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傳統糕點煥發活力 花樣玩轉中秋市場

2020-12-20 浙報融媒體

時近中秋,各色月餅紛紛亮相市場。作為中華傳統節令美食,月餅承載了華夏民族對闔家團圓、諸事圓滿的美好祈願。婺城商家們紛紛讓月餅「借古談今」、「託物言情」。

改革開放40年,國人不斷提升的文化自信讓「中國風」回到千家萬戶。時隔一個世紀,「洋為中用、中體西用」的思想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雕刻出中華文化嶄新的面貌。中秋月餅就是一個典型的縮影。

好月餅裡好故事,「起酥」變身「文臺餅」

距離中秋還有一周,婺城區琅琊鎮「戀蒼廬」餐廳的月餅卻已熱賣了一個月。老闆周萍介紹,5元一個的月餅,每日外送至少500個,另有預約到店團餐的顧客,總會帶上一些,自吃或拿它走親訪友。

這是「老金華」口中的「土月餅」,又喚「起酥」,系出「蘇式」。芝麻篩乾淨,土灶架大鍋炒熟,再入石臼裡打成細末,噴香,帶著些許粘稠,拌上糖與油,醒上一整夜,第二日清晨起來看,「起酥」的芝麻餡料成了。一層面一層油,對摺反覆,順著紋路捲成酥皮。再取糖、油、粉「老三樣」,揉捏得光滑如鏡,油皮才算製成。油皮包著酥皮,酥皮包著芝麻餡兒。輕咬一口,餡兒滿,皮薄且層次感十足。除卻芝麻餡兒,還有五仁、豆沙等,都是金華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老闆看準了現代人厭油怕糖的心思,減油減糖還研發了蛋黃肉鬆餡兒的新款。這幾日,由自家爆款「千層糕」中獲得靈感,加之南山白沙文化主題旅遊線開發的利好,讓「起酥」變身「文臺餅」的創意計劃已然開始醞釀。

史載:「盧文臺,字高明,幽州範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後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退隱到輔倉停久(今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墾田盧畈,首築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後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築起三十六堰,沿岸一百二十餘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尊為『白沙老爺』。」

「千層糕」相傳即為「白沙老爺」的傑作。梅雨時節,將士運糧不慎,一車白米落入水中,許久才打撈上來,白米已泡發。「白沙老爺」提議將其磨成米漿,拌入絲瓜葉的汁,點上幾滴油,一層一層地澆在蒸籠裡,製成「千層糕」,分給將士,既犒勞了味蕾,又緩解了水土不服的症狀。

下一步,周萍計劃開發白沙文化系列飲食,填補白沙文化衍生產業鏈的空白。

大「宋月」小「婺月」,古法改良成就個性爆款

近幾年中,粉白軟糯的「婺月」在金華人的中秋節裡流行起來。單品類100萬元銷售額,已然成為「糖古」糕點每年中秋的「重頭戲」。

早年,「糖古」第一代傳承人柯文娟在金華糕點廠從事技術管理工作,退休後傳道授業於兒子徐愛國及兒媳曹春蕊,自主創辦糕點坊。2009年,「糖古」三代傳承人在「宋月」基礎上研發「婺式月餅」。他們不斷調整月餅的拌料和工藝,每日早上試做,擱置半日,下午試吃,總結並討論改良方案。2012年,「婺式月餅」悄然湧入金華月餅市場,銷售一年勝過一年火爆。

這「宋月」為何物?相傳宋時婺州,中秋有祭祀先祖之儀。在祭祀活動前,人們會用米粉做一隻巨大的餅,沒有餡兒,然後用特殊容器蒸熟。而後,宗族會邀請畫餅師傅,在餅上繪製相關圖騰。中秋夜,人們用這隻大餅祭祀先祖。祭祀結束後,族長會將大「宋月」切成小塊,分給族人,分享團圓與祥瑞。

「糖古」保留了「宋月」的米粉選料和蒸熟工藝,但將其個體縮小,並在裡面填進了餡料。古法改良,考驗的是皮與餡各式食材之間的博弈。學好中式糕點,少說也需兩三年,重點在基本功的訓練。掌握糖、油、粉的脾性,拿捏各色食材的泡發程度及燒制火候,全憑個人經驗。過硬的功底,讓「糖古」實現從大「宋月」到小「婺月」的探索,並帶動了金華糕點圈的「婺月」風。

