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生活大爆炸》 中,儘管謝爾頓·庫珀擁有一個十分聰慧敏銳的頭腦,但是他的行為時常違背社會規則,甚至影響與他人之間的溝通,損害到自己的人際關係。原因在於他缺乏情緒智商。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裡,作者對情緒智商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用來描述我們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對他人的感覺保持敏感的能力,毋庸置疑,無論是對個人成功還是人際關係,情緒智商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合著的《溝通的藝術(插圖修訂第15版):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是本美國權威的溝通教材,暢銷全球40年。分別從「看入人裡、看人之間和看出人外」三個層面教你養成既有效又適當的溝通方式。
書中用整整一章的內容分析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對成人而言,有時將全部情緒表達出來並不合適。而有些情緒是有助益的,而有些情緒則是無助益的,通過理性情緒療法,往往能讓人更自信、更有效地去溝通。
下面將從「什麼是情緒、為什麼恰當的表達情緒很重要、如何管理情緒?」三個方面進行分享。
一、什麼是情緒?
談到溝通,不得不承認情緒的重要性,而情緒幾乎在所有類型的關係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的人能夠處理來自不同關係的感受,卻不被這些感受所束縛;也有的內向的人,他們不善於也不屑去坦誠自己的情感,從而會在溝通中受阻。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更有效的溝通,首先有必要認識下什麼是情緒?情緒是由我們感受到的東西,有以下幾個構成要素。
1.生理因素:當一個人情緒受到波動的時候,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身體會出現許多變化。比如當你和伴侶、朋友或同事發生強烈衝突的時候,你會出現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臉紅冒汗的症狀,通常這些是都不利於問題解決的。作為提示信號,當你察覺到這些生理上變化時,能夠更好的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即情緒的變化。
2.非語言反應:並不是所有伴隨情緒而來的生理變化都是發生在身體內部的,另一些會體現在人的非語言反應上,比如說獨特的表情,姿勢,手勢等。可以理解為非語言反應是某種情緒狀態的反應,同時非語言行為確實會引起某些情緒狀態。
比如我一直有皺眉的習慣,遇到稍微煩心或者棘手的事情,就會不自覺的眉頭緊蹙,這個時候我是能感受到自己情緒的變化。 後來和別人溝通之前,我都會下意識的暗示自己,要眉頭放鬆,嘴角上揚,保持微笑。當我改變臉部表情的時候,我的感覺比原來更好了。
所以情緒變化和非語言表達是相互聯繫的。
3.認知的詮釋:在大部分情境中,認知是決定情緒狀態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由於很多情緒伴隨而來的生理成分相似,所以根據同一種生理狀態不能判斷它是屬於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發現,通過改變對一件事的詮釋會影響到感受這件事的方式。其實這也是重新評估的過程。
舉個例子,比如有個朋友在背地裡說盡了你的壞話,為此你感到很受傷。但是如果改變認知重新評估的話,會發現這個行為只能說明了他卑劣的人格,而跟你毫無關係,同時如果你決定不向別人說他的壞話作為反擊的話,也能證明你的人格。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認知,改變認知能讓我們改變對同一件事情的感受。但需要注意的是,重新評估並不是說全盤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是改變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即認知,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你的情緒。
二、為什麼恰當的表達情緒很重要?
在情緒溝通方面,其實並不存在什麼通用的規則,但是如果你能恰當的表達情緒,不僅自己能從中獲益,也能讓別人感到舒服。
1.獲得生理上的健康懂得如何表達情緒的人要比不知道如何表達的人健康很多,那些不動聲色的人,他們更重視理性和自我控制,試圖控制自己的所有感受和衝動,並且否認苦惱,更容易患上疾病。包括氣喘和心臟病。
就像那些經常生悶氣的人,如果去仔細觀察他的身體狀況,會發現這類人更加容易抑鬱,總體身體狀況遠遠沒有樂觀爽朗的人健康。
村上春樹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
我覺得這裡的情緒化指的是不要過多反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消極情緒。
比起適當的宣洩,老把負面情緒壓抑在心裡,很容易神經緊張,從而獲得不到生理上的健康。但是健康的關鍵是學會如何建設性的表達情緒。
2.增進人際關係在表達情緒的過程中,同時也在進行著自我袒露,而自我袒露也是一個與人親密的渠道。
許多主管會比較反駁傳統的情緒控制的觀點,他們認為建設性的情緒表達不但能夠帶來職業上的成功,也助於員工感到良好的溝通氛圍,從而心情更好。當然在職場上表達情緒的規則,比一般的人際關係要更加嚴格,所以處理上也要格外謹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生活中會遇到一些完美到無可挑剔的人,這些人幾乎從來不表達自己的情緒,不發牢騷不抱怨。給人教養很好、很有禮貌的感覺。但就是這麼一個完美的人,我們往往會的選擇本能的排斥。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從來不會和你進行自我袒露,導致你無法從他表面的彬彬有禮透視到他內心的真正想法。
三、如何管理情緒?
