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正月忌頭,臘月忌尾」,意思就是在正月的時候要注意一年的開頭,在臘月的時候要注意一年的結尾,而現在正值臘月和正月之間,那麼從易經的角度來看,「正月忌頭,臘月忌尾」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樣的道理?對我們又具有什麼生活上的指導意義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民間約定而成的俗語,無論是誤傳而來,還是因生活經驗總結而來,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趨吉避兇、趨利避害。「正月忌頭,臘月忌尾」,想要表達的其實就是一年之中的開始與結束,有一個漂亮的開始,有一個圓滿的結束,做宜的事情,而不要做忌的事情,其本質是人們天然的避害思想。
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重視。人們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正月之時正是立春,因此人們通常認為正月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一整年的運勢就會漸入佳境,而具體到了民俗上,我們又常能聽到「正月理髮死舅舅」的說法,儘管這其實是清朝所遺留下來的誤傳(原意是正月理髮思舊),但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我們文化當中正月的一個禁忌,這也是「正月忌頭」的民俗化體現。
到了年末,根據傳統的民俗,大家往往在農曆臘月二十三就開始進入了年前狀態,古代君主往往會在年末進行臘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而民間很多家庭都會進行大掃除,希望將一整年的黴運都掃出去,而到了除夕的時候,人們還會通過「守歲」來送走舊的一年,在大年初一換新衣、戴新帽,以嶄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也就是「臘月忌尾」在民俗中的體現。
除了新年和舊年的交互,「臘月忌頭,正月忌尾」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臘月和正月之時包含小寒和大寒,整體上可以說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此時,太陽雖然已經向北折返,陽氣也逐漸變大,但寒氣依然旺盛,因此這段時間也是人們最需要注意自身健康的時候,在古代取暖設施還不發達的情況下,加上貧困和動蕩,隆冬臘月是人們最難熬的時期,會有很多人受凍餓而死,而此時又臨近過年,往往也是盜賊頻發的時期,因此,人們自古就對這兩個月十分重視,很多人會在秋收的時候就開始為過冬做準備,因此「正月忌頭,臘月忌尾」也體現了人們懾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對於趨吉避兇的格外重視。
時間到了今天,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要比古代人優越很多,不過我們與他們一樣,都有著趨吉避兇的需要,我們傳承古人留下的古老文化,並將之應用於現代的生活當中,儘管一些俗語被誤傳,但其所揭示的道理,往往能讓我們再一次打開自己的眼界,來指導成就我們現代人的人生之路,也無外乎有著另一個俗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