與此同時,糖古糕點還逐步恢復毛坦、麻餅等金華傳統糕點,創新鹹辣巧果、巧克力綠豆糕等新式金華糕點,配以古樸的禮盒包裝,成為金華人問候親友的節禮、婚宴伴手禮。

金華「老糕點」抱團做量產,玩轉商超大流通

在金華糖菸酒公司金華糕點廠工作20年,自主創辦「聚香園」糕點廠20年,王小華見證了金華糕點人的聚散離合,經歷了金華糕點的起起落落。

1998年,金華糕點廠改制,大批糕點手藝人下崗,自謀生計。那年,王小華即將不惑。「除了做糕點,什麼都不會。」於是,他與幾位同事一起,每人拿出9000多元的下崗補貼,總共不到5萬元,創辦了「聚香園」。前店後場,地址就在金華小碼頭菜場的幾間小平房裡。5個人,既做糕點,又往蘭溪門、老農貿等各處菜場送貨。雖艱難,生意倒紅火。店面不斷擴大。「當時,糕點廠解散,職工下崗,也將大體量的需求釋放到了市場,我們的糕點很暢銷。」王小華回憶。

千禧年後,超市成為風靡金華的新業態,超市購物也隨之成為金華市民的生活新時尚。「聚香園」將糕點送進了中洋、福泰隆等超市,銷售體量不斷增長。「聚香園」年糕點供給量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激增。越來越多的金華「老糕點」人回到了金華傳統糕點的生產線,100多人將60多種糕點全線恢復。與此同時,批發市場即「大流通」渠道成為「聚香園」的又一大銷售板塊。

「超市費用高,有進場費、單品扣點、店慶返點等;大流通從供應商手中拿貨,壓價極低。」於是,「聚香園」將廠址搬遷到北苑,不斷提升產能,日產糕點3000斤,以此實現「規模效益」。

2007年後,電商經濟崛起,線下流通量不斷減少,「聚香園」銷售渠道出現了萎縮。一晃十餘載,「聚香園」保留了金華傳統糕點製作技藝及市場流通相關認證,在保留原有商超及大流通渠道基礎上,嘗試與美然等西點品牌合作,代銷分點並同步尋找網銷合作方,希望讓金華「老味道」牽手現代「新時尚」。

兩個品牌一套運營,中體西用常變常新

緊挨著金華江北四牌樓「山山家」門店,出現了一家名為「徐恆茂」的中式糕點坊。「江南有細點,味出徐恆茂」,這是金華西點品牌「山山家」開拓中點市場的一個嘗試。

「徐恆茂」取義「恆如泰山,茂若松柏」,是徐氏先祖對千秋萬代生意興榮的美好願景。相傳徐氏先祖由婺城區塔石鄉上陽村出去闖蕩天下,與洋埠姑娘喜結連理,之後夫妻同心創業,遂發家致富。糕點即是徐氏較有代表性的產品品類之一。

西點品牌做中點?「山山家」負責人王平介紹,這緣於今年中國糕餅大會上的感受與思考。系列中式糕點融合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布景,成為大會上眾人矚目的焦點。去年全國糕點銷售額冠軍是中式糕點品牌「稻香村」,遠超西點界翹楚。王平相信,中國糕點行業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

創辦16年,大體量輕工業生產線的常態化管理,數十家門店經營、「33」會員日品牌活動打造、預售渠道拓展等成熟營銷體系的搭建,「山山家」積累了從生產到營銷「一條龍」糕點產業運營管理經驗。基於這一「長板」,一套體系培育「山山家」西點及「徐恆茂」中點兩個獨立的子品牌,既保證了二者文化概念的獨立性,又補齊了目前中點發展的「短板」。

近幾年,金華傳統糕點走勢看漲,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復興金華糕點」的隊伍中。但在王平看來,金華傳統糕點的「回溫」並不是區域性事件,而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縮影。這與當年西點的流行規律相似,是一種「動態時尚」。所以,她呼籲金華糕點界通力合作,積極培育傳統糕點市場。

