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峰財經
「非典」期間,呷哺呷哺以 「一人一鍋,減少唾液傳播」的廣告宣傳,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從此開啟了增長之路。
2020年已經迎來了春天,但是餐飲業的春天似乎還要等很長時間。
近日,西貝莜麵村、外婆家、梅州東坡等知名餐飲企業經營發聲,稱受疫情影響,不少門店早已停業或0人客流,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幾乎支撐不住」。眉州東坡下降85%從元旦開始的全國考勤,餐飲企業剛上市的餐飲企業九毛九,市值更是蒸發約30億港元。
要知道,2019年春節,餐飲業有不錯的成績,全年總收入約4.67萬億元,春節貢獻全年餐飲行業收入比例為15.5%。
回顧「非典」時期,無數小餐飲企業迅速倒閉,就連中國知名老字號,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然而,這一次,似乎對餐飲公司的打擊更大,因為在餐飲成本的結構中,人工成本佔30%左右,如果沒有收入,成本繼續積累,壓力將會非常大。
但是企業也應該反思,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喊著「不能繼續下去」 ,看起來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內部工作」是不同的。
/「非典」期間有人在危機中迎來春天/
每一次疫情,首先受到影響的基本都是餐飲業。
許多餐飲人士不會忘記17年前,那場「非典」給行業帶來的「巨痛」。
據公開資料,非典期間,餐飲整體出現營收增幅放緩、成本高企、利潤下滑等特點,餐飲門店關門歇業率達到了70%,經營業績普遍比2002年同期下滑50~80%!
在非常時期,除了大量的中小型餐飲企業倒閉外,頭部的餐飲企業也「未能倖免」 ,其業績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包括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全聚德」。
在非典期間,全聚德有一個直銷店,由於準備期大大延長,成本增加。 而非典後第二年,2004年營業收入為約4億元,利潤總額為約5619萬元,營業收入與利潤都為2004——2006年利潤總額中最低的年份。
像全聚德這樣的大公司都如此,中小餐飲企業受到更大的打擊,數據顯示,「非典」後,餐飲企業的倒閉率接近40%。
要知道,大多數餐飲企業都是單店,單間餐廳的最大成本來自: 廚房勞動力成本、前廳勞動力成本、租金成本、材料成本。當收入急劇下降,成本並沒有減少,自然損耗比其他行業更為嚴重。
但「非典」期間,也有不少餐飲企業活了下來。這些餐飲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平效應(每平能產生的營業額)」。火鍋等餐飲企業生存率高,平效應高於其他各類餐飲。「非典」期間,呷哺呷哺就以 「一人一鍋,減少唾液傳播」的廣告宣傳,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從此開啟了增長之路。
非典之後,呷哺呷哺開始受歡迎,隨後不斷擴張, 2008年,呷哺呷哺拿下英聯投資5000萬美元注資,至2012年年底,呷哺呷哺擁的門店數達到了330家,2014年,呷哺赴港上市。
招股說明書顯示,呷哺呷哺2011——2013年,營收的複合年增長率達37.7%; 淨利潤從2011年的7570萬元增長至2013年的1.4億元。 發展到今天已有1000餘家,覆蓋全國超70個城市。
/「西貝們」的困難到底在哪裡?/
非典的事件在人的腦海裡是短暫的,很快就被遺忘了。 但誰也沒想到,17年後,疫情又來了。
「冠狀病毒」的傳染性更強,大家也只能老老實實呆在家裡。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北京西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向媒體「訴苦」——西貝貸款支付工資,可能抗不過三個月。
要知道,西貝可是繼海底撈後,各方資本爭相要投資的「香餑餑」,也是國內餐飲界的翹楚。
然而,正如賈國龍所述,在疫情爆發期間,西貝的營業收入受到嚴重負面影響。 西貝目前在全國有400多家門店,預計2020年春節前後一個月,將損失7-8億元營收,而西貝有約2萬名員工,一個月工資成本就有1.56億元,即使加上貸款,不營業西貝只夠撐3個月。
由此可見,餐飲企業的現金流非常重要,如果資本鏈斷裂,就是一場「大災難」 .
現金流對於餐飲企業至關重要,因為餐飲企業從根本上說,賺的是「服務費」,是扣除了房租、食材、人力、水電等成本後,賺餘下的費用。
但問題是,為什麼西貝的現金流如此緊張呢?
