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居士亭】
《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說:「愛民則榮耀,不愛民則會被埋沒;如今憎惡埋沒而又不愛民,就好象是憎惡潮溼又居住在地勢低下的地方一樣。如果憎惡埋沒,不如尊重客觀規律而且尊敬讀書人,使賢能者在位,能幹的人在職。在國家局勢穩定時,趁此時機,修明政教法典。雖然鄰有大國,也必然會畏懼。《詩經》上說:『乘著天還沒有陰雨,按田稅制度定出各家的田土,做好準備引導農戶。有了這樣的民眾,誰敢來欺侮呢?』現今國家局勢穩定,趁此時機,頒布享樂,且又怠慢國政,倨傲處世,是自找災禍。無論是福是禍,無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上說:『長久地配合天命,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幸福。』《尚書·太甲》上說:『天降災禍,還可以躲避;自己做壞事,就逃脫不了滅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注釋
1.辱:《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左傳·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塗久矣。」唐韓愈《雜說四首》:「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這裡用為埋沒之意。
2.惡:《易·遁·象》:「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睡地虎秦墓竹簡·為吏之道》:「毋喜富,毋惡貧。」《廣韻·暮韻》:「惡,憎惡也。」這裡用為「討厭、憎惡」之意。
3.迨:(dai代)《詩·邶風·匏有苦葉》:士如歸妻,迨冰未泮。」《詩·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詩·小雅·伐木》:「迨我暇矣,飲此湑矣。」《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請迨其未畢隱(陣)而擊之。」《荀子·解蔽》:「妒繆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這裡用為趁、乘之意。
4.徹:《詩·大雅·公劉》:「徹田為糧。」《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論語·顏淵》:「盍徹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貢,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這裡用為稅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稅制度之意。
5.綢繆:《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說文》:「綢,繆也。」《廣雅》:「綢,纏也。」本義為緊密纏縛之意。後遂用「未雨綢繆」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之意。這裡用為做好準備工作之意。
6.牖:(you有)《詩·大雅·板》:「天之牖民,如燻如篪。」毛傳:「牖,道也。」孔穎達疏:「『牖』與『誘』古字通用,故以為道也。」《廣雅·釋詁三》:「牖,道也。」王念孫疏證:「道謂之牖,故道引亦謂之牖。」此通誘。這裡用為「引導」之意。
7.般:通「班」。《太玄·棿》:「建侯開國,渙爵般秩。」《墨子·尚賢中》:「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漢書·禮樂志》:「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這裡用為頒布之意。
8.敖:《書·益稷》:「無若丹朱敖,惟慢遊是好。」《大學·九章》:「之其所敖惰而闢焉。」《禮記·曲禮上》:「敖不可畏,欲不可從。」《爾雅·釋言》:「敖,傲也。」《廣雅·釋言》:「敖,妄也。」王念孫疏證:「亦作傲。」這裡用為倨傲、驕傲之意。
《孟子》-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孟子》-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孟子》- 行止,非人所能也
《孟子》-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孟子》- 強為善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