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叫苦「苦撐3個月」,為何同是餐飲企業的海底撈啥也沒說?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青峰財經

「非典」期間,呷哺呷哺以 「一人一鍋,減少唾液傳播」的廣告宣傳,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從此開啟了增長之路。

2020年已經迎來了春天,但是餐飲業的春天似乎還要等很長時間。

近日,西貝莜麵村、外婆家、梅州東坡等知名餐飲企業經營發聲,稱受疫情影響,不少門店早已停業或0人客流,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幾乎支撐不住」。眉州東坡下降85%從元旦開始的全國考勤,餐飲企業剛上市的餐飲企業九毛九,市值更是蒸發約30億港元。

要知道,2019年春節,餐飲業有不錯的成績,全年總收入約4.67萬億元,春節貢獻全年餐飲行業收入比例為15.5%。

回顧「非典」時期,無數小餐飲企業迅速倒閉,就連中國知名老字號,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然而,這一次,似乎對餐飲公司的打擊更大,因為在餐飲成本的結構中,人工成本佔30%左右,如果沒有收入,成本繼續積累,壓力將會非常大。

但是企業也應該反思,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喊著「不能繼續下去」 ,看起來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內部工作」是不同的。

/「非典」期間有人在危機中迎來春天/

每一次疫情,首先受到影響的基本都是餐飲業。

許多餐飲人士不會忘記17年前,那場「非典」給行業帶來的「巨痛」。

據公開資料,非典期間,餐飲整體出現營收增幅放緩、成本高企、利潤下滑等特點,餐飲門店關門歇業率達到了70%,經營業績普遍比2002年同期下滑50~80%!

在非常時期,除了大量的中小型餐飲企業倒閉外,頭部的餐飲企業也「未能倖免」 ,其業績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包括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全聚德」。

在非典期間,全聚德有一個直銷店,由於準備期大大延長,成本增加。 而非典後第二年,2004年營業收入為約4億元,利潤總額為約5619萬元,營業收入與利潤都為2004——2006年利潤總額中最低的年份。

像全聚德這樣的大公司都如此,中小餐飲企業受到更大的打擊,數據顯示,「非典」後,餐飲企業的倒閉率接近40%。

要知道,大多數餐飲企業都是單店,單間餐廳的最大成本來自: 廚房勞動力成本、前廳勞動力成本、租金成本、材料成本。當收入急劇下降,成本並沒有減少,自然損耗比其他行業更為嚴重。

但「非典」期間,也有不少餐飲企業活了下來。這些餐飲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平效應(每平能產生的營業額)」。火鍋等餐飲企業生存率高,平效應高於其他各類餐飲。「非典」期間,呷哺呷哺就以 「一人一鍋,減少唾液傳播」的廣告宣傳,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從此開啟了增長之路。

非典之後,呷哺呷哺開始受歡迎,隨後不斷擴張, 2008年,呷哺呷哺拿下英聯投資5000萬美元注資,至2012年年底,呷哺呷哺擁的門店數達到了330家,2014年,呷哺赴港上市。

招股說明書顯示,呷哺呷哺2011——2013年,營收的複合年增長率達37.7%; 淨利潤從2011年的7570萬元增長至2013年的1.4億元。 發展到今天已有1000餘家,覆蓋全國超70個城市。

/「西貝們」的困難到底在哪裡?/

非典的事件在人的腦海裡是短暫的,很快就被遺忘了。 但誰也沒想到,17年後,疫情又來了。

「冠狀病毒」的傳染性更強,大家也只能老老實實呆在家裡。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北京西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向媒體「訴苦」——西貝貸款支付工資,可能抗不過三個月。

要知道,西貝可是繼海底撈後,各方資本爭相要投資的「香餑餑」,也是國內餐飲界的翹楚。

然而,正如賈國龍所述,在疫情爆發期間,西貝的營業收入受到嚴重負面影響。 西貝目前在全國有400多家門店,預計2020年春節前後一個月,將損失7-8億元營收,而西貝有約2萬名員工,一個月工資成本就有1.56億元,即使加上貸款,不營業西貝只夠撐3個月。

由此可見,餐飲企業的現金流非常重要,如果資本鏈斷裂,就是一場「大災難」 .

