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

2021-02-10 蒙以養正 君子以果行育德

若想聽音頻者 請點擊播放鍵收聽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這個就是孟子的文章。孟子的文章,同莊子的文章一樣,都蠻難讀的,蠻奇特的,因為文字看上去古裡古怪。但是為什麼寫古文都要學他呢?他的餘韻好,平仄非常好,一個字一個字朗誦起來,意思有轉折

 

本來一句話,「你吃飽了沒有?」很簡單,但他不是那麼說,他會說「如果你肚子餓了,也可以吃飯,也可以吃麵」,就是那麼一個味道。同樣一句話,他的文章就是這樣。

 

他說「不仁者,可與言哉」,這個時代,很多人的思想裡已經沒有仁義了沒有辦法跟他們對話,他們不會接受仁義。我們現在講就是說不會接受,他不是說不會接受,他說「可與言哉」,哪裡可以跟他們對話呢?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下面他申述理由,「安其危而利其菑」,這些人唯恐天下不亂菑,就是災。

 

這個很重要,這就是謀略。亂世中的一般人,所謂政客,不是政治家,都是走這個路線。我們看到當年美國的基辛格,乃至今天白宮總統以下的幕僚、智囊團,對世界的做法,都是以這句話為原則。

 

當然他們沒有讀過《孟子》,但是(處於)亂世的人,對付天下之亂、(以及)製造天下亂的人,走的都是這條路線。蘇秦張儀都是唯恐天下不亂,天下一亂,他們才有辦法趁火打劫

 

至於天下亂了,人們痛苦,那是你們的事,同他沒有關係;把你們搞亂了,他才好表現自己的才能,就是「安其危」,在最危難的時候,他自己非常平安當然也可以講,他不懂事,在這樣危難的局面下,他自己還認為平安得很。

 

安其危而利其菑」,唯恐天下不亂;別的地方發生災難,正是他的好運,正可以利用這個災難,施展他的所長。這種思想這種做法,「樂其所以亡者」,看到別人危亡時,很高興,因為可以有機會自我表現。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說這些沒有仁義思想的人,沒有遠大的胸襟,沒有愛天下人的觀念,如果可以跟他們談國家天下的大事,那世界上、歷史上就找不出亡國的事情了,也沒有敗家的事情了

 

文章要文學化 演講要口語化

 

這本來是很直接的話,被他文學化的文章表現得非常美,可是越說越不懂了。其實他的意思是講,要想國家不亡,家庭不衰敗,只有行仁義之道,才能救亡圖存,這樣說就很明白了。

 

可是中國古代的古文,同現在所有文學家一樣,都是要寫得文學化,一篇文章如果像講話那麼寫下來,就不叫文章了,不好看

 

文章一定是七拐八翹、歪歪曲曲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結果說了半天,原來還是這個東西。可是在文學上,那樣寫出來,就是好文章

 

實際上每一篇好文章,如果把它歸納起來,只有幾句話而已。像打少林拳一樣,本來一拳就打倒你,很簡單;偏要扭兩下,跳到邊上逗兩下,然後才把你打倒,表示武功好,就是這麼一回事。

 

不會寫文章的人,看許多文人只是在那個地方玩花樣。不過有個好處,對聰明人,教給他這個辦法寫文章,他一旦鑽進去,一輩子的精神都消磨在這個裡頭了。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下面就有味道出來了,孟子所處的那個戰國時代,他所遇到的那幾位領袖,齊宣王啊,梁惠王啊,大小國家的每個領袖,他都看過之後,已經到達目中無人的狀況了。他知道這個世界沒有辦法了,他也沒有辦法教育他們,只好捲鋪蓋回家,收拾書箱好過年,於是他就回老家去了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他引用了一個童謠,「有孺子歌曰」,他聽到有小孩在唱童謠,在春秋戰國時候,童謠就是民歌。注意,要想研究中國文學史的,在這個地方就要注意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春秋戰國的文學,民間唱的歌。這個「滄浪」,並不是固定指哪一條江,可能是中原地帶的一條江河。他說,如果是乾淨的水,我就拿來洗洗帽子古代的帽子有些是竹子編的。

 

孟子這個時候為什麼拿這個歌來講呢?到了中原,靠近北方啊,黃沙特別大,有人帽子是要洗的,草帽就可以洗。如果這個滄浪之水是髒的話,他說那就洗洗腳吧乾淨水洗帽子,髒水就洗腳,就這麼一個民歌。