電影《頭腦特工》裡的萊莉似乎過的讓人羨慕的生活。因為她的每種情緒都有名字,但是擁有這麼多的情緒並不意味著她始終能夠管理好它們。
那麼如何能正確的管理情緒?首先我們來區分下有助益和無助益情緒。有助益的情緒指的是有助於關係的有效運作,而無助益的情緒則有損於關係的有效運作。
舉個例子,假如你被老闆炒了魷魚,這時候你感到生氣惱怒,這是有助益的情緒,因為它可以激發你的鬥志,刺激你改變現狀。但是如果你一直沉溺於沮喪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只會令你一事無成。那麼這就是無助益的情緒了。如果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同時反過來又會強化你的負面情緒。
而許多無助益的情緒都涉及到溝通。比如大學宿舍中會出現關係不融洽的情況,那麼被孤立的人就會感到心煩意亂,影響到正常生活。
想要更好的管理情緒,一方面把無助益的情緒減到最少,也就是將那些徒勞無功的想法減到最少。可以通過下面四步來實現。
第一步:監控你的情緒反應。當你處於無助益的情緒時,要學會辨認它們。辨認情緒的一個方法,就是監控生理上的反應,比如你出現心跳加速和臉紅冒汗等症狀,或者你又意識到自己不自覺的皺起了眉頭,這些都說明你在受著無助益的情緒的苦。
第二步:注意情緒的激發事件。當你知道自己的感受如何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弄清楚是什麼事件引發了你的反應。有時不是一個單一的激發事件,而是一連串小事件持續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引發了無助益的情緒。
就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樣,有時候在你遭遇一連串失望之後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追尋激發事件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出現無助益情緒時的情境,可能是某些特定的人,特定的場所或者是某類談話主題。
第三步:記錄你的自我內言。這一步就是分析激發事件,把你的想法感覺記錄下來。假如你是發自內心的想要破除這種無助益的情緒,那麼在剛開始時,真實的記錄你的自我內言是很重要的。把你的思考寫在紙上,有助於你判斷他們是否有意義。只要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你能夠輕易辨認出那些導致無助益情緒的想法。
第四步:重新評估你的非理性信念。評估你的非理性信念屬於理性情緒療法。可以通過下面三個步驟有效地做到這一點。首先判定你所記錄的每一個信念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其次解釋這個信念為什麼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最後假如這個信念是非理性的,你應該寫下一個較為理性的替代思考。
通過上面這三個步驟,這樣可以讓你在未來面對相同的激發事件時,感到好受些。
總的來說,就是用更具建設性的思考來取代自我打擊的自我內言,這是增進自信和人際溝通的一個特別有效的工具。
舉個例子,我曾經面對一個較為棘手的激發事件:我和我男朋友的關係發展的成熟且穩定,到了該見雙方父母的地步。但是我非常緊張,因為我是一個家境不及我男朋友的外地女生,我擔心對方父母想找一個北京本地的姑娘做兒媳,從而不願意我們有未來,我不知道他們能否接納我。
我的信念和自我內言:1.他們必須喜歡我!如果他們覺得我配不上我男朋友,情況會很糟糕。2.不管我表現的如何通情達理,他們都有可能不會接納我。也許他的父母是對的,我的男朋友值得一個更好的人,而我顯然不是那個人。
經過重新評估非理性信念後,我的想法是:1.雖然家人的評價很重要,但我和我男朋友的關係並不依靠它。他也明確的表示,不管他的父母如何看待我,他都會支持我,所以理智的說法應該是,我想要獲得他們的認可,而不是需要它。
2.如果我認為不管見面的情形如何,結果都會很糟糕,那我就是在預期一個最糟糕的結果。他們確實有可能不喜歡我,但也有可能結果會很好,我沒有理由預期災難性的後果。
3.我確實是個家境不如我男朋友的外地女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對於我男朋友是錯的人,我足夠的積極努力上進,這也是我男朋友欣賞的一點,我知道也許我不完美,但我會成為他值得擁有的妻子。
當我通過以上四個步驟來對抗無助益情緒時,我的無助益情緒就消失不見了,而我在溝通中也變得更加自信從容。最後值得慶幸的是,第一次見家長後,贏得了對方的滿意和好評。
理性情緒療法能夠做到的是減少壞情緒的數量、強度和持續時間,可能這種方法不能完全解決你的所有情緒問題,但是它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個管理情緒的方法是把有助益的情緒增到最多。培養正面情緒和減少負面情緒同樣重要。
我們不能決定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朝正向發展,也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引發正面的想法,但是我們有能力重新評估它們。這也是心態的問題,更加關注自己得到了什麼,而不是失去什麼,同時積極的評估通常會帶來正面的情緒。
弗雷德裡克森在研究中辨認出十種情緒,它們是營造積極性的基礎:喜悅、感激、平靜、興致、希望、自豪、趣味鼓舞、敬畏和愛。
我們很有必要時常去注意和表達愉快的情緒,將有助益的情緒增到更多,從而正確的管理我們的情緒。
《溝通的藝術》在總結情緒章節中提醒我們,無助益的情緒會抑制關係的有效運作,但是這種負面影響可以通過理性思考而改變。通過辨認出令我們煩惱的情緒、情緒的激發事件和自我內言,通過用更有邏輯的情境分析來重新評估我們所有的非理性想法,往往能讓我們更自信、更有效地去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