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年忙,忙的是啥?打掃衛生,備年貨,熱鬧準備年夜飯。那麼,中國人在籌備年夜飯的過程中,都有哪些習俗呢?磨豆腐、燉大肉、宰雞鴨、逛大集、發麵蒸花饃……快來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吧。
    
    
    
    劉紹本個人簡歷
    劉紹本,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文化專家,系中國文章學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寫作學會會長,河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河北省老教授協會名譽會長。
    忙年:農曆正月初一是傳統節日春節,這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為了過春節,人們早早就做準備,一般從上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一直忙到除夕。人們要為過年準備食品、衣服,要祭祖、要拜神,要貼對聯,要準備鞭炮等等。那麼,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這大概一周的時間,為春節所做的準備稱為忙年。
    歌謠:過了臘八就是年,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烀豬肘,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聽民俗專家劉紹本老師「話」忙年
    
    去集市「擠」年味兒
    過去講,「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有一頂新氈帽」,這是什麼意思呢?每年臘月二十七,都會有大集,人們會去集上採購年貨,除了吃的,還要買一些喜氣的擺件,像中國節啊,春聯等。這些東西買來以後,再配合著家裡為新年準備的吃食,年味一下子就出來了。不過,現代人去年集比以前少了,更多的人會選擇去超市。其實,年前去年貨市場上擠一擠「年味」還是挺熱鬧的。
    準備年節吃食是一種情懷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就進入過年的準備過程中了,我們說這叫「忙年」。早以前,百姓的生活條件沒有現在好,如果按照以前過年的標準來說,那現代人可謂是天天都在過年了。儘管這樣,中國人對年節的吃食仍舊有著特殊的情懷,做豆腐、燉肉、蒸饅頭,一樣都不少。時至今日,對於年夜飯吃食的準備,似乎已經從物質需求,轉變為精神需求,年夜飯也從單純的一頓飯變為中國人對團圓的期盼與象徵。
    忙年忙,紅紅火火過大年。
    做豆腐:「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實際上是老北京人在準備春節期間必備的所有「年貨」的開始。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著祈「福」。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有趣的是,時至今日,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做大肉: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燉鍋肉,一般按漢族而言對於舊時的窮苦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奢侈的願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願望終於實現了。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宰雞趕大集:年謠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天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上店趕集、集中採購。春節期間的「上店趕集」雖然也有與往日集市貿易、購缺賣餘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買賣年節物品,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發麵蒸饅頭: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漢族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本期策劃、製作:寧曉雪 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