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異
臘月和正月作為一年的結尾和來年的開端,對中國人來講,確實具有特別的意義,因此,以一年一度的春節為中心,產生了許多民俗。
臘月的臘,本意是指祭祀神靈之禮,一般是在農曆十二月進行,所以,也把這個月稱為臘月。
在有些地區,流行著「臘月忌尾,正月忌頭」的說法,乍一聽好像摸不著頭腦,網上的很多解釋,都各有說法,但大都難明白。其實,這個俗語還有個前置語,那就是「工作和勞動」,加上這個詞,大家就會很容易弄明白了。
大家辛辛苦苦一年,為了生活奔波,到了農曆十二月底,就該放下工作,該收尾的收尾,該結束的結束,為的是回家跟家人團聚,放下一切煩惱,開開心心過一個年。中國人的這個習俗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的,看看每年的春運就明白了。
就算再忙,到了年底,老闆們也實在不好意思要員工留下工作。所以大家約定俗成,弄出了個「臘月忌尾」這樣的說辭,這樣心照不宣,到了年底,該放假就早放假,否則不吉利。
「正月忌頭」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大年初一,本來開開心心的,領導喊你回來加班,你心裡肯定會罵一萬個草泥馬。於是,大家又弄出了一個俗語:「正月忌頭」。你老闆就不怕大過年幹活,今年一整年倒大黴嗎?老闆最怕的就是這個了。這樣,所有人都遵守規則了。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中國的民俗充滿著這樣的智慧,就拿臘月和正月來說,講究就挺多的。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鴨」,臘八前後,是一年裡最冷的日子。這個時令,大家記得做什麼事嗎?對,就是喝臘八粥。別小看這一碗不起眼的粥,可是有非常高大上的來歷的。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苦修頓悟,有魔王魔女來幹擾引誘他,到了臘八時,進入了最關鍵時刻,佛祖努力抵抗 ,但因為長期沒吃飯,飢餓難熬,體力不支,這時,有信徒煮了一碗稀粥給他喝,幫他度過最後一關,終於修成正果。後來,臘八粥的習俗就隨佛教傳入了中國。剛開始,臘八粥只是普通的稀粥,到了清朝時,粥的配料也越來越豐富,加入了紅棗、花生、慄子、杏仁、瓜子等,變成一碗八寶粥,營養價值很高。除了供奉佛像外,還送給親友們,同時,也有當時的慈善機構和寺廟,也紛紛施粥給窮苦百姓。借著這樣的民俗,在一年最寒冷的時候,讓窮苦人感受到一絲人間溫暖,我們真要為古人點讚。
到了臘月二十三,是小朋友們喜歡的日子來了。「臘月二十三,家家糖瓜粘」,這個糖瓜就是麥芽糖,我們小時候最愛吃的那種。可這天是用來封人嘴巴的。封誰呢?灶王爺。因為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庭匯報一年的工作。人們用麥芽糖糊住灶王的嘴巴,都說吃人的嘴軟,上天言好事,玉帝一高興,就降福給你們家了。有的還嫌不夠,在灶門上抹酒糟,想把灶王喝個暈乎,就像灌醉了大客戶,生意就做成了。當然,灶王有沒有說好話不知道,糖最後都是讓小朋友吃了。
接下來,就是「臘月二十五,撣塵掃房土」了。這一天,家裡要進行大掃除,把一年的壞運氣都掃地出門,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好運氣了。有些人家,也會把舊衣服扔掉,意味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當然,清掃了房間,也要清理個人衛生,最有儀式性的就是理髮,意義是一樣的,都要把不好的留在過去。
過了二十五,就直奔大年三十了,作為臘月最後一天,大年三十是一個重頭戲,講究最多。上午要擺祭品祭祀祖先,保佑全家安康。在北方,還有踩歲的習俗,拿芝麻秸鋪在門口,人踩在上面就會發出踩碎的聲音,諧音為踩歲。這一晚,屋子裡是不能黑燈瞎火的,必須點亮燈。許多人不睡覺,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響,叫做守歲。不過,這一天最最緊要的就是一家人齊齊整整的,圍著桌子吃年夜飯。如果少了一個人,這飯就不圓滿,心裡多少是有遺憾的。飯菜是不能吃完的,要留一點,表示「飯吃不完」。吃完年夜飯,就到了孩子們最快樂的時間,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熱熱鬧鬧的。如果這時有人扮成財神送元寶,送財神像的,是不能拒絕的,如果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要說已經請過了。你看,中國人說話也是這麼講究。
大年初一,也就是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元朔。許多地方人們起床第一件事是要穿上新衣,出門要放「開門炮」,然後,也就是正式過年了。老話講:「正月裡天天是節」,是有道理的,從初一到十五,基本上每天都有主題。晉議郎董勳《答問禮俗說》裡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傳說是因為女媧造萬物,每天都造一種動物,到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初一到初五都是正式拜年的時間,因為臘八之後,初一之前,可以拜早年,初六到十五,是拜晚年。十五之後,年就算過完了,你不能再拜年了。一般拜年都是晚輩給長輩拜,或者平輩之間拜年,以前未成年者要行跪拜禮,長輩方給紅包,現在就不那麼講究了。有些地方,初一要給祖宗上墳,有些地方則是初二,有這樣習俗的地方對應的當天,就不能去活人家拜年了,這也算是一種禁忌吧。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初二到十五的習俗,以及講究和禁忌。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一般會準備好送給父母親的禮物,體現孝道,如果是新嫁娘,還要帶回糕點之類的點心,由娘家分給鄉親們;初三是接財神的日子,這是商家們的大日子,一般要擺桌祭財神。但也有稱初三為小年朝,赤狗日,這一天是不能拜年的,而且要早早睡;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屬羊,寓意三羊開泰;初五俗稱破五節,這一天的禁忌就比較多,《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這一天,人們還必須吃一頓餃子;
初六屬馬,要送窮神;初七是人日,這天女媧娘娘造出了人。中國人的習俗,要吃七寶羹和麵條,還要登高,山高人為峰;初八是順星節,一般要放鞭炮,放河燈,以祈求星宿的護佑,有些地方存在鬧上八的習俗,因為第二天,許多商家就正式開鋪了;初九是玉皇會,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要拜天為玉帝過生日,有些地方,這天就不能在露天曬內衣褲,以示對天的尊重;初十是地母的生日,這一天是不能開山或打地基造房子的;十一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十二則是老鼠節,不過這個節現在基本不過了,只是十二搭燈棚的習俗在有些地方還存在,主要是為春節最後一天的元宵節做準備的;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四,有些地方祭拜臨水娘娘,也就是管婦人生產的神,也有說是伏羲誕辰日,有喝亮眼湯、食糟羹的習俗,這一天還要試花燈,為第二天元宵狂歡節的到來做最後準備。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之後最大的一個傳統節日了,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這一天相當於現在的狂歡節,有花燈展覽、熱鬧的廟會和燈謎會,觀賞舞獅舞龍,還吃湯圓,放煙花,男女老少都出來趕熱鬧。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生動地描寫了當時元宵節的盛況。
過完了元宵節,這個年就算真正過完了。
中國地廣物博,民族眾多,其實許多地方民俗都很不一樣,但中國人的情感都是一樣的,不管民俗怎麼變,也不管有多少講究和禁忌,其精神核心都是希望國泰民安,家庭幸福,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春節臨近了,藉此向看到這篇文章的網友們拜個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事業有成,財源廣進,闔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