首先,商業模式有限,西貝一直在利用合夥制推動門店擴張,總部在全國13家初創分支機構,分支團隊屬於西貝的商業合作夥伴,在各個地區領先開設門店。
在西貝的創業合伙人制度下,每家分店、分部都會佔40%的股份,總部佔60%的股份。
賈國龍夫婦是總部的大股東,他們承諾每年拿出自己50%以上分紅,作為員工獎金,賈國龍還給高管們立下規矩: 年收入超過1000萬的部分,要拿出50%激勵團隊成員。 總得來說,西貝每年的利潤分紅,一大半都給了內部員工,股東們即使把分紅留下,用於來年發展,也留不了多少。
然後是對西貝所屬食品和飲料範圍的限制。西貝的主菜屬於西北菜系,從市場份額來看,最大的餐飲類別是火鍋,佔20% 以上,其餘的份額,分布在約20個不同的餐飲類別。
2018年西北菜營收達到1682億元,在中餐市場中總共佔比約5%,而做西北菜的餐飲企業分散,前三名市佔率合計僅佔4.3%,西貝是第一名。
根據九毛九的招股書行業數據,市場排名第一的企業A 2018年市場份額為3.2%,A就是西貝,這個數據在西北菜裡已經很好成績,但也意味著,市佔率再增長,就有明顯天花板。
/ 去掉消費場景,餐飲或能涅槃重生/
說完西貝,你不得不提海海底撈,海底撈或許是西貝公認的標杆企業。
海底撈的產品是火鍋。 首先,火鍋這個品類在過去5年,市場增速快,2013——2018年平均增速達到11.6%,有報告顯示,火鍋市場規模將會從4800億增長到8000億。
火鍋產業鏈分為上遊,中,下遊,海底撈屬於下遊,不同於幾種深菜,火鍋很簡單,現在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火鍋為代表。
海底撈是火鍋行業的龍頭企業,定位於高端市場,提到海底撈,其良好的服務已成為一個品牌。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創始人為張勇,2018年9月,海底撈在香港上市,上市一個月後,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作為大股東,張勇夫婦身家也達到1200億港元,躋身胡潤富豪榜前十。
儘管消息顯示,海底撈1月26日就暫停營業,疫情可能帶來50億的收入損失,海底撈2016——2018年收入分別為78億、106億和170億,2019年第二季度期末現金餘額為30.03億。
即使有一個三個月的「窗口」需要支付工資,按照2018年員工支出50億元,目前的現金餘額,支付所有員工六個月的工資應該不是一個大問題。
資金比較充足是海底撈的優勢嗎?
其實不然,還有管理。
在人事成本管理方面,海底撈將人力資源部門分成了不同的公司,「把招聘人員放在人才庫中首先被提升」,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派出工作,這樣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的招聘成本。
在海底撈薪酬方面,也比西貝「寬鬆」一些。海底撈的工資,大多是計件工資。例如,服務員遞上的每一道菜,他都會得到一小塊塑料,計一件的收入,多勞多得,而服務員則為他接待的每一位客人賺了一個人頭的收入。
相比之下,西貝的發展模式更加複雜,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它就會增加管理成本。
賈國龍認為,人有競爭意識,自然喜歡競爭,所以設計了「創業分部+賽場制」,創業分部就是鼓勵優秀的店長開設分店,並在利益上給員工絕對的利益。
賽場制是指派出店面的工作人員,給其他店店員打分,從桌布的擺放平整到調料瓶是否沾了油,都算考核標準,考核優異的店長才可以參與各種分紅與開分店。
這其實更像是一個有點艱難的考驗,即使員工考核過關,但似乎「精英中的精英」,給人以無形的壓力。
店與店、店長與店長之間都是競爭關係,都在思考他們能夠取勝,進入「內部創業」,自然也不會把營收,固定的目標利潤放第一位,儘管後面賽場制度改為了以營收為主,但店長們難免「各自為政」。 總得來說,不利於營收與利潤最大化。
在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的疫情面前,「管理上的靈活性」差,現金流的管理是不夠的,西貝整體經營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除了管理問題,還有業務線問題,海底撈業務線更長。
海底撈推出了火鍋底料,蘸料等系列產品,做全產業鏈的電商業務,雖然西貝也有自己的網上商城,但沒有重點發展電商業務,這就縮小了自己的業務範圍。
標準化的產品更容易複製,生存力更強。
方便食品在流行病爆發後也受到歡迎。以湯圓、水餃、麵點、點心等中式速凍產品為主的三全食品,受到了歡迎,2月6日,三全食品股價漲幅5.04%,報15.29元/股。
不限於消費場景的食品,疫情流行期間,也深得人心。
尤其是社區食品商店,無法確定外賣員的健康狀況,因為他們從外賣平臺訂購的,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在離家更近的地方消費。
從「非典」開始,在過去的17年,餐飲在GDP的比重不斷上升,去年佔比近7.5%。越來越多餐廳不僅成消費的場所,更成為傳播個性與文化的地方,這一趨勢不僅僅限於食品的消費和飲料品牌場面越來越多,「西貝們」若改變產品形態,推出更多外賣及全產業鏈產品,或許就不會像今天這麼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