相關焦點

  • 化解疫情影響 傳統糕點迎來中秋產銷旺季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福州市不少傳統糕點企業面臨較大生存壓力,產銷一度低迷。復工復產以來,企業積極調整生產和銷售模式,研發新餡料、創新傳統糕點口感,同時進駐電商平臺,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中秋節前,福州傳統糕點市場迎來今年首個銷售旺季,企業壓力逐漸化解。
  • 過中秋 吃麻餅 徽州傳統糕點受追捧
    劉鴻鶴 攝中新網黃山9月26日電(劉鴻鶴)「過中秋,吃麻餅」是徽州民間的一項傳統習俗。雖然造型不像西式糕點那麼精美,但卻飽含了人們對遊子的思念以及與家人團圓的嚮往。9月26日,在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新安鎮的一個手工作坊裡,十餘位糕點師傅正忙著配餡、打餅、上芝麻、烘烤……各司其職。
  • 芋頭包:僑鄉廣東臺山人中秋夜的傳統糕點
    芋頭包:僑鄉廣東臺山人中秋夜的傳統糕點
  • 傳統糕點煥發新一春 年輕人在天貓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朕的心意·故宮食品天貓旗艦店的貴妃餅跨出宮牆走向全國2012年,一個糕餅房出現在故宮博物院內,開始面向故宮遊客售賣糕點。由於創意都來自傳統糕點,每一款背後都有一則和宮廷或古方相關的故事,因此頗受遊客喜愛。
  • 擦亮「金字招牌」,煥發「老字號」新活力 | 天生園香飄隴原84年
    去年12月,這家以中式糕點為主的老字號食品企業,新增了西點、麵包、生日蛋糕等新的品類,「中西合璧」後店內在售品種達到120種,成為蘭州品類最全的糕點企業。同時,積極開拓線上銷售,通過「雙線發力」「中西合璧」,天生園這個「中華老字號」又煥發出新的活力。1937年,祖籍浙江紹興的高鶴年先生由東北攜資入陝,在當時的西安東大街開辦醬園。
  • 生活林等老字號再闖市場 曾是青島糕點第一品牌
    月餅的花樣、中秋賞燈、桂花聞香……即日起,讓我們一起尋訪那些帶給我們感動的中秋青島味道。    今年月餅市場勁吹懷舊風,可青島老月餅的發源地在哪裡?位於河北路上的一眾青年旅社和咖啡館之間,生活林糕點店格外低調。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創辦於上世紀30年代的它是青島糕點行業的奠基者,迄今已走過了八十餘年的歷程,經歷過名震膠東半島的輝煌,也感受過市場帶來的劇烈衝擊。
  • 恆天然安佳助力中式糕點轉型升級
    (8月16日,上海)今天,恆天然旗下餐飲服務品牌「安佳專業乳品專業夥伴」(以下簡稱安佳)聯合老字號糕點品牌沈大成推出了「大成芝芯」 品牌互動館。並重磅推出「中點西芯」戰略,開闢傳統中式糕點這一創新戰場。
  • 婺城農業迸發新活力「花滿婺城」鋪陳新畫
    今年以來,該區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以「雙城」戰略為總抓手,以「花滿婺城」建設為載體,全面推進「十鄉百村」鄉創婺城行動,積極打造「7+X」鄉創樣板,著眼發展各類經濟新業態、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改進鄉村治理等工作重點,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打造鄉村振興升級版,現代農業發展迸發新活力。
  • 國潮來襲傳承經典 上海禮物煥發旅遊商品IP活力
    十五屆「老鳳祥杯」上海旅遊商品設計大賽頒獎現場(央廣網發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  國潮來襲助力新文創,非遺活化打造新品牌  在大家都追求個性潮流並且開始關注「中國文化」的當下,國潮已成為如今文創產品市場的熱寵
  • 擦亮南京特色 讓傳統曲藝煥發新活力
    擦亮南京特色 培養明星人物 尋求學術支撐讓傳統曲藝煥發新活力本報記者 王峰「南京白局」校際聯盟展演。曾威 徐琦攝南報網訊 曲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曲藝藝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承和發展,但仍難掩其日漸邊緣化的境地。南京是中國曲藝三大發祥地之一,南京白局、高淳送春、打五件、相聲等曲種都曾繁榮一時。曲藝是民間文化的傑出代表,是傳揚家國故事的優秀載體,歷來海納百川的南京曲藝如今又該如何煥發出新的活力?
  • 全民健身 活力中國——2020「花滿婺城」中國門球冠軍賽總決賽在...
    相約婺城、歡聚竹馬!11月25日,在全國上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際,「全民健身、活力中國」2020「花滿婺城」中國門球冠軍賽總決賽在中國茶花之鄉——婺城竹馬隆重開幕!開幕式前,氣勢恢宏的管樂聲中喜迎門球盛會,鄉風味十足的山歌、具有民族風情的舞蹈、民歌聯唱等暖場節目精彩紛呈,傳統婺劇《巡營》將現場氣氛進一步推向高潮,迎來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 漫評:網際網路+端午,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端午節是中國文化的醒目符號之一,承載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賁張與家國情懷。無論是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還是紀念孝女曹娥說、古越民族圖騰祭等等,端午節無不閃爍著中華文化的光芒。網絡時代,當端午節遇上網際網路,沉潛不語的傳統文化,立刻煥發出時代的張力。當下,網絡直播風生水起,也讓端午文化有了新的傳播渠道。
