華的新業態,超市購物也隨之成為金華市民的生活新時尚。「聚香園」將糕點送進了中洋、福泰隆等超市,銷售體量不斷增長。「聚香園」年糕點供給量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激增。越來越多的金華「老糕點」人回到了金華傳統糕點的生產線,100多人將60多種糕點全線恢復。與此同時,批發市場即「大流通」渠道成為「聚香園」的又一大銷售板塊。
「超市費用高,有進場費、單品扣點、店慶返點等;大流通從供應商手中拿貨,壓價極低。」於是,「聚香園」將廠址搬遷到北苑,不斷提升產能,日產糕點3000斤,以此實現「規模效益」。
2007年後,電商經濟崛起,線下流通量不斷減少,「聚香園」銷售渠道出現了萎縮。一晃十餘載,「聚香園」保留了金華傳統糕點製作技藝及市場流通相關認證,在保留原有商超及大流通渠道基礎上,嘗試與美然等西點品牌合作,代銷分點並同步尋找網銷合作方,希望讓金華「老味道」牽手現代「新時尚」。
兩個品牌一套運營,中體西用常變常新
緊挨著金華江北四牌樓「山山家」門店,出現了一家名為「徐恆茂」的中式糕點坊。「江南有細點,味出徐恆茂」,這是金華西點品牌「山山家」開拓中點市場的一個嘗試。
「徐恆茂」取義「恆如泰山,茂若松柏」,是徐氏先祖對千秋萬代生意興榮的美好願景。相傳徐氏先祖由婺城區塔石鄉上陽村出去闖蕩天下,與洋埠姑娘喜結連理,之後夫妻同心創業,遂發家致富。糕點即是徐氏較有代表性的產品品類之一。
西點品牌做中點?「山山家」負責人王平介紹,這緣於今年中國糕餅大會上的感受與思考。系列中式糕點融合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布景,成為大會上眾人矚目的焦點。去年全國糕點銷售額冠軍是中式糕點品牌「稻香村」,遠超西點界翹楚。王平相信,中國糕點行業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
創辦16年,大體量輕工業生產線的常態化管理,數十家門店經營、「33」會員日品牌活動打造、預售渠道拓展等成熟營銷體系的搭建,「山山家」積累了從生產到營銷「一條龍」糕點產業運營管理經驗。基於這一「長板」,一套體系培育「山山家」西點及「徐恆茂」中點兩個獨立的子品牌,既保證了二者文化概念的獨立性,又補齊了目前中點發展的「短板」。
近幾年,金華傳統糕點走勢看漲,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復興金華糕點」的隊伍中。但在王平看來,金華傳統糕點的「回溫」並不是區域性事件,而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縮影。這與當年西點的流行規律相似,是一種「動態時尚」。所以,她呼籲金華糕點界通力合作,積極培育傳統糕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