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拉倒,讓你餓......」
對於孩子吃飯的問題,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餓肚子
民以食為天,孩子也是民,TA們不僅以食為天,還以玩為天。
如果家裡的飯菜既好吃,又好玩,那麼,這個就太好玩了,太好吃了。
如果讓孩子餓過頭,再給孩子吃,確實是一個普遍的做法,也很奏效。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胃經得起餓嗎?為什麼要讓TA們的胃一天餓上三四頓,以至於有上頓,而沒下頓。
還有一個問題來了,當孩子飢不擇食的時候,來一個狼吞虎咽,暴飲暴食,這樣真的很好嗎?孩子的消化系統受得了嗎?
有下頓
所以,我的觀點是這樣的:讓孩子餓了再吃,可能是一個比較省事的方式,或者說是「偷懶」的方式。不如「曲線救娃」,讓孩子更健康地完成吃飯的過程。
好朋友唐老鴨的孩子,就是經常暴飲暴食的一個例子,而且也是等孩子餓,再給吃的。
唐老鴨說,我家孩子中午吃到10分的飽,晚上他就不愛吃了。第二天早上還不想吃,吃了就乾嘔。我們帶孩子去看醫生,醫生說:「你給孩子吃得太多了,有點積食,導致脾胃不好,建議拿著點藥,讓孩子每一餐均勻地吃飯、定時定量地吃飯。
沒上頓
有上頓,沒下頓。這會讓孩子更不健康,更沒規律吃飯。當孩子吃飯的節奏和時間,和大人不一樣時,大人可能要更辛苦2-3倍,而且會造成惡性循環。吃撐了-積食-吃藥,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消瘦,不划算,餵胖了又折騰瘦了,很難讓帶娃的過程變得更簡單,更輕鬆。想要輕鬆3倍,這麼做更理智:
幹完活的人,回來吃飯,飯都是香的。孩子也是一樣,帶孩子出去玩,回來再吃飯。飯先準備好,先讓孩子吃了,家長再去做家務。
戶外活動
如果孩子一進門,第一件事肯定是要找吃的,所以需要先準備好。孩子的一言一行決定孩子的需求,當他們玩了再回來,第一件事一定要「投其所好」,讓孩子吃到7分飽。
與其讓孩子吃消食片等等這些藥物性東西,不如讓孩子通過運動改變這種習慣。
零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很多家長是這樣認為的。零食裡面至少會有3種以上的化學成分,而且具有保質期的東西,一般都是存放了很久的食物,讓孩子吃了確實有害健康。
大麵包
大人吃零食容易發胖,孩子吃零食容易改變他們的胃口,改變他們對食物產生的更高要求。零食吃多了,孩子容易挑食,沒有哪一樣菜能隨隨便便超上零食,零食的味道無可比擬。
如果飯菜比零食更好吃,那麼恭喜您,您的廚藝了得。如果不是調料和油鹽的比重,想必飯菜一定在孩子們的心目中,還是沒有零食好吃。
挑戰孩子的味覺
所以零食少買,既省錢又能讓孩子保持一樣的味覺,不會挑剔食物。吃飯規律了,日常活動也會形成一定的規律,那麼學習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就更可能規律了。
你問孩子,你現在吃飯嗎?他指定會說不吃。
你問孩子,快多吃一口,他肯定會搖頭。
你問孩子,還吃嗎?他馬上就不吃了。
這樣的問題最好不要問孩子,他們正好不想吃,便如了他們的願了。有時候,為了讓孩子吃完最後一口,撒得滿處都是。那樣乾脆就不餵了。等孩子主動起來,說:「我要吃飯」。這時候,他們會懷念食物的美好。
自己吃,倍香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讚,或者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