  • 蔡豔: 政企同頻共振、攜手並進,奮力譜寫「十四五」婺城高質量發展...
    萬泰集團(金華)有限公司 張曉雪建議婺城在「十四五」規劃中考慮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相應扶持政策,加大人口導入力度,以增強城市活力,同時彰顯地域特色,打造城市建設美麗樣板;搭建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平臺,通過高能級的城市平臺、高質量的產業體系,實現城市有機更新;完善相應體制機制,加強政企交流力度,促進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的深度合作,幫助企業開拓市場
  • 嶺南寫真:客家中秋糕點甜 牽動鄉賢思鄉情
    中新社梅州9月30日電 題:客家中秋糕點甜 牽動鄉賢思鄉情  作者 楊草原 周濤 王馥茵  中秋節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自古有吃月餅、賞月的習俗。在世界「客都」梅州,除了吃月餅、賞月之外,吃上幾塊白切糕、豬腸糕是當地客家人必不可少的民風民俗,也是梅州人在中秋佳節思念故鄉的美味甜點。  今年中秋節前後,記者在梅州江北油籮街上的幾個賣糕點的店鋪看到,門前被顧客擠得水洩不通,攤檔內的服務員也忙不迭地為顧客選購的糕點裝袋稱斤。這些攤位都正在出售梅州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糕點——白切糕、豬腸糕和月光糕。
  • 問道詩路興婺城 ——婺城區首屆詩路婺文化創意大賽側記
    越來越多的人懷揣著一顆匠心躬耕傳承,並如願撬開了現代市場的大門,讓發展成為保護的方式,讓經濟成為傳承的支撐。「婺窯瓷印——銘記一輩子」項目以中國千年信義文化為靈魂,在形式上將婺窯工藝與篆刻藝術有機融合。項目落地中職學校,將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嫁接到了現代工匠的培養中。「《花滿婺城》扎染布藝畫」則以「婺州染坊」歷史文化品牌為依託,開發「花滿婺城」主題茶席等家飾,產品主要流向民宿等的裝飾需求。
  • 廣西橫縣:「花樣經濟」活力奔湧
    花農正在採摘茉莉花苞新鮮的茉莉花苞進入八月,橫縣茉莉花市場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段。「九塊五一斤茉莉花收購啦」「快來,這裡九塊七」……市場內人聲鼎沸,叫賣聲此起彼伏。「我家有3畝茉莉花地,一天能採摘近30斤的花苞。現在茉莉花的行情好,我這兩個月就賺了兩三萬元。」校椅鎮花農劉安笑得合不攏嘴。
  • 北京稻香村玩轉跨界 掀起傳統食品新風潮
    面對消費市場上的新需求,許多老字號企業也推出了多樣化的產品,「國潮風」讓老字號找到了傳承與創新的契合點。  傳承·守好傳統為國潮  從去年到現在,國潮文化已經被品牌應用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國風產品也不再只是小眾領域的狂歡,而成為了大眾偏好。無論是老字號還是潮牌,都逐步進入到國潮IP的競技場。
  • 今年中秋回家別知道帶月餅!加上這幾樣中國傳統糕點,老人準喜歡
    轉眼間,中秋佳節已經悄悄來臨,又快到一年團圓時。想必每一位身在外地的朋友,都會趁著這個節假日,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然後吃個團圓飯。好不容易回趟家,給爸媽帶些禮品肯定是不用說的,作為中秋節的標配,月餅自然必不可少。
  • 華東交大開設「刺繡課」 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
    白鵑梅、梔子花、向日葵......在穿針引線中,學生們感受著女紅這項傳統文化的魅力。該學院教師介紹,「在中文系開設傳統技藝這門課,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專業的同學不僅要掌握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語言和文字,還要儘可能的掌握一些傳統技能」。
  • 中國傳統糕點之京派糕點:你知道北京老字號的糕點品牌有哪些嗎?
    除了這些,我想老北京的老字號糕點鋪也是要去遛上一遛的。且不說你會擔心這些糕點鋪的糕點好不好吃,就衝著這老字號的口碑,咱們就該去看看。北京人是把糕點叫做餑餑,而賣糕點的糕點鋪就叫做餑餑鋪,北京的糕點自古以來都是有名的。你想想,這皇城根下的東西且不說它能好到哪裡去,那肯定也是差不到哪兒去的。所以這老北京的糕點是不得不嘗嘗的,咱就更別說那些宮廷糕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