現金流對於餐飲企業至關重要,因為餐飲企業從根本上說,賺的是「服務費」,是扣除了房租、食材、人力、水電等成本後,賺餘下的費用。

但問題是,為什麼西貝的現金流如此緊張呢?

首先,商業模式有限,西貝一直在利用合夥制推動門店擴張,總部在全國13家初創分支機構,分支團隊屬於西貝的商業合作夥伴,在各個地區領先開設門店。

在西貝的創業合伙人制度下,每家分店、分部都會佔40%的股份,總部佔60%的股份。

賈國龍夫婦是總部的大股東,他們承諾每年拿出自己50%以上分紅,作為員工獎金,賈國龍還給高管們立下規矩: 年收入超過1000萬的部分,要拿出50%激勵團隊成員。 總得來說,西貝每年的利潤分紅,一大半都給了內部員工,股東們即使把分紅留下,用於來年發展,也留不了多少。

然後是對西貝所屬食品和飲料範圍的限制。西貝的主菜屬於西北菜系,從市場份額來看,最大的餐飲類別是火鍋,佔20% 以上,其餘的份額,分布在約20個不同的餐飲類別。

2018年西北菜營收達到1682億元,在中餐市場中總共佔比約5%,而做西北菜的餐飲企業分散,前三名市佔率合計僅佔4.3%,西貝是第一名。

根據九毛九的招股書行業數據,市場排名第一的企業A 2018年市場份額為3.2%,A就是西貝,這個數據在西北菜裡已經很好成績,但也意味著,市佔率再增長,就有明顯天花板。

/ 去掉消費場景,餐飲或能涅槃重生/

說完西貝,你不得不提海海底撈,海底撈或許是西貝公認的標杆企業。

海底撈的產品是火鍋。 首先,火鍋這個品類在過去5年,市場增速快,2013——2018年平均增速達到11.6%,有報告顯示,火鍋市場規模將會從4800億增長到8000億。

火鍋產業鏈分為上遊,中,下遊,海底撈屬於下遊,不同於幾種深菜,火鍋很簡單,現在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火鍋為代表。

海底撈是火鍋行業的龍頭企業,定位於高端市場,提到海底撈,其良好的服務已成為一個品牌。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創始人為張勇,2018年9月,海底撈在香港上市,上市一個月後,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作為大股東,張勇夫婦身家也達到1200億港元,躋身胡潤富豪榜前十。

儘管消息顯示,海底撈1月26日就暫停營業,疫情可能帶來50億的收入損失,海底撈2016——2018年收入分別為78億、106億和170億,2019年第二季度期末現金餘額為30.03億。

即使有一個三個月的「窗口」需要支付工資,按照2018年員工支出50億元,目前的現金餘額,支付所有員工六個月的工資應該不是一個大問題。

資金比較充足是海底撈的優勢嗎?

其實不然,還有管理。

在人事成本管理方面,海底撈將人力資源部門分成了不同的公司,「把招聘人員放在人才庫中首先被提升」,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派出工作,這樣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的招聘成本。

在海底撈薪酬方面,也比西貝「寬鬆」一些。海底撈的工資,大多是計件工資。例如,服務員遞上的每一道菜,他都會得到一小塊塑料,計一件的收入,多勞多得,而服務員則為他接待的每一位客人賺了一個人頭的收入。

相比之下,西貝的發展模式更加複雜,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它就會增加管理成本。

賈國龍認為,人有競爭意識,自然喜歡競爭,所以設計了「創業分部+賽場制」,創業分部就是鼓勵優秀的店長開設分店,並在利益上給員工絕對的利益。

賽場制是指派出店面的工作人員,給其他店店員打分,從桌布的擺放平整到調料瓶是否沾了油,都算考核標準,考核優異的店長才可以參與各種分紅與開分店。

這其實更像是一個有點艱難的考驗,即使員工考核過關,但似乎「精英中的精英」,給人以無形的壓力。

店與店、店長與店長之間都是競爭關係,都在思考他們能夠取勝,進入「內部創業」,自然也不會把營收,固定的目標利潤放第一位,儘管後面賽場制度改為了以營收為主,但店長們難免「各自為政」。 總得來說,不利於營收與利潤最大化。