 

孟子引用這個民歌來講,說孔子當年聽了民謠啊,也有感慨,孔子說,「小子」啊!年輕的同學們啊,「聽之」,你們注意聽啊。這個歌代表的意義,是遇到清水嘛,就洗洗頭上的東西,頭是比較寶貴的;遇到髒水嘛,只能夠洗洗腳,就不能洗臉洗頭。

 

為什麼?「自取之也」,水本身本來沒有區別,洗頭和洗腳是一樣的,可是因為水質乾淨與不乾淨的關係,人的應用、看法、作用就不同了,這是照文字上解釋。

 

換句話說,這就代表在時代清明時,一個人就應該出來服務;時代太混濁了,無法救了,他也只好回家。

 

為什麼孟子引用孔子的話呢?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看到這個時代沒有辦法救,因此回家去了。所以孟子這段話又是個機鋒,含藏的非常好,他學的也是孔子的精神

 

我姓孟的嘛,今天也要捲鋪蓋回家了,也不幹了,年紀也大了。這幾句話,也就是後世文學所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同樣的意思。

 

自侮 侮人 被人侮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下面孟子再引申這個意思,他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他又引用《詩經·太甲》裡所講,「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

 

這裡文字很明白,凡是中國人,讀過中國書的,這幾句話都曉得講。

 

一個人為什麼被別人侮辱?是你自己找來的,你的作為一定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有人說,老師,我在這裡,好像人家看到我都很討厭。如果他能夠反省一下,可能就會發覺,自己總有使人討厭的地方,才會召來這個後果。所以孟子說,一個人必自侮才會被別人侮

 

這就是因果律這個因是在自己的內心每個人自己內心思想是行為的開始,所以都是由於自己,並沒有一個另外做主的,命運是操在自己的手裡,就是這個觀念。

 

所以他引用《詩經·太甲》篇裡的話,「天作孽」,這個「代表罪惡佛經那個「業」,包括善、惡、非善非惡的「業」。所以這篇詩裡講,上天造孽,還可以逃得掉,天災還可以躲得過;人禍,人要自己造孽,就不可活,沒有辦法逃脫。

 

上次我們引用道家的思想,《陰符經》說天發殺機、地發殺機,還可以躲得過;人一發殺機啊,天地反覆。人心最厲害,連天地對人都無可奈何

 

《孟子與離婁 南懷瑾老師》

 

[若水心得]

 

提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的這句話,它讓我想起南師很喜歡引用古人的一段話: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誰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幾乎是活得沒有人味。我們從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後天,隨時隨地,總覺得前途無量、後途無窮才有希望,才有意思

 

不做做白日夢,沒有了念想,那還有甚麼意思呢! 

 

其實,那些無量、無窮的希望,都只是「意識」思想形態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滿足講到這裡,特別聲明,不要誤會了人生,就心灰意懶

 

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也因為「自侮」,才會『侮人」,最後當然要「被人侮」。

 

,欺負,輕慢,輕視,輕蔑。對自已,對他人,都是。

 

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由自欺,自侮,轉換成自愛,自尊,自重的人呢? 那就是誠其意,使自己的意識起來,讓自己真誠,誠實。

 

這方法就是曾子所說的「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騙自己。

 

「意識」,是「心」起分別理想作用的先鋒。它旋轉跳躍變化的非常快速,而且最容易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自我肯定或否定。它就在我們腦子裡盤踞活動,發揮思想、理想、幻想等成千上萬的作用

 

但它本身是把握不住,想過了用過了便溜了一旦把握住了,它把好壞交給我們的「知性」去判斷它把種種影像收集歸納以後,又交給了「心」來安排收藏

 

要使「意識」淨化,除非你真要做到「內明」反省的學問,隨時留意它的活動,使它能「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才能得到真正的「誠意」境界。

 

換句話說,一切都由,從覺知開始。一旦有了知的覺知,那才會有止,定,靜,安,慮,得,才能夠把意識給誠起來。

 

這裡的「」字,是包括專一、安定、無私、明淨的意義。

 

所以子思著《中庸》,便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者,自成也。」同樣是發揮「誠意」的內涵。這是「內明」之學的精髓所在

 

