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視頻軟體上看到一個點播量非常多的育兒視頻,,講師就是家喻戶曉的李玫瑾老師,她告訴我們,小孩的成長過程有好幾個塑造期。學前階段是塑造小孩性格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小孩在餐桌吃飯有這三種&34;,將來成人大都是低情商,父母應該立即引導且改正。
讀到這裡,許多家長可能會問:公安大學的老師怎麼會講育兒知識呢?她的演講有事實依據嗎?對李老師提出質疑的人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人公然在李教授的演講會上反駁她,於是李教授回答了令人思考的答案。
&34;
憑藉著豐富的青少年心理疾病與犯罪心理的知識,李教授總是能說清楚人們心中的疑惑,孩子到底是在哪個時期出了問題。根據李教授在視頻上講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值得廣大家長們學習的,她用經驗總結出一個現象:在餐桌上吃飯有這三種&34;的小孩,將來多半沒有出息。所以,作為父母應該隨時關注孩子的動態,如若孩子有不對的地方須及時教育並改正,那樣小孩長大成為定位作為。
行為一:愛與人搶食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愛跟人搶食物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他只要看見自己喜歡的菜,也不管別人想不想吃,就獨自搶在自己面前,不準別人吃。當媽媽教育他,這是錯誤的時候,爺爺奶奶反而護著自己的孫子或孫女,笑稱這只是孩子護食的正常行為,又沒有什麼大礙的。還有不明是非的長輩為此偷樂呢!
這樣想的長輩可真是糊塗啊,孩子不懂得分享,也不考慮周圍人的感受,只想著自己,種種行為都可以反應出情商低。雖然孩子在這個階段能佔到不少好處,可將來長大必定會吃虧,因此父母如果早看到就應早糾錯。
行為二:在吃飯時吵鬧
前不久,我帶歡歡出去下館子碰到一家人,他小孩在餐桌上吃飯很不安分,一會椅子上跳來跳去,一會衝著他媽媽大喊大叫,讓周圍的人吃飯都沒心情了。就在大家差點想動怒的時候,小孩的父親卻跟沒事一樣對他兒子說:&34;
中國有句老話:&34;換句話說,假如你在孩子小時候不好好教育他,那麼對孩子將來發展肯定是不利的,因為誰都不想與這樣人交往。所以如果孩子有類似的行為,該嚴格教育就應該嚴格教育,一味地溺愛他到最後只會害了他。
行為三:不分場合亂講話
這種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不在少數,就好像經常去自己好夥伴那裡蹭飯,還嫌棄他們飯菜不好吃。還有在親戚聚會的時候,在餐桌上對長輩不禮貌,對長輩講的話不理不睬。其實這都是最基本的禮貌,家長別只當小事!
因此,假如發現孩子有以上這三種行為,說明小孩低情商。父母們應該及時改正,孩子是否可以擁有高情商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小時候就跟一張白紙一樣,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候讓孩子養好良好的習慣,尊敬長輩,與人友善。這樣待他長大成人後,,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可愛的人,受人喜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和不解決,要知道,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
孩子看繪本時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將自己帶入到繪本中的角色之中,這也正是孩子為什麼看繪本學東西快的原因。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李玫瑾教授推薦的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