在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的疫情面前,「管理上的靈活性」差,現金流的管理是不夠的,西貝整體經營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除了管理問題,還有業務線問題,海底撈業務線更長。

海底撈推出了火鍋底料,蘸料等系列產品,做全產業鏈的電商業務,雖然西貝也有自己的網上商城,但沒有重點發展電商業務,這就縮小了自己的業務範圍。

標準化的產品更容易複製,生存力更強。

方便食品在流行病爆發後也受到歡迎。以湯圓、水餃、麵點、點心等中式速凍產品為主的三全食品,受到了歡迎,2月6日,三全食品股價漲幅5.04%,報15.29元/股。

不限於消費場景的食品,疫情流行期間,也深得人心。

尤其是社區食品商店,無法確定外賣員的健康狀況,因為他們從外賣平臺訂購的,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在離家更近的地方消費。

從「非典」開始,在過去的17年,餐飲在GDP的比重不斷上升,去年佔比近7.5%。越來越多餐廳不僅成消費的場所,更成為傳播個性與文化的地方,這一趨勢不僅僅限於食品的消費和飲料品牌場面越來越多,「西貝們」若改變產品形態,推出更多外賣及全產業鏈產品,或許就不會像今天這麼脆弱。

相關焦點

  • 海底撈和西貝漲價後又降價道歉,為何是必要的?
    海底撈之後,西貝也為漲價道歉了。4月11日,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在官微發文道歉並宣布恢復原價,算是平息了這場「漲價風波」。隨後,西貝、喜茶等品牌漲價消息層出,並被一些網友解讀為餐飲企業的「報復性漲價」,這一話題熱度迅速攀升。有大V犀利評價:我們還沒開始「報復性消費」,卻先迎來了「報復性漲價」!直至4月10日,海底撈公開發布道歉聲明表示,此次漲價是「錯誤決定」,並承諾將所有產品調回疫情前價格。
  • 部分知名餐飲企業漲價 海底撈漲價多少最新海底撈西貝菜單價格
    近日,海底撈、西貝等漲價的消息引發熱議。有消費者表示可以接受,但也有消費者表示漲價後就不會去吃了。目前,餐飲企業一直在突圍、自救。各地政府部門也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消費。堂食剛剛放開,餐飲企業就漲價,難免讓消費者難以接受。  「本來海底撈漲價漲得就有點多了,轉眼看了下西貝的外賣菜單,發現它也毫不遜色。」
  • 同樣是餐飲行業,西貝與海底撈為什麼差1000倍?
    今天我們來聊聊,同樣是一場疫情,同樣是餐飲頭部企業,疫情發生以後,海底撈的董事長張勇說,這次我們終於可以好好放一次假了。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卻說,我們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過三個月。為什麼企業都差不多,差別卻這麼大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西貝、海底撈已撤回漲價,網友:請喜茶來抄作業
    「報復性漲價」剛開始沒多久,餐飲行業似乎又掀起了「道歉式上熱搜」的熱潮。海底撈10日道歉的熱度還未散去,11日熱搜榜上又見「漲價、道歉」的關鍵詞,這次的主人公是同為明星企業的西貝莜麵村。先否認後道歉,西貝「薛丁格的漲價」?
  • 海底撈、西貝等餐飲巨頭因疫情經營遇阻 眾多企業期待後期政策扶持
    財聯社(北京,記者 楊澤世)訊,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令餐飲行業遭受重創。據恆大研究院估算,受此次疫情影響,餐飲零售業僅在今年春節7天內的損失就可能高達5000億元。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近日表示「帳上現金流扛不過3個月」,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 海底撈、西貝接連為漲價道歉,杭州餐飲大咖怎麼說?