同樣的,我們平常生活中,對人處事,也是這個「意識」的作用最為重要。但你如果對「內明」學養不到家,那被「意識」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是勢所必然,事所難免

 

譬如說,人人都會埋怨被別人騙了,其實,人不自騙,誰又能夠騙了你呢?小心,也許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接著「毋自欺」之後,他便用兩句譬喻的話說:「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人們對於一切事、一切東西的愛好和厭惡一樣,當你真討厭它的時候,就會立刻厭惡它,再也不會去迷戀它。當你真喜愛它的時候,你必然會馬上去愛好它,再也不會捨棄它。

 

同樣的道理,當你明白了「意識」的顛倒反覆,自己擾亂自心時,你就要「不自欺」,立刻捨棄「意識」的亂流,歸到平靜清明的境界,正如前面七證次第所講的「知止而後有定」才對。

 

真能做到使意識、意念返還到明誠、明淨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觀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

 

謙,並不是消極的退縮,它是崇高的平實。

 

自謙,是自我謙遜,是心安理得。

 

理得才能心安,心安才能理得,把道理給梳理清楚。

 

相關焦點

  • 天作孽,猶可違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詩經》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裡引古書為證:天然災害猶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無可挽回。
  • 《孟子》-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 民間故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鄭好問急忙跪地求饒,老者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已經太遲了,你不僅已被割去功名,死後還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你好自為之吧!」果然,沒幾天,鄭好問被李三告發,因貪贓枉法背叛了死刑。白雪麗從此整日神情恍惚,守著丈夫與父親的墳塋度日。
  •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這些都是像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樣自然而然。正是因為中國古人重視因果教育,所以人們害怕做惡事得惡報,一般人們都不敢去作惡。而現在有的人是無法無天。這個「法」就是自然的規律,這個「天」就是自然的因果。現在有的人既不承認有世間的法律可以起作用,也不承認有自然的因果道理,結果做事就沒有底線了,作惡多端。
  • 談儒家的因果教育.天作孽 ,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太甲》曰:「天 作 孽 , 猶 可 違 。自 作 孽 , 不 可 活 。」  太甲所說「天作之孽」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過去之因,不可追,此是天所作,因果之道也!過去所造「猶可違」也!還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何以見得?只因這「自作孽,不可活」即是說「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矣。前世之造作不可追,今世甘願承受,但修善因,猶可違也。
  • 大秦賦:「天作孽,尤可存;自作孽,不可活」,八百年的周朝滅亡
    02天作孽,尤可存;自作孽,不可活公元前256年,「妄自尊大」的周赧王仍然做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饒,縱然是宙斯的兒子也要承擔惡的後果
    善惡有報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很常見的主流思想,雖然有些人會質疑,但是從心底來說,誰都希望世間好人多,所謂「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也常常勸誡心存不善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古希臘所謂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饒,作為一個凡人,卻擁有如此多的權勢財富,享受著眾神對他的恩寵,可是他不僅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反而,還想著各種法子戲弄神祇,蔑視眾神的威嚴。
  • 自作孽不可活,全鬥煥「死刑」被撤了,活罪難逃!
    自作孽不可活,全鬥煥為人高調,即使逃過死刑也逃不過法律制裁。全鬥煥在執政期間就奉行高壓政策和獨裁統治,在這樣的政策之下,自然會遭到群眾的集體反對,因此當時就有超過3萬學生進行了遊行示威,反對全鬥煥的獨裁統治,對此全鬥煥卻絲毫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進行了武力鎮壓,以至於當時直接有上千群眾和學生傷亡。而這一場運動也史稱光州血案。
  • 「現世報故事」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自作孽不可活的熊大!
    但是對「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有著深刻的感觸。曾經做兼職的時候,跟著一個電磁爐代理商到一個鄉鎮的超市搞促銷,活動當天,有個看起來傻傻,憨憨的老頭,眼神陰鷙,看人直勾勾的,一直呆在活動現場。活動當天大約11月初,天氣雖然晴朗,但是只要有風颳過,有著絲絲的寒意。
  • 仝卓已被芒果臺除名,人民網發文點評,自作孽不可活
    什麼叫做自作孽不可活?仝(tong)卓為了讓大家知道這句話的含義,可謂是煞費苦心,親身示範給大家看,如果你還搞不清楚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就有點對不起仝卓的付出了。也就是我開頭說的「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