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2021-02-13 居士亭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居士亭】

《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說:「愛民則榮耀,不愛民則會被埋沒;如今憎惡埋沒而又不愛民,就好象是憎惡潮溼又居住在地勢低下的地方一樣。如果憎惡埋沒,不如尊重客觀規律而且尊敬讀書人,使賢能者在位,能幹的人在職。在國家局勢穩定時,趁此時機,修明政教法典。雖然鄰有大國,也必然會畏懼。《詩經》上說:『乘著天還沒有陰雨,按田稅制度定出各家的田土,做好準備引導農戶。有了這樣的民眾,誰敢來欺侮呢?』現今國家局勢穩定,趁此時機,頒布享樂,且又怠慢國政,倨傲處世,是自找災禍。無論是福是禍,無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上說:『長久地配合天命,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幸福。』《尚書·太甲》上說:『天降災禍,還可以躲避;自己做壞事,就逃脫不了滅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注釋
1.辱:《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左傳·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塗久矣。」唐韓愈《雜說四首》:「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這裡用為埋沒之意。
2.惡:《易·遁·象》:「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睡地虎秦墓竹簡·為吏之道》:「毋喜富,毋惡貧。」《廣韻·暮韻》:「惡,憎惡也。」這裡用為「討厭、憎惡」之意。
3.迨:(dai代)《詩·邶風·匏有苦葉》:士如歸妻,迨冰未泮。」《詩·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詩·小雅·伐木》:「迨我暇矣,飲此湑矣。」《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請迨其未畢隱(陣)而擊之。」《荀子·解蔽》:「妒繆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這裡用為趁、乘之意。
4.徹:《詩·大雅·公劉》:「徹田為糧。」《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論語·顏淵》:「盍徹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貢,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這裡用為稅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稅制度之意。
5.綢繆:《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說文》:「綢,繆也。」《廣雅》:「綢,纏也。」本義為緊密纏縛之意。後遂用「未雨綢繆」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之意。這裡用為做好準備工作之意。
6.牖:(you有)《詩·大雅·板》:「天之牖民,如燻如篪。」毛傳:「牖,道也。」孔穎達疏:「『牖』與『誘』古字通用,故以為道也。」《廣雅·釋詁三》:「牖,道也。」王念孫疏證:「道謂之牖,故道引亦謂之牖。」此通誘。這裡用為「引導」之意。
7.般:通「班」。《太玄·棿》:「建侯開國,渙爵般秩。」《墨子·尚賢中》:「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漢書·禮樂志》:「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這裡用為頒布之意。
8.敖:《書·益稷》:「無若丹朱敖,惟慢遊是好。」《大學·九章》:「之其所敖惰而闢焉。」《禮記·曲禮上》:「敖不可畏,欲不可從。」《爾雅·釋言》:「敖,傲也。」《廣雅·釋言》:「敖,妄也。」王念孫疏證:「亦作傲。」這裡用為倨傲、驕傲之意。

《孟子》-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孟子》-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孟子》- 行止,非人所能也

《孟子》-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孟子》- 強為善而已矣

相關焦點

  • 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
    為什麼孟子引用孔子的話呢?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看到這個時代沒有辦法救,因此回家去了。所以孟子這段話又是個機鋒,含藏的非常好,他學的也是孔子的精神。 我姓孟的嘛,今天也要捲鋪蓋回家了,也不幹了,年紀也大了。
  • 天作孽,猶可違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詩經》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裡引古書為證:天然災害猶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無可挽回。
  • 民間故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鄭好問急忙跪地求饒,老者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已經太遲了,你不僅已被割去功名,死後還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你好自為之吧!」果然,沒幾天,鄭好問被李三告發,因貪贓枉法背叛了死刑。白雪麗從此整日神情恍惚,守著丈夫與父親的墳塋度日。
  •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這些都是像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樣自然而然。正是因為中國古人重視因果教育,所以人們害怕做惡事得惡報,一般人們都不敢去作惡。而現在有的人是無法無天。這個「法」就是自然的規律,這個「天」就是自然的因果。現在有的人既不承認有世間的法律可以起作用,也不承認有自然的因果道理,結果做事就沒有底線了,作惡多端。
  • 談儒家的因果教育.天作孽 ,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太甲》曰:「天 作 孽 , 猶 可 違 。自 作 孽 , 不 可 活 。」  太甲所說「天作之孽」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過去之因,不可追,此是天所作,因果之道也!過去所造「猶可違」也!還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何以見得?只因這「自作孽,不可活」即是說「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矣。前世之造作不可追,今世甘願承受,但修善因,猶可違也。
  • 大秦賦:「天作孽,尤可存;自作孽,不可活」,八百年的周朝滅亡
    02天作孽,尤可存;自作孽,不可活公元前256年,「妄自尊大」的周赧王仍然做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孟子》精選20句,句句都是人生大智慧!
    ——《孟子·告子下》【釋義】艱苦的環境能鍛鍊人更堅強地生存發展,安樂的生活容易腐蝕人,使之頹廢乃至滅亡。3.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孟子·滕文公下》【釋義】一個人不能不勞而食。——《孟子·滕文公下》【釋義】自己心術不正,絕不能夠正人。7.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釋義】賢人教導別人,必先使自己對問題有透徹理解,然後才能去開導別人明白事理。
  •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饒,縱然是宙斯的兒子也要承擔惡的後果
    善惡有報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很常見的主流思想,雖然有些人會質疑,但是從心底來說,誰都希望世間好人多,所謂「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也常常勸誡心存不善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古希臘所謂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饒,作為一個凡人,卻擁有如此多的權勢財富,享受著眾神對他的恩寵,可是他不僅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反而,還想著各種法子戲弄神祇,蔑視眾神的威嚴。
  • 自作孽不可活,全鬥煥「死刑」被撤了,活罪難逃!
    自作孽不可活,全鬥煥為人高調,即使逃過死刑也逃不過法律制裁。全鬥煥在執政期間就奉行高壓政策和獨裁統治,在這樣的政策之下,自然會遭到群眾的集體反對,因此當時就有超過3萬學生進行了遊行示威,反對全鬥煥的獨裁統治,對此全鬥煥卻絲毫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進行了武力鎮壓,以至於當時直接有上千群眾和學生傷亡。而這一場運動也史稱光州血案。
  • 「現世報故事」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自作孽不可活的熊大!
    但是對「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有著深刻的感觸。曾經做兼職的時候,跟著一個電磁爐代理商到一個鄉鎮的超市搞促銷,活動當天,有個看起來傻傻,憨憨的老頭,眼神陰鷙,看人直勾勾的,一直呆在活動現場。活動當天大約11月初,天氣雖然晴朗,但是只要有風颳過,有著絲絲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