    杭報記者 | 甄妮 圖文編輯 |甄妮候語近日,海底撈、西貝均因漲價又道歉而引起熱議,對此,杭州餐飲人士如何評價?4月10日,海底撈通過官方微信發布「道歉信」,稱3月下旬上調部分菜品價格為「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即日起所有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2020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的標準。
  • 海底撈和西貝等餐飲店調價了?杭州的店家這麼說
    店裡一位負責人透露,受疫情影響,杭州海底撈一直到3月13日才開始恢復營業,目前也對就餐人數有所限制,堂食還沒恢復到正常水平。    對於網上流傳的漲價,門店有關負責人表示確有其事。    今天,記者又來到位於西貝莜麵村武林銀泰店了解情況,門店放著新品介紹「牛扇子骨108元/500g,牛脊骨79元/500g,牛脖骨76元/500g……」收營員表示,2019年年底有一次調價,今年以來價格沒有變過,至於網上的漲價說法,這位收營員笑著說:「那他可能很久沒來吃過了吧。」
  • 海底撈、西貝也要遵循漲價「基本法」
    近日,餐飲業兩家頭部企業海底撈和西貝,因為「漲價」引起了消費者和網民的不滿和爭議。 「沒想到火鍋底料都要吃不起了!」。此前,「海底撈復工後漲價6%」的話題登上熱搜。一片土豆就要1.5元,半分蝦滑32元,小酥肉也要40多塊錢,連鍋底都漲了,吃一頓人均要220元。 海底撈偷偷漲價,輿論瞬間炸了鍋。
  • ...熱點新聞:海底撈、西貝等餐飲企業漲價引熱議;星巴克、肯德基...
    4月初,海底撈、西貝等餐飲品牌漲價的消息引發熱議,並被一些網友解讀為餐飲企業的「報復性漲價」,這一話題熱度迅速攀升。  除了海底撈,西貝莜麵村也被反映有漲價情況。據中國新聞網報導,西貝餐飲公司4月7日公開表示,經過公司確認,在疫情後西貝並不存在漲價的情況,上一次漲價還是2019年12月,漲價原因是原材料成本的上漲。
  • 市場洞察:海底撈、西貝、廣州酒家等餐飲企業疫情下如何線上轉型
    調研品牌:海底撈、西貝莜麵村、船歌魚水餃、新雅大廚、霸蠻米粉、廣州酒家數據來源:天貓電商平臺數據採集工具:八爪魚大數據數據樣本:6家餐飲天貓官方旗艦店數據,累計2797條。廣州酒家、海底撈、霸蠻米粉在30日內,僅憑天貓官方旗艦店渠道,銷售額均超過500萬人民幣,其中廣州酒家銷售額最高,接近710萬。西貝莜麵村、船歌魚水餃、新雅大廚也分別獲得238萬、159萬、84萬的收入。對於霸蠻、船歌魚等中小型餐飲企業來說,這部收入已足以讓他們「過冬」變得稍微「溫暖」一些。
  • 海底撈休市、西貝貸款……疫情之下的餐飲寒冬
    疫情影響初顯的時候,西貝董事長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西貝一個月在員工工資上的支出就有1.5個億,即使貸款發工資,也撐不過3個月。「三個月就是四五個億,哪個企業儲備那麼多現金流?」現金流不足,在西貝這樣的大型餐飲企業表現出來的後果更加直觀且可怕。
  • 又一家餐飲企業要倒了?海底撈、西貝、許留山、一茶一坐的故事!
    海底撈和西貝的漲價風波算是暫時過去,但最近又有一家餐飲企業傳言要倒閉了?這家企業就是,「一茶一坐」。05無獨有偶,除了「一茶一坐」,早先被傳出要倒閉的餐飲企業,是名氣更大的「許留山」。「許留山」是一家在香港火了半個世紀的甜品店,被CNN譽為「遊港必嘗甜品」。
  • 看不懂,為什麼海底撈、西貝、九毛九要這樣起名?
    餐飲品牌怎麼起名,還真是一門需要好好修煉的玄學。 最近,海底撈的十八汆、西貝的弓長張引起了餐飲人的熱烈探討,大家都很關心大佬們的行動又暗藏了什麼行業趨勢?這很理性,沒毛病。 相比之下,小編的關注點就有點跑偏了。小編被大哥們起的別具一格的品牌名吸引,去扒了扒他們的起名技巧,一扒才發現,大品牌的起名,還真有一套各自的「玄學」。
  • 海底撈、西貝漲價,再道歉降價,價格究是企業還是消費者說了算?
    首當其衝的便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海底撈,「海底撈復工後漲價約6%」的話題甚至登上熱搜光速出道,可見吃貨的力量還是偉大的。廣大吃貨網友紛紛福爾摩斯附體,有的翻出疫情前後的海底撈消費帳單,還有人掏出計算器開始細算漲價單品,真可謂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7塊錢一碗的米飯你吃過嗎?1塊5一片的土豆你下得去筷嗎?漲價8塊的蝦滑還是你的心頭至愛嗎?
  • 繼西貝之後,海底撈獲21億銀行授信,餐飲業...
    2月23日,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獲悉,繼西貝喊出「撐不過3個月」獲得銀行相救後,火鍋龍頭企業海底撈已獲得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的聯合授信21億元,第一筆8.1億元放款資金已於2月19日到帳。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在經歷疫情重創後,現金流面臨考驗的關鍵時期,餐飲企業獲得了銀行的「雪中送炭」式的授信支持,除了西貝和海底撈,老鄉雞、雲海餚等一些連鎖餐飲也獲得了銀行的支持。
  • 海底撈、西貝紛紛漲價並道歉,這唱的是哪一出?
    4月7日海底撈漲價的消息成功登上微博熱搜,一時間,海底撈成為眾矢之的。雖然海底撈聲稱自己漲價幅度在6%左右,而實際上,人們的感受卻是高達50%。如此大幅度的漲價確實刺痛了海底撈粉絲的內心。就在海底撈漲價之後,餐飲界的另一巨頭西貝莜麵村也被網友曝出漲價行為。
  • 海底撈漲價,麥當勞降價,餐飲企業該如何突出重圍?
    具體來看,麥當勞的營業重點是外送,產品是標準化的快餐;而海底撈以服務為賣點,堂食所佔比例更大。海底撈餐飲與疫情之前相比,目前堂食運營成本明顯上漲,且受疫情的影響,海底撈的運營成本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財報顯示,2019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大幅上升59.3%至79.9億元,佔總營收的30%以上。
  • 海底撈,西貝相繼就漲價道歉並回調價格,網友們卻為這吵翻了
    昨天上午,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在西貝莜麵村官方微信號發文,承認漲價,並表示了歉意。承諾從昨天開始,所有漲價的外賣、堂食菜品價格恢復到2020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的標準。截至目前,「西貝就漲價道歉」已經上了熱搜第一。而在前天下午,海底撈也在微博發布致歉聲明,針對此前的菜品漲價道歉。
  • 海底撈、西貝漲價上熱搜,是決策失誤還是營銷策略?
    海底撈、西貝致歉信始末起源是北京的網友發現,近期海底撈和西貝莜麵村等餐飲品牌都在悄悄漲價:「海底撈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人均消費超過220元」「西貝的外賣菜單,土豆條燉牛肉80元,酸菜封缸肉80多元」,馬上在全國網友之間引起討論。
  • 海底撈、西貝相繼為漲價道歉!常州西貝門店:今天起吃100元返50元優惠
    今天上午,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在西貝莜麵村官方微信號發文——「我們確實漲價了。」賈國龍在這篇微信文章中說,2月1日起,西貝莜麵村上海及周邊8個城市的18道外賣菜品,上漲1-10元不等。4月6日起,上海12家門店的25道堂食菜品,也上漲1-1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